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白之争”与五四文人的平民精神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婷 岳凯华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6-133,共8页
五四时期激进派与保守派的"文白之争",绝非简单的语言形式转换问题,而是关乎到新文学的思维取向和精神归宿。深入考察文言、白话各自所具的贵族、平民属性,可以看出五四时期一大批文人颠覆文言、张扬白话的价值诉求乃是基于... 五四时期激进派与保守派的"文白之争",绝非简单的语言形式转换问题,而是关乎到新文学的思维取向和精神归宿。深入考察文言、白话各自所具的贵族、平民属性,可以看出五四时期一大批文人颠覆文言、张扬白话的价值诉求乃是基于平民精神立场。通过数次交锋,当时的文化精英们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中越来越明朗地显示出走向民间、亲近民间的精神和价值趋向,并且也得到越来越多平民大众的青睐和拥戴。白话取代文言是一场深刻革新,使得现代中国文学向"平民文学"迈进,对于中国平民地位的改变更是一次来之不易的机遇,中国历史终于因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白之争 五四文人 平民精神 价值趋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绍虞论文白之争和文字改革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志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59,共4页
在现代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文言白话之争”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甚至近几年还有争论。相比而言,对于文字改革的反思却不太见诸报刊。其实在现代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各种观点的争论是很正常的,只是因为我们掺入了过多的其他因素,或者争... 在现代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文言白话之争”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甚至近几年还有争论。相比而言,对于文字改革的反思却不太见诸报刊。其实在现代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各种观点的争论是很正常的,只是因为我们掺入了过多的其他因素,或者争论双方都有些偏激,所以就不容易争明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语文 教育发展过程 文白之争 郭绍虞 中国语文教育 中国文化传统 汪懋祖 中国语言 吕思勉 学衡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文白之争与欧式中文 被引量:4
3
作者 郝志景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1-134,159-160,共4页
新文化运动涉及内容林林总总,文白之争乃其重要方面。围绕文言、白话,其时聚讼纷纭。最终废止文言教学之论大占上风。文言历史悠久,经历代文化精英千锤百炼,积累深厚。白话产生较晚,大量词汇、句法、篇法均来自文言。二者并非迥然不同,... 新文化运动涉及内容林林总总,文白之争乃其重要方面。围绕文言、白话,其时聚讼纷纭。最终废止文言教学之论大占上风。文言历史悠久,经历代文化精英千锤百炼,积累深厚。白话产生较晚,大量词汇、句法、篇法均来自文言。二者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取长补短、互有影响。废止文言教学,白话发展生态一变。适值西学东渐,西文词汇、语法大量侵入中文,白话发展生态再变。经此一变再变,中文欧化日呈畸形,中文之美大受破坏。因此反思文白之争与欧式中文,也就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分离 文白之争 欧式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与展望:新中国高考古诗文试题评析——以全国卷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贺卫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63,共6页
古诗文对于现代基础教育的价值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思考与争论的问题,“文白之争”也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热点话题。古诗文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变化往往通过高考得以体现,其在高考中的命题取向与比重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文化与教育政策的... 古诗文对于现代基础教育的价值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思考与争论的问题,“文白之争”也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热点话题。古诗文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变化往往通过高考得以体现,其在高考中的命题取向与比重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文化与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高考作为国家级的考试,既反映国家意志与需要,又体现社会个体的需要,对于人才培育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与导向意义。总结和研究新中国70年高考古诗文命题特点与经验,可以为基础语文教育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选拔人才效度的提高提供历史的启示与反思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文 教育工作者 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人才培育 文白之争 选拔人才 高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话之美的发现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5
作者 刘志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3-120,共8页
五四新文学运动超越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关键是对白话之美的发现与体认,从美学上论证了白话文用之于新文学的正当性,解决了新文学至关重要的语言选择难题。进而根据白话文的特点,为早期新文学设定了真实、抒情、个性等审美尺度,更新了文学... 五四新文学运动超越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关键是对白话之美的发现与体认,从美学上论证了白话文用之于新文学的正当性,解决了新文学至关重要的语言选择难题。进而根据白话文的特点,为早期新文学设定了真实、抒情、个性等审美尺度,更新了文学的审美内涵。白话之美的观念有力反击了文言复古的主张,但也给早期新文学造成了语言自然主义、审美平均主义等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运动 白话文运动 文白之争 文言文 民族共同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朦胧诗在西部汉语诗坛的接受与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沈秀英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9-175,共7页
产生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特定时空范围的朦胧诗及其论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与文学的转型,也促进了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1)"甚至可以说重新确立了中国现代诗... 产生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特定时空范围的朦胧诗及其论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与文学的转型,也促进了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1)"甚至可以说重新确立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评价标准"。(2)作为继20世纪初"文白之争"后中国新诗"成长的第二个台阶",③朦胧诗的出现对中国西部(3)汉语诗坛同样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史 中国现代诗歌 文白之争 中国新诗 朦胧诗 汉语诗歌 诗歌观念 中国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揆理度势:政府权力下的白话运作(1912—1928)
7
作者 梁培东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1-188,共8页
1920年1月12日,在北京政府教育部的一纸公文下,白话文正式进入小学教材,彻底结束了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进程。立足于北京政府,将白话文运动放到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从政府与社会的双重角度进行考察,... 1920年1月12日,在北京政府教育部的一纸公文下,白话文正式进入小学教材,彻底结束了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进程。立足于北京政府,将白话文运动放到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从政府与社会的双重角度进行考察,可以看出,针对文白颉颃的局面,在是否支持和运用白话方面,北京政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理”与“势”的双重选择之中。在白话进入小学教材之前和之后,政府内部和社会各界支持和反对白话的两种力量都既有学理的支持,又形成了一定的情势,北京政府则在胡适等知识精英的倒逼下,揆理度势,摆出开明姿态,对白话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作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利的运作和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揆理度势 北京政府 权力 文白之争 白话运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首
8
作者 郭绍虞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1,共1页
我们基于语言文字之特性以解决文白之争,所以以为文言白话互有优劣,文体语体亦互生影响。真是旧得透的自能吸受新的潮流,真是新得透的也自能接收旧的遗产。只有半瓶醋的一知半解之流才会发生争端。为什么?如能了解历史上的文学演变之情... 我们基于语言文字之特性以解决文白之争,所以以为文言白话互有优劣,文体语体亦互生影响。真是旧得透的自能吸受新的潮流,真是新得透的也自能接收旧的遗产。只有半瓶醋的一知半解之流才会发生争端。为什么?如能了解历史上的文学演变之情形,则通于古自能达于今,便不会固执成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白之争 语言文字 固执成见 文学演变 自能 文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