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学语言实词汉译的视觉化策略
1
作者 马娟 《海外英语》 2024年第14期6-8,共3页
文章主要探讨英语文学语言词汇中实词的汉译视觉化策略,并通过对代词、副词、形容词和抽象名词等实词进行视觉化翻译阐明:对比直译,通过视觉取像来处理译文,能让文学语言的用词,无论是直接表现或是间接隐含的视觉元素转译成直观、深刻... 文章主要探讨英语文学语言词汇中实词的汉译视觉化策略,并通过对代词、副词、形容词和抽象名词等实词进行视觉化翻译阐明:对比直译,通过视觉取像来处理译文,能让文学语言的用词,无论是直接表现或是间接隐含的视觉元素转译成直观、深刻、易记忆、兼具文学之美的汉语视觉化词汇,大大提高翻译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实词 汉译 视觉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教学视角下的文学语言分析策略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煜晖 苏荣格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5,共10页
语言分析是文本解读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视角下的文学语言,具有支持学生理解作品之意、欣赏文本之美和学习语用之道等重要功能。据此,文学语言分析要经历“因言求意”“审言析美”“觅言为用”等过程:... 语言分析是文本解读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视角下的文学语言,具有支持学生理解作品之意、欣赏文本之美和学习语用之道等重要功能。据此,文学语言分析要经历“因言求意”“审言析美”“觅言为用”等过程:“因言求意”是把文学语言作为意指符号来分析,重在大语境性之下把握文学语言的表现意义并关注文学文本的语意空白;“审言析美”是把文学语言作为审美客体来分析,重在揭示文学语言“自指”“曲指”“虚指”等审美特性的表征和效果;“觅言为用”是把文学语言作为语用范例来分析,重在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趋同、不得体、不规范等实际问题,发现并实现文学语言的语用指导价值。三者因文学语言的特性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存在密切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语言分析具有灵活性,既可从不同维度多次进入同一文本,也可在一次文本阅读中同时关注多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文学阅读 文学语言 分析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语”与“非母语”:民族文学语言形态的不同面向
3
作者 刘伟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1期33-38,156,共7页
语言、文学与民族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所以民族文学中语言形态和语言要素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很显然,语言与民族身份的结合形成了母语/非母语的二元形态。母语与非母语的结合便是一般意义上的双语,但同时母语与非母语在概念... 语言、文学与民族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所以民族文学中语言形态和语言要素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很显然,语言与民族身份的结合形成了母语/非母语的二元形态。母语与非母语的结合便是一般意义上的双语,但同时母语与非母语在概念、特征、文学实践中都具有明显的差别,母语写作是民族文学的首要形式,但不可否认,出于摇摆于同质与异质文化传播的需要,出于对文化翻译的不信任而采用自我翻译形式,非母语写作在民族文学中同时扮演中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语写作 非母语写作 双语写作 民族文学语言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语言的诗性化建构及其审美意蕴
4
作者 吴文清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5期43-46,共4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来塑造审美意象、传达审美意蕴。文学语言的诗性化特征是文学作品呈现审美属性的重要原因。文学语言诗性化的外在表征主要表现为虚指性、情感性和超越性。文学语言的诗性化建构贯穿于创作活动和接受...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来塑造审美意象、传达审美意蕴。文学语言的诗性化特征是文学作品呈现审美属性的重要原因。文学语言诗性化的外在表征主要表现为虚指性、情感性和超越性。文学语言的诗性化建构贯穿于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中,通过创设文学语境,塑造审美形象和呈现哲学意蕴来体现其深厚的审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诗性化 诗性化建构 审美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语言翻译——兼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文化应对策略 被引量:7
5
作者 吴秀明 董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51,共9页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西方国家设立、并以西方文学和文化为标准的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奖,不仅带有意识形态倾向,而且还与文本载体的语言问题密切相关。对于非欧洲语言区域的作家来说,语言翻译并非是简单的对外文学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他还面...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西方国家设立、并以西方文学和文化为标准的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奖,不仅带有意识形态倾向,而且还与文本载体的语言问题密切相关。对于非欧洲语言区域的作家来说,语言翻译并非是简单的对外文学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他还面临欧美强势文化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规训与改写的问题。对诺贝尔文学奖语言问题的剖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思中国文学自身处境的视角。为使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我们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文化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语言翻译 文化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语言的空白结构和意义生成 被引量:23
6
作者 汪正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0-75,共6页
文学语言中的空白结构指文学作品中所存在的语言空缺、叙述的中断和叙事要素的缺席等断裂与不连贯性。二十世纪以来 ,随着语言学转向 ,文学文本的陈述形式和语言的建构功能受到普遍的重视。与近代以前的文学相比较 ,不少文学作品语言中... 文学语言中的空白结构指文学作品中所存在的语言空缺、叙述的中断和叙事要素的缺席等断裂与不连贯性。二十世纪以来 ,随着语言学转向 ,文学文本的陈述形式和语言的建构功能受到普遍的重视。与近代以前的文学相比较 ,不少文学作品语言中的空白结构发生了从修辞到本体、从局部到总体、从言辞到意蕴、由隐性潜在到显性明朗的转化。作为一个不完全的叙述序列 ,空白结构体现了文学语言对意指多值性的追求和开放性的解读空间 ,它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潜能和多种意义建构行为 ;同时它作为文本中被压抑的异质线索的表露 ,有利于读者进行反思性与探究性阅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空白 文学作品 叙述 意义生成 建构功能 为文 空缺 修辞 连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语言观的现代化与民族化——以胡适和老舍为中心 被引量:3
7
作者 刘东方 宋益乔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7-60,共4页
现代化与民族化是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观念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胡适和老舍,他们以各具内蕴的语言观念,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和民族化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 现代化 民族化 胡适 老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境与文学语言的诗意创造 被引量:8
8
作者 马大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37,共10页
文学文本的内部语境是“能产性”的 ,它既限制着又创生着语言意义。在语境与语词之间构成的张力 ,一方面迫使语词自我更新 ,激发开掘出自身的潜能 ;另一方面 ,语词又将语境所投射的意义吸纳于自身 ,凝结于自身并发生了能量“聚变” ,撑... 文学文本的内部语境是“能产性”的 ,它既限制着又创生着语言意义。在语境与语词之间构成的张力 ,一方面迫使语词自我更新 ,激发开掘出自身的潜能 ;另一方面 ,语词又将语境所投射的意义吸纳于自身 ,凝结于自身并发生了能量“聚变” ,撑破了语词的概念外壳 ,展示出一片美的天地。从外部语境来看 ,科学文本以过去所有相关文本作为总语境 ,并力图在相对统一的总语境中确定自己。文学文本则不同。文本内部语境的能产性 ,开放了文本 ,使它更易于吸收外来文本 ,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血肉。同时 ,文学文本的外部语境不是统一的 ,而是不断变化、漂移的 ,它牵引着读者的想象 ,丰富着读者的体验 ,使作品常读常新。文学文本解除了对特定现实情境的直接依赖 ,主要借助于读者重建的经验情境 ,以此打破语言与现实情境的直接的、现场的、即时、有限的依附关系 ,而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无止境地延展流变。上述特点 ,都促成语言诗意的创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文学文本 语词 读者 想象 体验 外部语境 内部语境 经验情境 现实情境 依附关系 空间 时间 诗意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理性化的独语——“文革”文学语言论 被引量:8
9
作者 孙德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84-89,共6页
“文革”文学语言是由上个世纪 40年代解放区文学语言发展来的。在极左的政治环境下 ,在教条的文艺观念的制约下 ,“文革”文学语言运用两种叙述语式分别叙写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叙述语言严守规范而缺乏活力 ,文学语言为官方的政治语... “文革”文学语言是由上个世纪 40年代解放区文学语言发展来的。在极左的政治环境下 ,在教条的文艺观念的制约下 ,“文革”文学语言运用两种叙述语式分别叙写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叙述语言严守规范而缺乏活力 ,文学语言为官方的政治语言所取代 ,语言浅白却单调而且内涵不够丰富 ,呈现出一定的病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文革"文学 叙述语式 语言特色 语言模式 语言形态 语言规范 政治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胡适、傅斯年到鲁迅——论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观的变迁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东方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34,13,共9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傅斯年 文学语言 胡适 鲁迅 现代语言 变迁 文学发生学 文学转型 关键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话与“文学语言”和老舍 被引量:5
11
作者 苏叔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4-105,共2页
老舍先生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把北京话中的精华锤炼成极具特色的文学语言:既有活泼的京味儿,又合于规范的汉语语法;既有自己的风格,又能让全国读者读得兴味盎然。他如何开辟了从北京话到文学语言的正确通道,通过五个“我想”加以说明。
关键词 老舍 北京化 规范的汉语语法 文学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学语言的异化和规范 被引量:6
12
作者 石琳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3期191-193,共3页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文学语言 异化 现代网络技术 文字语言 网络空间 语言形式 传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五四时期语言文字建构的若干逻辑——以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方言文学语言为中心 被引量:4
13
作者 邓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44,共10页
黎锦熙在《国语运动史纲》中有关五四语言文字建构的叙述,是以国语运动为主体的,关注的对象是语音,并将五四时期现代白话文运动局部性地加入对国语运动的历史描绘之中。胡适高度重视书写问题,以白话"文学"参与国语的建设,即... 黎锦熙在《国语运动史纲》中有关五四语言文字建构的叙述,是以国语运动为主体的,关注的对象是语音,并将五四时期现代白话文运动局部性地加入对国语运动的历史描绘之中。胡适高度重视书写问题,以白话"文学"参与国语的建设,即是通过"国语的文学"途径达到创造"文学的国语"的最终目的。胡适表明了五四时期语言文字建构的整体逻辑,即以现代白话书写语言创造出现代民族国家共同语。五四中人对于方言、方言文学的见解,体现的是国语和国语文学寻求外在资源的问题。五四时期的语言文字建构逻辑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发展的基本道路,之后不同的历史阶段可能有局部的变化与话语言说方式的改变,但不可能出现整体性的颠覆,直至我们今天仍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运动 现代白话文运动 方言文学语言 共同语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谣的形式美学:生发于“歌谣运动”的文学语言观 被引量:4
14
作者 曹成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75,共7页
歌谣语言看似简单质朴、形式自由,但其具体的形式技巧和整体的形式观念又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有内在的形式法则,更保持着与口语方言、精英文学乃至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密切关联,是一种既稳定又开放的形式。更值得新文学借鉴的,并不是歌... 歌谣语言看似简单质朴、形式自由,但其具体的形式技巧和整体的形式观念又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有内在的形式法则,更保持着与口语方言、精英文学乃至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密切关联,是一种既稳定又开放的形式。更值得新文学借鉴的,并不是歌谣中的妙语金句,也不是其简单自然的语言风格或表露民众心声的勇气,而是歌谣语言的形式经验。这一经验不仅为文学语言的革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滋养,更从情感结构和现实内容上充实了新文学,推动了中国文学表达方式和审美内涵的现代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谣 歌谣运动 文学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化与欧化——试析清末民初翻译文学语言的建构倾向 被引量:3
15
作者 邓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74,共6页
清末民初翻译文学是一个妥协与反叛、归化与欧化的集合体。在中国古代雅文学语言的立场下,吴汝纶、严复较完整体现出在典雅文言语体下建构翻译语言的归化思想。从戊戌变法开始,小说、诗歌等的翻译基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不同语言体式资源... 清末民初翻译文学是一个妥协与反叛、归化与欧化的集合体。在中国古代雅文学语言的立场下,吴汝纶、严复较完整体现出在典雅文言语体下建构翻译语言的归化思想。从戊戌变法开始,小说、诗歌等的翻译基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不同语言体式资源,显示出各异的归化的主流倾向。愈到后期,清末民初翻译文学愈在内部生成"西方范式",藉此突破以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体式来翻译西方文学的局面,同时也促进了"翻译体"欧化倾向白话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化 欧化 清末民初 翻译文学语言 西方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 被引量:4
16
作者 郝然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1-157,共7页
当今媒介革命时代的网络文学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既有疆域,拓展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主要表现在视听特性与图像转化审美特征,杂语共生不断调适的良性发展状态,以及脚本化与跨媒介融合的辐射功能。网络文学之所以能使创作主... 当今媒介革命时代的网络文学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既有疆域,拓展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主要表现在视听特性与图像转化审美特征,杂语共生不断调适的良性发展状态,以及脚本化与跨媒介融合的辐射功能。网络文学之所以能使创作主体、作品和受众之间情感的关联度空前增强,能使网络文学作品及其衍生文化的受众群体空前庞大,能使自己跻身于当今社会文创产业链的上游,正在于其语言所具有的独特审美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语言 图像转化 杂语共生 跨媒介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语言变革与“儿歌”文体的自觉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玮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在现代文学发生期,思想变革为"儿歌"的诞生提供了契机,而文学语言变革则是决定"儿歌"能否获得"自觉"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文言制约下"儿歌"发展的困境、文学革命作用下"儿歌"... 在现代文学发生期,思想变革为"儿歌"的诞生提供了契机,而文学语言变革则是决定"儿歌"能否获得"自觉"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文言制约下"儿歌"发展的困境、文学革命作用下"儿歌"文体规约的确定和文学性对于思想性的超越,揭示出"儿歌"文体自觉与文学语言变革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革命对于儿童文学发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变革 儿歌 文学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剧教学法”及其对我国高校文学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被引量:15
18
作者 黄爱华 《美育学刊》 2014年第5期111-116,共6页
"戏剧教学法"是把戏剧运用于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其理论背景可以追溯到卢梭的"在戏剧实践中学习"和西方的教育戏剧理论。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尝试了角色朗读法、人物扮演法、情境设置法、场景造型法、故事表演法、即... "戏剧教学法"是把戏剧运用于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其理论背景可以追溯到卢梭的"在戏剧实践中学习"和西方的教育戏剧理论。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尝试了角色朗读法、人物扮演法、情境设置法、场景造型法、故事表演法、即兴创作法、名著再现法、戏剧工作坊等多种课堂教学范式。"戏剧教学法"对于我国高校文学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全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的新关系;丰富了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单一模式;注重创意、想象和团队合作,有利于创新型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教学法 文学语言类课程 教学模式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语言的诗意逻辑 被引量:5
19
作者 顾祖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8,共11页
破解文学语言之谜是人类长期的梦想,而探讨文学语言的特殊逻辑形式“诗意逻辑”问题是关键,本文阐明了诗意逻辑运行的真实依据、规律和特征,分析了它的主要语言策略和表现形式,指出了人们对它的误解,以使诗意逻辑成为可以有所言说的理... 破解文学语言之谜是人类长期的梦想,而探讨文学语言的特殊逻辑形式“诗意逻辑”问题是关键,本文阐明了诗意逻辑运行的真实依据、规律和特征,分析了它的主要语言策略和表现形式,指出了人们对它的误解,以使诗意逻辑成为可以有所言说的理论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诗意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刘熙载对文学语言表达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6-113,共8页
现有的文学语言研究有两个偏向:一是大都集中在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区别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文学语言如何载道或表达技术的研究;二是大都致力于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文学语言研究成果的借鉴,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论中关于文学语... 现有的文学语言研究有两个偏向:一是大都集中在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区别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文学语言如何载道或表达技术的研究;二是大都致力于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文学语言研究成果的借鉴,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论述的继承。刘熙载对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技术层面的研究,渗透在他对文学作品创作全过程全方位的讨论之中,同时表现在他对作家的创作和作品的语言表达提出的修辞立其诚、言内毕足、言外无穷、用字在当、陈言务去、本色为美等一系列要求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艺概》 文学语言 表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