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相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检测递增负荷过度训练大鼠细胞免疫机能变化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王茹 陈佩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0-383,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中Th1/Th2型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固相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检测方案,进一步比较Th1/Th2淋巴细胞和CD4+/CD8+在大鼠递增负荷过度训练过程中的改变,为筛选最佳免疫学评价指标提供参考。方法:雌性SD大鼠进行... 目的:建立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中Th1/Th2型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固相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检测方案,进一步比较Th1/Th2淋巴细胞和CD4+/CD8+在大鼠递增负荷过度训练过程中的改变,为筛选最佳免疫学评价指标提供参考。方法:雌性SD大鼠进行9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分别在训练的第1周、第3周、第9周训练结束后的36小时,以及恢复1周后处死大鼠。采用不同种类刺激剂、不同刺激剂浓度刺激不同数量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建立最佳ELISPOT检测方案。检测大鼠血红蛋白、睾酮、皮质酮,评估疲劳模型的建立,并对Th1/Th2型淋巴细胞亚群以及传统免疫学指标CD4+/CD8+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建立最佳ELISPOT技术检测方案:PMA和Ionomycin联合刺激。刺激物浓度:检测γ干扰素(IFN-γ)时PMA浓度为2.5ng/ml,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时PMA浓度为10ng/ml;检测IFN-γ时Ionomycin浓度为0.05μg/ml,检测IL-4时Ionomycin浓度为0.2μg/ml。细胞浓度:3×104cells/孔(IFN-γ),60×104cells/孔(IL-4)。运动后36小时,运动组血红蛋白、睾酮、皮质酮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经1周恢复后,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递增负荷运动第1周跑台训练后,运动组Th1型细胞因子IFN-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第3周跑台训练后,运动组和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恢复1周后,运动组IFN-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递增负荷训练结束后的恢复期,运动组Th2型细胞因子IL-4较对照组升高了1.44倍(P<0.01)。CD4+/CD8+在整个训练期及恢复期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递增负荷过度训练过程中,与CD4+/CD8+相比,采用ELISPOT技术检测SD大鼠Th1/Th2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具有较高的灵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免疫斑点技术 CD4^+/CD8^+ Γ-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4 大鼠 递增负荷过度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和结核菌素试验在初治肺结核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菲 张宗德 +5 位作者 操敏 马丽萍 高孟秋 吴晓光 朱莉贞 马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3-448,共6页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斑点检测(ELISPOT)和结核菌素试验(TST),探讨ELISPOT在初治肺结核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初治肺结核123例和非结核疾病病例102例作为结核组和对照组,应用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10kD培养滤过蛋白融合蛋白(ESAT-6/CFP-...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斑点检测(ELISPOT)和结核菌素试验(TST),探讨ELISPOT在初治肺结核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初治肺结核123例和非结核疾病病例102例作为结核组和对照组,应用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10kD培养滤过蛋白融合蛋白(ESAT-6/CFP-10)作为抗原对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ELISPOT(即ESAT-6/CFP-10-ELISPOT),检测斑点形成细胞(SFCs)的数量;同时对受试者行TST。结果结核组ESAT-6/CFP-10-ELISPOT形成的SFCs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结核组中ESAT-6/CFP-10-ELISPOT的敏感度91.1%(111/123)、特异度80.4%(82/102)、阳性似然比4.60、阴性似然比0.12、阳性预测值0.85、阴性预测值0.87,TST的敏感度65.6%(59/90)、特异度45.1%(46/102)、阳性似然比1.31、阴性似然比0.76、阳性预测值0.51、阴性预测值0.60。ESAT-6/CFP-10-ELIS-PO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显著高于TST(均P=0.000)。菌阳肺结核组和菌阴肺结核组间ESAT-6/CFP-10-ELISPOT形成SFCs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166),两组ESAT-6/CFP-10-ELISPOT的敏感度分别为91.8%(67/73)和88.0%(44/50),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448)。结论ESAT-6/CFP-10-ELISPOT有可能作为辅助诊断初治肺结核的较为准确方法,并为菌阴肺结核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但诊断的特异度可能受结核潜伏感染影响。TST对初治肺结核的诊断价值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斑点技术 结核菌素试验 辅助诊断 初治肺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牛四种寄生虫病的联合诊断技术应用报告
3
作者 刘恩勇 罗永香 +3 位作者 周煜 梅岭南 李同旺 刘堂建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1999年第4期5-6,共2页
该文报告了在湖北省武穴、蕲春、浠水、团风、黄梅、黄州6 县血吸虫病流行区,采用斑点酶联技术(Dot-ELISA)检测耕牛的血吸虫、捻转血矛线虫、伊氏锥虫、肝片吸虫,并与病原学检查法比较,结果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7.8% ... 该文报告了在湖北省武穴、蕲春、浠水、团风、黄梅、黄州6 县血吸虫病流行区,采用斑点酶联技术(Dot-ELISA)检测耕牛的血吸虫、捻转血矛线虫、伊氏锥虫、肝片吸虫,并与病原学检查法比较,结果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7.8% 、95.5% 、94.3% 和97.3% 。说明Dot-ELISA 有实际应用意义和价值,且方法快速,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酶联技术 耕牛 血吸虫 捻转血矛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有效的免疫学检测技术——ELISPOT 被引量:3
4
作者 熊仲良 邓小红 曾政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6年第9期101-104,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的科研工作者根据ELISA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体外检测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和CK分泌细胞的固相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因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稳定性和敏感性,已广泛应用于免疫学各领域。文章详细介绍了ELISPO...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的科研工作者根据ELISA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体外检测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和CK分泌细胞的固相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因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稳定性和敏感性,已广泛应用于免疫学各领域。文章详细介绍了ELISPO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分析了其优缺点、操作注意事项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斑点技术 免疫学 发展和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ISPOT辅助临床结核病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朱召芹 卢水华 +9 位作者 王瑶娟 熊延青 刘晓茜 万延民 席秀红 许艳 张仁芳 施裕新 卢洪洲 Douglas Lowrie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ELISPOT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离TB患者54例和非TB患者52例的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并采用以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ESAT-6和CFP-10为抗原的ELISPOT试验技术进行结核分枝杆菌(Mtb)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检测,同... 目的探讨ELISPOT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离TB患者54例和非TB患者52例的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并采用以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ESAT-6和CFP-10为抗原的ELISPOT试验技术进行结核分枝杆菌(Mtb)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检测,同时做痰涂片、痰培养、PPD试验和胶体金法检测。以临床明确诊断为标准,比较分析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TB-ELISPOT的敏感度(Se)90.7%、特异度(Sp)96.15%、阳性预测值(PPV)0.96、阴性预测值(NPV)0.91、阳性似然比(+LR)23.55和阴性似然比(-LR)0.1;胶体金法的Se 59.26%、Sp 88.46%、PPV0.84、NPV 0.68、+LR 5.14和-LR 0.46;PPD试验的Se 64.81%、Sp 82.69%、PPV 0.80、NPV 3.74、+LR 0.69和-LR 0.43;痰涂片的Se 40.74%、Sp 100.00%、PPV 1.0、NPV 0.62、+LR>10和-LR0.52;痰培养的Se 25.93%、Sp 100.00%、PPV 1.0、NPV 0.57、+LR>10和-LR0.77。统计结果显示ELISPOT检测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其它常用结核病诊断方法。ELISPOT在痰涂片和痰培养阴性的TB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38%和87.5%。结论 ELISPOT是一种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结核病免疫学辅助诊断方法,有助于提高诊断结核感染的阳性检出率,且耗时短,可作为临床结核病诊断尤其是菌阴结核病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诊断 斑点杂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外周血及骨髓NKT细胞数量及功能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乔晓红 谢晓恬 +3 位作者 梁俊娟 石苇 邵越霞 周晓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8-412,共5页
目的探讨NKT细胞数量及其功能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外周血及骨髓中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初治患儿及10例骨科对照儿童外周血及骨髓CD3+CD1d四聚体+NKT细胞水平。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i NKT细胞后,... 目的探讨NKT细胞数量及其功能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外周血及骨髓中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初治患儿及10例骨科对照儿童外周血及骨髓CD3+CD1d四聚体+NKT细胞水平。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i NKT细胞后,在NKT细胞的配体OCH+重组人白介素-2(rh IL-2)+重组粒系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培养体系下进行扩增培养。测定在不同浓度OCH培养条件下,i NKT细胞的扩增倍数,并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测定i NKT细胞扩增活化后表达肿瘤坏死因子(IFN-γ)、白细胞介素(IL-4)的斑点形成细胞数。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外周血中CD3+CD1d四聚体+NKT百分率为(0.72±0.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92±0.02)%,骨髓中CD3+CD1d四聚体+NKT百分率为(0.82±0.0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i NKT细胞体外扩增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中高浓度OCH条件下,i NKT细胞扩增倍数增高,生成IFN-γ降低,而生成IL-4增高,与低浓度条件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存在外周血及骨髓NKT细胞水平降低及功能异常;OCH能够促进i NKT细胞扩增,并可改善IL-4/IFN-γ的失衡,可能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INKT细胞 免疫斑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HuN4-F112株)诱导特异性IFN-γ^+T细胞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吴玉全 孟甄祥 +8 位作者 杨永倩 陈家锃 吴江 冷超粮 孙艳 彭金美 安同庆 童光志 田志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6-479,共4页
为研究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活疫苗(HuN4-F112株)诱导的特异性IFN-γ+T细胞反应与其保护作用的相关性,本研究将25头45日龄PRRSV阴性健康仔猪随机均分为5组,第1~3组分别于0 d、7 d、14 d免疫HuN4-F112疫苗(1头份/头,106.0TC... 为研究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活疫苗(HuN4-F112株)诱导的特异性IFN-γ+T细胞反应与其保护作用的相关性,本研究将25头45日龄PRRSV阴性健康仔猪随机均分为5组,第1~3组分别于0 d、7 d、14 d免疫HuN4-F112疫苗(1头份/头,106.0TCID50),第4组为攻毒对照组,第1~4组于21 d用PRRSV强毒株HuN4-F5攻毒(3 mL/头,104.0TCID50),第5组为空白对照组。疫苗免疫后1周~2周产生部分保护,3周产生完全保护,第1~4组保护率分别为5/5、2/5、2/5和0/5。中和抗体检测显示免疫组免疫后7 d和14 d所有猪只均未检测到中和抗体,免疫后第21 d第1组4头猪检测到低效价(≤1∶8)的中和抗体。疫苗免疫后血清中IFN-γ含量略有升高,但变化不大,整体都处于较低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检测PRRSV特异性IFN-γ+T细胞反应。免疫组免疫后7 d、14 d、21 d百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FN-γ+T细胞频数分别为0±0、0±2、5±8,组间和组内统计分析显示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在HuN4-F112株疫苗早期保护中,IFN-γ参与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较弱,在早期免疫阶段难以发挥主要作用。本研究为了解PRRSV疫苗免疫保护机制提供参考,同时,也提示需要采用更多的指标和方法来评价该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活病毒疫苗 免疫斑点技术 Γ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ISPOT方法检测SIVmac239感染猴特异性细胞免疫水平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卫 冯育芳 +6 位作者 许琰 丛喆 佟巍 蒋虹 乔红伟 涂新明 魏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39-43,共5页
目的为了完善现有的SIV/恒河猴模型,掌握恒河猴被SIV感染后体内细胞免疫应答状态,为评价HIV疫苗提供方法和数据上的参考,我们测定了SIV感染猴体内病毒特异性的细胞免疫水平。方法实验前选出4只无SIV、STLV、SRV/D和B病毒感染的恒河猴,用... 目的为了完善现有的SIV/恒河猴模型,掌握恒河猴被SIV感染后体内细胞免疫应答状态,为评价HIV疫苗提供方法和数据上的参考,我们测定了SIV感染猴体内病毒特异性的细胞免疫水平。方法实验前选出4只无SIV、STLV、SRV/D和B病毒感染的恒河猴,用SIVmac239病毒液静脉感染实验猴,使用RT-PCR、流氏细胞术和ELISPOT等方法,监测SIVmac239病毒在恒河猴体内复制情况、感染猴的外周免疫损伤情况和细胞免疫情况,持续测定一年。结果实验结果显示IFN-γELISPOT方法能有效的评估实验猴的细胞免疫情况,IFN-γELISPOT结果和CD4+T细胞数无相关性,与血浆病毒载量稍有相关。结论本实验明确了SIVmac239感染中国恒河猴体内CTL的基本趋势和范围,了解了外周血病毒载量、外周免疫损伤与细胞免疫状况之间的联系,完善了SIV/SAIDS模型评价指标,为使用此模型评价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提供了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V mac239 恒河猴模型 固相免疫斑点技术 IFN-Γ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Rv0315重组蛋白ELISPOT辅助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周业成 陈翠翠 +4 位作者 叶娟 赵俊伟 玄松花 杨志荣 张舒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70-974,共5页
目的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评价结核分枝杆菌重组蛋白Rv0315在活动性肺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初治肺结核病患者25例和健康体检者28名分别作为结核组和对照组,应用Rv0315蛋白作为抗原对受试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ELISPO... 目的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评价结核分枝杆菌重组蛋白Rv0315在活动性肺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初治肺结核病患者25例和健康体检者28名分别作为结核组和对照组,应用Rv0315蛋白作为抗原对受试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ELISPOT检测斑点形成细胞(SFCs)的数量,判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情况,并与结核早期分泌靶向抗原(ESAT6)和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抗原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Rv0315、EAST6和CFP10作为抗原,用ELISPOT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敏感度分别为84.0%(21/25)、80.0%(20/25)和92.0%(23/25),特异度分别为89.2%(25/28)、89.2%(25/28)和92.8%(26/28),其中Rv0315的敏感度高于EAST6但低于CFP10。结论应用重组蛋白Rv0315作为抗原建立的ELISPOT方法具有应用于活动性肺结核病辅助诊断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Rv0315 免疫斑点技术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及滑膜液Ⅹ型胶原反应性B细胞检测及其特异性分析
10
作者 王江滨 王育珊 +2 位作者 张晓楠 王淑蕙 杨贵贞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324-327,共4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抗Ⅹ型胶原B细胞反应。方法:以EL4OUrBUr/rIL2/PMA作为刺激系统,通过酶联斑点技术检测抗Ⅹ型胶原免疫球蛋白分泌B细胞(antiHCⅩISC)频率。结果...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抗Ⅹ型胶原B细胞反应。方法:以EL4OUrBUr/rIL2/PMA作为刺激系统,通过酶联斑点技术检测抗Ⅹ型胶原免疫球蛋白分泌B细胞(antiHCⅩISC)频率。结果:28例RA患者滑膜中11例出现antiHCⅩISC,而对照组骨性关节炎(OA)患者滑膜液中则未检测到antiHCⅩISC。RA患者外周血及滑膜液CD19+及CD20+细胞百分率于刺激前后无明显变化,但CD5+B细胞百分率却明显增加,外周血刺激前后分别为17.0±6.0,27.0±9.0,滑膜液分别为8.0±3.2,16.0±6.0。结论:(1)RA患者体内存在抗Ⅹ型胶原B细胞反应,(2)CD4+EL4OUrBUr/rIL2/PMA是激活CD5+自身抗体产生B细胞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X型胶原 斑点技术 滑膜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立即早期蛋白IE62建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性滴度检测方法 被引量:6
11
作者 潘德全 王玮 +5 位作者 付文锟 蔡琳俐 叶江辉 朱桦 程通(指导) 夏宁邵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43-1848,共6页
目的:基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立即早期蛋白IE62与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ELISpot)建立一种新型的VZV感染性滴度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设计并合成VZV-IE62蛋白的多肽抗原,牛血清白蛋白偶联后免疫BALB/c小鼠,筛选和... 目的:基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立即早期蛋白IE62与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ELISpot)建立一种新型的VZV感染性滴度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设计并合成VZV-IE62蛋白的多肽抗原,牛血清白蛋白偶联后免疫BALB/c小鼠,筛选和制备抗VZV-IE62单克隆抗体,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等开展抗体性能评价,继而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结合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法建立新型的VZV感染性滴度检测方法,并与经典空斑计数法进行比较。结果:获得抗VZV-IE62的单克隆抗体1B7,应用于ELISpot方法可特异识别VZV感染后的细胞,以之为基础建立了新型的VZV感染性滴度检测方法。相比经典空斑计数法,该方法可显著缩短检测时间(从5至7 d缩短至32 h)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基于VZV立即早期蛋白IE62与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VZV感染性滴度检测方法(VZV-IE62 ELISpot),具有潜在的转化应用前景,可为VZV的防治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感染性滴度检测方法 立即早期蛋白62 单克隆抗体 免疫斑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CD25^(nt/hi)CD127^(lo)调节性T细胞对HIV感染者免疫状态及病程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明奎 薛以乐 +13 位作者 宫菊丽 周磊明 郑晓虹 盖晶 沈方伟 张玮 宁镇 岳清 卢伟 潘启超 康来仪 钟平 朱文斯 王盈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44-1148,共5页
目的:探讨具有CD4^+CD25^(nt/hi)CD127^(lo)特征的调节性T细胞频率对中国HIV-1感染者免疫状态及病程进展的影响。方法:选取100名未经治疗的HIV-1感染者和4个年龄组的312名健康人对照,采集静脉血,经三重免疫荧光染色,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 目的:探讨具有CD4^+CD25^(nt/hi)CD127^(lo)特征的调节性T细胞频率对中国HIV-1感染者免疫状态及病程进展的影响。方法:选取100名未经治疗的HIV-1感染者和4个年龄组的312名健康人对照,采集静脉血,经三重免疫荧光染色,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CD25+Treg表型和CD4^+CD25^(nt/hi)CD127^(lo)Treg频率并进行CD4+T细胞绝对计数;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在单细胞水平观察受试者的HIV-1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平行检测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NASBA方法)。结果:不同病程的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CD4^+CD25^(nt/hi)CD127^(lo)Treg频率存在差异,进展期高于新近感染者(P<0.001),其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01);CD4^+CD25^(nt/hi)CD127^(lo)Treg频率与HIV感染者CD4+T细胞数量呈显著负相关(r=0.354,P<0.01),与病毒载量呈明显正相关(r=0.287,P<0.01);高频率CD4^+CD25^(nt/hi)CD127^(lo)Treg HIV-1感染者(进展期)的外周血PBMCs经HIV-1多肽刺激后分泌IFN-γ的CD8+T细胞频率明显低于无症状的新近感染者。结论:初步证实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CD4^+CD25^(nt/hi)CD127^(lo)Treg细胞频率增加与CD4+T细胞数量降低及病程进展相关;高频率CD4^+CD25^(nt/hi)CD127^(lo)Treg细胞对HIV-1感染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抑制作用。本结果为进一步阐明HIV持续感染的免疫机制提供了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CD127 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 IFN-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