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成矿规律、矿床模型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59
1
作者 唐菊兴 张志 +6 位作者 李志军 孙燕 姚晓峰 胡正华 王红星 宋俊龙 何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5-394,共10页
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南缘的北冈底斯北侧,矿体类型丰富(斑岩型、矽卡岩型及铁氧化物铜金建造型),金品位较高(最高可达205g/t),构造位置独特,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矿集区成矿地质条件的系统总结及对... 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南缘的北冈底斯北侧,矿体类型丰富(斑岩型、矽卡岩型及铁氧化物铜金建造型),金品位较高(最高可达205g/t),构造位置独特,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矿集区成矿地质条件的系统总结及对前人研究资料的系统分析,查明了矿石特征,发现了大量自然金、金属互化物,总结了成矿规律,认为成矿主要与晚燕山期侵位的石英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有关,成岩与成矿之间演化时间在1Ma左右,区内矿化具有上铜金下钼的垂向分带特征,矿床S、Pb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源区特征。在准铝质-微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浆岩的侵位、分馏演化过程中,在岩体隆起部位及其与白垩纪碳酸盐的内外接触带形成斑岩-矽卡岩型铜金(钼)矿体,在岩体边缘构造破碎带(F1断层)内形成铁氧化物铜金建造型矿体,由此建立了岩浆岩-地层-构造控制的斑岩-矽卡岩-铁氧化物铜金建造"三位一体"矿床模型。结合以上研究,提出矿集区应予以重视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 成矿规律 矿床模 斑岩-矽卡岩型矿体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矿区筒状矿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2
作者 郑文宝 陈毓川 +6 位作者 唐菊兴 畅哲生 汪雄武 应立娟 黎枫佶 王焕 唐晓倩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7-218,共12页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内与斑岩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通过对甲玛矿区16号、32号勘探线剖面上主成矿元素以及其他常微量元素矿化分布规律的分析,指出在16线ZK1620~ZK1618之间存在筒状钼铜矿体,其角岩中矿体最大厚...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内与斑岩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通过对甲玛矿区16号、32号勘探线剖面上主成矿元素以及其他常微量元素矿化分布规律的分析,指出在16线ZK1620~ZK1618之间存在筒状钼铜矿体,其角岩中矿体最大厚度491.38m,铜平均品位0.21%,钼平均品位0.046%,矿化中心位于ZK1616附近;同时,在林布宗组与多底沟组层间构造带中产出巨厚的矽卡岩型铜钼(金银)多金属矿体,矿体厚度最大达252.2m,铜平均品位0.75%,钼平均品位0.10%,金平均品位0.24g/t,银平均品位12.26g/t。在32线ZK3212~ZK3220范围内也存在筒状钼铜矿体,角岩型矿体最大厚度826m,铜平均品位0.24%,钼平均品位0.054%,矿化中心位于ZK3216附近;角岩矿体下部为矽卡岩型铜钼(金银)多金属矿体,矿体最厚处超过127.9m,铜平均品位0.72%,钼平均品位0.053%,金平均品位0.11g/t,银平均品位7.02g/t。研究表明,甲玛铜多金属矿存在一个以ZK1616~ZK3216一带为矿化中心的筒状矿体(角岩+矽卡岩型矿体),在筒状矿体的深部可能存在隐伏含矿斑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筒状矿体 巨厚层状矽卡岩 矿床成矿系列 斑岩-矽卡岩-角岩矿体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