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晚清北京小说版画的文本接受与传播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国平 程国赋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102,共12页
晚清北京小说版画数量丰富,刊刻技艺精湛。文光楼、宝文堂、本立堂所刊小说人物绣像,像赞与文本多维互文,呈现忠孝节义主题特征。小说版画形态绘制结合了京剧中生旦净丑角色装扮,融入了舞台身段、造型、脸谱,反映出时代精神与市民审美... 晚清北京小说版画数量丰富,刊刻技艺精湛。文光楼、宝文堂、本立堂所刊小说人物绣像,像赞与文本多维互文,呈现忠孝节义主题特征。小说版画形态绘制结合了京剧中生旦净丑角色装扮,融入了舞台身段、造型、脸谱,反映出时代精神与市民审美。京戏化人物绣像对上海小说插图演进产生重要影响,促进了近代小说人物绣像的京剧脸谱化风格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小说版画 文本接受 京剧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文本特性与接受障碍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勇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2-124,共13页
《儒林外史》的传播程度是与它的思想艺术水准不相称的。作为一部思想深刻、知识丰富、叙事高超的小说精品,《儒林外史》对读者的接受提出了比其他小说更高的要求。其思想的深邃与多义令浅阅读却步;知识的密度与广度设立了阅读的又一文... 《儒林外史》的传播程度是与它的思想艺术水准不相称的。作为一部思想深刻、知识丰富、叙事高超的小说精品,《儒林外史》对读者的接受提出了比其他小说更高的要求。其思想的深邃与多义令浅阅读却步;知识的密度与广度设立了阅读的又一文化门槛;情节的淡化与深隐的叙事要求读者改变消遣性阅读习惯;而吴敬梓的尚古情怀与当下意识在时过境迁后也产生了时间性隔膜。只有充分意识到《儒林外史》文本特性与接受障碍的复杂情形,才能破解《儒林外史》传播中的窘境,让这部伟大之书为更多的人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吴敬梓 《儒林外史》 文本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关联理论看叙述文本的接受及有效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云燕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7-141,共5页
叙述文本如何被接受以及如何被有效解读是传统叙述学研究中忽视的问题。认知叙述学作为认知科学和叙述学的交叉学科,借鉴并发展了来自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从文本的认知意图和关联原则分别讨论了影响叙述文本接受的相关要素和叙述文本... 叙述文本如何被接受以及如何被有效解读是传统叙述学研究中忽视的问题。认知叙述学作为认知科学和叙述学的交叉学科,借鉴并发展了来自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从文本的认知意图和关联原则分别讨论了影响叙述文本接受的相关要素和叙述文本的不同解读方式,并进一步讨论了叙述文本的意义连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原则 文本接受 有效解读 意义连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运用及相关教学建议 被引量:2
4
作者 何源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4-59,共6页
语文教材的编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运用了读者中心论、接受文本以及影响史理论,这些理论体现在教材的课后习题、阅读提示、阅读链接、交流平台、快乐读书吧、资料袋等板块中。根据接受美学理论... 语文教材的编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运用了读者中心论、接受文本以及影响史理论,这些理论体现在教材的课后习题、阅读提示、阅读链接、交流平台、快乐读书吧、资料袋等板块中。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教学相关内容时,需要确保学生作为文学阅读主体的地位,加强对学生发挥想象填补文本空白的提示引导,避免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随意解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读者中心论 接受文本 影响史理论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代文学实际寻找接受方法的话语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堂锦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81-87,共7页
关键词 古代文学 文学作品 接受 创作意图 文学文本 《金瓶梅》 以意逆志 审美接受 接受文本 田园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结构的重建──当代叙事艺术批评之一 被引量:2
6
作者 冯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3-69,共7页
关键词 叙事结构 叙事艺术 小说结构 张承志 《金牧场》 文本接受 长篇小说 卡夫卡 艺术世界 故事情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英雄传奇——“十七年”战争小说论 被引量:2
7
作者 颜敏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60-66,共7页
从“十七年”战争文学的生产方式着手 ,把战争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放置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检视 ,并且分别对作品与作者、文本处理、文本传播和接受等相互关联的范畴进行整体性的思考。首先从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上讲 ,战争文... 从“十七年”战争文学的生产方式着手 ,把战争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放置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检视 ,并且分别对作品与作者、文本处理、文本传播和接受等相互关联的范畴进行整体性的思考。首先从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上讲 ,战争文学高度的同质性与这个军旅作家群体的构成状况密切相关。其次从文本的角度看 ,战争文学通过“转义”和“典型化”之类的叙述策略 ,来实现抽象与整合历史的目的。最后 ,战争文学在“十七年”形成的广泛而重大的社会影响 ,并不完全是凭借作品本身获得的 ,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体化的社会文化机制、特殊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小说 战争文学 军旅作家群 文本处理 文本传播 文本接受 文学研究 十七年文学 社会心理 社会文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阅读本质论 被引量:6
8
作者 曹光灿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97-100,共4页
阅读本质论曹光灿阅读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现象,迄今的理论尚未能揭示它的本质。本文认为,以文本为中介的作者传达与读者接受构成了阅读的本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对西方长期争论的阅读阐释权问题作出解答。一、“刺激──反应”论... 阅读本质论曹光灿阅读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现象,迄今的理论尚未能揭示它的本质。本文认为,以文本为中介的作者传达与读者接受构成了阅读的本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对西方长期争论的阅读阐释权问题作出解答。一、“刺激──反应”论的缺陷一种简单化的阅读理论认为,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本质 接受文本 阐释权 作者原意 语言符号 语义阐释 文体思维 读者接受 主观能动 阅读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