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作家中心”·“读者中心”·“数字交互”——新媒介时代文学写作方式的媒介文艺学分析 |
单小曦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0
|
|
2
|
新媒体写作与文艺研究范式的转型 |
黄柏青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3
|
我有柔情忘不了——《苏州园林》原是“文艺写作” |
张正耀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4
|
文艺沙龙、共同体写作与中国现代“花厅”文学的生成及衰落 |
向天渊
康璐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5
|
《申报》与文学市场化的历史演进——兼论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
巫小黎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新时代创意写作的机遇与挑战——2023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学术年会综述 |
孙旭江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7
|
文艺理论评论的写作类型 |
芮汉庭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8 |
0 |
|
8
|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合作学习法可行性研究 |
刘丽敏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
2010 |
23
|
|
9
|
甲骨刻辞中的文艺思想因素 |
徐正英
|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3 |
11
|
|
10
|
文艺通讯员:作家培养的“预备队” |
孙向阳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1 |
2
|
|
11
|
重构文艺场域与文艺机制(1949-1956) |
杜英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12
|
延安时期女作家的革命认同与性别写作——论陈学昭的《工作着是美丽的》 |
唐晴川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3
|
《华商报》副刊与1940年代港粤文艺运动 |
颜同林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14
|
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文艺生产 |
龚举善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5
|
微观痛感与中间化书写:女性非虚构写作的特质——以黄灯、梁鸿、丁燕、郑小琼为考察对象 |
颜彬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6
|
欧美文学中英雄主义写作及其嬗变 |
温春雨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7
|
“文艺建设丛书”的命运与共和国初期文学的场域——以丁玲1952年致厂民信考释为中心 |
袁洪权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8
|
精神信念与学术品格——刘中树文学史观的构成及其写作实践 |
白杨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9
|
“社会发展与文艺创新”研讨会综述 |
蔡家园
|
《理论月刊》
CSSCI
|
1999 |
0 |
|
20
|
“文革”短篇小说的三种写作模式 |
段崇轩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