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液伺服系统斜坡响应ITAE准则优化设计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波 宋俊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4-25,27,共3页
本文全面讨论了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斜坡响应ITAE 准则参数优化问题, 提出一种优化设计新方案。
关键词 ITAE准则 优化设计 电液伺服系统 斜坡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斜坡响应的实用闭环系统辨识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栋 曹子飞 +2 位作者 潘凤萍 吴茂坤 吴振龙 《广东电力》 2021年第8期120-128,共9页
火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一般不允许进行开环试验,这不利于控制策略的优化。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斜坡响应并考虑前馈控制的闭环系统辨识方法。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包含PID控制器、前馈控制器和二阶惯性加纯延迟系统的闭环系统最小... 火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一般不允许进行开环试验,这不利于控制策略的优化。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斜坡响应并考虑前馈控制的闭环系统辨识方法。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包含PID控制器、前馈控制器和二阶惯性加纯延迟系统的闭环系统最小二乘形式,根据运行数据辨识出二阶惯性加纯延迟对象的参数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鲁棒性约束的PI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采用最大灵敏度函数作为约束,通过遗传算法对性能指标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参数。将所提出的闭环系统辨识方法及控制器参数优化方法应用于某机组的低压加热器,运行数据表明优化后的控制器能够明显提高系统的动态跟踪性能与稳态抗干扰性能,减小动态过程中的超调量和稳态过程中的水位波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环辨识 斜坡响应 前馈控制 PID控制器 参数优化 低压加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川窝前含断层斜坡地震动力响应与失稳模式模拟分析
3
作者 马潇 罗永红 +2 位作者 王运生 南凯 陈军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9-1460,共12页
为探究含断层斜坡的地震动响应规律与破坏模式,以青川窝前斜坡为例,基于地质原型调查基础上采用离散元软件构建了“含断层及上硬下软斜坡”二维数值模型,并以汶川地震波为动荷载从底部边界输入。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斜坡内部在断层带处... 为探究含断层斜坡的地震动响应规律与破坏模式,以青川窝前斜坡为例,基于地质原型调查基础上采用离散元软件构建了“含断层及上硬下软斜坡”二维数值模型,并以汶川地震波为动荷载从底部边界输入。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斜坡内部在断层带处地震动力响应强烈,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可达2.5~3.5倍,远离断层带斜坡内部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一般不大于2.5倍,坡内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存在随高程增加而增大的情形;频谱分析揭示,斜坡内频谱响应存在多阶峰值频率,但在断层下盘以大于6.7 Hz的高频放大效应为主,而在断层上盘以2~4 Hz的低频放大效应为主。“上硬下软”岩性组合动力响应分析揭示,上部灰岩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大于下部板岩,而岩性分界面处动力响应强于上硬下软岩体。斜坡破坏运动过程模拟表明,以断层及岩性分界面为边界,窝前滑坡破坏模式可概括为0~20 s为震动拉裂破坏,20~40 s启动运移及40~80 s堆积压实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窝前滑坡 石坎断层 斜坡动力响应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川县桅杆梁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罗永红 王运生 +1 位作者 王福海 邓茜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4,共8页
本文采用941B型超低频测振仪及G01通用数采仪,自2009年5月13~27日,在青川县桅杆梁监测到4次余震。对山体斜坡高程805m和875m的余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响应监测结果分析表明:相对于805m高程,875m测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水平东西向以及垂... 本文采用941B型超低频测振仪及G01通用数采仪,自2009年5月13~27日,在青川县桅杆梁监测到4次余震。对山体斜坡高程805m和875m的余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响应监测结果分析表明:相对于805m高程,875m测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水平东西向以及垂向均呈减小趋势,而在水平南北向体现显著的放大效应,放大系数可达7~8倍,其FFT主频值主要集中为2~4Hz低频值。分析表明,所监测的微—有感地震震中位于测点北侧的青川断裂上,沿地震波传播方向斜坡体具有显著放大效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地震响应监测 最大峰值加速度 主频值 水平南北方向 显著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带状震源破裂机制的斜坡动力响应 被引量:4
5
作者 崔芳鹏 许强 +3 位作者 殷跃平 胡瑞林 陈紫娟 刘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0-330,共11页
对紧邻发震断裂带的崩滑体进行动力响应分析时,考虑断裂带宏观破裂机制,即带状震源形成的地震动力作用对斜坡的影响更符合实际。依据汶川地震震源破裂机制与其空间位置差异,将该带状震源从发震断裂起破点至终破点依次分段为逆冲震源、... 对紧邻发震断裂带的崩滑体进行动力响应分析时,考虑断裂带宏观破裂机制,即带状震源形成的地震动力作用对斜坡的影响更符合实际。依据汶川地震震源破裂机制与其空间位置差异,将该带状震源从发震断裂起破点至终破点依次分段为逆冲震源、逆冲兼少量走滑震源、逆冲兼走滑震源与走滑兼少量逆冲震源,基于此对汶川地震触发的四川安县大光包崩滑体在龙门山发震断裂带即带状震源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进行了离散元数值模拟,揭示了其动力形成机制、触发主控因素和损伤、崩滑及堆积动态特征。研究表明:(1)依据该崩滑体离散元数值模型临界崩滑状态形成时间与此时发震断裂带破裂前锋所处位置关系,可判断其临界破坏是受到逆冲兼少量走滑震源引起的地震动力作用所致,而临界崩滑之前的坡体损伤主要由纯逆冲震源所致,其后的抛射碰撞破碎与堆积则主要受临界破坏时的地震惯性力和自身重力耦合作用所致,但由逆冲兼走滑与走滑兼少量逆冲震源形成的地震力仅对上述两个破坏过程起到了一定影响;(2)该崩滑体在带状震源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过程为:在损伤至崩滑临界破坏阶段,坡体整体向其临空面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水平位移后,潜在滑床又向坡体临空面反方向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水平位移,致使潜在滑体完全破碎并处于与滑床彻底分离的临界状态;在坡体崩滑抛射阶段,坡体滑床发生了相当规模的反方向水平位移,其后滑床又开始做向坡体临空面方面的水平位移并直至其总体位移为0,而在此过程中竖向位移相对较小。对滑体而言,其在损伤、临界崩滑和抛射阶段则主要做向其临空面的水平位移,直至堆积自稳阶段其位移趋于稳定;(3)该坡体的损伤和临界崩滑破坏主要受纯逆冲震源及其少量走滑震源形产生的水平地震力作用所致,而在坡体抛射碰撞破碎与堆积阶段,滑体的动力响应主要是基于地形因素控制上的地震惯性力与自身重力作用所致,而后两种类型震源机制形成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力仅起到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带状震源 破裂机制 斜坡动力响应 离散元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M_S7.0级地震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申通 王运生 +5 位作者 罗永红 赵波 辛聪聪 贺建先 古德章 张得彦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11-1621,共11页
通过在九寨沟县聚宝山不同位置处布设微震监测仪器,采集到了九寨沟M_S7. 0级地震后几次典型的余震监测数据。对地震动监测剖面上1#(1414 m)和2#(1551 m)监测点的余震加速度响应数据进行系统的研究,表明:(1)孤立突出山体的地形放大效应显... 通过在九寨沟县聚宝山不同位置处布设微震监测仪器,采集到了九寨沟M_S7. 0级地震后几次典型的余震监测数据。对地震动监测剖面上1#(1414 m)和2#(1551 m)监测点的余震加速度响应数据进行系统的研究,表明:(1)孤立突出山体的地形放大效应显著,各监测点的水平向加速度幅值一般要大于竖直向;(2)在地震过程中,聚宝山近SN走向的山脊沿水平东西方向震动更为猛烈,即沿东西两侧发生猛烈"甩动",形成沿山脊走向发育的地震裂缝。对余震监测数据的研究证实了斜坡地震动方向效应的存在,聚宝山山顶处的2#监测点水平东西向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明显强于其他方向,地震波能量在水平东西向上得到显著放大,因而坡顶处建筑物也更容易沿该方向发生破坏,证明了局部地形对斜坡地震动力响应具有控制效应;(3) 2#监测点竖直向主频值主要为6~12 Hz,水平东西向主频值主要为5~8 Hz,水平南北向主频值主要为5~10 Hz,其水平东西向主频率值主要为低频成分;相较于1#监测点,2#监测点各向的主频值发生明显衰减,即随着高程的增加,地震动主频值呈现出减小趋势,在斜坡上部地震波以中低频为主。通过进一步地计算分析得出,九寨沟地震诱发单薄山脊、条形山体、多面临空山体等地形放大效应与地震波半波长密切相关,斜坡在局部地形尺寸与地震波丰富的波长成分的耦合作用下,地形放大效应显著,山体震害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 余震峰值加速度 主频值 水平东西方向 地形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力作用触发的斜坡崩滑响应研究——以青川东河口滑坡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崔芳鹏 殷跃平 +1 位作者 许强 胡瑞林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23-28,共6页
同时考虑水平、竖向加速度和两者之间时差对斜坡体破坏作用的研究较少见.运用UDEC对青川东河口斜坡体在具地域性和空间非均质性的地震纵横波时差耦合作用下产生损伤和崩滑破坏的全过程进行了模拟,确定了该斜坡体在水平和竖向地震力作用... 同时考虑水平、竖向加速度和两者之间时差对斜坡体破坏作用的研究较少见.运用UDEC对青川东河口斜坡体在具地域性和空间非均质性的地震纵横波时差耦合作用下产生损伤和崩滑破坏的全过程进行了模拟,确定了该斜坡体在水平和竖向地震力作用下产生崩滑破坏的成灾机制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在输入地震动力条件7~10 s内,坡体后缘形成动力损伤并完全开裂,而横波由于传输速度较慢在26 s时才到达斜坡体,故坡体初期崩滑破坏是受到源自初始震源的纵波产生的水平拉裂作用所致,而后期的抛射和碎屑流动则是受到纵横波耦合作用所致;此外,纵波产生的水平拉裂作用是触发斜坡体产生初期崩滑破坏的主控因素,而斜坡所处地形则是促使其开裂后形成后续碰撞解体、碎屑流动和堆积等运动过程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纵横波 时差耦合作用 斜坡崩滑响应 离散元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珙县下软上硬山岭地貌斜坡地震动响应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赵方彬 王运生 +2 位作者 寇瑞斌 毕杨杨 向超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9-287,共9页
强震中下软上硬坡体同震崩塌发育,为了揭示这类坡体地震动的响应特征,在珙县五同村安置了强震监测仪,对斜坡表面和不同岩性的地震动响应进行监测,并记录到不同方位、不同震中距的2次地震。研究表明:①地震动响应规律有极强的方向性和距... 强震中下软上硬坡体同震崩塌发育,为了揭示这类坡体地震动的响应特征,在珙县五同村安置了强震监测仪,对斜坡表面和不同岩性的地震动响应进行监测,并记录到不同方位、不同震中距的2次地震。研究表明:①地震动响应规律有极强的方向性和距离性。2次地震相距监测站台的方向和距离不同,使M s 4.0级地震的峰值加速度和阿里亚斯强度反而比M s 3.2级地震小。②0~30 Hz的地震波在低地山岭的高陡临空面附近有放大效应。1^(#)监测点的主频小于3^(#)与5^(#)监测点,3^(#)监测点的主频最高。5^(#)点的幅值范围为0.018~0.055 m/s^(-2),3^(#)点幅值范围为0.036~0.087 m/s^(-2),3^(#)点相较于5^(#)点,其三向最高幅值同比放大了1.58~2.0倍。③泥质砂岩的主频为4.8~8.4 Hz,灰岩的主频为5.5~21.4 Hz,不同的岩层共振频率不同,灰岩对地震波的选频放大效应强于泥质砂岩。④地震波在不同高程的山岭斜坡部位具有选择放大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高程越大地形放大效应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县地震 斜坡地震动响应 地震方向效应 放大效应 山岭地貌斜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珙县低山区不同震源作用下斜坡地震动响应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昊宸 王运生 +4 位作者 胡东雨 赵方彬 寇瑞斌 毕杨杨 唐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34-1040,共7页
在宜宾市珙县五同村布设斜坡地震动监测仪器,采集兴文县3.1级、珙县4.5级及长宁县4.6级地震数据。对监测剖面上1^(#)、2^(#)监测点采集到的珙县余震地震动响应数据进行滤波和校正处理,对比分析震级、高程、方位等因素对斜坡造成的地震... 在宜宾市珙县五同村布设斜坡地震动监测仪器,采集兴文县3.1级、珙县4.5级及长宁县4.6级地震数据。对监测剖面上1^(#)、2^(#)监测点采集到的珙县余震地震动响应数据进行滤波和校正处理,对比分析震级、高程、方位等因素对斜坡造成的地震响应后认为:(1)当地震波的半波长与山体某些特定部位之间的距离接近时,斜坡地形与地震波的波峰产生耦合作用,地形放大效应显著,达到参考点的2.765倍,此处山体更容易产生较大幅度的摇晃,造成山体地质灾害;(2)分析珙县4.5级与长宁县4.6级地震得出,当地震波沿特殊部位(如山脊等)传播时,地震加速度及阿里亚斯强度更加显著;(3)分析地震加速度变化得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随着震级的增大,斜坡的加速度响应也会增大;(4)随着高程和震级的变化,监测点的地震加速度和阿里亚斯强度随之变化,高程和震级对斜坡的地震动响应具有放大效应;(5)在高程和微地貌的耦合作用下,斜坡地震加速度也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县4.5级地震 长宁县4.6级地震 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 地震加速度 阿里亚斯强度 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割斜坡断层的几何形态对斜坡地震响应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志民 罗刚 +2 位作者 王媛 胡卸文 陈仕阔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7-157,共11页
与一般重力环境的滑坡相比,地震诱发滑坡在形成机理、运动特征等方面差异显著。天然和降雨条件下,断层破碎带作为边坡的不连续结构面,往往对斜坡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而在地震作用下,边坡内部的断层破碎带存在一定的滤波作用,有可能... 与一般重力环境的滑坡相比,地震诱发滑坡在形成机理、运动特征等方面差异显著。天然和降雨条件下,断层破碎带作为边坡的不连续结构面,往往对斜坡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而在地震作用下,边坡内部的断层破碎带存在一定的滤波作用,有可能减弱边坡的地震动响应。为了探究逆断层几何形态对边坡地震动响应的影响,以汶川地震中牛眠沟滑坡、窝前滑坡、谢家店子滑坡及东河口滑坡为研究对象,概化出断层切割型斜坡的地质模型,利用3DEC离散元软件对不同断层破碎带宽度、倾角、位置情况下的斜坡地震动响应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1)随着断层倾角增大,斜坡总位移峰值和坡面加速度峰值表现出增大的趋势,斜坡更易失稳;(2)坡顶监测点的峰值加速度一般大于坡底与坡腰的值,随着断层破碎带宽度增大,对斜坡地震动响应的直接影响愈加明显;(3)断层的存在会增加斜坡失稳的可能性,断层位于坡顶时斜坡地震动响应随断层倾角和破碎带宽度变化的规律性更明显。本研究可为深入揭示地震作用下断层破碎带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可为深入揭示地震作用下断层破碎带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断层 几何形态 斜坡地震响应 离散元模拟 斜坡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0”芦山地震冷竹关地震动响应监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26
11
作者 罗永红 王运生 +3 位作者 何源 高原 刘哲 曹文正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2-241,共10页
通过在四川省泸定冷竹关沟两岸斜坡不同部位挖掘平硐并放置强震监测仪器的方法,对"4.20"芦山地震在该峡谷两侧斜坡的地震动响应特征、地形放大效应等进行研究。根据7台地震仪器所记录的芦山主震数据,冷竹关沟右岸1#监测点PGA... 通过在四川省泸定冷竹关沟两岸斜坡不同部位挖掘平硐并放置强震监测仪器的方法,对"4.20"芦山地震在该峡谷两侧斜坡的地震动响应特征、地形放大效应等进行研究。根据7台地震仪器所记录的芦山主震数据,冷竹关沟右岸1#监测点PGA水平分量为1.64m/s2,竖直分量为0.67m/s2,明显高于其他监测点的PGA值(0.11~0.42m/s2)。参照康定姑咱强震台主震记录,1#监测点PGA放大系数达到6.9,其阿里亚斯强度放大数十倍。谱比分析(HVSR)显示,1#监测点谱比分析的水平分量地形放大系数达到9.0,2#监测点地形放大系数为3.5,左岸4#~7#监测点地形放大系数一般在1.0~3.0。研究表明,强震条件下冷竹关右岸单薄山梁地震动地形放大效应明显强于左岸中高山斜坡,且1#监测点的凸出地形放大效应最大。随着振幅值的放大,强震动能量以数十倍效应剧增,当短时间内积聚的振动能量超过或远远超过岩土体介质的强度时,易形成震裂、崩塌、滑坡及高陡地形的抛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泸定冷竹关 斜坡地震动响应 监测 地形放大效应 阿里亚斯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定Ms5.8级地震冷竹关坡体内地震动响应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运生 贺建先 +3 位作者 罗永红 郝子皓 刘勇 张磊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8-844,共7页
为了揭示坡体内不同水平深度峰值加速度变化特征及地震触发大型滑坡形成机理,在冷竹关沟两岸安置强震监测台阵,对斜坡内部不同深度地震动响应进行监测研究.2014年11月25日康定Ms5.8级地震触发了位于坡体内部不同深度的五台强震监测仪,... 为了揭示坡体内不同水平深度峰值加速度变化特征及地震触发大型滑坡形成机理,在冷竹关沟两岸安置强震监测台阵,对斜坡内部不同深度地震动响应进行监测研究.2014年11月25日康定Ms5.8级地震触发了位于坡体内部不同深度的五台强震监测仪,数据揭示:自坡体表面水平向内,各监测点水平向峰值加速度逐渐减小,且0~45 m的表层向内峰值加速度下降幅度较大,在坡体内部的下降幅度变小,洞深99 m处的水平向峰值加速度约为洞口监测仪的60%;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也表明自坡面向内各监测点加速度幅值逐渐减小,标准反应谱的动力放大系数β都小于3.5;傅里叶频谱也表明自坡面向内各监测点幅值逐渐减小,且越靠近洞口傅氏谱频率成分越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地震动响应 衰减规律 加速度反应谱 傅氏谱 冷竹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Ms6.1级地震山地灾害异常区灾害成生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昊宸 王运生 +3 位作者 罗永红 刘世成 唐涛 冯卓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探讨2022年6月1日四川省芦山Ms 6.1级地震次生灾害的发育特点及不同活动性断层地震次生灾害的发育规律。通过地表调查并借助无人机、机载雷达等手段对次生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进行实地调查,发现灾害异常区位于宝兴县东河两岸,表现为大量... 探讨2022年6月1日四川省芦山Ms 6.1级地震次生灾害的发育特点及不同活动性断层地震次生灾害的发育规律。通过地表调查并借助无人机、机载雷达等手段对次生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进行实地调查,发现灾害异常区位于宝兴县东河两岸,表现为大量崩塌及少部分滑坡,灾害分布呈短椭圆形,以高位崩塌为主,滑坡发育于斜坡上部的残坡积发育部位。由于背坡效应和斜坡结构的耦合作用,致使此次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集中发育在宝兴县东河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6.1级地震 山地灾害异常区 斜坡动力响应 灾害发育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