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话语交锋:文本合理性标准之争
1
作者 王冠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30,160,共9页
安伯托·艾柯在探讨“过度诠释”时提出了界定合理诠释的理论框架,强调文本意图的核心作用,艾柯为增强诠释的客观性创造性地引入了“标准读者”与“标准作者”的理论架构。这一创新性理论自问世以来,在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 安伯托·艾柯在探讨“过度诠释”时提出了界定合理诠释的理论框架,强调文本意图的核心作用,艾柯为增强诠释的客观性创造性地引入了“标准读者”与“标准作者”的理论架构。这一创新性理论自问世以来,在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其中不乏来自理查德·罗蒂和乔纳森·卡勒等知名学者的尖锐挑战。通过深入分析艾柯与批评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度诠释”问题争议的核心,并理解艾柯如何通过这些互动发展其理论。艾柯的理论为诠释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尽管在具体实践中存在挑战,但其对文本意图的重视为探究诠释的界限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诠释 文本意图 诠释标准 文本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为“诠释的界限”?--从艾柯的文本诠释学到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冠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7-162,共6页
从诠释学的发展历程看,诠释的界限问题一直是诠释学界难以回避的问题。艾柯首次使用"过度诠释"概念将此问题揭示出来,并给予论证。但艾柯认为,诠释学之前对于诠释的界限问题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从而提出"文本意图"试... 从诠释学的发展历程看,诠释的界限问题一直是诠释学界难以回避的问题。艾柯首次使用"过度诠释"概念将此问题揭示出来,并给予论证。但艾柯认为,诠释学之前对于诠释的界限问题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从而提出"文本意图"试图对诠释的界限问题进行解决,但最终并未提供令人满意的方案。因此,文章试图通过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视角出发说明,"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等因素构成了"诠释的界限",也决定了诠释学作为人文科学方法论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诠释 文本意图 诠释的界限 哲学诠释学 前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过度阐释”及其历史语境分析——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反犹倾向”谈起 被引量:12
3
作者 林斌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32-37,共6页
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一位成就突出的现代南方女作家。发表于1943年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被誉为麦卡靳斯的一部扛鼎力作,其故事情节已经广为熟知,然而作品问世后的一段插曲却多半鲜为人知:作... 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一位成就突出的现代南方女作家。发表于1943年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被誉为麦卡靳斯的一部扛鼎力作,其故事情节已经广为熟知,然而作品问世后的一段插曲却多半鲜为人知:作者曾因"反犹倾向"的指控而一度遭受精神折磨。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反犹倾向"谈起,尝试对文本的"过度阐释"及其特定历史语境作出简要分析,从而加深理解麦卡勒斯的反主流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犹倾向” “过度阐释” 历史语境 作者意图 文本意图 隐含作者 反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视频文本生产的“刺点”与“展面”逻辑 被引量:7
4
作者 曹忠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3-68,112,共7页
文本不仅是媒介内容的承载体,也是媒介内容生产的逻辑显现。罗兰·巴尔特在其摄影文本研究专著中提出的文本“展面”与“刺点”概念,较好地揭示了视觉媒介内容生产背后的文本逻辑。文章认为,短视频的文本形式实际决定了文本内容的表... 文本不仅是媒介内容的承载体,也是媒介内容生产的逻辑显现。罗兰·巴尔特在其摄影文本研究专著中提出的文本“展面”与“刺点”概念,较好地揭示了视觉媒介内容生产背后的文本逻辑。文章认为,短视频的文本形式实际决定了文本内容的表达,短视频特殊的文本生产机制是对传统视听文本生产模式的颠覆与重构。与电影等传统媒介文本相比,短视频本质上是一种弱意图文本。因而短视频文本生产的核心是对文本意图性的弱化与弃置,从而制造出文本“刺点”狂欢。但随着短视频时长递增,剪辑技术的全面应用,以及短视频商业化浪潮来临,短视频的文本意图性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渐呈现出文本的“展面”狂欢。这一现象使中国当下的短视频生产面临文本特异性消失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文本生产 展面 刺点 文本意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tudy on Short Text Matching Method Based on KS-BERT Algorithm
5
作者 YANG Hao-wen SUN Mei-feng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4-173,共10页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short text matching,a short text matching method with knowledge and structure enhancement for BERT(KS-BERT)was proposed in this study.This method first introduced external knowledge to the i...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short text matching,a short text matching method with knowledge and structure enhancement for BERT(KS-BERT)was proposed in this study.This method first introduced external knowledge to the input text,and then sent the expanded text to both the context encoder BERT and the structure encoder GAT to capture the contextual relationship features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input text.Finally,the match wa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fusion result of the two features.Experiment results based on the public datasets BQ_corpus and LCQMC showed that KS-BERT outperforms advanced models such as ERNIE 2.0.This Study showed that knowledge enhancement and structure enhancement are two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BERT in short text matching.In BQ_corpus,ACC was improved by 0.2%and 0.3%,respectively,while in LCQMC,ACC was improved by 0.4%and 0.9%,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learning Short text matching Graph attention network Knowledge enhan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阐释学的拓展与翻译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梁真惠 耿强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88,共6页
国内翻译界对阐释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哲学阐释学的三大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合",而忽视了其它阐释学流派持论的合理性。很多著者基本未加批判就直接借用阐释学原则来研究翻译现象... 国内翻译界对阐释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哲学阐释学的三大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合",而忽视了其它阐释学流派持论的合理性。很多著者基本未加批判就直接借用阐释学原则来研究翻译现象,导致两种结果:第一,文本阐释的有效性被置换,这对翻译学科的本体研究构成了威胁;第二,将哲学阐释学原则直接应用到翻译实例分析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了哲学阐释学的理论品格。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张应重点从文本意义的有效性与文本意义生成机制两个方面去拓展哲学阐释学的应用空间,以适应翻译学科的理论需要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阐释学 翻译学科 作者意图 文本意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非符号学家的悖论--从《翻译经验谈》看安贝托·艾柯的诠释学理论 被引量:2
7
作者 邓志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66,共6页
安贝托·艾柯的《翻译经验谈》一书自出版以来就受到学界的诟病乃至否定。若仅囿于被诠释的作品本身,该书文本似乎显出几重难以解释的思想悖论,但其实本书是作者诠释学整体思想这一"大文本"背景下的产物,"悖论"... 安贝托·艾柯的《翻译经验谈》一书自出版以来就受到学界的诟病乃至否定。若仅囿于被诠释的作品本身,该书文本似乎显出几重难以解释的思想悖论,但其实本书是作者诠释学整体思想这一"大文本"背景下的产物,"悖论"之说实乃"经验读者"忽视艾柯作品的文本间性所造成的误读。对艾柯的诠释学理论进行全景考察后,从"模范读者"的视角能对本书作出更客观公允的评价,使之焕发应有的学术光茫;而这一从"发现"到"化解"悖论的动态诠释过程似乎也使本文的评述超越了简单书评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 模范读者 文本意图 互文性 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