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数的“文明”:《文明小史》与晚清中国的“现代”风景
1
作者 余来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共9页
晚清中国社会、知识经历重大转折,对现代“文明”的追逐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向,其间既有物质、技术、思想等层面的不同,也存在因“文明”本土再造而产生的对“现代”的不同想象和实践。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接续中国“外史”写作传统,以史... 晚清中国社会、知识经历重大转折,对现代“文明”的追逐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向,其间既有物质、技术、思想等层面的不同,也存在因“文明”本土再造而产生的对“现代”的不同想象和实践。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接续中国“外史”写作传统,以史官姿态为“文明”立史,却又自居于“小”的立场,寓时代观察于小说写作当中,补文明演变宏大叙事之不足。小说以书写“文明”的日常真实性为旨趣,揭示1900年代前后“传统”与“现代”相互交错、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展开及其命运等思想面相,展现晚清中国现代演进的多重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小史 文明 晚清中国 知识变动 多重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绣像小说”的《文明小史》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平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5,共11页
作为"绣像小说"的《文明小史》吸引阿英以及后世史家的,是对"一个变动的时代"的全面展示:正是因李伯元的政治立场与艺术感觉存在巨大差异,使得《文明小史》充满内在的张力;《文明小史》的缺憾,并不是阿英所说的过于... 作为"绣像小说"的《文明小史》吸引阿英以及后世史家的,是对"一个变动的时代"的全面展示:正是因李伯元的政治立场与艺术感觉存在巨大差异,使得《文明小史》充满内在的张力;《文明小史》的缺憾,并不是阿英所说的过于"温情主义",而是对新政及新学缺乏基本的了解与同情,将"维新志士"彻底漫画化,语调过于刻毒。因此,很难说是描绘了一幅晚清波澜壮阔的变法维新运动的历史画卷。初刊《绣像小说》的《文明小史》以刊物为中心的报刊连载形式促使附着其上的评语抛弃了小说评点的传统而变成作者与读者合谋的小杂感。作为"过渡时代",晚清的最大特征是中西混合、新旧杂糅。这既是《文明小史》所着力描写的生活场景,也是努力体会作品意匠,吸引公众注意,但并不怎么精致的无名画师的118幅插图的表现技法。每回小说与评语及图像叙事的整体性关联全方位地记录下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生活场景及文化信息,时隔多年,仍值得我们认真品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绣像小说 《绣像小说》 文明小史 评语 图像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新小说”《文明小史》插图中的三种视觉图景及其时代新变
3
作者 纪兰香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75,共13页
晚清“新小说”《文明小史》插图在上百幅写实性的插图中,通过增加绘画元素、选择特定场景、突出空间关系等多种绘画手段,广泛而全面地呈现出晚清上海、外省、域外场景三种不同的视觉图景。从小说插图史的角度来看,《文明小史》插图在... 晚清“新小说”《文明小史》插图在上百幅写实性的插图中,通过增加绘画元素、选择特定场景、突出空间关系等多种绘画手段,广泛而全面地呈现出晚清上海、外省、域外场景三种不同的视觉图景。从小说插图史的角度来看,《文明小史》插图在表现内容、绘画宗旨、绘图技巧等方面也反映出晚清小说插图的时代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小说 插图 文明小史 视觉图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小史》后四十回非李伯元著作考 被引量:1
4
作者 邓季方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97-104,共8页
李伯元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近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与吴沃尧(趼人)齐名。李伯元(1867——1906),名宝嘉,别署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因累举不第,赴上海创办《指南报》、《游戏报》、《繁华报》等小报,后应商务印书馆之约,主编《... 李伯元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近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与吴沃尧(趼人)齐名。李伯元(1867——1906),名宝嘉,别署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因累举不第,赴上海创办《指南报》、《游戏报》、《繁华报》等小报,后应商务印书馆之约,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庚子后(1901)始致力于文学创作。生平著述甚多,据阿英《清末四大小说家》所记:“伯元著书,多不载,特就所藏所著,列目于次;其可疑者,暂不列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伯元 文明小史 官场现形记 关联词 长篇小说 近代文学 商务印书馆 小说家 晚清谴责小说 代表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小史》后四十回非李伯元作
5
作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29-129,共1页
邓季方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载文认为,晚清谴责小说名著《文明小史》的后四十回并非出自李伯元之手。其主要根据是,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联词,在前二十回与后四十回中截然不同。前二十回中的关联词主要是“同”字。
关键词 文明小史 李伯元 关联词 晚清谴责小说 出现频率 大学学报 载文 师范 西南 名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人”的窘境——二十世纪前半叶留学生题材作品文化意向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袁国兴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01-108,共8页
留学生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更中所起的作用和这一群体在文学作品中的面貌反差强烈,潜在地表达了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心态。本文通过对“文明人”尴尬境地的研究,透视了近代以来中外文化冲突。
关键词 留学生 文化意向 文学作品 文明小史 二十世纪 前半叶 中外文化冲突 外来文化 题材 人物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李伯元对科举制度的否定及其对选官制度的探索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久顺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7-61,共5页
考察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中国现在记》《文明小史》,我们可以看出李伯元认为科举制度对应试者的道德衡量没有保障、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否定集权的考官制度,这些否定性的科举观念是对清代小说家科... 考察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中国现在记》《文明小史》,我们可以看出李伯元认为科举制度对应试者的道德衡量没有保障、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否定集权的考官制度,这些否定性的科举观念是对清代小说家科举观的总结。在此基础上,他预感科举即将废除,对科举改革表示赞赏、对改革的弊端提出了批评,还对选官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究其原因,对考官不满的心理动机、拯时济世的热切愿望、科举将废的时代潮流是促使他在小说中否定科举、探索新制的几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伯元 科举 否定 《官场现形记》 《中国现在记》 文明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瓶梅语词溯源》闲评 被引量:1
8
作者 傅憎享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48-149,共2页
《金瓶梅语词溯源》闲评傅憎享因为书评难写,不轻易写书评,此前只写过两篇:一是胡文彬兄的《红边脞语》,一是王启忠兄的《金瓶梅价值论》。因为爱上这两部书,尽管难写还是愉快地写了书评。今次,鲍延毅先生惠我《金瓶梅语词溯源》... 《金瓶梅语词溯源》闲评傅憎享因为书评难写,不轻易写书评,此前只写过两篇:一是胡文彬兄的《红边脞语》,一是王启忠兄的《金瓶梅价值论》。因为爱上这两部书,尽管难写还是愉快地写了书评。今次,鲍延毅先生惠我《金瓶梅语词溯源》,又因为爱上了,不由得写下了不是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金瓶梅词话》 语言研究 俗语 词语 书评 文明小史 辽宁社会科学院 隋唐时代 文学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语与读书——《〈金瓶梅〉妙语解说》书后
9
作者 傅憎享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3-154,共2页
《金瓶梅》的隐语,乃至一切隐语,特点是以曲(弯)求隐。绕开本义,曲折而不直白,恰是隐语语构的特质。语弯儿(姑且如此称呼)是语词自在的,而且是先在的;不是人们后天附加的。解语时,这语弯儿谁也绕不开它,只能抓住它、顺应它... 《金瓶梅》的隐语,乃至一切隐语,特点是以曲(弯)求隐。绕开本义,曲折而不直白,恰是隐语语构的特质。语弯儿(姑且如此称呼)是语词自在的,而且是先在的;不是人们后天附加的。解语时,这语弯儿谁也绕不开它,只能抓住它、顺应它进而理顺弯儿。学界公认的几大著名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金瓶梅》 隐语 解语 俗语 难解之谜 古建筑 文明小史 地位与作用 四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二) 晚清新小说批判国民性母题的形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联芬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8-23,8,共7页
关键词 清朝晚期 五四文学 国民性批判 小说 鲁迅 文学创作 《新石头记》 文明小史 写实主义 《孽海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論“官場现形記”的思想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路遥 《文史哲》 1958年第8期38-47,共10页
李伯无所作“官場現形記”一書共五編六十囘。魯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它列为晚清谴责小说的第一部代表作,可见此书对当时社会所起的深刻影响。但是小说史家,对这部小说的評价未尽相同,如阿英同志就曾眨低了这部小说的意义。他... 李伯无所作“官場現形記”一書共五編六十囘。魯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它列为晚清谴责小说的第一部代表作,可见此书对当时社会所起的深刻影响。但是小说史家,对这部小说的評价未尽相同,如阿英同志就曾眨低了这部小说的意义。他企图以李伯元的另一代表作“文明小史”来代替“官場現形記”,进而把“官场現形記”从反映晚清社会观的代表作中排挤出去。这个不恰当的評价,就是由于他对該书的思想性及其意义沒有进行很好分析的緣故。为此,本文試图对該书的思想性加以較全面的探討,希望同志們提出批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性 李伯元 文明小史 清政府 官僚政治 晚清社会 现形 作者 世界观 代表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伯元和《官场现形记》
12
作者 郁乃尧 《高校教育管理》 1979年第4期80-81,73,共3页
李伯元(1867—1906)名宝嘉,笔名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他少时擅长时文诗赋,曾考取第一名秀才,以后却不曾中过举,对科举功名也逐渐冷淡.他尝被荐应经济特科,不赴.
关键词 《官场现形记》 李伯元 小说 经济特科 文明小史 官场生活 江苏武进 蕴酿 自序 笔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