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水河斑鳠胚胎孵化及早期胚胎发育观察
1
作者 杨立 王菊林 姚俊杰 《河北渔业》 2025年第8期32-36,共5页
为开展斑鳠(Hemibagrus guttatus)的人工繁殖研究,深入探讨了不同孵化方式及温度对斑鳠胚胎孵化效果的影响,并对红水河水系中斑鳠胚胎发育各阶段的胚胎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斑鳠受精卵呈圆形,黄色,卵径为2.8~3.5 mm;在水温(28±... 为开展斑鳠(Hemibagrus guttatus)的人工繁殖研究,深入探讨了不同孵化方式及温度对斑鳠胚胎孵化效果的影响,并对红水河水系中斑鳠胚胎发育各阶段的胚胎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斑鳠受精卵呈圆形,黄色,卵径为2.8~3.5 mm;在水温(28±0.5)℃条件下,斑鳠胚胎发育历时65 h 34 min,积温为1822.8℃·h。观察了红水河斑鳠的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期以及出膜期共7个阶段。在胚胎孵化结果中,孵化桶加孵化框的孵化方式平均孵化率最高,达(75.00±3.15)%;红水河罗甸县水域中斑鳠的适宜孵化温度为27~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水河 (hemibagrus guttatus) 胚胎发育 孵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宏条形码技术的河道斑鳠食性初步分析
2
作者 蒙庆米 杨立 +3 位作者 马兰 姚俊杰 莫显义 陈继位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402,共9页
为了探究河道斑鳠的食性,以贵州省罗甸县斑鳠保种场河道中的斑鳠为对象,提取其胃含物及水环境样品DNA,选用18S rDNA V4区作为分子标记进行扩增,通过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其食物组成及摄食选择性。结果显示:在斑鳠胃含物中共鉴定出14个门... 为了探究河道斑鳠的食性,以贵州省罗甸县斑鳠保种场河道中的斑鳠为对象,提取其胃含物及水环境样品DNA,选用18S rDNA V4区作为分子标记进行扩增,通过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其食物组成及摄食选择性。结果显示:在斑鳠胃含物中共鉴定出14个门,分别为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绿藻门、硅藻门、纤毛虫门、丝足虫门、链型植物门、Imbricatea、扁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环节动物门、Haptista。从门水平来看,斑鳠胃含物中节肢动物门相对丰度最高,其次是脊索动物门;从属水平来看,脊索动物门的鲃属相对丰度最高,其次是轮虫动物门的臂尾轮虫属和节肢动物门的中镖水蚤属。斑鳠对脊索动物门有最高的主动摄食选择性;对丝足虫门、轮虫动物门、硅藻门具有较高的摄食偏好;对纤毛虫门、节肢动物门和绿藻门则表现出随机摄食。试验结果表明,斑鳠是底栖肉食性鱼类,其主要食物来源于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从属的角度来看,主要食物是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鲃属和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中镖水蚤属、沼虾属。节肢动物门是斑鳠易得的食物,而脊索动物门是斑鳠喜好的食物。因此,斑鳠食性选择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即受该水域环境食物易得性和喜好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宏条形码技术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鳠、大鳍鳠、越鳠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峰 李光略 +2 位作者 陈燕芸 吴雪萍 朱佳杰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7-216,共10页
为探究斑鳠(Hemibagrus guttatus)、大鳍鳠(H.macropterus)和越鳠(H.pluriradiatus)的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差异,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3种鱼类背部肌肉中的一般营养成分含量以及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的组成与含量进行测定和评价。结果显... 为探究斑鳠(Hemibagrus guttatus)、大鳍鳠(H.macropterus)和越鳠(H.pluriradiatus)的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差异,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3种鱼类背部肌肉中的一般营养成分含量以及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的组成与含量进行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斑鳠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大鳍鳠和越鳠(p<0.05);越鳠和大鳍鳠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斑鳠(p<0.05);粗脂肪和总糖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越鳠、大鳍鳠、斑鳠,且差异显著(p<0.05);灰分含量则无显著差异(p>0.05)。3种鱼类均检出16种常见氨基酸,其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EAA)中以赖氨酸含量最高。总氨基酸含量(Total amino acids,T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AAI)均以斑鳠最低,越鳠最高。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与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显示,3种鱼类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3种鱼类共检出24种脂肪酸,其中斑鳠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且均以n-6系列的C18:2n6c(亚油酸)为主。斑鳠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AI=0.47)和血栓形成指数(Thrombosis index,TI=1.21)最低。3种鱼类肌肉中富含多种无机元素:常量元素以钾(K)含量最高,呈现“高钾低钠”的特征;微量元素中铁(Fe)、锌(Zn)、硼(B)含量较高;硒(Se)仅在越鳠中检出,锰(Mn)仅在大鳍鳠中检出。研究表明,越鳠在蛋白质、粗脂肪、总糖、氨基酸总量及必需氨基酸指数方面均高于斑鳠和大鳍鳠。斑鳠在水分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方面高于越鳠和大鳍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 肌肉 营养成分分析 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鳠精巢及精子结构研究
4
作者 杨帅 王艺舟 +5 位作者 郑娜 王桢璐 余科 叶欢 张小雪 邵俭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1期43-50,81,共9页
为深入了解斑鳠(Mystus guttatus)生殖生理基本特征,运用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体长12.8~52.6 cm(29.3±13.8)cm、体质量26.8~1576.4 g(436.3±532.8)g人工养殖的斑鳠精巢和精子的结构,探究其精巢和精子结构的特征。结... 为深入了解斑鳠(Mystus guttatus)生殖生理基本特征,运用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体长12.8~52.6 cm(29.3±13.8)cm、体质量26.8~1576.4 g(436.3±532.8)g人工养殖的斑鳠精巢和精子的结构,探究其精巢和精子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斑鳠精巢为小叶型,具有高度发达的指状分枝;斑鳠精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精子发生过程中共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等五个阶段;斑鳠精子由头部、中部、尾部三部分构成,精子平均长度为(23.992±2.998)μm;精子头部较小,形状近似圆形,中部较短且形状不规则,与头部相连半围绕鞭毛形成“半袖套”结构,两侧伴有不规则的侧鳍。本研究丰富了斑鳠生殖生理学资料,可为其人工繁育及资源增殖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巢 精子 显微结构 超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分析广西地区斑鳠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5
作者 何泽霖 韦友传 《当代水产》 2025年第6期64-66,68,共4页
斑鳠(Mystus guttatus),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半鲿属(Hemibagrus),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元江、九龙江、钱塘江及珠江等水系,其全身无鳞、肉质细嫩、口感独特和营养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类。近年来,广西境内过度... 斑鳠(Mystus guttatus),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半鲿属(Hemibagrus),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元江、九龙江、钱塘江及珠江等水系,其全身无鳞、肉质细嫩、口感独特和营养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类。近年来,广西境内过度捕捞、修建水电站以及随意放生等人类活动导致斑鳠自然种群数量减少,已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资源保护与恢复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COI基因 遗传结构 鲇形目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鳠苗种培育技术
6
作者 胡锦丽 张显波 +4 位作者 覃宁 刘霆 周洲 陈礼 周传念 《贵州畜牧兽医》 2025年第1期51-53,共3页
文章介绍了斑鳠小规格(5 cm)与大规格(13 cm)苗种的培育技术方法,包括鱼池条件及水源要求、鱼池消毒、苗种投放、放养密度、“开口”饵料、水质管理及疾病防治等,并完成人工转饲,将获得的小规格苗种进一步培育成大规格苗种。通过相关技... 文章介绍了斑鳠小规格(5 cm)与大规格(13 cm)苗种的培育技术方法,包括鱼池条件及水源要求、鱼池消毒、苗种投放、放养密度、“开口”饵料、水质管理及疾病防治等,并完成人工转饲,将获得的小规格苗种进一步培育成大规格苗种。通过相关技术的实施,小规格苗种培育成活率为71.43%,大规格苗种培育成活率达85.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种培育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体及胃含物DNA宏条形码技术的斑鳠幼鱼食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蒙庆米 马兰 +3 位作者 陈继位 莫显义 姚俊杰 杨立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8,共10页
为摸清斑鳠(Mystus guttatus)幼鱼的食性和生物学特征,为其资源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了贵州省罗甸县斑鳠保种场河道中的斑鳠幼鱼胃含物及水体的物种特征。结果显示:1)在斑鳠幼鱼胃含物中共鉴定出109种生... 为摸清斑鳠(Mystus guttatus)幼鱼的食性和生物学特征,为其资源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了贵州省罗甸县斑鳠保种场河道中的斑鳠幼鱼胃含物及水体的物种特征。结果显示:1)在斑鳠幼鱼胃含物中共鉴定出109种生物,分属于15个门,12大类。从门水平看,节肢动物门相对丰度最高,其次是轮虫动物门、绿藻门、脊索动物门。从属水平看,中镖水蚤属(Sinodiaptomus)相对丰度最高,其次是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鲃属(Barbus)和Paralamyctes。2)在斑鳠幼鱼生存的河道中,共获得193个物种,分属于18个门。从门水平来看,节肢动物门相对丰度最高,其次是绿藻门。从属水平来看,中镖水蚤属的相对丰度最高,其次是衣藻属(Chlamydomonas),占比较高的还有臂尾轮虫属、筒壳虫属(Tintinnidium)和单壳缝藻属(Monoraphidium)。节肢动物门、轮虫动物门和绿藻门在斑鳠幼鱼胃含物中和水体中都是相对丰度较高的类群。在水体中,脊索动物门相对丰度较低(第15位),而在胃含物中列第4位。研究揭示了斑鳠幼鱼食性选择受水域环境食物的易得性及其喜好性两方面的影响。从能量收支效益的角度来看,斑鳠幼鱼在摄食过程中遵循以最小的能量投入获取最大收益的原则,利于幼鱼存活与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鱼 胃含物 食性 DNA宏条形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及药物剂量对斑鳠人工催产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继位 王玥 +7 位作者 王仕刚 莫显义 姚俊杰 邓猛 蒙庆米 杨立 赵紫印 韦骏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5期572-577,共6页
为研究水温及药物剂量对斑鳠(Mystus guttatus)人工催产效果的影响,利用催产药物DOM、LRH-A2、HCG,采用2次注射法,对275尾斑鳠亲鱼在25℃±1℃~30℃±1℃不同水温环境下进行注射催产。试验结果显示,以28℃±1℃催产药物最... 为研究水温及药物剂量对斑鳠(Mystus guttatus)人工催产效果的影响,利用催产药物DOM、LRH-A2、HCG,采用2次注射法,对275尾斑鳠亲鱼在25℃±1℃~30℃±1℃不同水温环境下进行注射催产。试验结果显示,以28℃±1℃催产药物最适剂量DOM 7 mg+LRH-A_(2)9μg、(DOM)7 mg+(LRH-A_(2))9μg+(HCG)550 IU为基准,在26℃±1℃~27℃±1℃水温环境下,药物使剂量增加8%催产效果最明显;29℃±1℃~30℃±1℃水温环境下,调减药物使剂量减少8%催产效果最明显。研究结果表明,28℃~29℃内催产率最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催产率下降;25℃±1℃及以下水温不适合催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stus guttatus) 人工催产 水温 药物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鳠亲鱼培育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继位 麦克 +1 位作者 蒙庆米 王仕刚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4年第8期68-70,共3页
斑鳠主要分布于中国珠江流域和东南亚国家,因腥味轻、味道鲜美、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被誉为珠江淡水鱼王。由于数量逐年减少,中国于2021年2月1日将野生斑鳠列为二类野生动物被保护,严禁捕捉、贩卖、收购、运输、杀害等。贵州名贵鱼类... 斑鳠主要分布于中国珠江流域和东南亚国家,因腥味轻、味道鲜美、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被誉为珠江淡水鱼王。由于数量逐年减少,中国于2021年2月1日将野生斑鳠列为二类野生动物被保护,严禁捕捉、贩卖、收购、运输、杀害等。贵州名贵鱼类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于2018年建成斑鳠保种场,取得了养殖、研究及其它相关资格,并联合贵州大学、贵州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贵州省罗甸县养殖业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专家团队致力于斑鳠人工繁育研究,突破了技术瓶颈,本文分析了斑鳠繁育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贵鱼类 生态养殖 人工繁育 专家团队 繁育技术 珠江流域 罗甸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不同群体斑鳠的肌肉营养成分比较
10
作者 卢玉典 莫飞龙 +5 位作者 刘康 韦玲静 张盛 甘宝江 刘羚 杨宾兰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8-122,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群体斑鳠(Mystus guttatus)的营养成分及品质差异。选择广西来宾市兴宾区(XB)、南宁市武鸣区(WM)、百色市平果市(PG)3个不同地区斑鳠27尾,采用常规方法对群体斑鳠肌肉中的粗蛋白、氨基酸和脂肪酸等组成与含量进行测定...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群体斑鳠(Mystus guttatus)的营养成分及品质差异。选择广西来宾市兴宾区(XB)、南宁市武鸣区(WM)、百色市平果市(PG)3个不同地区斑鳠27尾,采用常规方法对群体斑鳠肌肉中的粗蛋白、氨基酸和脂肪酸等组成与含量进行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3个群体斑鳠的粗蛋白含量为19.16%~19.82%,群体PG的粗蛋白含量稍高于其他群体(P>0.05)。3个群体斑鳠的氨基酸总量为17.39~18.56 g/100 g,其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表现为群体XB>群体PG>群体WM。3个群体斑鳠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1.25%~22.57%,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为1.72%~2.42%(P>0.05),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表现为群体XB>群体PG>群体WM,EPA+DHA含量表现为群体WM>群体PG>群体XB。研究表明,斑鳠肌肉蛋白质含量较高,氨基酸组成和含量丰富,包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矿物质元素,其中群体PG斑鳠肌肉的风味和营养价值相比于其他群体表现得更为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矿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所在斑鳠基因组开发方面取得进展
11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4期271-271,共1页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观赏渔业研究室在珠江土著鱼类斑鳠基因资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了斑鳠雌雄端粒到端粒基因组,为进一步开展其繁育和雌雄鉴定研究提供了基因资源。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期刊Scientific Data。斑...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观赏渔业研究室在珠江土著鱼类斑鳠基因资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了斑鳠雌雄端粒到端粒基因组,为进一步开展其繁育和雌雄鉴定研究提供了基因资源。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期刊Scientific Data。斑鳠是珠江四鲜之一。因其肉质鲜美、无肌间骨等特征,素称淡水之王,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水产研究所 观赏渔业 基因资源 土著鱼类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肌间骨 论文发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斑鱯人工繁殖技术
12
作者 陈继位 王仕刚 +3 位作者 蒙庆米 莫显义 马兰 杨立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2期236-239,共4页
斑鳠(Mystus guttatus)是中国珠江流域重要经济鱼类,野生种群被国家列入二类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文章介绍了斑鱯人工繁殖技术,涉及设施设备及药品准备、亲鱼催产、采卵授精、受精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等环节,供参考。
关键词 鱯(Mystus guttatus) 人工繁殖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养珠江斑鳠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朱新平 陈焜慈 +5 位作者 谢刚 陈永乐 李新辉 刘毅辉 杜合军 郑光明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2-354,共3页
对在养殖池塘中培育珠江斑鳠Mystus guttatus亲鱼和人工繁殖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斑鳠雌、雄亲鱼的外观特征可作为鉴别其性成熟度的依据;对斑鳠雌鱼进行人工催产时宜分2次注射(间隔时间为24h),第1针注射PG(鲤)+LRH-A+DOM,第2针... 对在养殖池塘中培育珠江斑鳠Mystus guttatus亲鱼和人工繁殖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斑鳠雌、雄亲鱼的外观特征可作为鉴别其性成熟度的依据;对斑鳠雌鱼进行人工催产时宜分2次注射(间隔时间为24h),第1针注射PG(鲤)+LRH-A+DOM,第2针注射LRH-A+DOM+HCG。对斑鳠进行人工授精后,在水温27.5℃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17h30m in进入原肠期,胚胎孵化时间约为55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鳠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吴小明 周立斌 彭飞影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25-428,共4页
试验结果表明,斑鳠平均含肉率为(78.22%±3.20)%,粗蛋白17.65%、粗脂肪1.72%、粗水分78.64%%、粗灰分1.19%。肌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72.86%(干样),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3.14%,占氨基酸总量的45.48%,必需氨基酸的构成... 试验结果表明,斑鳠平均含肉率为(78.22%±3.20)%,粗蛋白17.65%、粗脂肪1.72%、粗水分78.64%%、粗灰分1.19%。肌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72.86%(干样),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3.14%,占氨基酸总量的45.48%,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必需氨基酸指数为67.44。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7.00%,占氨基酸总量的37.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肉率 肌肉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斑鳠的性腺发育及其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谢少林 房伟平 +2 位作者 陈金涛 王超 邹记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7-150,共4页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人工养殖斑鳠Mystus guttatus的性腺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养殖斑鳠2龄左右时达到性成熟,繁殖期为6—8月;卵巢发育为不同步型,同一期卵巢内存在多个时相的卵母细胞,繁殖期的卵巢性腺成熟系数(GSI)为...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人工养殖斑鳠Mystus guttatus的性腺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养殖斑鳠2龄左右时达到性成熟,繁殖期为6—8月;卵巢发育为不同步型,同一期卵巢内存在多个时相的卵母细胞,繁殖期的卵巢性腺成熟系数(GSI)为(1.28±0.12)%;精巢外形细长,内部发育良好,精子发育过程中的各阶段细胞形态清晰可见,繁殖期的精巢GSI为(0.11±0.04)%。研究表明,斑鳠个体性腺发育不同步,属于一次产卵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腺发育 性腺成熟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斑鱯的早期胚胎发育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焦宗垚 陈赛 +5 位作者 陈昆慈 朱新平 谢刚 杜合军 刘毅辉 陈永乐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20-23,共4页
观察了珠江斑鳠3批次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描述及记录了胚胎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及所需时间。斑鳠的成熟卵子呈圆形,黄色,卵子直径为3.1-3.8 mm,吸水后最大卵径为4.0-4.2 mm,受精卵黏性很小。珠江斑鳠胚胎发育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属于... 观察了珠江斑鳠3批次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描述及记录了胚胎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及所需时间。斑鳠的成熟卵子呈圆形,黄色,卵子直径为3.1-3.8 mm,吸水后最大卵径为4.0-4.2 mm,受精卵黏性很小。珠江斑鳠胚胎发育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属于盘状卵裂。在水温(27.5±0.5)℃时,受精后约1 h 10 min进入胚盘形成期,受精2 h 15 min后进入卵裂期,受精后7 h 50 min,进入囊胚期,再经约13 h 45 min进入原肠期,受精后21 h15 min,胚孔封闭,当受精39 h 5 min后,心脏开始出现搏动,受精后55 h,仔鱼开始孵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发育 珠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鳠烂鳃病病原菌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邓国成 江小燕 +1 位作者 陈昆慈 刘礼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2-448,共7页
从池塘患烂鳃病的斑鳠(Mystus guttatus)亲鱼病灶中分离出一株毒力较强的致病菌-Mg2,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主要特征为:菌体细长,无鞭毛和荚膜,革兰氏阴性,大小0.5×(6.5—11)μm,菌落黄色,边缘... 从池塘患烂鳃病的斑鳠(Mystus guttatus)亲鱼病灶中分离出一株毒力较强的致病菌-Mg2,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主要特征为:菌体细长,无鞭毛和荚膜,革兰氏阴性,大小0.5×(6.5—11)μm,菌落黄色,边缘不整齐呈假树根状。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阳性,分解酪素和明胶,硝酸盐还原阳性;不分解纤维素、几丁质、酪氨酸、七叶灵和淀粉,吲哚和葡萄糖产气阴性。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萘啶酸、红霉素、洁霉素敏感,菌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Mg2菌株与柱状黄杆菌聚类,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在97.5%以上,综合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两方面的分类鉴定结果,Mg2菌株应归类鉴定为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Column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状黄杆菌 16S RRNA基因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鳠细胞色素b基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任岗 陈艺燕 +2 位作者 钱开诚 陈迪 章群 《生态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237-239,共3页
斑鳠是珠江四大名鱼之一,目前资源量急剧下降,种质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测定了斑鳠线粒体细胞色素b 基因的全序列,该序列全长1 137 bp,其中T、C、A、G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31.6%、25.7%、29.6%、13.1%,A+T 的含量(61.2%)显著高于G+C的含量... 斑鳠是珠江四大名鱼之一,目前资源量急剧下降,种质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测定了斑鳠线粒体细胞色素b 基因的全序列,该序列全长1 137 bp,其中T、C、A、G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31.6%、25.7%、29.6%、13.1%,A+T 的含量(61.2%)显著高于G+C的含量(38.8%)。将测定序列(序列自编号:MGGD)与GenBank中的2个斑鳠序列(序列自编号:MGZJ、MGFJ)进行了比较,3个序列之间的序列差异为0.005-0.017,转换后的氨基酸序列间差异位点都仅为2 个,反应出细胞色素b基因作为功能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相对比较保守。鳠属鱼类线粒体Cytb基因的转换大于颠换。研究为斑鳠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提供了遗传方面的资料,斑鳠的群体结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B基因 序列差异 种质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鳠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及适应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亚秋 李新辉 +1 位作者 李跃飞 徐田振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9,共6页
为了解斑鳠(Mystus guttatu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特征,采用形态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斑鳠消化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斑鳠为一种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解剖观察其消化道结构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肝脏和胰脏为其主要的外消化腺。... 为了解斑鳠(Mystus guttatu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特征,采用形态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斑鳠消化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斑鳠为一种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解剖观察其消化道结构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肝脏和胰脏为其主要的外消化腺。组织学观察发现口咽腔上皮组织中有较为丰富味蕾和黏液细胞;食道粗而短,肌层发达,且含有丰富的黏液细胞;胃贲门部和盲囊部,体壁较厚,胃壁内侧有丰富的黏膜褶皱,黏膜层为单层柱状上皮,分布大量的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管状腺体,胃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层,外层为纵肌层;斑鳠肠道系数为(0.89±0.11),肠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肠腔内有丰富黏膜褶皱,褶皱高度从前向后逐渐降低。肠黏膜上皮肠粘膜表层为单层柱状上皮,在黏膜上皮分布大量的黏液细胞。肝脏与胰脏分离,肝脏分为两叶,胰脏弥散分布于肠系膜上。斑鳠消化系统结构特征与其喜好摄食甲壳类动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stus guttatus) 消化系统 组织学 肠道系数 显微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野生斑鱯乳酸脱氢酶和酯酶同工酶的电泳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赛 焦宗垚 +3 位作者 朱新平 陈昆慈 郑光明 陈永乐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58-62,共5页
关键词 乳酸脱氢酶 酯酶 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