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晋中期的两大文学集团 被引量:2
1
作者 柯镇昌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55,共8页
东晋中期的政坛中存在着两大势力群,即盘踞荆襄的桓温政治集团与代表司马王室的司马昱政治集团。桓温与司马昱都爱好文学,招纳才士,围绕他们形成了两大文学集团。两大文学集团之间既有对抗,也有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东晋文坛的格局。它们... 东晋中期的政坛中存在着两大势力群,即盘踞荆襄的桓温政治集团与代表司马王室的司马昱政治集团。桓温与司马昱都爱好文学,招纳才士,围绕他们形成了两大文学集团。两大文学集团之间既有对抗,也有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东晋文坛的格局。它们改变了当时文人的生活,促进了各种文学活动的展开,更对玄言诗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文学集团 桓温 司马昱 玄言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集团与永明新体诗篇制的确立 被引量:2
2
作者 何诗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8-113,共6页
以五言八句、四句为主的永明新体诗,绝大多数是永明文士雍容藩邸,集体唱和的产物。换言之,永明新体诗的主要篇制,是在集体文学活动中确立起来的。这是文学集团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 文学集团 诗篇 文学活动 文学发展 新体诗 集体 五言 文士 唱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氏父子文学集团的小说思想观念
3
作者 王汝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2-64,F003,共4页
关键词 小说 文学集团 《陶渊明集序》 广泛 刘孝标 萧纲 徐陵 南齐 人物传 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形成及其特点 被引量:2
4
作者 聂大受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5-30,38,共7页
“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形成及其特点聂大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文学集团的不断涌现。活跃于南朝齐梁之际的“竟陵八友”文学集团,作为齐代文学的中心,对促进齐代乃至梁代文学的繁荣,推动南朝及北朝文学... “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形成及其特点聂大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文学集团的不断涌现。活跃于南朝齐梁之际的“竟陵八友”文学集团,作为齐代文学的中心,对促进齐代乃至梁代文学的繁荣,推动南朝及北朝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它的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八友 文学集团 萧子良 竟陵王 沈约 南齐书 王融 同题共作 “二十四友” 刘孝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将军幕府文学集团形成的深层原因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韦春喜 赵永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5-92,共8页
汉武帝之后,以大将军为代表的将军幕府已从单纯的军政场所转变为军政与行政兼具的机构,握有辅政治事的大权。同时,汉代又实施了幕主领(录、平)尚书事的制度。这种性质转变与制度规定为士人入仕奠定了政治基础。因科目规定与名额限制,汉... 汉武帝之后,以大将军为代表的将军幕府已从单纯的军政场所转变为军政与行政兼具的机构,握有辅政治事的大权。同时,汉代又实施了幕主领(录、平)尚书事的制度。这种性质转变与制度规定为士人入仕奠定了政治基础。因科目规定与名额限制,汉代贤良、孝廉等无法满足士人的仕进需求。与之相比,将军幕府员额较多、幕职多样,能为士人提供良好的仕进空间与机会。特别是,辅政将军多是外戚,是皇权操控系统中的重要力量;且手握辟署、荐举权。基于这些深层原因,士人们为了仕途发展自然会入仕幕府,将军幕府文学集团也因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将军幕府 幕府文学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六朝文学的一部力作──读《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
6
作者 杨海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1-192,共2页
关键词 六朝文学 东晋南朝 谢氏文学集团 丁福林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特点——“竟陵八友”论之二
7
作者 聂大受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5期49-51,共3页
试论“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特点———“竟陵八友”论之二●聂大受在魏晋南北朝诸多文学集团中,“竟陵八友”是一个真正的文人群体。概括起来,其主要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规模大、时间长。“竟陵八友”文学集团时跨齐梁两代。... 试论“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特点———“竟陵八友”论之二●聂大受在魏晋南北朝诸多文学集团中,“竟陵八友”是一个真正的文人群体。概括起来,其主要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规模大、时间长。“竟陵八友”文学集团时跨齐梁两代。早在齐初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相聚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集团 魏晋南北朝 文人群体 文人集团 刘孝标 刘孝绰 齐梁 文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安十子”别名考论
8
作者 朱则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7-99,共3页
清代二百六十多年间曾经出现了众多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以及并称群体,其数量之众,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实在是一个引人注目并且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近十几年来,虽有一些学人着手研究这一文学现象,发表了一批论著,刘世南的《清... 清代二百六十多年间曾经出现了众多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以及并称群体,其数量之众,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实在是一个引人注目并且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近十几年来,虽有一些学人着手研究这一文学现象,发表了一批论著,刘世南的《清诗流派史》堪称其中的力作。然而,关于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创新。为此,我受《河北学刊》主编的委托,特组织了这次"清代诗歌流派"(包括并称群体)专题研究笔谈,我们认为,太仓诗派是清代初年的一个地域性诗派,它的形成既同那一时代诗歌的解放与活跃、文人社团的普遍兴起相关,也同吴梅村有意识的标举与引领相关。清初神韵诗派领袖王士祯所定"长安十子",其名称多达十二个以上,在这方面堪称典型。对这些名称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不少微妙的问题,有助于学术研究的深化。清代性灵派实际是狭义的江南诗派,其成员的籍贯基本属于苏南与杭嘉湖地区。而性灵派之所以在江南出现,除了乾嘉时期整体的经济文化背景,以及袁枚的个人作用之外,江南特有的自然与人文地域环境也是重要因素。清代最有影响的地域性文学流派——桐城派中的一些作家也从事诗歌创作,就此形成了一个诗歌流派。桐城诗派的主要特点在于将唐宋诗歌的特长加以融合,从而产生出一种令人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的诗歌类型,它在整合前代传统方面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诗派。希望这组专题讨论文章能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论 别名 长安 文学流派 文学集团 学术研究 名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文类聚》征引南梁大细言诗蠡测
9
作者 阳清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39,共9页
《艺文类聚》征引有萧统、殷钧、王规、王锡、张缵、沈约等人所撰大细言诗各二首,其中后十首题加“应令”,显系应皇太子萧统之命而作。这些诗歌应作于梁天监十一年,时萧统尚未成年,沈约则于翌年忧惧而终。从文学内涵看,上述大细言诗虽... 《艺文类聚》征引有萧统、殷钧、王规、王锡、张缵、沈约等人所撰大细言诗各二首,其中后十首题加“应令”,显系应皇太子萧统之命而作。这些诗歌应作于梁天监十一年,时萧统尚未成年,沈约则于翌年忧惧而终。从文学内涵看,上述大细言诗虽然常被视为游戏之作,然而在隶事用典方面远接诸子寓言,在具体事象和文学隐喻方面直接吸收宋玉大小言赋之写作经验,抑又极想象与夸张之能事,某些作品甚至呈现出佛教文化内涵。从学术价值看,《艺文类聚》征引南梁大细言诗,不仅关涉萧统和沈约的诗歌系年问题,而且隐含着昭明太子在少年时代主持的首次文学活动,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萧统文学集团萌兴和发展的可能性,由此呈现出某种特殊的文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文类聚》 大细言诗 萧统文学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七子”
10
《远程教育杂志》 1985年第3期19-19,共1页
文学史上常提到的“前后七子”,是指明代从弘治到嘉靖年间先后形成的两个文学集团。他们以“复古”为旗帜,在批判了以“三杨”(杨荣、杨溥和杨士奇)为代表的专事粉饰现实、歌功颂德、为最高统治阶层服务的“台阁体”,并取代其统治... 文学史上常提到的“前后七子”,是指明代从弘治到嘉靖年间先后形成的两个文学集团。他们以“复古”为旗帜,在批判了以“三杨”(杨荣、杨溥和杨士奇)为代表的专事粉饰现实、歌功颂德、为最高统治阶层服务的“台阁体”,并取代其统治地位之后,曾称雄文坛数十年。他们有一定的历史功绩。但是,他们在文学发展观上所宣扬的“文学倒退论”和文学创作观上的拟古主义,却给文坛带来很坏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后七子” 统治地位 文学创作观 文学发展观 文学集团 嘉靖年间 歌功颂德 历史功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攀龙及其诗歌简论
11
作者 李伯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5期79-83,共5页
关于李攀龙及其诗歌的研究,建国以来甚为寥落;在现行的文学史中,也只有十分简略的评述①。李攀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确乎不是第一流的诗人,他的诗文成就也难与前代大家比并。然而,他作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于明嘉靖、隆庆间主盟文坛20余... 关于李攀龙及其诗歌的研究,建国以来甚为寥落;在现行的文学史中,也只有十分简略的评述①。李攀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确乎不是第一流的诗人,他的诗文成就也难与前代大家比并。然而,他作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于明嘉靖、隆庆间主盟文坛20余年,诗名高于当代,而影响及于清初百有余年,应不为无故。点校《沧溟集》之余,联想到中国封建时代正宗文学(诗文)发展的过程,以为对李攀龙及其诗歌重新进行一些探讨,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应该是必要的。因不揣鄙陋,略陈管窥,以求正于方家和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攀龙 诗歌创作 中国文学 前后七子 嘉靖 王世贞 领袖人物 十三年 文学集团 于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