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核仁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张琼丹 毛卓尼 +1 位作者 黄丹 方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4561-4567,共7页
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血栓形成的一组病理性临床综合征。选择特异度和灵敏度高的血清学标志物及检测方法对ACS患者进行快速和准确的早期诊断、评估病情并采取救治措施具有... 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血栓形成的一组病理性临床综合征。选择特异度和灵敏度高的血清学标志物及检测方法对ACS患者进行快速和准确的早期诊断、评估病情并采取救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ACS患者血浆核仁素(NCL)水平与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NCL预测ACS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长沙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的1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ACS标准。36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36例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45例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以上均视为ACS患者),并选择39例非ACS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血样标本及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血浆NCL、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ACS患者分为无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根据超声回声特征将ACS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未见粥样硬化斑块者为无斑块组。评估NCL水平与ACS患者各组CRP、LDL-C的相关性;分析NCL与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以及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NCL是否为ACS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CL预测ACS发生的最佳截断值。结果NCL水平与LDL-C、CRP呈正相关(r=0.572、0.639,P<0.05)。比较不同颈动脉斑块病变程度的患者NCL水平,易损斑块组(n=73)>稳定斑块组(n=49)>无斑块组(n=33),NCL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543,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n=39)NCL水平高于双支病变组(n=49)(P<0.05),冠状动脉双支病变组NCL水平均高于单支病变组(n=29)(P<0.05),NCL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445,P<0.05);Gensini积分高分组的NCL水平明显高于低分组、中分组(P<0.05),并且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79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CL水平升高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CL最佳截断值为0.765 ng/mL。结论血浆NCL水平对ACS患者斑块稳定性评价有一定临床意义,对ACS识别、风险分层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血浆NCL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血浆NCL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预测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项参考指标。血浆NCL水平升高可能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ACS有预测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仁素 急性冠脉综合征 斑块稳定性 冠脉病变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的超声评估及其与斑块稳定性、血小板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9
2
作者 杨旭 段云燕 +2 位作者 张雪梅 赵宏波 李鹏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9期1290-1293,共4页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的超声评估及其与斑块稳定性、血小板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分别作为SAP组、UAP组、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测定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的超声评估及其与斑块稳定性、血小板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分别作为SAP组、UAP组、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测定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采集血清及外周血标本,测定斑块稳定性相关指标及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结果:SAP组和UAP组患者的颈动脉PWVβ水平、血清中ICTP、MMP1、MMP3、MMP7、CatK、CD62p、CD63含量以及外周血中PAR1、LOX1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UAP组患者的颈动脉PWVβ水平、血清中ICTP、MMP1、MMP3、MMP7、CatK、CD62p、CD63含量以及外周血中PAR1、LOX1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SAP组;PWVβ高水平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PAR1、LOX1的表达量以及血清中CD62p、CD63、ICTP、MMP1、MMP3、MMP7、CatK、CD62p、CD63的含量均显著高于PWVβ低水平冠心病患者。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颈动脉弹性的超声参数PWVβ对斑块稳定性及血小板功能具有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血小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的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光明 丹海俊 +3 位作者 赵志英 杨婧 谷国强 崔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52-1056,共5页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探讨其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CS患者9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易...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探讨其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CS患者9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51例)和稳定斑块组(39例),另选45例未见粥样硬化斑块者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3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3,PTX-3)、妊娠相关性蛋白-A(pregnancy related protein-A,PAPP-A)、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A2(lipoprotein 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所有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易损斑块组血清PTX-3、PAPP-A、Lp-PLA2及ox-LDL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X-3、PAPP-A、Lp-PLA2及ox-LDL均是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均P<0.05),OR=1.2~2.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TX-3、PAPP-A、Lp-PLA2及ox-LDL评价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4、0.870、0.678及0.794;临界值分别为4.38μg/L、11.28 U/L、181.64μg/L及490.86μg/L;灵敏度分别为62.7%、76.5%、51.0%及92.2%;特异性分别为92.3%、95.0%、84.6%及56.4%。结论:血清hs-CRP、PTX-3、PAPP-A、Lp-PLA2及ox-LDL水平升高关联于ACS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可作为评价ACS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血清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易损斑块 斑块稳定性 血清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张金保 张艳军 +1 位作者 崔广智 庄朋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01-903,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病理基础之一。传统观点认为AS斑块引起的动脉管腔狭窄是决定病情轻重的主要因素。最新研究表明,新生血管与AS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AS斑块破裂而导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引...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病理基础之一。传统观点认为AS斑块引起的动脉管腔狭窄是决定病情轻重的主要因素。最新研究表明,新生血管与AS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AS斑块破裂而导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引起重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该文综述了AS斑块内血管新生与斑块稳定性的关联性,以及如何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成熟增强斑块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 转化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型人格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旖旎 林平 +1 位作者 高学琴 赵振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3期22-26,共5页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的D型人格分布特征,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109例患者进行斑块稳定性测定;采用D型人格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冠心病患者中...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的D型人格分布特征,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109例患者进行斑块稳定性测定;采用D型人格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冠心病患者中D型人格所占比例为39.4%,其中负性情感以及社交抑制维度的得分分别为(10.38±3.13)、(10.94±3.12)分。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D型人格、负性情感维度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D型人格及负性情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对D型人格患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早期改善其斑块稳定性,帮助患者达到身心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D型人格 斑块稳定性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心脏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糖蛋白Ⅵ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8
6
作者 杨丽霞 方日亮 +4 位作者 郭瑞威 李文琴 齐峰 叶金善 陈长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43-1047,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糖蛋白Ⅵ(GPⅥ)的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顺序选取13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86例,稳定性心绞痛组52例,另选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糖蛋白Ⅵ(GPⅥ)的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顺序选取13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86例,稳定性心绞痛组52例,另选40例冠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二次离心法提取血小板,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表面EMMPRIN和GPⅥ表达水平。为进一步研究,根据冠脉造影斑块形态特征分为Ⅰ、Ⅱ、Ⅲ型;并接受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冠脉成像检查,根据冠脉粥样斑块CT值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比较不同斑块形态及类型间EMMPRIN及GPⅥ表达水平变化。结果:(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稳定性心绞痛组血小板表面EMMPRIN、GPⅥ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EMMPRIN MFI:5.82±0.81、3.45±0.48 vs 1.35±0.15)、(GPⅥMFI:16.22±5.27、8.20±2.87 vs 4.14±1.17);且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急性冠脉综合征组Ⅱ型斑块者、Ⅲ斑块者血小板表面EMMPRIN、GPⅥ表达水平较I型斑块者升高(EMMPRIN MFI:6.35±1.05、4.09±0.67 vs 2.45±0.27)、(GPⅥMFI:19.50±4.55、10.81±2.33 vs 5.89±1.28);Ⅱ型斑块者较Ⅲ型斑块者也有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软斑块者、纤维斑块者血小板表面EMMPRIN、GPⅥ表达水平较钙化斑块者升高(EMMPRIN MFI:6.18±1.01、3.87±0.56 vs 2.43±0.25)、(GPⅥMFI:19.14±4.27、11.08±1.94 vs 5.96±0.99);软斑块者较纤维斑块者也有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表面EMMPRIN表达水平与斑块类型[95%可信区间(CI):-0.359^-0.206,标准化的回归系数(β):-0.211]呈负相关,与临床类型(95%CI0.893~1.034,β:0.893)呈正相关,血小板表面GPⅥ表达水平与斑块类型(95%CI-1.222^-0.586,β:-0.181)呈负相关,与临床类型(95%CI 3.576~4.164,β:0.960)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小板表面EMMPRIN、GPⅥ表达水平与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系密切,两者是严重冠脉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动脉硬化早期的诊断可能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糖蛋白Ⅵ 急性冠脉综合征 斑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抗炎作用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王珅 方庆娟 +3 位作者 武星 赵茜茜 冯向云 杨婷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946-949,共4页
目的:探讨正丁基苯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以评估其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颈动脉... 目的:探讨正丁基苯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以评估其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对照组)、颈动脉易损斑块组,按随机数字法将易损斑块组分为干预1组及干预2组,2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干预1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血清hs-CRP、MMP-9、TNF-α浓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测量并评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IMT)、斑块Crous积分、斑块回声变化。结果:易损斑块2亚组治疗前血清hs-CRP、MMP-9及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干预1组及干预2组间血清hs-CRP、MMP-9、TNF-α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易损斑块2亚组中血清hs-CRP、MMP-9及TNF-α水平均下降(P<0.05),干预1组治疗后血清hs-CRP、MMP-9及TNF-α水平均低于干预2组(P<0.05);易损斑块2亚组治疗后6个月后IMT值均下降(P<0.05),干预1组治疗后IMT值下降幅度大于干预2组(P<0.05);2亚组治疗后斑块Crous积分均有所下降(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不稳定斑块数量明显下降(P<0.05),干预1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量明显低于干预2组(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具有抗炎、逆转颈动脉内膜增生及稳定斑块作用,可使易损斑块稳定而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旋-3-正丁基苯酞 MMP-9 HS-CRP TNF-α 斑块Crous积分 斑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应力对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邱菊辉 王贵学 +2 位作者 刘华 叶林奇 唐朝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9年第S1期17-17,共1页
关键词 新生血管形成 斑块稳定性 切应力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管新生 动脉硬化斑块 斑块破裂 新生血管密度 颈动脉狭窄 斑块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炎症免疫反应对AS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三七皂苷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袁志兵 张海港 李晓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956-1956,共1页
关键词 AS 三七皂苷 炎症免疫反应 斑块稳定性 积分吸光度 斑块面积 日本大耳兔 高脂饲料喂养 胶原含量 纤维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粉娣 郭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3981-3983,共3页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组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的酶类,可以通过加强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纤维骨架中胶原降解,影响斑块稳定性。目前研究认为,急性血管事件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斑块稳定性 动脉粥样硬化 胶原降解 细胞外基质 粥样斑块 急性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后的斑块稳定性、细胞凋亡及凝血指标变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肖姗姗 唐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680-683,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斑块稳定性、细胞凋亡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5年8月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2例,回顾性分析治疗过程及辅助检查结果,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斑块稳定性、细胞凋亡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5年8月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2例,回顾性分析治疗过程及辅助检查结果,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45例、接受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的观察组患者47例。治疗前后,采用超声诊断仪评估两组患者的斑块稳定性参数;采用ELISA法检测凋亡相关分子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凝血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斑块稳定性参数、细胞凋亡分子、凝血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斑块稳定性参数斑块厚度、斑块内增强强度、起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中sFas、sFasL、Fib、PLT、D-D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Bcl-2、PT、APT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能够增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斑块稳定性,同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丹参多酚酸盐 斑块稳定性 细胞凋亡 凝血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严重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冯瑞 周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究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严重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51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按NLR绝对值分为高NLR组(NLR>2.73)23例和低NLR组(NLR≤2.73)28... 目的:探究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严重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51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按NLR绝对值分为高NLR组(NLR>2.73)23例和低NLR组(NLR≤2.73)28例,采集两组患者有关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比较2组病变严重程度和斑块组成。结果:(1)高NLR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发生率明显高于低NLR组(70%vs.39%,P=0.031);(2)高NLR组的最小管腔直径小于低NLR组{(1.28±0.04)mm vs.(1.44±0.03)mm,P=0.002},而其狭窄百分比高于低NLR组{(61.69±1.37)%vs.(55.03±0.91)%,P=0.000};(3)高NLR组斑块负荷及病变长度均明显高于低NLR组{(74.51±1.16)%vs(69.90±1.22)%,P=0.010;(22.33±1.24)mm vs.(19.34±0.55)mm,P=0.023};且高NLR组薄帽纤维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TCFA)发生率及斑块坏死核心(Necrotic core,NC)比例明显高于低NLR组{57%vs.25%,P=0.022;(24.70±0.70)%vs.(21.11±0.74)%,P=0.001};(4)NLR与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率(r=0.48,P=0.000)、斑块负荷(r=0.38,P=0.000)、病变长度(r=0.52,P=0.000)及斑块NC比例(r=0.28,P=0.047)呈正相关。结论:NLR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NLR可能可作为预测临界病变斑块稳定性的指标,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严重程度 斑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稳定性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桂桐 杨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2期2483-2486,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常见类型,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AS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从AS斑块的病理学特征入手,对其检测手段和...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常见类型,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AS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从AS斑块的病理学特征入手,对其检测手段和临床治疗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归纳,认为应加强AS斑块稳定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临床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峰涛 于紫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3期299-302,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是否破裂与斑块内在特性密切相关。斑块脂质核心增大、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帽变薄及血管钙化极易导致斑块破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可发生表型转化,转化为巨噬细胞样细胞、泡沫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样细胞等...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是否破裂与斑块内在特性密切相关。斑块脂质核心增大、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帽变薄及血管钙化极易导致斑块破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可发生表型转化,转化为巨噬细胞样细胞、泡沫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样细胞等多种类型,进而影响斑块稳定性。本文主要介绍VSMC表型转化及其与AS斑块稳定性之间的联系,为稳定AS斑块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稳定性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表型转化 泡沫细胞 血管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岑畅飞 江建立 +1 位作者 余静 刘先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7-379,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慢性炎症过程,随着AS的进展,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有研究表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通常是由斑块破裂并发出血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纤维斑块逐渐进行性增大引起血管阻塞...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慢性炎症过程,随着AS的进展,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有研究表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通常是由斑块破裂并发出血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纤维斑块逐渐进行性增大引起血管阻塞所致,导致急性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等临床事件的“罪犯病变”血管造影通常并不显示明显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外基质 斑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ACS患者PCI术后血脂代谢、脂肪细胞因子、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秀全 李彦芳 +1 位作者 孟英杰 石桂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9期2652-2655,共4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ACS患者PCI术后血脂代谢、脂肪细胞因子、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PCI治疗的106例ACS患者,回顾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PCI术后瑞舒伐他汀常规剂量治疗的常规剂量组60例、接受PCI术后瑞舒伐他汀...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ACS患者PCI术后血脂代谢、脂肪细胞因子、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PCI治疗的106例ACS患者,回顾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PCI术后瑞舒伐他汀常规剂量治疗的常规剂量组60例、接受PCI术后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的强化治疗组46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代谢、脂肪细胞因子、斑块稳定性的差异。结果:PCI术前,两组患者的血脂代谢、脂肪细胞因子、斑块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月,强化治疗组患者外周血中脂质代谢指标HDL-C、ApoA1的含量高于常规剂量组,LDL-C、ApoB的含量低于常规剂量组;血清中脂肪细胞因子APN、Leptin的含量高于常规剂量组,Resistin的含量低于常规剂量组;斑块稳定性相关指标ICAM-1、MMP-1、TIMP-1的含量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ACS患者PCI术后接受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有效调节机体脂质代谢并增加斑块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S 瑞舒伐他汀 血脂代谢 脂肪细胞因子 斑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罗布考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晓娜 李广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年第4期301-304,共4页
目的观察兔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中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及普罗布考对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6)、高脂饮食组(n=8)和普罗布考组(n=6)。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喂养,... 目的观察兔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中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及普罗布考对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6)、高脂饮食组(n=8)和普罗布考组(n=6)。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和普罗布考组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高脂饮食组和普罗布考组行髂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术后普罗布考组每只大白兔加用普罗布考1g/d口服,10周末取血测血清CRP水平,之后处死动物取损伤处动脉,用HE染色观察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高脂饮食组动脉可见典型的AS斑块形成,普罗布考组无典型斑块形成,内膜增厚较为明显;与高脂饮食组比较,普罗布考组血清CRP水平较低[(8.10±1.02)mg/L比(11.35±2.32)mg/L,P<0.05]。结论 CRP在兔AS模型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普罗布考有一定的抑制兔AS模型血清CRP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C反应蛋白质 普罗布考 斑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潘俊杰 罗心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6-609,624,共5页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2,TFPI-2)是一种含Kunitz型结构域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其生理功能和病理作用尚不清楚。由于TFPI-2在抑制恶性肿瘤侵袭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及肿瘤侵袭转移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2,TFPI-2)是一种含Kunitz型结构域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其生理功能和病理作用尚不清楚。由于TFPI-2在抑制恶性肿瘤侵袭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及肿瘤侵袭转移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的原因相似,研究者的目光开始转向TFPI-2对斑块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TFPI-2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 (TFPI-2)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平滑肌凋亡与斑块稳定性及其中医药防治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建文 顾耘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5-377,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研究发现不稳定斑块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是其高致死致残率的元凶,而血管细胞过度凋亡是不稳定斑块的特征之一。就血管平滑肌凋亡与斑块稳定性及其中医药防治作以综述。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斑块稳定性 中医药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元胶囊对兔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赖正熬 柯洪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667-670,674,共5页
目的:探讨心元胶囊对兔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12周制备日本大耳白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以阿伐他汀钙(阳性对照)和心元胶囊灌胃给药治疗4周,检测各组血脂水平的变化,HE染色法观察动脉形态... 目的:探讨心元胶囊对兔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12周制备日本大耳白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以阿伐他汀钙(阳性对照)和心元胶囊灌胃给药治疗4周,检测各组血脂水平的变化,HE染色法观察动脉形态学,免疫组化检测CD105单克隆抗体在动脉斑块中的表达,RT-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1)血脂水平变化,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血清中TC、TG、LDL-C均显著升高,HDL-C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干预组的血脂水平明显改善;2)形态学观察,空白组动脉厚薄均匀,结构完整,内膜、中膜及外膜形状规则,未见异常;模型组可见典型不稳定斑块,动脉内膜明显增厚,管腔变窄;3)D105免疫组化显示:空白组几乎没有表达,模型组的表达最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干预组的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05),药物干预组阳性染色面积显著降低。4)VEGF mRNA的表达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颈总动脉硬化斑块处VEGF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干预组均能显著下调粥样硬化处VEGF mRNA的表达(P<0.05),心元胶囊组的表达略高于阿伐他汀钙组。结论:心元胶囊同阿伐他汀钙一样能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CD105的表达,下调VEGF mRNA的表达,从而达到保持斑块稳定甚至减小斑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元胶囊 斑块稳定性 CD105 VEGF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