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脑时代的文艺变革 被引量:11
1
作者 黄鸣奋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3-68,100-124,共8页
电脑的发明与应用,是信息社会到来的标志。它所带来的冲击波,蕴藏着推动文化变革的巨大力量。传统艺术的载体迁移、电脑艺术的崭露头角、因特网成为新兴媒体并在前所未有的范围内造就艺术资源共享的可能性,诸如此类的现象正引起人们... 电脑的发明与应用,是信息社会到来的标志。它所带来的冲击波,蕴藏着推动文化变革的巨大力量。传统艺术的载体迁移、电脑艺术的崭露头角、因特网成为新兴媒体并在前所未有的范围内造就艺术资源共享的可能性,诸如此类的现象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世纪之交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实际看,电脑时代的文艺变革的内涵,主要包括由书写到录入(换笔)、由定向到随机、由文本到超文本、由传统媒体到超媒体、由独立创作到人机合作、由依托生物人到依托智能电脑(或机器人)、由阅读到机读、由“登攀”到‘漫游”、由定性到定量、由静观到交互、由自理到代理、由立足今人到立足后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脑时代 文艺变革 创作鉴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艺理论变革与美学话语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鲍远福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7,共9页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艺变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一场深层次的美学话语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文艺创作的传统模式,算法训练、智能模型和创作主体的转变激发了人工智能的创作潜能,它们通过自主学习和模仿不同的艺术风...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艺变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一场深层次的美学话语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文艺创作的传统模式,算法训练、智能模型和创作主体的转变激发了人工智能的创作潜能,它们通过自主学习和模仿不同的艺术风格,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新媒介文艺作品。在创作环节,人工智能不仅作为工具拓展了文艺创作的边界,更是作为一种新的创作伙伴与人类艺术家共同探索艺术表达的新维度。人工智能的介入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美”的定义和艺术价值的判断标准,也推动着文艺创作主体实现“人类主体”向“后人类主体”的身份转变。面对这一不可逆转的文艺发展趋势,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同时深化对艺术本质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积极规避由此带来的伦理风险,以开放的心态迎接这场文艺与科技交融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文艺理论变革 美学话语构建 后人类 伦理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论变革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赖大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5-140,共6页
当代文论变革发展的趋向是寻求"回到文学理论本身",力求"学科化",这反映出回归"科学性"的不懈努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科学主义领先导致对科学性的片面理解和对人文性的遮蔽,造成科学... 当代文论变革发展的趋向是寻求"回到文学理论本身",力求"学科化",这反映出回归"科学性"的不懈努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科学主义领先导致对科学性的片面理解和对人文性的遮蔽,造成科学性与人文性失衡乃至分裂,由此带来文学理论功能的弱化及其对文学实践的不利影响等。因此,有必要从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上作出必要的调整,即在人学视野中寻求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通,从而适应当代文论变革发展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艺理论变革 科学性 人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模仿”与“无意识”理论 被引量:2
4
作者 曹桂生 曹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0-105,共6页
20世纪初,尼采、索绪尔、弗洛伊德等西方现代哲学家在学术领域和世界观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带来了方法论上的转变:非理性主义取代了理性主义,心灵的真实取代了现实的真实;指出以柏拉图等人为代表提出的"内模仿"即是对心... 20世纪初,尼采、索绪尔、弗洛伊德等西方现代哲学家在学术领域和世界观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带来了方法论上的转变:非理性主义取代了理性主义,心灵的真实取代了现实的真实;指出以柏拉图等人为代表提出的"内模仿"即是对心灵和理念的模仿,其思想理论占据当时文艺思潮的主导地位,对20世纪以后的哲学家、美学家影响深远,尤其是精神分析学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荣格;同时,美学思潮的变革必然带来文艺的变革,此时期的艺术家乔伊斯、毕加索、达利等人的作品也与"内模仿"有着必然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模仿" "无意识" 西方现代哲学家 美学思潮 文艺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