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0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以龙喻人”到“以龙喻文”:《文心雕龙》“龙”义发覆
1
作者 黄交军 李国英 《语文学刊》 2025年第1期1-32,共32页
龙是中华文明的完美象征,在中国传统比兴手法熏陶下,龙作为一种常规隐喻实现了“以龙喻人”到“以龙喻文”的转变、拓展、超越。基于汉魏至六朝士子“世擅雕龙”的文学盛况,刘勰进行了理论总结并予以创新构建起中国古代文论完整体系,从... 龙是中华文明的完美象征,在中国传统比兴手法熏陶下,龙作为一种常规隐喻实现了“以龙喻人”到“以龙喻文”的转变、拓展、超越。基于汉魏至六朝士子“世擅雕龙”的文学盛况,刘勰进行了理论总结并予以创新构建起中国古代文论完整体系,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域外汉籍与《文心雕龙》元典等均可证实刘勰对“雕龙”一语的充分肯定。刘氏不仅深谙儒、道,且精通佛理,使得《文心雕龙》甫一问世便已具备国际化的理论元素,在陆海丝绸之路、汉字文化圈影响深远,遂壮大成“龙学”显学。龙在东西方文化中形成鲜明对照,故《文心雕龙》在全球化背景下与世界进行文论对话、平等交流时首先面临“龙”这个文化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的中西对译。本文借助海外汉学家们的“异域之眼”,经过反复辩证,我们总结出了《文心雕龙》题名的结构关系及其准确释义,并建议学界选择“loong”译法而舍弃“dragon”误译,从而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龙学”国学海外宣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以龙喻人 以龙喻文 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的本末观及其批评实践
2
作者 罗莉 《语文学刊》 2025年第1期33-39,共7页
《文心雕龙》以“本末”对举思维研究文学本质、文学文体、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本于道而载心的;大部分文体都是起源于经典;文学创作要求虚静的创作心态、情志与文采的配合、作家个性与文风的和谐、文章体裁与文... 《文心雕龙》以“本末”对举思维研究文学本质、文学文体、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本于道而载心的;大部分文体都是起源于经典;文学创作要求虚静的创作心态、情志与文采的配合、作家个性与文风的和谐、文章体裁与文风的和谐、奇正结合,成为刘勰文学批评论的重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本末 正末归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十四朝文学要略》中的《文心雕龙》书写
3
作者 李林 《今古文创》 2025年第3期31-33,共3页
在《十四朝文学要略》中,刘永济严格采用历史的、实证的研究方法,致力于考镜源流、辨章学术,他不仅注重了《文心雕龙》对文学史的叙述方式,还更加重视对其文学源流的追溯和梳理,即自觉地将刘勰《文心雕龙》中“原始以要终”、以时代为经... 在《十四朝文学要略》中,刘永济严格采用历史的、实证的研究方法,致力于考镜源流、辨章学术,他不仅注重了《文心雕龙》对文学史的叙述方式,还更加重视对其文学源流的追溯和梳理,即自觉地将刘勰《文心雕龙》中“原始以要终”、以时代为经,作家和文体为纬的思路并入文学史书写的研究视野中,不仅是对《文心雕龙》各篇目自身文学史发展观的价值肯定,而且体现了自身对文学史独特的研究视野以及体例、内容的思考,这种论从史出的研究方法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永济 《十四朝文学要略》 刘勰 文心雕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心雕龙》“通变观”谈当代中国汽车外观造型设计的发展
4
作者 李启 《艺术家》 2025年第1期38-40,共3页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日益成熟,汽车设计正经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汽车设计理念融合成为中国汽车设计师与企业亟须探索的课题。《文心雕龙》中的“通变观”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日益成熟,汽车设计正经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汽车设计理念融合成为中国汽车设计师与企业亟须探索的课题。《文心雕龙》中的“通变观”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为当代中国汽车的外观造型设计提供了深刻启示。本文旨在借鉴此观念,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汽车外观设计中,从而既保留传统韵味,又体现现代审美,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推动中国汽车外观造型设计在本土化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观造型设计 中国汽车工业 汽车设计师 和谐共生 自主创新 文心雕龙 通变观 汽车外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格式塔意象翻译研究——以施友忠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胡作友 孙晓璐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23,共12页
《文心雕龙》格式塔意象在构建和传达文学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来源于作者认知世界中的意义载体或心理映射,与英文格式塔意象存在着巨大差异。如何再造译文格式塔意象是译者无法推卸的责任。施友忠分别采用等效移用、变异增益、... 《文心雕龙》格式塔意象在构建和传达文学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来源于作者认知世界中的意义载体或心理映射,与英文格式塔意象存在着巨大差异。如何再造译文格式塔意象是译者无法推卸的责任。施友忠分别采用等效移用、变异增益、融通新创的翻译策略建构译文格式塔意象,而支撑这些翻译策略的是译者认知、读者认知和混合认知三种翻译路径。三种翻译路径作为文论逻辑建构的网络节点,充当了认知开关的按钮,激发了读者关于意象的语义联想,疏通了读者关于文论思想的解读通道,拓展了译文可理解和接受的空间,也为《文心雕龙》在异域文化语境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式塔意象 翻译策略 认知路径 语义联想 文心雕龙 施友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英译的外显化策略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胡作友 卢玉香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本文基于自建汉英平行语料库,对《文心雕龙》宇文所安译本和施友忠译本的外显化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通过提取威氏拼音和词汇、句法层面的参数发现:两个英译本总体呈现外显化特征,主要体现在译文的语言及诗学形式、词句意... 本文基于自建汉英平行语料库,对《文心雕龙》宇文所安译本和施友忠译本的外显化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通过提取威氏拼音和词汇、句法层面的参数发现:两个英译本总体呈现外显化特征,主要体现在译文的语言及诗学形式、词句意义和文化语境等方面,背后的非文本原因可归于翻译意图、文化立场和意识形态等因素。两位译者的外显化翻译使译文指涉更加明确,语境更加清晰,意义更易理解,原著的文论思想、美学精神和文化内涵得到充分阐释。外显化翻译在信息补偿、话语建构和文论互动方面具有一定价值,表明其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指导性翻译策略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外显化 宇文所安 施友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侃在北京大学如何讲授《文心雕龙》——对《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考原》一文论证前提的思考
7
作者 李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2-21,共10页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考原》一文以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对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征引为前提,判断黄侃在北大“词章学”课堂讲授《文心雕龙》的篇目内容以及授课讲义的编撰情况。由于这一前提并不可靠,故所得结论亦难令人信服。其...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考原》一文以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对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征引为前提,判断黄侃在北大“词章学”课堂讲授《文心雕龙》的篇目内容以及授课讲义的编撰情况。由于这一前提并不可靠,故所得结论亦难令人信服。其实,范文澜撰写《讲疏》时已拥有黄侃讲授《文心雕龙》的全部讲义,而“词章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文章作法为主,并非无所不包。黄侃在北大讲授《文心雕龙》有前后期之分,前期主要是在“词章学”课堂讲授创作论部分的篇目,后期则在“中国文学概论”课堂重点讲授总论部分的篇目,至于文体论几篇,通常作为讲授创作论和总论时的例证,贯穿于前后期,用以配合串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北京大学 词章学 文学概论 讲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的美育思想
8
作者 杨贵环 《语文学刊》 2024年第5期14-23,共10页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其“深得文理”“体大而虑周”“为笼圈条贯之书”,是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理论资源,同时它又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从“梓材之士:文以达政,树德建言”“自然之道:文原于...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其“深得文理”“体大而虑周”“为笼圈条贯之书”,是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理论资源,同时它又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从“梓材之士:文以达政,树德建言”“自然之道:文原于道,情信辞巧”“才气学习:功以学成,因性练才”“唯务折衷:平理若衡,日新其业”等来探讨蕴含其中的美育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美感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修炼文心,对加快构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美育思想 人文精神 人格教育 精神标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心雕龙》研究的纯粹之作——评万奇、李金秋著《〈文心雕龙〉精义今释》
9
作者 王万洪 《语文学刊》 2024年第2期13-26,共14页
由万奇教授、李金秋编审主编,巴蜀书社出版的《〈文心雕龙〉精义今释》,是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团队推出的一部新著。本书精选《文心雕龙》中的二十五篇作为研究对象,由文原论、文体论、文术论与文评论四部分构成,以《文心雕龙》中的... 由万奇教授、李金秋编审主编,巴蜀书社出版的《〈文心雕龙〉精义今释》,是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团队推出的一部新著。本书精选《文心雕龙》中的二十五篇作为研究对象,由文原论、文体论、文术论与文评论四部分构成,以《文心雕龙》中的重要命题为线索,运用多种方法对《文心雕龙》精妙的批评理论进行了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论文立足于本书,从研究体例、研究精义、研究方法、研究团队、研究特色方面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介,并回顾了中国《文心雕龙》研究的历史、内蒙古“龙学”研究的传承及其对当代“龙学”研究的贡献,指出:本书的问世,彰显了《文心雕龙》的生命力与阐释力,为建构中国当代文论体系提供了一种楷式,必将推动内蒙古“龙学”研究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内蒙古“龙学” 纯粹研究 创新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兵为喻”与《文心雕龙》批评话语的生成
10
作者 赵忠富 《语文学刊》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以兵为喻”是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与批评范式。军事理论与文艺理论间的相似性、相通性,奠定了文艺理论批评“以兵为喻”的学理基础。古代思想家、理论家文武兼修、道器并进的知识结构,为文艺理论批评“以...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以兵为喻”是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与批评范式。军事理论与文艺理论间的相似性、相通性,奠定了文艺理论批评“以兵为喻”的学理基础。古代思想家、理论家文武兼修、道器并进的知识结构,为文艺理论批评“以兵为喻”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象喻批评的典范之作,在“以兵为喻”范式的运用上,无论是取譬的广度、阐释的深度,抑或使用的频率,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举凡兵形、兵势、兵器,以及阵法、士气等军事元素,皆被刘勰援以论文。“以兵为喻”由此成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话语生成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象喻批评 “以兵为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论析》:中国“龙学”研究的新力作
11
作者 彭笑远 《语文学刊》 2024年第6期14-18,共5页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章学巨著。万奇教授专著《〈文心雕龙〉论析》一书对其研究由史、评、论三部分构成。本书梳理出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内蒙古“龙学”的研究特色,呈现出“开阔纵深的历史视野”“公允平正的评论...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章学巨著。万奇教授专著《〈文心雕龙〉论析》一书对其研究由史、评、论三部分构成。本书梳理出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内蒙古“龙学”的研究特色,呈现出“开阔纵深的历史视野”“公允平正的评论分析”“深邃细密的理论阐释”的学术气象,是中国“龙学”研究的一部新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历史回顾 评论分析 理论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文学创作论
12
作者 李曦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7期44-46,共3页
文学创作论是《文心雕龙》最核心的部分,涵盖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这一理论集中表现在《神思》篇中。在该篇中,刘勰指出艺术构思活动的基本美学原则即“神”与“物”的融合统一,且“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主体进入到虚静的精神状态,与此同时... 文学创作论是《文心雕龙》最核心的部分,涵盖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这一理论集中表现在《神思》篇中。在该篇中,刘勰指出艺术构思活动的基本美学原则即“神”与“物”的融合统一,且“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主体进入到虚静的精神状态,与此同时,刘勰还对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语言呈现进行的探讨,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展现了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神思》 虚静 言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中语气词“也”“矣”“夫”的修辞认同功能——融合体认语言学的结构对称性研究
13
作者 那倩 袁影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5-93,113,共10页
古汉语语气词的语义、句法等功能广受重视,但修辞功能尚未获得关注。借助新修辞学奠基人肯尼斯·伯克认同理论中的形式认同策略以及体认语言学中的对称性体认方式,论文分析了刘勰《文心雕龙》中使用数量最多的“也”“矣”“夫”。... 古汉语语气词的语义、句法等功能广受重视,但修辞功能尚未获得关注。借助新修辞学奠基人肯尼斯·伯克认同理论中的形式认同策略以及体认语言学中的对称性体认方式,论文分析了刘勰《文心雕龙》中使用数量最多的“也”“矣”“夫”。研究发现,反复出现的三大语气词均与对称结构紧密相关:“也”“矣”衬字足句,形成对称结构,使节奏协调工整;“夫”后可引出对偶、反问等对称结构,有力地激发了读者的参与。这三大语气词在对称结构中均拉近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促进了认同的实现。本研究为古汉语语气词提供了当代修辞学与体认语言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路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语气词 对称结构 认同 文心雕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上篇的“文学自觉”阐释
14
作者 郭笑岩 寇鹏程 《语文学刊》 2024年第3期9-15,共7页
“文学自觉”这一命题含义模糊,通过对《文心雕龙》上篇的阐发可以解决“文学自觉”含义的泛化。《文心雕龙》上篇以“大文学观”为基础,修正了“纯文学”视野对文学的狭窄定义。上篇的篇目呈现层次分明的“文体序列”,可以衡量文章的... “文学自觉”这一命题含义模糊,通过对《文心雕龙》上篇的阐发可以解决“文学自觉”含义的泛化。《文心雕龙》上篇以“大文学观”为基础,修正了“纯文学”视野对文学的狭窄定义。上篇的篇目呈现层次分明的“文体序列”,可以衡量文章的“自觉”程度,规定了文章书写的广度、深度和表达的自由度。上篇的结构体现以文章为中心的“阐释空间”,通过理想作者和理想读者的建构来确立文章的“正体”,形成一套独特的“文学自觉”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学自觉” 大文学观 文体序列 文章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裁衣之喻:《文心雕龙》论文的语言特色
15
作者 莎茹拉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8-54,共7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运用了大量的“裁衣之喻”。纺织制衣时描绘用料、剪裁、缝合等语言被刘勰用于评论文章,这反映了古人的形象思维,即注意到匠人制衣与作家为文的相似性。“裁衣之喻”体现了古代纺织技艺的生产经验向文学批评领域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运用了大量的“裁衣之喻”。纺织制衣时描绘用料、剪裁、缝合等语言被刘勰用于评论文章,这反映了古人的形象思维,即注意到匠人制衣与作家为文的相似性。“裁衣之喻”体现了古代纺织技艺的生产经验向文学批评领域的渗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中国式”话语构建与学术表达的典型呈现。刘勰“裁衣之喻”的语言特色,建立在其“宗经”的思想观念之上并自成体系,一以贯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裁衣之喻” 宗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心物关系看刘勰《文心雕龙》的文道自然观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宇宣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8期49-51,共3页
刘勰的《文心雕龙》从对于万物的感悟开始,将“道”的自然规律应用于“文”,以“自然之道”贯穿文学思想。从为文之用心与创作之用心建构“文心”,实现心与物的自然交融。刘勰从感于外物到与心徘徊,实际上是由外向内寻求精神上的家园,... 刘勰的《文心雕龙》从对于万物的感悟开始,将“道”的自然规律应用于“文”,以“自然之道”贯穿文学思想。从为文之用心与创作之用心建构“文心”,实现心与物的自然交融。刘勰从感于外物到与心徘徊,实际上是由外向内寻求精神上的家园,从而形成了具有生命意识与责任意识的文道自然观。天地之心与自然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共鸣的内在生命力,“心物交融”正是两者的契合,也是文道自然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心物关系 文道自然 自然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珞珈龙坛新收获——评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
17
作者 陈永辉 《长江学术》 CSSCI 2009年第2期161-162,共2页
《文心雕龙》问世于公元5世纪末,至今已有1500多年。千年龙学,成果丰硕,尤其是20世纪以来,龙学成为显学。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开20世纪中国新龙学之先河,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在校勘、征引、释义等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杨明照《... 《文心雕龙》问世于公元5世纪末,至今已有1500多年。千年龙学,成果丰硕,尤其是20世纪以来,龙学成为显学。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开20世纪中国新龙学之先河,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在校勘、征引、释义等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和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则分别代表着龙学两大领域(考证和义理)的最高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 李建中 文心雕龙注》 讲演 范文澜 创作论 王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И.С.李谢维奇对《文心雕龙》的术语学解读
18
作者 李逸津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4年第2期50-61,共12页
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员伊·萨·李谢维奇于1979年出版专著《古代与中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思想》,选择中国古代文论最重要的概念或范畴,在书中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析和阐释。他的这些论述,很多是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概... 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员伊·萨·李谢维奇于1979年出版专著《古代与中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思想》,选择中国古代文论最重要的概念或范畴,在书中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析和阐释。他的这些论述,很多是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概念术语为例,因此本文将他对《文心雕龙》中的“道”“德”“文”“气”“志”“心”“风”“风骨”等基本概念的论述加以归纳,供国内外“龙学”界及中华学术著作外译界同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谢维奇 文心雕龙 术语学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文心雕龙》中“博徒”一词的理解问题
19
作者 朱文民 《语文学刊》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博徒”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徒”,“博”字为修饰语。表示“局戏”的“簙”字,在古代典籍中大多写成“博”字,但只是音借,而非义借。如果“博”字是义借,就与表示“局戏”的“簙”为通假关系。如果把“博徒”的“博”字理解成“... “博徒”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徒”,“博”字为修饰语。表示“局戏”的“簙”字,在古代典籍中大多写成“博”字,但只是音借,而非义借。如果“博”字是义借,就与表示“局戏”的“簙”为通假关系。如果把“博徒”的“博”字理解成“局戏”之意,就是借用了“簙”字的本义,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我们的“龙学”家把《文心雕龙》中的“博徒”理解成“局戏”之徒,由此将“博徒”引申理解为“赌徒”“贱者”“卑贱”“低下”等贬词,这是受了汉儒的影响,而忽略了“博”字的本义。“龙学”家既看到了刘勰在《辨骚》篇对楚骚的高度评价,又习惯于前人对“博徒”一词的误解,陷入了一个矛盾圈而不能自拔,笔者觉得只有通过训诂学才能跳得出这个矛盾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辨骚》 博徒 训诂 褒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知音》篇《易》学思维初探
20
作者 徐双勇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25-128,共4页
学界对《周易》与《文心雕龙》的交互研究一直保有很高的热度。《文心雕龙·知音》篇是刘勰文学批评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周易》《乾》《坤》两卦为参照,对《知音》篇的论证逻辑及其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探究《周易》思维对《知... 学界对《周易》与《文心雕龙》的交互研究一直保有很高的热度。《文心雕龙·知音》篇是刘勰文学批评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周易》《乾》《坤》两卦为参照,对《知音》篇的论证逻辑及其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探究《周易》思维对《知音》篇创作的影响。研究发现,刘勰在探讨“音实难知”的原因、寻求“知音”的方法及成为“知音君子”的论述中受《周易》象数思维、主体认知思维及通变思维的影响,进而表现出很强的易学思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文心雕龙 象数思维 主体认知思维 通变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