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弗莱文本思想与解构主义文本观
1
作者 喻琴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9-61,共3页
弗莱与解构主义一样对文本的固定意义产生了怀疑,主张从多重角度、多个层面对文本的意义进行阐述;解构主义对文本的阐释走向了玄而又玄的虚无主义,与之相比,弗莱通过"语境"论来阐释文学文本的一系列意义,强调这一系列意义最... 弗莱与解构主义一样对文本的固定意义产生了怀疑,主张从多重角度、多个层面对文本的意义进行阐述;解构主义对文本的阐释走向了玄而又玄的虚无主义,与之相比,弗莱通过"语境"论来阐释文学文本的一系列意义,强调这一系列意义最终会指向普遍意义;解构主义文本观对读者权力意志的强化,与之相比,弗莱强调文本与作者、读者之间存在的张力关系,因此不可能过分地夸大读者在文本阐释中的作用,并始终关注"人"的存在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思洛普·弗莱 解构主义 文本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学研究的再思考
2
作者 周麟 龚超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42-45,共4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文本学交叉互构而成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学,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静态”的符号文本学和“动态”的思政教育互动关系域和意义场。在新范畴理论、视界融合理论、文本解读的诠释学、理性引领情境等基础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文本学交叉互构而成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学,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静态”的符号文本学和“动态”的思政教育互动关系域和意义场。在新范畴理论、视界融合理论、文本解读的诠释学、理性引领情境等基础理论的引领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理论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学的实际研究会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题的时代发展而发展,从而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学内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文本 研究对象 基础理论 实际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文本构筑下的青年毛泽东思想史研究——兼论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俊博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0,共5页
历史文本、思想文本以及二者在实践中的交汇融合分别构成了青年毛泽东思想史的基底、基质和显象。以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主线的青年毛泽东思想史的基底、基质和显象共同揭示了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围绕青年毛泽东发... 历史文本、思想文本以及二者在实践中的交汇融合分别构成了青年毛泽东思想史的基底、基质和显象。以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主线的青年毛泽东思想史的基底、基质和显象共同揭示了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围绕青年毛泽东发生的历史事件构成了历史文本;青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作为思想本体,建基其上构筑了思想文本;思想与实践的交互验证整合了历史文本与思想文本,二者层叠交融、共同构筑了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史。可以说对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的解读就是对构成青年毛泽东思想史的多重文本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思想文本 历史文本 青年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创制的群众指向研究
4
作者 陈艳飞 张润枝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群众指向是抗战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创制的基本导向,体现了对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的确认和坚持。这一时期,党将群众指向有效地融入和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创制的各个环节之中: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文本创制、基于人民群众实际构建文本... 群众指向是抗战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创制的基本导向,体现了对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的确认和坚持。这一时期,党将群众指向有效地融入和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创制的各个环节之中: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文本创制、基于人民群众实际构建文本要素、将群众路线贯穿文本创制全过程。这就启示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创制中要强化文本与教育对象的相关性、为教育对象赋权、健全文本创制的制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指向 思想政治教育文本 抗战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崩溃的逻辑〉的历史建构——阿多诺中早期哲学思想的文本学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仰海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8-219,共2页
关键词 《〈崩溃的逻辑〉的历史建构——阿多诺中早期哲学思想文本学解读》 书评 张亮 中央编译出版社 法兰克福学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康德主义 历史语境意识 文本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论》的阐释:方法论原则与未来空间
6
作者 付文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0-90,共11页
《资本论》作为“对当代世界发展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作品”而持续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并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资本论》的阐释工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题中之义,还是一项事关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资本论》的阐... 《资本论》作为“对当代世界发展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作品”而持续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并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资本论》的阐释工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题中之义,还是一项事关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资本论》的阐释不仅要在“用眼—用脑—用心”的框架中系统梳理“作者—作品—世界”的逻辑与关系,还要正确运用“前结构”“语言”“间距”和“理解的循环”等条件来开展。总体而言,《资本论》的阐释既要遵循诠释学的一般原则,还要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展开具体阐释工作。在坚守唯物主义立场、善用辩证方法的过程中,恪守现实性、历史性、社会性、人民性和批判性等原则,以积极探求马克思的“原意”、分析《资本论》文本的“原义”。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资本论》的阐释依然要以面向现实问题、面向经典文本的自觉积极推动《资本论》与现实的“对话”,充分呈现文本与思想、历史与未来、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以激活《资本论》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阐释原则 文本思想 现实与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创立的逻辑线索
7
作者 李新明 《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63-65,共3页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逻辑起点 异化劳动理论 文本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