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块质量对沙蒿金叶甲种群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张大治 马志芳 +1 位作者 赵富强 周春梅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是我国西北荒漠沙化区主要的防风固沙植物,对控制土壤沙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稳定生态平衡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沙蒿金叶甲是黑沙蒿的一种重要食叶类害虫。试验选取位于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是我国西北荒漠沙化区主要的防风固沙植物,对控制土壤沙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稳定生态平衡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沙蒿金叶甲是黑沙蒿的一种重要食叶类害虫。试验选取位于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古窑子(GYZ-A、GYZ-B)、长流水(CLS)及刘家寨(LJZ)4个黑沙蒿植物斑块,于2020年6月—9月期间调查了不同生境中沙蒿金叶甲的种群数量,分析了不同生境斑块中沙蒿金叶甲的形态学特征、性比差异及环境因子对沙蒿金叶甲种群数量、有虫株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斑块内沙蒿金叶甲成虫种群数量及有虫株率差异显著(P<0.05),种群数量2.28头·株^(-1)—10.43头·株^(-1)、有虫株率56.02%—90.56%。不同斑块内沙蒿金叶甲成虫雌虫数量均多于雄虫(P<0.05),雌雄性比分别为1.38:1、1.05:1、1.2:1、1.23:1。斑块间沙蒿金叶甲体重(0.03 g—0.05 g)、体长(6.89mm—3.76 mm)、体宽(4.09 mm—4.71 mm)均差异显著(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沙蒿金叶甲种群数量、有虫株率与植物的丰富度指数(P<0.05)、沙蒿的长势(P<0.01)、土壤全氮(P<0.05)具有显著相关性。沙蒿的盖度、土壤有机质是影响种群结构特征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质量 沙蒿金叶甲 种群结构 有虫株率 性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及土壤斑块质量对白三叶密度及分枝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包国章 李向林 白静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79-783,共5页
对白三叶长期禁牧草地及土壤斑块质量不同的春季休牧草地的研究结果显示 ,4月份 ,在中等放牧强度草地上 ,约有 76.5%~ 80 .4 %的白三叶植株为茎部出现断折的残株 ,放牧草地植株密度明显高于对照草地。放牧草地较好的土壤营养条件使白... 对白三叶长期禁牧草地及土壤斑块质量不同的春季休牧草地的研究结果显示 ,4月份 ,在中等放牧强度草地上 ,约有 76.5%~ 80 .4 %的白三叶植株为茎部出现断折的残株 ,放牧草地植株密度明显高于对照草地。放牧草地较好的土壤营养条件使白三叶单株构件数量明显上升 ,但使分枝强度略有下降。白三叶各构件密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不同样地上白三叶的分枝均以 2、3级分枝为主。放牧草地的分枝角度大小顺序为 :1级分枝角 >2级分枝角 >3级分枝角 ;对照草地为 :2级分枝角 >3级分枝角 >1级分枝角。放牧及对照草地白三叶平均分枝角分别为 73 .0°、4 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三叶 放牧 斑块质量 密度 分枝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碎化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栖息地质量对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邓文洪 赵匠 高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87-1094,共8页
于 1 998~ 2 0 0 0年夏季 ,运用 GPS定位系统确定了 1 2块面积范围为 6.5~ 1 1 2 .8hm2 的彼此隔离的森林斑块 ,比较了斑块面积和栖息地质量对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面积斑块中繁殖鸟类的群落结构有所差异 ,各斑块... 于 1 998~ 2 0 0 0年夏季 ,运用 GPS定位系统确定了 1 2块面积范围为 6.5~ 1 1 2 .8hm2 的彼此隔离的森林斑块 ,比较了斑块面积和栖息地质量对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面积斑块中繁殖鸟类的群落结构有所差异 ,各斑块所容纳的繁殖鸟类的物种数从 4种到 2 6种不等 ,鸟类物种数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多。不同鸟类对斑块面积的反应并不相同 ,耐边缘种偏爱面积较小的斑块 ,而非边缘种偏爱在大面积的斑块中繁殖。斑块栖息地质量也是影响鸟类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质量好的斑块包容的鸟类物种较多。鸟类物种丰富度与斑块质量的相关性 ( R2 =0 .67)小于与斑块面积的相关性 ( R2 =0 .88)。各斑块中的鸟类群落结构在不同年份间比较相似。栖息地破碎化不但缩小了栖息地面积 ,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栖息地的质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面积 斑块质量 群落结构 鸟类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蚜虫密度对食蚜瘿蚊终身产卵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慧娟 李保平 +2 位作者 王玉波 郑礼 孟玲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2-316,共5页
捕食性天敌食蚜瘿蚊是防治蚜虫的重要天敌,为揭示蚜虫密度如何影响食蚜瘿蚊的逐日产卵量、终身产卵量和卵孵化情况,采用非选择性试验,设置4个蚜虫密度斑块分别供食蚜瘿蚊产卵,观察逐日产卵量及其孵化率。蚜虫密度对食蚜瘿蚊的产卵量具... 捕食性天敌食蚜瘿蚊是防治蚜虫的重要天敌,为揭示蚜虫密度如何影响食蚜瘿蚊的逐日产卵量、终身产卵量和卵孵化情况,采用非选择性试验,设置4个蚜虫密度斑块分别供食蚜瘿蚊产卵,观察逐日产卵量及其孵化率。蚜虫密度对食蚜瘿蚊的产卵量具有显著影响,日均产卵量和终身产卵量均随蚜虫密度增大而显著增大:日均产卵量从羽化后第3 d平均产18粒到第9 d产2粒,从在密度为5头/株的斑块上平均产5粒到在40头/株的斑块上产12粒卵;终身产卵量从低密度蚜虫斑块(5头/株)的18粒到高密度斑块(40头/株)的53粒。蚜虫密度不影响食蚜瘿蚊逐日产卵量随瘿蚊日龄的变化趋势,但影响卵孵化率随瘿蚊日龄的变化趋势,当蚜虫密度较低(≤20头/株)时,卵孵化率与瘿蚊日龄无关,卵孵化率在70%到90%之间;但当蚜虫密度较高(40头/株)时,卵孵化率随瘿蚊日龄增大而下降,卵孵化率从羽化后第3 d的约90%下降至第9 d的33%。研究结果表明,食蚜瘿蚊雌虫可根据蚜虫斑块中的蚜虫数量调节其产卵量水平,但食蚜瘿蚊应对高蚜虫密度所产卵的质量随瘿蚊日龄增大而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卵对策 猎物数量 斑块质量 终身产卵量 食蚜瘿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痣悬茧蜂的寄主辨别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博 冯素芳 +2 位作者 黄露 孟玲 李保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91-1398,共8页
为评价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Wesmael)的寄主辨别能力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双选试验(斜纹夜蛾2龄寄主幼虫,健康∶被寄生=5∶5),观察了寄生经历(无寄生经历、有1次寄生经历、有1次过寄生经历)和寄主被首次寄生后的间隔时间(1-7d... 为评价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Wesmael)的寄主辨别能力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双选试验(斜纹夜蛾2龄寄主幼虫,健康∶被寄生=5∶5),观察了寄生经历(无寄生经历、有1次寄生经历、有1次过寄生经历)和寄主被首次寄生后的间隔时间(1-7d)对斑痣悬茧蜂在健康寄主和被寄生寄主之间的选择;为探究斑痣悬茧蜂是否能够辨别寄主斑块质量,观察了斑痣悬茧蜂连续3次访问不同质量寄主斑块(被寄生寄主∶健康寄主分别为2∶8,5∶5和8∶2)时的产卵刺扎次数。对选择频次进行的分析表明,寄主被首次寄生后的间隔时间和寄生蜂的寄生经历均对过寄生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过寄生概率随寄主首次被寄生后的间隔时间延长而降低;有寄生经历的寄生蜂发生过寄生的概率低于无寄生经历的寄生蜂。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寄主辨别时间进行的分析表明,发生过寄生的风险随寄主被初次寄生后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也因寄生蜂具有过寄生经历而减小。斑痣悬茧蜂在连续3次访问不同质量寄主斑块中,产卵刺扎次数随寄主斑块的质量提高而显著增多。据此推论,斑痣悬茧蜂不仅能够辨别被寄生寄主,而且能够辨别含有被寄生寄主的寄主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痣悬茧蜂 寄生行为 过寄生 学习 寄主辨别 辨别时间 寄主斑块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