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陵矿集区冬瓜山矿床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成矿作用过程中的Cu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跃 朱祥坤 +2 位作者 毛景文 程彦博 李志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413-2422,共10页
本文报道了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内冬瓜山斑岩-矽卡岩型Cu-Au矿床中硫化物、石英闪长岩体和赋矿围岩的Cu同位素组成特征.其中,硫化物的δ^65 Cu变化范围为-0.54‰~0.95‰,变化范围较大,达1.5‰,表明高温成矿体系下铜同位素发生分馏,铜... 本文报道了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内冬瓜山斑岩-矽卡岩型Cu-Au矿床中硫化物、石英闪长岩体和赋矿围岩的Cu同位素组成特征.其中,硫化物的δ^65 Cu变化范围为-0.54‰~0.95‰,变化范围较大,达1.5‰,表明高温成矿体系下铜同位素发生分馏,铜同位素具有示踪高温成矿作用过程的潜力.不同空间位置的黄铜矿的铜同位素组成呈现出空间分带特征,表现为从岩体和斑岩型矿体→近岩体矽卡岩→矽卡岩型矿体,随着远离岩体,黄铜矿的铜同位素组成逐渐变重.导致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铜同位素出现空间分带的主要原因是矿化过程中铜同位素发生分馏.并且,对于冬瓜山矿床来讲,导致铜同位素组成空间分带的分馏不是发生在Cu在气-液两相之间分配的过程中,而是发生在硫化物从流体中沉淀出来的过程中.在硫化物的沉淀过程中,铜的重同位素优先在流体中富集,轻同位素在沉淀中富集,随着流体向外迁移,硫化物沉淀的进行,残余热液流体会逐渐富集铜的重同位素.硫化物的铜同位素组成可以用来反演和指示成矿流体的迁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瓜山矿床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Cu同位素 硫化物沉淀 成矿流体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山阳-柞水矿集区150-140Ma斑岩-矽卡岩型CuMoFe(Au)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陈雷 王宗起 +3 位作者 闫臻 吴发富 任涛 郭延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5-436,共22页
秦岭造山带内的山阳-柞水古生代弧前盆地中出露有池沟、小河口、冷水沟、园子街、下官坊及双元沟等CuMo、CuFe(Au)矿床,与这些矿床具有成因联系的岩体为形成于150-140Ma的高钾钙碱性和钾玄岩系列花岗岩,为华北和扬子大陆碰撞后伸展阶... 秦岭造山带内的山阳-柞水古生代弧前盆地中出露有池沟、小河口、冷水沟、园子街、下官坊及双元沟等CuMo、CuFe(Au)矿床,与这些矿床具有成因联系的岩体为形成于150-140Ma的高钾钙碱性和钾玄岩系列花岗岩,为华北和扬子大陆碰撞后伸展阶段壳、幔混合岩浆的产物。矿化主要发生在岩体与泥盆、石炭纪地层中碳酸盐岩的接触带附近,主要类型为矽卡岩型,少量为斑岩型,部分矿床具有统一的矽卡岩-斑岩型成矿系统,矿化组合主要为CuMo、CuFe(Au)和Cu矿化。外接触带主要发育有矽卡岩和角岩化蚀变,内接触带主要为岩体内部的硅化、钾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及粘土化,内矽卡岩不发育。矽卡岩矿物主要有石榴石、透辉石、绿帘石、透闪石,阳起石等,其中石榴子石主要为钙铁榴石和钙铝榴石,透辉石是辉石的主体,早期形成的石榴石和透辉石等无水矿物组合常被后期的绿帘石、透闪石和阳起石等含水矿物及石英、方解石等所交代。金属矿物比较简单,最主要的含铜矿物为黄铜矿和斑铜矿,铁矿化主要为磁铁矿和镜铁矿。尽管这些矿床以矽卡岩型矿化为主,但部分矿床中已发现有斑岩型矿化和蚀变特征,这可能暗示了该区可能具有统一的矽卡岩-斑岩型成矿系统,进而表明山阳-柞水矿集区深部具有寻找斑岩型矿床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成矿系统 成矿作用 150-140Ma 山阳-柞水矿集区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同仁县江里沟斑岩-矽卡岩型铜钨钼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涛 张德会 +2 位作者 杨兵 张辉 喻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5-364,共10页
西秦岭同德—泽库多金属成矿带是青海省重要的矿产集中区之一,位于西秦岭北缘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金成矿带的最西端。江里沟矿床是该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个典型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钨钼矿床。本文利用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江里沟... 西秦岭同德—泽库多金属成矿带是青海省重要的矿产集中区之一,位于西秦岭北缘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金成矿带的最西端。江里沟矿床是该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个典型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钨钼矿床。本文利用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江里沟铜钨钼矿床进行了成矿时代测定,获得了5件样品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范围为219.5±3.1~222.2±4.0Ma,等时线年龄为224.3±7.3Ma。矿区二长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岩石存在两个期次结晶年龄232±4Ma和214±4Ma,矿区花岗岩可能是两个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根据斑岩型矿床矿化晚于成矿母岩的特征,认为江里沟矿床成矿时代属晚三叠世,与矿区232Ma期次的岩浆侵入活动关系密切,成矿晚于成岩约8Ma,成矿与成岩时代基本一致,是西秦岭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本次研究可以大致确定岗察复式岩体周边矿床成矿时限为243.8~214Ma,与区域西秦岭—东昆仑三叠纪构造岩浆作用和成矿时代一致,构成西秦岭北缘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金成矿系统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辉钼矿RE-OS年龄 斑岩-矽卡岩 江里沟铜钨矿 青海同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阳-柞水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找矿方法组合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瑞廷 王向阳 +5 位作者 任涛 李剑斌 孟德明 代军治 王涛 张三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5-260,共16页
山阳-柞水矿集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作用显著,以发育新元古代、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三期岩浆作用及其相关的宽岩-矽卡岩型铜钼-金-铁多金属矿床为特征。这些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方法在不同找矿阶段完全不同。其中预查选... 山阳-柞水矿集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作用显著,以发育新元古代、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三期岩浆作用及其相关的宽岩-矽卡岩型铜钼-金-铁多金属矿床为特征。这些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方法在不同找矿阶段完全不同。其中预查选区阶段在综合研究基础上,采用以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结合1:100000航磁解译或1:50000高精度磁测,地质地球化学剖面与激电/磁法剖面相互验证,以快速圈定靶区或矿化带;普查评价阶段在1:10000~1:2000地质填图、大比例尺遥感解译及蚀变信息提取基础上,通过1:10000或1:5000土壤正规网测量、高精度磁测或激电扫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高光谱蚀变矿物填图、地物化综合剖面等方法综合确定含矿地段,依据工程验证控制进一步有效追索、圈连矿(化)体。通过这些找矿方法组合,目前已在山阳-柞水矿集区内发现池沟铜钼矿床、冷水沟铜矿床和白沙淘金矿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铁多金属矿床 找矿方法组合 山阳-柞水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城门山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碲元素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国显正 周涛发 +2 位作者 汪方跃 叶少贞 冯道水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23-2742,共20页
碲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关键金属,主要以共伴生形式产出多个类型矿床中,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是碲资源重要的来源之一。城门山铜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一典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也是该区目前已报道的最大的共伴生碲矿床,然而碲在该矿床... 碲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关键金属,主要以共伴生形式产出多个类型矿床中,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是碲资源重要的来源之一。城门山铜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一典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也是该区目前已报道的最大的共伴生碲矿床,然而碲在该矿床的赋存状态、碲的沉淀机制等尚不清楚。本文在详细划分成矿阶段基础上,对该矿床不同类型矿石中的矿物开展电子探针测试、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以及面扫描研究工作。测试结果表明碲元素主要以碲银矿、碲铋银矿等碲化物和辉碲铋矿、硫楚碲铋矿、碲黝铜矿等碲的硫化物形式存在,少量呈类质同象赋存在黄铁矿和黄铜矿中。黄铜矿中Te含量在矽卡岩型矿石中变化范围(0.15×10^(-6)~20.50×10^(-6))大于碳酸盐岩交代型矿石(0~3.44×10^(-6))。黄铁矿中Te含量在碳酸盐岩交代型矿石中最高,可达173×10^(-6);黄铁矿mapping显示在同一颗矿物中Te含量分布也不均匀。通过300℃logf_(Te2)-logf_(S2)相图分析,硫逸度介于-6.8~-11.4,碲逸度介于-7.8~-14.8;自花岗闪长斑岩向碳酸盐岩地层围岩,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硫逸度和温度逐渐降低,碲逸度升高,这是城门山矿床碲矿物沉淀的主要机制。城门山矿床中无论是单颗粒黄铁矿硫同位素还是原位硫同位素均显示岩浆来源特征,结合岩相学碲矿物与黄铁矿等硫化物密切共生,具有成因联系,表明碲的成矿物质来源也应为岩浆来源,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热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赋存状态 沉淀机制 城门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东南矿集区典型矽卡岩-斑岩矿床蚀变矿物短波红外(SWIR)光谱研究与勘查应用 被引量:50
6
作者 陈华勇 张世涛 +4 位作者 初高彬 张宇 程佳敏 田京 韩金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629-3643,共15页
鄂东南矿集区是我国著名的矽卡岩-斑岩型铜铁金矿床产区,研究程度较高,近年来矿产勘查进入了深部找矿的新阶段,需要较新的勘查方法与思路。本文介绍了利用短红外光谱(SWIR)技术,对鄂东南典型的铜绿山矽卡岩型Fe-Cu-Au矿床、鸡冠嘴矽卡岩... 鄂东南矿集区是我国著名的矽卡岩-斑岩型铜铁金矿床产区,研究程度较高,近年来矿产勘查进入了深部找矿的新阶段,需要较新的勘查方法与思路。本文介绍了利用短红外光谱(SWIR)技术,对鄂东南典型的铜绿山矽卡岩型Fe-Cu-Au矿床、鸡冠嘴矽卡岩型Cu-Au矿床、铜山口矽卡岩-斑岩型Cu-Mo-W矿床进行的蚀变矿物综合研究最新成果。在确定蚀变矿物组合类型、形成期次、蚀变分带的基础上,揭示了主要蚀变矿物SWIR特征值的指示规律,并进一步提取各个矿床的蚀变矿物SWIR勘查标志,如铜绿山矿床富Fe绿泥石(Pos2250>2253nm)、高结晶度高岭石族(Pos2170>2170nm,Dep2170>0.18)、白云母族-蒙脱石异常Pos2200值(>2212nm或<2202nm)、高岭石、迪开石及皂石的大量出现,可以作为铜绿山铜铁金矿床有效的蚀变矿物勘查标志;鸡冠嘴矿床白云母族-蒙脱石Pos2200特征值的高值(>2209nm)区域对矿体位置具有较好的指示性;铜山口矿床绿泥石的高Fe-OH吸收峰位值(Pos2250>2249nm)和高Mg-OH吸收峰位值(Pos2335>2333nm)的高频出现,可以作为铜山口铜钼钨矿床的有效勘查标志。这些研究成果表明蚀变矿物可以为鄂东南矿集区提供有效的勘查标志体系,同时,这些最新的勘查标志也在铜绿山铜铁金矿床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矿物 SWIR 蚀变分带 矽卡岩-斑岩矿床 勘查标志 鄂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蠎西寺沟斑岩-矽卡岩型钨钼矿物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模型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海涛 刘新伟 +4 位作者 汪超 牛亮 胡西顺 门文辉 杨文刚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9-939,共11页
北秦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钼金多金属成矿区,区内寺沟钨钼矿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是蟒岭岩体西缘地区发现的首个隐伏钨钼矿床,其矿床规模达到中型,目前仍在勘查中。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多学科综合信息找矿方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 北秦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钼金多金属成矿区,区内寺沟钨钼矿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是蟒岭岩体西缘地区发现的首个隐伏钨钼矿床,其矿床规模达到中型,目前仍在勘查中。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多学科综合信息找矿方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单一地质勘查方法的多解性和局限性,提高了异常解译精度和可靠性。本文在合理运用多种勘查技术方法,充分总结矿区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综合找矿模式:(1)借助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初选找矿靶区;(2)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缩小找矿靶区;(3)利用岩石地球化学剖面,配合槽探工程查明地表及浅部矿(化)体特征;(4)通过物探测深剖面布设,探索深部成矿有利空间;(5)深部钻探验证并预测找矿远景,同时利用钻探地质信息反向约束物探解译,提高解译精度并指导后续勘查工作。以寺沟钨钼矿为典型矿床,在总结地质、化探、物探等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区斑岩-矽卡岩型钨钼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找矿模型。该模型在矿区深部验证及外围靶区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目前外围靶区正在进行工程验证,找矿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物化探异常 找矿模 寺沟隐伏钨钼矿蟒西 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 被引量:73
8
作者 周涛发 王世伟 +4 位作者 袁峰 范裕 张达玉 常印佛 Noel CWHITE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1-288,共18页
陆内环境斑岩型矿床的发现对斑岩成矿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陆内成矿带之一,成矿带内发育多个重要的斑岩型矿床,如铜山口Cu-Mo矿床、鸡冠嘴Cu-Au矿床、白云山Cu矿、城门山Cu-Mo矿床、武山Cu-Mo矿... 陆内环境斑岩型矿床的发现对斑岩成矿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陆内成矿带之一,成矿带内发育多个重要的斑岩型矿床,如铜山口Cu-Mo矿床、鸡冠嘴Cu-Au矿床、白云山Cu矿、城门山Cu-Mo矿床、武山Cu-Mo矿床、丰山洞Cu-Au矿床、丁家山Cu矿、洋鸡山Au矿、沙溪Cu-Au矿床、冬瓜山Cu-Au矿床、舒家店Cu矿床和安基山Cu矿床等。本文选取成矿带内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斑岩型矿床,对其地质特征(地层、构造、含矿斑岩、脉体特征和围岩蚀变)、成岩成矿年代、成矿岩体的岩石化学和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讨论和试图阐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显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于燕山期陆内造山过程,成矿斑岩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149~105Ma之间,进一步可以分为早、中、晚三阶段:149~135Ma、133~125Ma和123~105Ma,三阶段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成矿带中的断隆区,早阶段(149~135Ma)和晚阶段(123~105Ma)多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化,中阶段(133~125Ma)矿化为典型的斑岩型矿化。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斑岩型矿床的含矿斑岩为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岩石,大部分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为源自富集地幔的岩浆和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混合的产物,源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浆对成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混入使得混合岩浆富水、硫和金属(Cu、Au)等。进一步通过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对比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斑岩型矿床一般不发育高级泥化岩帽(advanced argillic liithocaps)以及浅部的高-中硫矿化蚀变系统,含矿岩浆源区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等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矽卡岩)矿床 成岩成矿作用 成岩成矿模式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陆内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深部斑岩矿体找矿突破及其意义 被引量:39
9
作者 唐菊兴 郑文宝 +3 位作者 陈毓川 王登红 应立娟 秦志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0-1110,共11页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东段勘查程度最高、成矿元素与矿体类型复杂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通过4年多、近350个钻孔的验证,不仅实现了矽卡岩矿体的找矿突破,同时在0—40线深部发现了产于二长花岗斑岩与石英闪长玢岩中...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东段勘查程度最高、成矿元素与矿体类型复杂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通过4年多、近350个钻孔的验证,不仅实现了矽卡岩矿体的找矿突破,同时在0—40线深部发现了产于二长花岗斑岩与石英闪长玢岩中的斑岩钼(铜)矿体,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找矿勘查模式。斑岩矿体赋存标高一般处于4 600m以下,矿体走向NW—SE,倾向NE,近直立,矿体垂向延伸大于350m;斑岩矿石以发育细脉-浸染状、网脉状构造为特征;矿石中的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与辉钼矿,少见斑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初步查明:与铜矿化有关的含矿岩体主要为偏中性的石英闪长玢岩,蚀变以典型的细粒热液黑云母交代角闪石斑晶和基质而成的黑云母化蚀变为主;与钼矿化有关的含矿岩体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蚀变以硅化为主,次为绿帘石化、泥化和钾化。斑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常产出厚度超过200m的巨厚矽卡岩矿体,且在岩体一侧有内矽卡岩产出。甲玛深部斑岩矿体的发现不仅证实了"斑岩-矽卡岩型"的矿床成因观点,而且完善了甲玛矿床成矿模式与勘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斑岩矿体 成矿预测 金属矿床 甲玛铜多金属矿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江里沟钨铜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 被引量:8
10
作者 路东宇 叶会寿 +5 位作者 于淼 杨兵 王生龙 张捷先 抄尉尉 王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1-746,共16页
近些年探明的江里沟大型钨(铜钼)多金属矿床位于青海省同仁县,地处秦岭造山带西段勉-略缝合带以北岗察复式岩体西北缘,属斑岩-矽卡岩型钨铜钼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型钨(铜钼)矿体主要赋存于江里沟花岗岩体与下二叠统大关山群的大理岩... 近些年探明的江里沟大型钨(铜钼)多金属矿床位于青海省同仁县,地处秦岭造山带西段勉-略缝合带以北岗察复式岩体西北缘,属斑岩-矽卡岩型钨铜钼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型钨(铜钼)矿体主要赋存于江里沟花岗岩体与下二叠统大关山群的大理岩和下三叠统隆务河群凝灰质细粉砂岩的接触带矽卡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豆荚状产出。云英岩型钨矿体和斑岩型钼矿体赋存于江里沟花岗岩体中。本次研究选取16件矽卡岩型和斑岩型辉钼矿样品,采用ICP-MS法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模式年龄介于215.0±3.0-219.0±3.7 Ma,加权平均年龄为216.85±0.77 Ma,等时线年龄为217±1 Ma(MSWD=1.4)。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属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后碰撞伸展环境构造-岩浆-流体成矿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年龄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印支期成矿作用 江里沟钨铜钼矿床 西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流体、成矿物质来源的地球化学约束 被引量:19
11
作者 郭文铂 郑文宝 +3 位作者 唐菊兴 应立娟 王艺云 林彬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0-528,共19页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东段勘查程度最高、成矿元素与矿体类型复杂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前人在控岩-控矿构造、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矿床模型等方面已经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于矿床成矿机制研究方面尚存不足,...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东段勘查程度最高、成矿元素与矿体类型复杂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前人在控岩-控矿构造、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矿床模型等方面已经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于矿床成矿机制研究方面尚存不足,特别是流体、成矿物质的来源方面欠缺系统的研究工作和对资料的全面梳理.文章在大量阅研和总结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矿区16号勘探线作为典型剖面开展了氧同位素填图,同时对硫同位素进行了必要的样品补充采集.通过综合研究,有证据表明甲玛矿区深部隐伏斑岩体存在岩浆流体的出溶,在此基础上,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矿化由早到晚演化过程中,流体由岩浆水向大气降水增加方向演化;同时,氧同位素填图以及流体包裹体平面均一温度分布确定成矿流体源位于矿区zk1616~zk3216一带.此外,S、Si同位素组成均表明了矿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成矿岩浆岩,而铅同位素的研究进一步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冈底斯后碰撞环境下因地壳减薄、地幔上涌导致的壳幔混合作用.文章依据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探讨矿床流体、成矿物质的来源,为甲玛矿床成因、成矿机制研究夯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地球化学 流体来源 成矿物质来源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甲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5
12
作者 武广 陈毓川 +3 位作者 李宗彦 刘军 杨鑫生 乔翠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3-374,共22页
河南省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华熊地块内,是东秦岭地区最大的硫铁多金属矿床,以其硫铁储量大及共、伴生元素复杂区别于东秦岭其他以钼为主的矿床。成矿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矽卡岩期、硫化物期和表生期,包括磁铁矿阶... 河南省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华熊地块内,是东秦岭地区最大的硫铁多金属矿床,以其硫铁储量大及共、伴生元素复杂区别于东秦岭其他以钼为主的矿床。成矿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矽卡岩期、硫化物期和表生期,包括磁铁矿阶段、脉状石英-辉钼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阶段、网脉状石英-辉钼矿阶段、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阶段、方解石-方铅矿-闪锌矿阶段和玉髓-褐铁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银家沟矿床主要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w型)、含CO2三相包裹体(C型)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S型)。钾长花岗斑岩的石英斑晶中流体包裹体均-温度介于341~〉550℃之间,盐度介于0.4%~44.0%NaCl eqv 之间,属H2O-NaCl-CO2体系;脉状石英-辉钼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温度介于382~416℃之间,盐度介于3.6%~40.8%NaCl eqv 之间,属H2O-NaCl 体系;石英-方解石-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温度介于318~436℃之间,盐度介于5.6%~42.4%NaCl eqv 之间,属H2O-NaCl 体系;网脉状石英-辉钼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温度介于321~411℃之间,盐度介于6.3%~16.4%NaCl eqv 之间,属H2O-NaCl 体系;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温度介于326~419℃之间,盐度介于4.7%~49.4% NaCl eqv 之间,属H2O-NaCl 体系。银家沟矿床成矿流体主要为高温、高盐度流体,总体上属于H2O-NaCl±CO2体系。成矿热液的δ18OH2O,值为4.0‰~8.6‰,δ18Dv-smow值为-64%o~-52‰,表明成矿流体来自岩浆水。矿石金属硫化物的δ18Sv-cdr值介于-0.2‰~6.3‰之间,平均为1.6‰,具深源硫特征,硫主要来自分异很差的由火成物质组成的下地壳,官道口群白云岩亦提供了部分重硫。矿床金属硫化物的206Pb/204Pb值介于17.331~18.043之间,207Pb/204Pb值变化于15.444~15.575之间208Pb/204Pb值变化于37.783~38.236之间,总体上与银家沟岩体的铅同位素范围一致,暗示铅主要来自矿区内的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地层在成矿过程中亦提供了少量物质。银家沟矿床属斑岩-矽卡岩型,形成于中生代EW向构造体制向NNE向构造体制转变阶段,成矿流体多期次的沸腾作用是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同位素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床 豫西 东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浅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郑文宝 唐菊兴 +2 位作者 畅哲生 黎枫佶 姚晓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85-994,共10页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内产出的超大型矿床,其铜、钼、铅+锌、伴生金、伴生银资源量均达到大型及以上规模,该矿床也是成矿系列理论指导实践取得找矿突破的典型矿床。矿区的矽卡岩型主矿体呈层状、厚板状产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内产出的超大型矿床,其铜、钼、铅+锌、伴生金、伴生银资源量均达到大型及以上规模,该矿床也是成矿系列理论指导实践取得找矿突破的典型矿床。矿区的矽卡岩型主矿体呈层状、厚板状产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砂板岩、角岩(矿体顶板)与上侏罗统多底沟组灰岩、大理岩(矿体底板)的层间因推覆-滑覆构造引起的扩容空间内,矿体走向延长超过3000m,倾向延伸超过2200m,最大真厚度达250m。除了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是主要矿体类型外,矿区角岩型钼铜矿体与斑岩型钼铜矿体已经初具规模。角岩型矿体主要呈筒状分布于0~40线矽卡岩型矿体上部的角岩中,平面面积约0.8km2,矿体垂向最大延伸超过800m;斑岩型矿体已初见端倪,基本位于矽卡岩型矿体下部,但也有部分穿切矽卡岩型矿体。矿床中矿石的主要构造特征为浸染-细脉状,结构特征以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为主。矿石中主要的矿石矿物包括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黝铜矿和辉铜矿等,脉石矿石以矽卡岩矿物和石英为主。通过不同类型矿石中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测年,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时代介于18~10Ma之间,与青藏高原后碰撞伸展阶段成矿作用有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甲玛矿区矽卡岩是由斑岩结晶分异过程中分泌出的岩浆热液交代大理岩而形成。文章通过对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详细分析和讨论,提出该矿床成因是与斑岩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角岩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矽卡岩-角岩矿床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矿床成因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160~140Ma Cu(Mo)和Mo(W)矿床磷灰石成分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雷 闫臻 +1 位作者 王宗起 王坤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25-1941,共17页
东秦岭地区分布有160~140 Ma斑岩、斑岩-矽卡岩型Cu(Mo)和Mo(W)两种不同矿化类型矿床,对两种矿化的成矿岩体中磷灰石进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本次研究的Cu(Mo)和Mo(W)矿床成矿岩体的磷灰石均为岩浆磷灰石,但在主要成分和挥发份上两者具有... 东秦岭地区分布有160~140 Ma斑岩、斑岩-矽卡岩型Cu(Mo)和Mo(W)两种不同矿化类型矿床,对两种矿化的成矿岩体中磷灰石进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本次研究的Cu(Mo)和Mo(W)矿床成矿岩体的磷灰石均为岩浆磷灰石,但在主要成分和挥发份上两者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相对于Cu(Mo)矿床,Mo(W)矿床成矿岩体的磷灰石具有相对较高的F/Cl比值(分别为81~262和0.8~25)和MnO含量(分别为:0.05%~0.91%,平均为0.25%和0.02%~0.18%,平均为0.07%),说明Mo(W)矿床成矿岩体的岩浆源区具有较为强烈的沉积物源区特征。随着大地构造位置变化,从华北板块南缘到北秦岭,再到南秦岭,成矿岩体中磷灰石的F/Cl比值和MnO含量逐渐降低,说明岩浆源区中幔源物质成分逐渐增多。与此同时矿化类型也逐渐由Mo(W)矿化转变为Cu(Mo)矿化,这也说明成矿岩体岩浆源区特征对矿化类型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此外,Cu(Mo)和Mo(W)矿床成矿岩体中磷灰石具有不同的挥发份含量,而且挥发份类型对不同矿化元素具有选择性。相对于Cu(Mo)矿床,Mo(W)矿床的成矿岩体中磷灰石含有相对较高的F含量(2.83%~5.81%,平均为3.97%),较高的F含量能够提高熔体中羟基含量,增强Mo的配分系数,有利于Mo矿化。Cu(Mo)矿床的成矿岩体中磷灰石含有相对较高的Cl含量(0.13%~1.14%,平均为0.45%),主要与Cu在流体相中主要以氯合物形式存在,且Cu在熔体相和流体相间的分配系数与C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有关。Cu(Mo)和Mo(W)矿床成矿岩体中磷灰石均含有相似的SO3含量(均为0.17%),与斑岩型矿床中含矿岩体磷灰石的SO3范围相一致。但是,相对于典型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矿,东秦岭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Cu(Mo)矿床的成矿岩体中磷灰石SO3含量略低,相应的成矿岩浆也具有相对较低的氧逸度和S含量,而这可能是造成区域内Cu(Mo)矿化规模较小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份 磷灰石 斑岩-矽卡岩Cu(Mo)和Mo(W)矿床 东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铜矿化富集规律研究及应用
15
作者 郑文宝 陈毓川 +4 位作者 唐菊兴 宋鑫 林彬 桂晓根 应立娟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7-91,116,共6页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成矿带内,以其矿石品位高、规模大、矿种多的特点成为冈底斯带内为数不多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通过对甲玛矿床走向、倾向方向上不同边界品位条件下铜平均品位与铜金属量的研究表明:甲玛...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成矿带内,以其矿石品位高、规模大、矿种多的特点成为冈底斯带内为数不多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通过对甲玛矿床走向、倾向方向上不同边界品位条件下铜平均品位与铜金属量的研究表明:甲玛矿床铜的矿化富集的规律性在矿体倾向上明显优于走向上,矿体在倾向上的规律性变化特征,与岩浆成矿作用有关矿床典型的矿石分带性是一致的。同时,铜的矿化富集规律将对深部找矿以及矿山采矿都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矿化富集规律 冈底斯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北衙地区矿产地质专题填图方法初探 被引量:4
16
作者 贾福东 张长青 +5 位作者 娄德波 刘欢 张云生 李永生 孙嘉 朱乔乔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8-253,共16页
专题填图是以问题和需求为驱动的地质填图,是综合填图的升级版和当前形势下地质调查工作方式转变的新探索,不仅对实现地调科研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地质工作,特别是填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探讨了斑岩-矽卡岩型... 专题填图是以问题和需求为驱动的地质填图,是综合填图的升级版和当前形势下地质调查工作方式转变的新探索,不仅对实现地调科研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地质工作,特别是填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探讨了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矿产地质专题填图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并以云南鹤庆北衙地区矿产地质专题填图试点工作为例,对矿产地质专题填图工作的开展进行详细介绍,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题填图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思路和方法 云南北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北衙地区钨矿化特征与找矿方向
17
作者 朱乔乔 张长青 +6 位作者 娄德波 张云生 李永生 刘成飞 孙嘉 贾福东 吉晓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45-1262,共18页
云南北衙矿床是中国21世纪初新发现的超大型矽卡岩-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之一,除已经勘查评价的Au、Fe、Cu、Pb、Zn等元素外,还伴生有一定量的W元素等有益组分。文章对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万硐山矿段及外围马头湾和南大坪矿区中的钨矿化开展... 云南北衙矿床是中国21世纪初新发现的超大型矽卡岩-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之一,除已经勘查评价的Au、Fe、Cu、Pb、Zn等元素外,还伴生有一定量的W元素等有益组分。文章对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万硐山矿段及外围马头湾和南大坪矿区中的钨矿化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初步查明了万硐山矿段和其外围矿床中的钨矿化特征。研究发现,这些矿区(段)的含钨矿物主要为白钨矿,在万硐山矿段和马头湾矿区还有少量的黑钨矿产出;钨矿化主要产于岩体与围岩地层接触部位的矽卡岩或其退化蚀变岩中,白钨矿多充填在石榴子石等矿物的晶体间隙,个别被石榴子石包裹(南大坪矿区);万硐山矿段和马头湾矿区中的白钨矿具有较高的w(Mo)。这些特征表明,北衙地区的钨矿化作用与典型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基本一致。万硐山矿段中白钨矿交代黑钨矿的过程与磁铁矿的结晶过程密切相关,暗示钨矿化与铁、金矿化作用是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北衙地区的区域土壤W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具有良好的浓度分级,且部分异常中心与已知的矿床/点明显对应,说明北衙地区具有良好的钨矿找矿潜力,白钨矿和黑钨矿均可以作为找矿标志性矿物,而Mo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则可以作为间接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钨矿化 矽卡岩-斑岩矿床 白钨矿 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 北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富矿体特征
18
作者 张志 唐菊兴 +5 位作者 郑文宝 应立娟 姚晓峰 杨毅 胡正华 唐晓倩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8,共10页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冈底斯成矿带内产出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之一,是西藏藏中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开发对象。本文根据矿区308个钻孔的成矿元素化学分析结果圈定富矿体,其中,主矿种铜圈定品位为1%,共生矿种钼圈定品位为0.1%,共生矿种...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冈底斯成矿带内产出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之一,是西藏藏中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开发对象。本文根据矿区308个钻孔的成矿元素化学分析结果圈定富矿体,其中,主矿种铜圈定品位为1%,共生矿种钼圈定品位为0.1%,共生矿种铅圈定品位为1%,共生矿种锌圈定品位为0.8%。通过其平面分布特征分析发现,甲玛矿区富矿体以钻孔ZK1616-ZK3216为中心,从北东往南西形成Mo→Cu→Pb+Zn的富矿体分带特征;通过其剖面特征分析发现,甲玛矿区富矿体主要呈层状、块状、透镜状、树枝状等产出,其大多产于矽卡岩内,少部分产于斑岩体内,而角岩中基本未见富矿体。矿区铜厚大富矿体的矿物组合主要为斑铜矿+黄铜矿+硅灰石+石榴子石+石英,其蚀变主要可见矽卡岩化、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钼厚大富矿体主要矿物组合为辉钼矿+斜长石+钾长石+石英-辉钼矿+石榴子石+硅灰石+石英,其蚀变主要可见矽卡岩化、硅化、泥化、钾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玛铜多金属矿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富矿体 分带特征 矿物组合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元素分布规律及地质意义
19
作者 郑文宝 陈毓川 +4 位作者 宋鑫 唐菊兴 应立娟 黎枫佶 唐晓倩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5-784,共10页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已经成为冈底斯成矿带内为数不多的铜品位高、规模大、矿体连续性好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角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文章根据167个钻孔的成矿元素化学分析结果,对各元素平面分带、(Pb+Zn)/Cu、Au/Cu、Mo/Cu、Pb/Ag、Zn/Pb、Z...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已经成为冈底斯成矿带内为数不多的铜品位高、规模大、矿体连续性好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角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文章根据167个钻孔的成矿元素化学分析结果,对各元素平面分带、(Pb+Zn)/Cu、Au/Cu、Mo/Cu、Pb/Ag、Zn/Pb、Zn/Cu比值分带以及剖面上元素的分带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甲玛铜多金属矿具有典型的与岩浆成矿作用有关的元素分带特征,矿体由深部向浅部具有Mo→Mo(Cu)→Cu+Mo→Cu(Pb+Zn+Mo)→Cu(Pb+Zn)→Pb+Zn的成矿元素分带现象,具有高温→中低温成矿演化的特点。研究提出,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是由北东至南西,流体源位于矿区北东部的则古朗地区。这种典型的热液分带特征同海底喷流沉积矿床近管道相Pb/Ag比值高、远离喷口Zn/Pb、Zn/Cu比值高的元素分带特征有着本质的区别。矿区北部则古朗地区高Mo/Cu比值以及钼元素矿化强度随标高降低愈强的分布特点,均预示了该地区是深部隐伏含矿斑岩体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矽卡岩-角岩矿床 矿床成矿系列 元素分带 甲玛铜多金属矿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