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体及胃含物DNA宏条形码技术的斑鳠幼鱼食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蒙庆米 马兰 +3 位作者 陈继位 莫显义 姚俊杰 杨立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8,共10页
为摸清斑鳠(Mystus guttatus)幼鱼的食性和生物学特征,为其资源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了贵州省罗甸县斑鳠保种场河道中的斑鳠幼鱼胃含物及水体的物种特征。结果显示:1)在斑鳠幼鱼胃含物中共鉴定出109种生... 为摸清斑鳠(Mystus guttatus)幼鱼的食性和生物学特征,为其资源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了贵州省罗甸县斑鳠保种场河道中的斑鳠幼鱼胃含物及水体的物种特征。结果显示:1)在斑鳠幼鱼胃含物中共鉴定出109种生物,分属于15个门,12大类。从门水平看,节肢动物门相对丰度最高,其次是轮虫动物门、绿藻门、脊索动物门。从属水平看,中镖水蚤属(Sinodiaptomus)相对丰度最高,其次是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鲃属(Barbus)和Paralamyctes。2)在斑鳠幼鱼生存的河道中,共获得193个物种,分属于18个门。从门水平来看,节肢动物门相对丰度最高,其次是绿藻门。从属水平来看,中镖水蚤属的相对丰度最高,其次是衣藻属(Chlamydomonas),占比较高的还有臂尾轮虫属、筒壳虫属(Tintinnidium)和单壳缝藻属(Monoraphidium)。节肢动物门、轮虫动物门和绿藻门在斑鳠幼鱼胃含物中和水体中都是相对丰度较高的类群。在水体中,脊索动物门相对丰度较低(第15位),而在胃含物中列第4位。研究揭示了斑鳠幼鱼食性选择受水域环境食物的易得性及其喜好性两方面的影响。从能量收支效益的角度来看,斑鳠幼鱼在摄食过程中遵循以最小的能量投入获取最大收益的原则,利于幼鱼存活与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鳠 幼鱼 胃含物 食性 DNA宏条形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所在斑鳠基因组开发方面取得进展
2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4期271-271,共1页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观赏渔业研究室在珠江土著鱼类斑鳠基因资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了斑鳠雌雄端粒到端粒基因组,为进一步开展其繁育和雌雄鉴定研究提供了基因资源。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期刊Scientific Data。斑...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观赏渔业研究室在珠江土著鱼类斑鳠基因资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了斑鳠雌雄端粒到端粒基因组,为进一步开展其繁育和雌雄鉴定研究提供了基因资源。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期刊Scientific Data。斑鳠是珠江四鲜之一。因其肉质鲜美、无肌间骨等特征,素称淡水之王,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水产研究所 观赏渔业 基因资源 斑鳠 土著鱼类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肌间骨 论文发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鳠亲鱼培育技术
3
作者 陈继位 麦克 +1 位作者 蒙庆米 王仕刚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4年第8期68-70,共3页
斑鳠主要分布于中国珠江流域和东南亚国家,因腥味轻、味道鲜美、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被誉为珠江淡水鱼王。由于数量逐年减少,中国于2021年2月1日将野生斑鳠列为二类野生动物被保护,严禁捕捉、贩卖、收购、运输、杀害等。贵州名贵鱼类... 斑鳠主要分布于中国珠江流域和东南亚国家,因腥味轻、味道鲜美、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被誉为珠江淡水鱼王。由于数量逐年减少,中国于2021年2月1日将野生斑鳠列为二类野生动物被保护,严禁捕捉、贩卖、收购、运输、杀害等。贵州名贵鱼类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于2018年建成斑鳠保种场,取得了养殖、研究及其它相关资格,并联合贵州大学、贵州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贵州省罗甸县养殖业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专家团队致力于斑鳠人工繁育研究,突破了技术瓶颈,本文分析了斑鳠繁育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贵鱼类 生态养殖 人工繁育 专家团队 繁育技术 斑鳠 珠江流域 罗甸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养珠江斑鳠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朱新平 陈焜慈 +5 位作者 谢刚 陈永乐 李新辉 刘毅辉 杜合军 郑光明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2-354,共3页
对在养殖池塘中培育珠江斑鳠Mystus guttatus亲鱼和人工繁殖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斑鳠雌、雄亲鱼的外观特征可作为鉴别其性成熟度的依据;对斑鳠雌鱼进行人工催产时宜分2次注射(间隔时间为24h),第1针注射PG(鲤)+LRH-A+DOM,第2针... 对在养殖池塘中培育珠江斑鳠Mystus guttatus亲鱼和人工繁殖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斑鳠雌、雄亲鱼的外观特征可作为鉴别其性成熟度的依据;对斑鳠雌鱼进行人工催产时宜分2次注射(间隔时间为24h),第1针注射PG(鲤)+LRH-A+DOM,第2针注射LRH-A+DOM+HCG。对斑鳠进行人工授精后,在水温27.5℃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17h30m in进入原肠期,胚胎孵化时间约为55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斑鳠的性腺发育及其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谢少林 房伟平 +2 位作者 陈金涛 王超 邹记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7-150,共4页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人工养殖斑鳠Mystus guttatus的性腺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养殖斑鳠2龄左右时达到性成熟,繁殖期为6—8月;卵巢发育为不同步型,同一期卵巢内存在多个时相的卵母细胞,繁殖期的卵巢性腺成熟系数(GSI)为...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人工养殖斑鳠Mystus guttatus的性腺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养殖斑鳠2龄左右时达到性成熟,繁殖期为6—8月;卵巢发育为不同步型,同一期卵巢内存在多个时相的卵母细胞,繁殖期的卵巢性腺成熟系数(GSI)为(1.28±0.12)%;精巢外形细长,内部发育良好,精子发育过程中的各阶段细胞形态清晰可见,繁殖期的精巢GSI为(0.11±0.04)%。研究表明,斑鳠个体性腺发育不同步,属于一次产卵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鳠 性腺发育 性腺成熟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鳠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及适应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刘亚秋 李新辉 +1 位作者 李跃飞 徐田振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9,共6页
为了解斑鳠(Mystus guttatu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特征,采用形态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斑鳠消化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斑鳠为一种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解剖观察其消化道结构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肝脏和胰脏为其主要的外消化腺。... 为了解斑鳠(Mystus guttatu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特征,采用形态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斑鳠消化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斑鳠为一种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解剖观察其消化道结构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肝脏和胰脏为其主要的外消化腺。组织学观察发现口咽腔上皮组织中有较为丰富味蕾和黏液细胞;食道粗而短,肌层发达,且含有丰富的黏液细胞;胃贲门部和盲囊部,体壁较厚,胃壁内侧有丰富的黏膜褶皱,黏膜层为单层柱状上皮,分布大量的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管状腺体,胃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层,外层为纵肌层;斑鳠肠道系数为(0.89±0.11),肠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肠腔内有丰富黏膜褶皱,褶皱高度从前向后逐渐降低。肠黏膜上皮肠粘膜表层为单层柱状上皮,在黏膜上皮分布大量的黏液细胞。肝脏与胰脏分离,肝脏分为两叶,胰脏弥散分布于肠系膜上。斑鳠消化系统结构特征与其喜好摄食甲壳类动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鳠(Mystus guttatus) 消化系统 组织学 肠道系数 显微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鳠肌肉营养成份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周路 杨兴 +3 位作者 李正友 李道友 刘玉峰 关梅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37,共2页
斑鱼萑又蛋白质含量为16.89%,低于黄鳝,与斑点叉尾鱼回、乌鳢相当,高于黄颡鱼、鲫、鳙;其脂肪含量为2.70%,与斑点叉尾鱼回、黄颡鱼、中华倒刺鱼巴相当,明显高于黄鳝、乌鳢、鲫、鳙;其DHA和EPA含量较高;16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86 g/kg,... 斑鱼萑又蛋白质含量为16.89%,低于黄鳝,与斑点叉尾鱼回、乌鳢相当,高于黄颡鱼、鲫、鳙;其脂肪含量为2.70%,与斑点叉尾鱼回、黄颡鱼、中华倒刺鱼巴相当,明显高于黄鳝、乌鳢、鲫、鳙;其DHA和EPA含量较高;16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86 g/kg,较黄鳝、乌鳢、黄颡鱼略低,5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为3.15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鳠 肌肉 营养成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鳠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红敬 褚张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5882-5883,5911,共3页
介绍了斑鱼萑又的分布、形态特征、生长、繁殖、食性等生物学特性,分析了斑鱼萑又的营养价值,提出了斑鱼萑又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和病害防治技术。
关键词 生物学特性 人工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斑鳠池塘人工养殖技术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超 邹青 +3 位作者 姚东林 邹记兴 周爱国 陈金涛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0-41,共2页
斑鳠分布于中国钱塘江、九龙江、韩江、珠江、元江等水系,被誉为珠江"四大名鱼"之一。近些年,由于遭受各种环境压力以及渔民的无节制捕捞,珠江野生斑鳠资源日趋枯竭。开展野生斑鳠的人工养殖,对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增殖有着重要的意义。... 斑鳠分布于中国钱塘江、九龙江、韩江、珠江、元江等水系,被誉为珠江"四大名鱼"之一。近些年,由于遭受各种环境压力以及渔民的无节制捕捞,珠江野生斑鳠资源日趋枯竭。开展野生斑鳠的人工养殖,对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增殖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探讨斑鳠池塘养殖模式,提高斑鳠养殖技术水平,笔者将2011-2013年近3年的斑鳠池塘养殖经验介绍如下:一、鱼种来源2011年6月,从广东省清远市英德连江口购置捕捞的斑鳠340对,体重325~610克/尾,平均体重422克/尾。鱼种均为精心挑选,规格比较整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养殖技术 池塘养殖模式 斑鳠 野生 种质资源保护 鱼种来源 平均体重 环境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箱养殖斑鱯技术要点 被引量:5
10
作者 孔庆芬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斑鳠 网箱养殖 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鱯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路 周涛 +3 位作者 杨凯 杨兴 李道友 李正友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3-84,共2页
2005年和2006年共进行了6次斑鳠人工繁殖试验,12尾亲鱼全部来自野外;采用2次注射催产素的方法,4次催产成功,催产成功率67%,效应时间18~23h,平均受精率51.25%,平均孵化率32.5%。斑鳠的卵粘性较好,孵化受水温影响较大,25... 2005年和2006年共进行了6次斑鳠人工繁殖试验,12尾亲鱼全部来自野外;采用2次注射催产素的方法,4次催产成功,催产成功率67%,效应时间18~23h,平均受精率51.25%,平均孵化率32.5%。斑鳠的卵粘性较好,孵化受水温影响较大,25%时影响较为明显,保持在26%以上孵化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鳠 人工繁殖 孵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塘套养野生斑鳠试验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生礼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3-34,共2页
2009年我站在广西柳城县古訾乡古廨村一个30亩的山塘进行了常规养殖模式中套养野生斑鳠(芝麻剑)试验。按照拟定的实施方案,执行严格的操作规程,用极低成本产出了可观的名优芝麻剑。2010年4月30日干塘统计,获得亩纯利1991元的良好效益... 2009年我站在广西柳城县古訾乡古廨村一个30亩的山塘进行了常规养殖模式中套养野生斑鳠(芝麻剑)试验。按照拟定的实施方案,执行严格的操作规程,用极低成本产出了可观的名优芝麻剑。2010年4月30日干塘统计,获得亩纯利1991元的良好效益,投入产出比达1:2.08,比常规养殖法效益几乎增加了一倍,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现将该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 斑鳠 野生 套养 山塘 经济效益 投入产出比 养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斑鳠亲鱼驯养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庆山 林斌 +4 位作者 韦祥 徐华建 覃士芬 谭冬初 韦学耀 《科学养鱼》 2020年第5期44-46,共3页
斑鳠(Mystus guttatus)属鲇形目、鲿科、鳠属,分布于我国钱塘江、九龙江、韩江、珠江、元江等水系和南亚地区的湄公河流域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内陆河流。它肉质细嫩鲜美,享有"淡水之王"的美誉,是主产区重要的经济鱼类,... 斑鳠(Mystus guttatus)属鲇形目、鲿科、鳠属,分布于我国钱塘江、九龙江、韩江、珠江、元江等水系和南亚地区的湄公河流域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内陆河流。它肉质细嫩鲜美,享有"淡水之王"的美誉,是主产区重要的经济鱼类,被誉为珠江"四大名鱼"之一。近年来,由于受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江河野生斑鳠资源量大幅下降,因此,斑鳠人工养殖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湄公河流域 过度捕捞 内陆河流 人工养殖 南亚地区 斑鳠 印度尼西亚 九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野生斑鳠保种异常死亡调查分析
14
作者 曾维凤 莫显义 +2 位作者 金帮宇 陈娅 张波 《科学养鱼》 2021年第1期13-13,共1页
斑鳠隶属于鲇形目、鲿科、鳠属,分布于我国钱塘江、九龙江、韩江、珠江、元江等水系,以及南亚地区的湄公河流域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内陆河流。斑鳠喜欢栖息于江河的底层,以水生昆虫、小鱼、小虾等小型水生动物为食,也摄食少量的高... 斑鳠隶属于鲇形目、鲿科、鳠属,分布于我国钱塘江、九龙江、韩江、珠江、元江等水系,以及南亚地区的湄公河流域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内陆河流。斑鳠喜欢栖息于江河的底层,以水生昆虫、小鱼、小虾等小型水生动物为食,也摄食少量的高等水生植物碎屑,每年4-6月繁殖,在6-8月也发现有成熟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湄公河流域 内陆河流 死亡调查 水生昆虫 高等水生植物 南亚地区 鲇形目 斑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鳠实现人工繁殖
15
《农村新技术》 2022年第9期42-42,共1页
日前,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系、罗甸县养殖业发展中心、贵阳市水产站和贵州省罗甸县名贵鱼类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联合实现了斑鳠的人工繁殖。据贵州大学教授姚俊杰介绍,经过3年多的技术攻关,两批人工催产共获得斑鱯受精卵3万余粒,第1批... 日前,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系、罗甸县养殖业发展中心、贵阳市水产站和贵州省罗甸县名贵鱼类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联合实现了斑鳠的人工繁殖。据贵州大学教授姚俊杰介绍,经过3年多的技术攻关,两批人工催产共获得斑鱯受精卵3万余粒,第1批2000余尾鱼苗已经孵化,目前长势良好。斑鳠,俗称芝麻剑,享有“淡水鱼王”的美誉,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分布于贵州罗甸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野生动物 名贵鱼类 人工催产 生态养殖 动物科学学院 二级重点保护 罗甸县 斑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