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巴山区、南岭地区和横断山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多元相似性研究
1
作者 韩金航 冯康 杜喜翠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2-720,共9页
为明确斑野螟亚科昆虫在秦巴山区、南岭地区和横断山区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点,本研究在系统调查和鉴定这三个地区野螟亚科物种的基础上,全面采集各物种的分布信息,并运用多元相似性分析方法对斑野螟亚科昆虫及其寄主植物的分布进行多... 为明确斑野螟亚科昆虫在秦巴山区、南岭地区和横断山区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点,本研究在系统调查和鉴定这三个地区野螟亚科物种的基础上,全面采集各物种的分布信息,并运用多元相似性分析方法对斑野螟亚科昆虫及其寄主植物的分布进行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个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分别为秦巴山区47属132种,南岭地区86属241种,横断山区89属259种,其中横断山区以西双版纳和无量山区的种类最丰富,南岭地区以南岭山区和桂北山区的种类最丰富,秦巴山区以大巴山区的种类相对丰富,整体上遵循纬度越低的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的规律。斑野螟亚科昆虫的多元相似性聚类结果将这三个地区划分为6个地理单元群:((南岭南部+横断山区)+南岭南北过渡区)+(南岭北部+(秦岭地区+大巴山地区)),其中南岭南部和横断山区的斑野螟亚科物种丰富度最高,独有种类多,泛热带分布特点十分明显,南岭南北过渡区与这两个地理单元群的物种有较高的相似性;大巴山地区、秦岭地区和南岭北部有较高的物种相似性。统计获取三个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的寄主植物共47科141属,以泛热带分布的植被类群为主,根据其多元相似性聚类结果,将这三个地区划分为4个地理单元群:((南岭南部+横断山区)+南岭北部)+(秦岭地区+(大巴山地区+甘孜山地))。总体上三个地区的斑野螟亚科昆虫及其寄主植物的多元相似性聚类情况相似,均与中国不同气候带类型基本对应,且表明斑野螟亚科昆虫是具有一定热带特点的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野螟亚科 寄主植物 秦巴山区 南岭地区 横断山区 多元相似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画稿溪自然保护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区系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徐丽君 和桂青 杜喜翠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5-81,共7页
研究了画稿溪斑野螟的种类多样性及区系.结果表明,画稿溪斑野螟共42属59种,其中中国特有种3种,四川新记录16种.区系研究结论:从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看,画稿溪自然保护区斑野螟亚科已知属均为跨界分布,12种分布型中,世界广布属所占比例最高,... 研究了画稿溪斑野螟的种类多样性及区系.结果表明,画稿溪斑野螟共42属59种,其中中国特有种3种,四川新记录16种.区系研究结论:从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看,画稿溪自然保护区斑野螟亚科已知属均为跨界分布,12种分布型中,世界广布属所占比例最高,为21.43%;画稿溪斑野螟已知种共有9种分布型,其中以东洋-古北两界共有种为主,东洋界-古北界-澳洲界种类次之,再其次为东洋界特有种类.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看,画稿溪斑野螟已知种共有15种分布型,以华中区-华北区-西南区-华南区分布型所占比例最高,占23.73%;华中区-华北区-华南区次之,占15.25%;华中区-华北区-西南区和华中区-华北区皆占10.17%;其余各分布类型所占比例较小.区系相似度分析结论:画稿溪与浙江天目山相似度最高,达0.493 5;其次为浙江清凉峰、重庆四面山、贵州麻阳河、福建武夷山;与河南宝天曼、山西历山、广东鹤山的相似度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野螟亚科 种类多样性 区系 画稿溪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梅岭地区斑野螟亚科名录(鳞翅目:草螟科)
3
作者 罗洁 刘洁 +1 位作者 林毓鉴 李卫春 《江西植保》 2011年第3期117-121,123,共6页
本文报道了江西省南昌市梅岭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共计33属46种,包括5个江西新记录种:白纹翅斑野螟Bocchoris telphusalis(Walker,1859),裂缘斑野螟Diplopseustis perieresalis(Walker,1859),暗切叶斑野螟Herpetogramma fuscescens(Warren... 本文报道了江西省南昌市梅岭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共计33属46种,包括5个江西新记录种:白纹翅斑野螟Bocchoris telphusalis(Walker,1859),裂缘斑野螟Diplopseustis perieresalis(Walker,1859),暗切叶斑野螟Herpetogramma fuscescens(Warren,1892),弯囊绢须斑野螟Palpita hypohomalia Inoue,1996和显纹卷斑野螟Pycnarmon radiata(Warren,1896)。提供了各个种的分布地和已知寄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野螟亚科 名录 梅岭 南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杨绢野螟和四目扇野螟全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定与分析
4
作者 陈汕 张欢欢 +1 位作者 吴思佳 尤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75,共11页
通过PCR结合引物步移法测定了黄杨绢野螟Diaphaniaperspectalis(Walker,1859)和四目扇野螟Pleuroptya inferior(Hampson,1898)的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对二者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黄杨绢野螟和四目扇野螟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是15 ... 通过PCR结合引物步移法测定了黄杨绢野螟Diaphaniaperspectalis(Walker,1859)和四目扇野螟Pleuroptya inferior(Hampson,1898)的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对二者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黄杨绢野螟和四目扇野螟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是15 249bp和15 348bp,基因的组成和排列与其他已公布的螟蛾总科昆虫相同,均由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22个转运RNA基因(tRNA)、2个核糖体RNA基因(rRNA)和1个长度可变的A+T富集区组成。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除COⅠ以CGA作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均以ATN作为起始密码子。对于终止密码子的使用,除COⅠ、COⅡ、ND5存在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或TA外,其他均为完全终止密码子TAA。21个tRNA基因均可形成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只有tRNASer(AGN)比较特殊,其二级结构缺失DHU臂,在该位置形成了一个环。黄杨绢野螟和四目扇野螟线粒体基因组的A+T富集区位于12S rRNA和tRNAMet之间,长度分别为344bp和366bp,A+T含量明显高于线粒体基因组中37个编码基因。此外,A+T富集区还存在一些保守序列、poly-T和poly-A结构以及串联重复序列。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采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对螟蛾总科10个亚科进行初步的系统进化分析,两种结果均符合以往形态学和分子数据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杨绢野 四目扇野 蛾总 斑野螟亚科 线粒体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