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学的非“文学”性——也谈文学的边界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光斌 巩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3期87-90,共4页
文学是审美的,千真万确,文学不只是审美的,也不容置疑。文学除了审美性以外,还有哲学属性、历史属性、工具属性、商品属性等非“文学”性。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把握住文学的类特质和文学边界,而不仅仅是对着几棵纯之又纯的... 文学是审美的,千真万确,文学不只是审美的,也不容置疑。文学除了审美性以外,还有哲学属性、历史属性、工具属性、商品属性等非“文学”性。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把握住文学的类特质和文学边界,而不仅仅是对着几棵纯之又纯的文学之树冥思苦想,最后收获“否定”或者虚无,甚至得出“文学终结”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文学”性 哲学属性 历史属性 工具属性 商品属性 文学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本体问题的理论反思——以钱中文先生《文学理论:求索与反思》为个案 被引量:2
2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84,共7页
本文以《文学理论:求索与反思》一书为个案,系统梳理、评述了钱中文先生新世纪以来关于文学本体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反思与论辩。这些问题包括:文学有没有自己的"本质"?文学的"本质"问题是不是可以探讨?"反本质主... 本文以《文学理论:求索与反思》一书为个案,系统梳理、评述了钱中文先生新世纪以来关于文学本体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反思与论辩。这些问题包括:文学有没有自己的"本质"?文学的"本质"问题是不是可以探讨?"反本质主义"是否意味着取消"本质"研究?如果文学的"本质"研究不可取消,那么文学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评价本质解构之后文学的边界和文学理论的扩容?如何从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地位看待"文学终结"、"文学理论死了"之类的耸听危言?作为中国文论界的领军人物,钱中文先生晚年调动一生的学术积累回应了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质 审美意识 新理性精神 文学边界 理论扩容 文学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窘与出路:古代文学研究“文化学转向”的背后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72,158,共6页
近些年来,古代文学研究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文化学转向尤其突出。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除了出于对"从文学到文学"单向研究模式的突破和受到西方社会文化批评思潮一定影响外,还有着古代文学向自身特点内在性回归的深层次... 近些年来,古代文学研究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文化学转向尤其突出。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除了出于对"从文学到文学"单向研究模式的突破和受到西方社会文化批评思潮一定影响外,还有着古代文学向自身特点内在性回归的深层次原因;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带来了文学边界的模糊,但在较长一个时期内,旧有的文学学科体制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务实的态度是承认"旧"的同时开拓"新"的,有意识地使文学汲取别的学科之长,争取在别的学科中建立基地,而不必担心文学为别的学科打工;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存在简单比附、结论常识化等弊端,必须在深细广博的阅读基础上,将"定点深挖"与"十字打开"相结合,对问题做出富有深广度的解释。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关乎文学自身的合法性,也涉及到文学研究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研究走向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文化学转向 文学边界 深广度的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tGPT与网络文学的未来 被引量:2
4
作者 欧阳友权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8-246,共9页
伴随ChatGPT的横空出世,网络文学被置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风口。当新AI的“技术控”敲响键盘,文学创作需要廓清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等不同层级,辨识技术赋权与艺术赋能的非同一性,认清ChatGPT“数据峡谷”与“情感虚位... 伴随ChatGPT的横空出世,网络文学被置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风口。当新AI的“技术控”敲响键盘,文学创作需要廓清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等不同层级,辨识技术赋权与艺术赋能的非同一性,认清ChatGPT“数据峡谷”与“情感虚位”的创作短板,以嗅探人工智能的艺术边界与文学兼容度。另外,要使AI创作的观念逻辑从科技哲学走向艺术美学,还应该区分技术的艺术化与艺术的技术性,规避“技术至上”陷阱;从媒介与人的关系上把握“拟主体”的功能与限度,坚守网文创作的伦理规制;从“技→艺→道”的递进关系和“道器归一”观念语境中,审视ChatGPT触达必然与挑战可能的人文审美价值,以便为技术表达赋予温暖的人文美学,守住“技进乎道”的文学“根性”,创造网络文学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网络文学 “技术控”辨识 文学边界与兼容度 AI艺术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秦汉间的“公共素材”与周秦汉文学史叙事 被引量:15
5
作者 徐建委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共9页
中国文学史书写规范在20世纪逐渐统一,但周秦汉时代存在的"公共素材"难以放入传统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之中。虽在现代文学观念主导下,周秦汉文学史的叙述却主要依存于《汉书·艺文志》奠定的传统的学术史结构。但《汉志》本... 中国文学史书写规范在20世纪逐渐统一,但周秦汉时代存在的"公共素材"难以放入传统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之中。虽在现代文学观念主导下,周秦汉文学史的叙述却主要依存于《汉书·艺文志》奠定的传统的学术史结构。但《汉志》本身隐含着文献的变迁问题:古文献经刘向校书,由"开放性"向"闭合性"转变。战国秦汉间"公共素材"的短章形式亦在这次转变中消失。这种转变多为今人所忽视,造成了周秦汉文学史叙事中研究资料与所研究时代并不完全对应、作品与作者不完全对应、古书的材料适用时限与传统的学术史结构不完全对应等问题。因此周秦汉文学史确需"重写",且需从文献研究开始,重建古典的文献秩序和学术史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汉文学 文学边界 公共素材 文献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境的错位——米勒的“文学终结论”在中国 被引量:3
6
作者 周计武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95,共7页
当代文艺界针对米勒的"文学终结论",从文学的终结、图文之争、文学和文艺研究的边界等层面展开了颇有成效的理论争鸣。我们认为,在技术与资本的合谋之下,影像的泛滥和审美的泛化的确改变了现代文艺家族的内在结构和现代学科... 当代文艺界针对米勒的"文学终结论",从文学的终结、图文之争、文学和文艺研究的边界等层面展开了颇有成效的理论争鸣。我们认为,在技术与资本的合谋之下,影像的泛滥和审美的泛化的确改变了现代文艺家族的内在结构和现代学科体制。但是,文学终结论并不等于宣判文学的死刑。我们不仅要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而且要警惕"语言文字崇拜"和"图像拜物教"两种极端的文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美学 文学的终结 文学终结论 图文之争 文学文学研究的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