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正演模型与实例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猛 贾东 +2 位作者 王毛毛 李志刚 李一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07-1217,共11页
斜向逆冲作用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研究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识别断层相关褶皱是否存在斜向逆冲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Trishear 4.5、Gocad以及Trishear3D软件构建一系列不同滑移量的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的二维正... 斜向逆冲作用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研究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识别断层相关褶皱是否存在斜向逆冲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Trishear 4.5、Gocad以及Trishear3D软件构建一系列不同滑移量的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的二维正演剖面,通过连接一系列不同排列方式的二维剖面建立了三种不同逆冲滑移方向的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的假三维模型,通过不同假三维模型的比较分析来探讨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研究发现,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区别于正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特征主要有两点:①正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层面等高线图上的最高点与后翼等高线中点的连线以及水平切面上的核心点与后翼中点的连线方向均与断层走向垂直,而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最高点以及核心点与后翼中点的连线方向均与断层走向斜交,并且最高点与后翼等高线中点的连线方向或者核心点与后翼中点的连线方向均与逆冲滑移方向一致;②在褶皱平行断层走向纵剖面上,正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各个层面最高点的连线是直立的,而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各个层面最高点的连线发生倾斜。通过这两个特征可以判别褶皱是否存在斜向逆冲以及逆冲的方向。将模型分析结果运用到四川盆地西南部三维地震勘探资料所覆盖的邛西背斜和大兴西背斜的实例中。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背斜均存在右旋斜向逆冲,逆冲方向与各自断层走向的夹角均为70°左右,邛西背斜和大兴西背斜的逆冲方向分别是NE79°和NE77°左右,这与龙门山南段晚上新世以来的主应力方向以及反演的汶川地震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 假三维模型 构造几何学 邛西背 大兴西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基底卷入型褶皱的形成机制探讨—以西宁盆地小峡背斜为例
2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2 位作者 程鸿毅 李岩峰 任文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55,共22页
青藏高原东北部小峡背斜是一个新生代发展起来的基底卷入型背斜。研究表明背斜的形成经历了三次重要变形,新生代早期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约49~29Ma),造成了西宁盆地顺时针旋转,在此变形中,背斜基底早期发育的北西向断层以及... 青藏高原东北部小峡背斜是一个新生代发展起来的基底卷入型背斜。研究表明背斜的形成经历了三次重要变形,新生代早期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约49~29Ma),造成了西宁盆地顺时针旋转,在此变形中,背斜基底早期发育的北西向断层以及新生断层开始右行斜滑,造成了小峡地区盖层轴向北西向褶皱的形成,基底与盖层的变形类似Trishear型褶皱机制。新生代中期由于构造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在基底中形成一系列左行斜冲断层,在新生代晚期(14~5Ma),由于西宁盆地南北缘强烈的左行走滑运动致使盆地基底早期北北东向断层和新生的R’断层活动,导致了目前的小峡背斜主体的形成,构造研究表明,这些透入性北东向断层的活动使得基底变形宏观上表现出一定的"韧性",背斜基底变形以断层活动为主,而盖层属于以横弯作用控制的被动褶皱变形。小峡背斜的形成表明,基底早期断层是控制背斜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高原下地壳的增厚可能与该类型的褶皱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峡 基底卷入型褶皱 厚皮构造 青藏高原 斜冲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的运动学分类及图面表达法 被引量:6
3
作者 方曙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2000年第4期430-433,共4页
依据断盘相对运动方向的不同 ,划分了 12种类型断层。在图面上对断层线及其上的花纹进行明确分工 ,确定含义 ,使图面表达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断盘的运动方向和局部构造应力状态。
关键词 断层 斜冲断层 擦痕线理 断层运动学 图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