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优化与知识融合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晓明 刘晓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2,共5页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具有鲜明的语文学色彩,注释内容与注释体例存在术语混同的杂乱性、随文释义的主观性、词义训释的不彻底性等问题。本文建议将字际关系、造字意图、词义系统、词本义与引申义、储存义与使用义等语言学基本理...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具有鲜明的语文学色彩,注释内容与注释体例存在术语混同的杂乱性、随文释义的主观性、词义训释的不彻底性等问题。本文建议将字际关系、造字意图、词义系统、词本义与引申义、储存义与使用义等语言学基本理论适度引入教材注释与教学实践,充分利用传统训诂学的既有研究成果与丰厚学术资源,借助当代语言学的科学性、系统性、严谨性引导规范注释活动,积极促进语文教材语言学知识向语文知识的转化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文言文注释 语言学 优化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不足与改进
2
作者 黄佳雪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85-90,共6页
文言文注释是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学习的桥梁,又是教师教学的参考依据,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宝贵资源。《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作宋朝文章的经典之作,数次被选入多家语文教材... 文言文注释是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学习的桥梁,又是教师教学的参考依据,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宝贵资源。《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作宋朝文章的经典之作,数次被选入多家语文教材,这是一篇极为经典的课文。因此,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对管窥统编版语文教材注释中存在的不足,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也有助于提高教材注释的准确率,改善注释长期被学生、教师忽视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注释 《赤壁赋》 统编版教材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文言文注释辨证四则
3
作者 连劭名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2期56-56,共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有《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上,文云:
关键词 文言文注释 高中 辨证 《勾践灭吴》 《语文》 人教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续)——兼论注释学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许嘉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84-92,共9页
一九八○年我曾写过一篇《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刊于该年第六期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文中把中学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上文言文注释中的一些尚可商榷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风习、古训、假借、词例。几年来《课本》... 一九八○年我曾写过一篇《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刊于该年第六期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文中把中学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上文言文注释中的一些尚可商榷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风习、古训、假借、词例。几年来《课本》经过修订,篇目有所增加,原有选文的注释也作了一点修改。披览一过,觉得可以商榷之处还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释 文言文注释 课本 “就” 高中 信陵君 中学 《公输》 注释 “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 被引量:5
5
作者 许嘉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6期89-96,共8页
在十年制中学的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它所担负的任务却很繁重:许多将来从事整理、研究、教授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工作的人才就从这里入门儿,打下一定的基础;即使是将来要从事科技工作的人,也无不要... 在十年制中学的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它所担负的任务却很繁重:许多将来从事整理、研究、教授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工作的人才就从这里入门儿,打下一定的基础;即使是将来要从事科技工作的人,也无不要从这里吸取营养,受到陶冶。因此,课本所选的文章要精,课文的注释也要考究。注释是教师讲授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本 文言文注释 同命 高中 《鸿门宴》 中学 项羽 汉书 《周礼 古书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文言文注释辨正三题
6
作者 夏麟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123-126,共4页
一、“面”正反同辞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与陈伯之书》) 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 (《阎典史传) 中学课本将这两处的“面缚”均注释为“缚手于前”,这是不妥当的。此处“面”应为正反同辞。相背、反... 一、“面”正反同辞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与陈伯之书》) 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 (《阎典史传) 中学课本将这两处的“面缚”均注释为“缚手于前”,这是不妥当的。此处“面”应为正反同辞。相背、反背的意思。按《正字通》云:“面,通(亻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舜徽 中学 说文解字 古汉语 文言文注释 史记 慕容超 左传 屈原赋 颜师古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文言文注释商榷
7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9-21,共3页
高中文言文注释商榷陈涛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欲毋行”,课本注:“想要不去。毋,不要。”把“毋”解作“不要”,不妥。按“毋”作表禁戒之词(《说文》:“止之词也。”),用法同“勿”,意义和现在的“不... 高中文言文注释商榷陈涛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欲毋行”,课本注:“想要不去。毋,不要。”把“毋”解作“不要”,不妥。按“毋”作表禁戒之词(《说文》:“止之词也。”),用法同“勿”,意义和现在的“不要”“别”差不多。“毋”与“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注释 吕氏春秋 《廉颇蔺相如列传》 《现代汉语词典》 《说文》 词类活用 “没” 学问之道 下级官吏 兼类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新探三则
8
作者 王愷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61-63,共3页
齐明、周最、陈轸、邵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过秦论》) 中学课本注为:“楼缓,魏文侯弟。”目前通行的各家注本也均将楼缓注为战国时魏人。如:十三所院校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楼缓,魏文侯弟。”《中华活页文... 齐明、周最、陈轸、邵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过秦论》) 中学课本注为:“楼缓,魏文侯弟。”目前通行的各家注本也均将楼缓注为战国时魏人。如:十三所院校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楼缓,魏文侯弟。”《中华活页文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文侯 战国策 史记 魏相 齐明 中学语文教材 文言文注释 曹操 中国古代文学 孙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标点的商榷
9
作者 蓝锡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74-76,共3页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文言文的注释和标点,编写组都字斟句酌地下了功夫,对教学大有好处。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其中的个别注释、标点,似乎还值得商榷。除了别的同志已经提出讨论的(仅就个人偶读所见而言)之外,我愿将自己的一得之识,简述...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文言文的注释和标点,编写组都字斟句酌地下了功夫,对教学大有好处。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其中的个别注释、标点,似乎还值得商榷。除了别的同志已经提出讨论的(仅就个人偶读所见而言)之外,我愿将自己的一得之识,简述于次。 《诗经·魏风·伐檀》(第一册)第一章结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教材拄释为:“那些大人先生们呵,可不白吃饭啊!这是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反话。”这里,把“君子”译为“大人先生们”,显然是以他们属于剥削阶级为前提的,这未必符合诗作的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注释 标点 高中语文 课本 函谷关 英发 巧法 周瑜 陈涉 大人先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课本文言文注释、标点的商榷
10
作者 蓝锡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4期88-92,共5页
全国通用的初中语文课本,共选入文言课文二十八篇。这些课文多是传统名篇,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大都值得借鉴,也适合教学。但是,作为语文教材,其中某些注释、 标点略嫌美中不足。为了有助于课本的日趋完善,谨就管见所及,悉依册次、篇目,提... 全国通用的初中语文课本,共选入文言课文二十八篇。这些课文多是传统名篇,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大都值得借鉴,也适合教学。但是,作为语文教材,其中某些注释、 标点略嫌美中不足。为了有助于课本的日趋完善,谨就管见所及,悉依册次、篇目,提 出一些点滴商榷。 《狼》 (第一册)的结尾标点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注释 标点 初中语文课本 后起义 语气词 课文注释 《古代汉语》 偏正结构 郦道元 谍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义注释和非同义注释——以《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注释为例
11
作者 李中成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48,共2页
从结构上看,文言文的注文多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提示部分,如“[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袭击秦军……”中的“[子犯请击之]”,用括号作了标记;二是注释部分,如“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文言文注释有两个方式,一是同义注释,二是非同义注... 从结构上看,文言文的注文多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提示部分,如“[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袭击秦军……”中的“[子犯请击之]”,用括号作了标记;二是注释部分,如“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文言文注释有两个方式,一是同义注释,二是非同义注释。同义注释是采用同义语言单位对被注释语言单位进行字面的解释。非同义注释是采用非同义语言单位对被注释语言单位进行字外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 同义 语言单位 秦军 袭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语文》课文《五蠹》注释商榷
12
作者 柳毓亮 《现代中文学刊》 1997年第1期47-48,共2页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对中学语文教材的注释有过这样的说叫和要求:"注释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注释的深浅、详略要照顾到课文特点和年级特点。"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在整体上是高质量的,是符合...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对中学语文教材的注释有过这样的说叫和要求:"注释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注释的深浅、详略要照顾到课文特点和年级特点。"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在整体上是高质量的,是符合大纲要求的。但在某些局部上还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中《五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释商榷 中学语文课 脚注 课文 中学语文教材 文言文注释 高质量 语文教学大纲 全日制 年级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古代字书释义方法说略
13
作者 陈宝珍 《图书馆论坛》 1986年第4期99-102,共4页
我国古代字书(包括字典、词典、主要是为讲解文字的形音义或语词的概念意义和用法而编纂的。为了告诉人们关于字和词的意义和用法,就需要释义。释义是否准确是衡量一部字书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古代字书与现代字词典不同,它不但用文言... 我国古代字书(包括字典、词典、主要是为讲解文字的形音义或语词的概念意义和用法而编纂的。为了告诉人们关于字和词的意义和用法,就需要释义。释义是否准确是衡量一部字书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古代字书与现代字词典不同,它不但用文言文注释,而且有一定的释义方法,常用的有义训法、形训法、音训法、书证法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古代 释义方法 字书 尔雅 文言文注释 音训 用法 形训 义训 训释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说“军”
14
作者 刘钧杰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2-43,共2页
三说“军”□刘钧杰《语文建设》1996年8月刊登过我一篇短文《樊哙的眼睛应当怎么裂?》,文章的中心是最后一段里的一句话:“当某个词有好几个意义,难以确定哪个是本义的时候,查查它的同源词往往可以帮助确定本义的所在。”这... 三说“军”□刘钧杰《语文建设》1996年8月刊登过我一篇短文《樊哙的眼睛应当怎么裂?》,文章的中心是最后一段里的一句话:“当某个词有好几个意义,难以确定哪个是本义的时候,查查它的同源词往往可以帮助确定本义的所在。”这句话说得不够精确,应该稍加补充。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词 《说文》 银雀山汉墓竹简 军队 引申义 高诱注 首都师范大学 语文建设 《周髀算经》 文言文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文”辨
15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8-29,共2页
“言”“文”辨□关成玉对义理、考据和辞章(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语,1987年版注释为:“语言没有文采,流传得不会很远.”1990年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却改注为:“原意只是说出来,没有写下来... “言”“文”辨□关成玉对义理、考据和辞章(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语,1987年版注释为:“语言没有文采,流传得不会很远.”1990年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却改注为:“原意只是说出来,没有写下来就不能流传久远.”前后两种注释大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 “言” 欧阳修 古代散文 左传 情真实 子产 文言文注释 文艺美学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建设》2004年1—12期(总第181—192期)总目录
16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45-48,39,共5页
关键词 文言文注释 综合性学习 《语文建设》 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分科教学法 中考改革 语文课程 高中新课标 小狗包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藤野先生》 高考作文 教学设计 目录 检索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嗣环的籍贯已有定论
17
作者 林炼金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24-24,共1页
关键词 林嗣环 福建安溪县 《语文》教材 中学语文教材 初中《语文》 文言文注释 有定 学术研究 中学生作文 《口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会”小议
18
作者 吴金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23-23,共1页
读了《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标点的商榷》(载《四川师院学报》1980年第二期),颇受启发。唯觉其中论及“好会”的注释、标点时,未免有智者之失。该文认为,《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一句,应在“为好”之后读... 读了《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标点的商榷》(载《四川师院学报》1980年第二期),颇受启发。唯觉其中论及“好会”的注释、标点时,未免有智者之失。该文认为,《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一句,应在“为好”之后读断,并举出一些理由说明“教材单提出‘为好会’三字,注为‘作友好的会见,显然把句读搞错了,把词性、词义也弄混了。”我的看法,正好与之相反。 从词性、词义上看,“好会”是偏正结构的复合词,它是当时的习用语。好,即友好,是形容词;会,即会议,是名词。“为好会”,就是举行友好的会谈。例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议 文言文注释 词义 西河 标点 词性 四川师院 弄混 习用语 辞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