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理论研究(上) 被引量:5
1
作者 孙进己 干志耿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2-118,共7页
总结国内外学术界在文明起源形成理论上的成果及问题 ,依据世界各国文明起源形成的普遍状况 ,探讨区别文明起源和形成的不同过程及不同阶段的不同标准 ,是文明起源和形成理论研究的首要内容。在此基础上 ,才能创建完整的、科学的文明形... 总结国内外学术界在文明起源形成理论上的成果及问题 ,依据世界各国文明起源形成的普遍状况 ,探讨区别文明起源和形成的不同过程及不同阶段的不同标准 ,是文明起源和形成理论研究的首要内容。在此基础上 ,才能创建完整的、科学的文明形成理论 ,以弥补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文明形成的“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诸说的片面性 ,并严格区分不同文明要素产生的不同时间 ,各文明要素从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文明起源 文明形成过程 文明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理论研究(下) 被引量:2
2
作者 孙进己 干志耿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18-123,共6页
Summariz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theory of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civilization in the academia at home and abroad,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conditions of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civilization of every count... Summariz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theory of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civilization in the academia at home and abroad,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conditions of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civilization of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 explor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of the different courses and the different standard in the different steps those are the chief contents of researches in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civilization. On that foundation the intact and scientific theory of formation of civilization only can be established to fetch up the one-sidedness of "three-chief-element", "four-chief element" and "five-chief element" of the various view-points of the formation of civilization in the academia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different time when the chief elements of civilization were produced,the courses including germination, rudiment and last step of formation of civilization are strictly discrimin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形成 文明起源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前农业的发展与文明的起源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兴林 《农业考古》 2004年第3期70-73,共4页
关键词 史前农业发展 文明起源 中国 文明形成 定居 家畜饲养 农业生产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北龙山早期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关系透视
4
作者 鲍颖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1,共9页
豫北地区是探索黄河流域文明起源的关键区域。3000BC至2600BC的豫北龙山早期文化上承仰韶晚期文化、下启龙山时代晚期的后岗二期文化,处在一个史前文化大变革的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豫北龙山早期文化受到了冀南龙山早期文化、豫中... 豫北地区是探索黄河流域文明起源的关键区域。3000BC至2600BC的豫北龙山早期文化上承仰韶晚期文化、下启龙山时代晚期的后岗二期文化,处在一个史前文化大变革的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豫北龙山早期文化受到了冀南龙山早期文化、豫中大河村五期文化、豫西晋西南庙底沟二期文化、豫东鲁西大汶口晚期文化等多支考古学文化的影响。豫北龙山早期文化与冀南龙山早期文化均主要来源于仰韶文化大司空类型;豫北、冀南两地的龙山早期文化之间互动频繁,主体文化面貌相似。豫北龙山早期文化在与豫中大河村五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较为平衡的态势。豫北龙山早期文化的陶窑及房屋建造技术对豫西晋西南庙底沟二期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豫西晋西南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和东关类型自南向北持续扩张,亦对豫北龙山早期文化产生了明显影响。豫东鲁西大汶口晚期文化与豫北龙山早期文化的交流中,豫东鲁西大汶口晚期文化处于强势地位,对豫北龙山早期文化带来了强烈影响。由于受到周边多支考古学文化的影响,豫北龙山早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独特的豫北龙山早期文化面貌丰富了对中原地区史前文化内涵的认识,有力助推了龙山晚期至夏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向外发展,促使中原地区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地区 龙山早期文化 遗迹与遗物 考古学文化关系 中华文明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楼兰地区史前农业遗存及其价值探赜
5
作者 孙海芳 刘学堂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4,共9页
古楼兰地区是史前东西方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农业考古所见小麦、黍、粟等粮食遗存,以及麻黄枝、各类草编器等植物遗存,见证了该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先民生计模式的发展变迁。小河墓地中的小麦颗粒保存完好程度在世界粮食考古史... 古楼兰地区是史前东西方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农业考古所见小麦、黍、粟等粮食遗存,以及麻黄枝、各类草编器等植物遗存,见证了该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先民生计模式的发展变迁。小河墓地中的小麦颗粒保存完好程度在世界粮食考古史上罕见,是六倍体小麦在中国史前存在的明确考古证据。新疆是中国小麦起源与东传的关键区域,西方来源的小麦与东方来源的粟、黍在楼兰地区交汇,推动了古代西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展现了早期东西方两大农业文化系统的交流交融,以及新疆先民对中华文明形成发展所做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楼兰地区 农业考古遗存 生态环境 生计模式 中华文明形成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剑川石窟
6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115,共2页
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它们饮誉世界,震烁古今。在这杰出的人类文明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境内的石窟,就是我国古代云南少数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群山连绵... 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它们饮誉世界,震烁古今。在这杰出的人类文明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境内的石窟,就是我国古代云南少数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群山连绵,奇峰突起,怪石林立,如狮如象,神态各异。这里因有巨石如钟而取名石钟山。著名的剑川石窟的主要石刻就雕在这一带的悬崖峭壁之上,因而又称为石钟山石窟。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石钟寺、狮子关、沙登村三个区域的16个石窟。石窟的题记表明,剑川旧窟是从南诏到大理国时期数百年间逐渐开凿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川石窟 云南剑川 剑川县 南诏 钟山 文明形成 时期数 大理白族自治州 阁逻风 怪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