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验传统的颠覆:艺术经典化与文学解释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向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7-175,共9页
解释学认为个人从属于传统,解释活动是读者通过解释文本去探究对象的本源,进而重构自身的过程。作为具有历史语境的读者,是带着自己的主观前见与文本展开对话的,读者在解释活动之前拥有的前见是其解释得以进行的基础。作为解释对象的文... 解释学认为个人从属于传统,解释活动是读者通过解释文本去探究对象的本源,进而重构自身的过程。作为具有历史语境的读者,是带着自己的主观前见与文本展开对话的,读者在解释活动之前拥有的前见是其解释得以进行的基础。作为解释对象的文本符号、语言结构与作者、宇宙有着必然的关系,艺术经典化是在与解释者的对话中形成的。解释者与作者因为精神生活与生命意识的同质性打破时空距离,相通的生命底蕴基础成了理解历史整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经典化 文学解释 人类整体 生命同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解释的理性认知与价值反思
2
作者 李咏吟 《浙江学刊》 CSSCI 2000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文学的理论性解释和历史性解释是相互关联的两种文学解释活动,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本文认为,文学解释作为一种理性认知活动,它必须确立文学的基本认识立场,对文学本身形成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在文学解释中,必须追求主观性与客... 文学的理论性解释和历史性解释是相互关联的两种文学解释活动,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本文认为,文学解释作为一种理性认知活动,它必须确立文学的基本认识立场,对文学本身形成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在文学解释中,必须追求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形成纵横比较的文化视野。本文确立了文学解释的理性话语系统的逻辑构成原则,提出了新的系统的文学解释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解释 理性认知 价值反思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出:语言描述与文学解释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建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87-93,共7页
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突出”进行了理论研究。文章对突出理论的产生渊源进行了梳理,对突出的表现形式与语言特征,变异与常规之间的关系,突出的语言现象与语义之间的关系以及突出与文学解释的关系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和阐释。文章... 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突出”进行了理论研究。文章对突出理论的产生渊源进行了梳理,对突出的表现形式与语言特征,变异与常规之间的关系,突出的语言现象与语义之间的关系以及突出与文学解释的关系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和阐释。文章认为“突出”对文学分析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它在语言描述与文学批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学 突出 语言描述 文学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具一格的建构——读《文学解释学》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大康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0-50,共1页
别具一格的建构———读《文学解释学》□马大康金元浦先生的《文学解释学》致力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学新体系。它博采西方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精华,努力发掘中国古典解释学思想的丰富遗产,予以改造、融合、阐发、创新... 别具一格的建构———读《文学解释学》□马大康金元浦先生的《文学解释学》致力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学新体系。它博采西方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精华,努力发掘中国古典解释学思想的丰富遗产,予以改造、融合、阐发、创新,由此建构的新的文学解释学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解释 当代性 文学批评 大文化视野 接受美学 阅读理解过程 文化内涵 中国文学 历史意识 结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定意图论”的逻辑与论争——论杰拉德·列文森的文学作品解释观
5
作者 初敏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7-136,共10页
列文森在文学作品的解释问题上坚持假定意图论,认为文学作品的含义是由恰当读者基于文本生产的历史语境,对作者最可能具有的意图作出的最佳假定投射。列文森在“含义观”上区分四种含义,借鉴完善了托尔赫斯特的观点;在“本体观”上区分... 列文森在文学作品的解释问题上坚持假定意图论,认为文学作品的含义是由恰当读者基于文本生产的历史语境,对作者最可能具有的意图作出的最佳假定投射。列文森在“含义观”上区分四种含义,借鉴完善了托尔赫斯特的观点;在“本体观”上区分“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与伊森明格的本体观作了比较;在“意图观”上区分“范畴意图”和“语义意图”,驳斥了赖斯的“新维特根斯坦”意图观;在“交流观”上区分“日常交流”和“文学交流”,对卡罗尔的实际意图论作了修正。在不同的理论交锋中,列文森反复强调了语境、假定关系、言语含义及解释者素质等因素的重要性。列文森同戴维斯及斯特克展开的论辩澄清了学界对其理论的部分误解。列氏假定意图论是极端意图论与反意图论之外的一种合理解决方案;作为一种多元论的解释理论,该理论使作品成为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含义载体,形成一个开放的解读空间;该理论也为批评活动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促使解释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定意图论 文学解释 言语含义 语境 恰当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30°纬圈大地震带可能的天文学成因 被引量:4
6
作者 郭增建 韩延本 吴瑾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3-295,共3页
对 30°纬圈附近中国的 8级大震活动带的成因提出了天文学解释。认为此处一些 8级大地震的发生可能与月下点最北位置的垂直引潮力效应有关。并提出 ,如果西藏南部及其附近地区存在孕育着的大地震 ,则将在2 0 0 5~ 2 0 0 7年具有被... 对 30°纬圈附近中国的 8级大震活动带的成因提出了天文学解释。认为此处一些 8级大地震的发生可能与月下点最北位置的垂直引潮力效应有关。并提出 ,如果西藏南部及其附近地区存在孕育着的大地震 ,则将在2 0 0 5~ 2 0 0 7年具有被月球引潮力触发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纬30°纬带 月球引潮力 地震成因 文学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断章取义”到“以意逆志”——孟子复原式解释理论的产生与演变 被引量:8
7
作者 蔡宗齐 金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50,共7页
孟子"以意逆志"说历来被公认为中国文论中关于文学解释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尽管学界深谙这一理论的历史意义,却很少有人关注过先前观诗传统对它的影响,后来《毛诗序》对它的彻底改造亦研究不多,正是这些忽略阻碍了我们对其... 孟子"以意逆志"说历来被公认为中国文论中关于文学解释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尽管学界深谙这一理论的历史意义,却很少有人关注过先前观诗传统对它的影响,后来《毛诗序》对它的彻底改造亦研究不多,正是这些忽略阻碍了我们对其起源及演变的认识。到底是什么样的天才灵感使得孟子将一种倾听理解赋诗或引诗的方法转化成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复原式解释理论呢?汉代及以后的注《诗》、评《诗》家是怎样对这一理论加以运用的呢?文章力图对这两个重要问题作出粗浅的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断章取义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文学解释理论 《毛诗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的灵魂——《囚绿记》的生命化解读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清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46,共3页
《囚绿记》(下称“《囚》文”)这篇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陆蠡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抗战爆发后的“孤岛”上海。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因着视角的不同和运用的文学解释学理论的不同,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常见的有:
关键词 《囚绿记》 解读 生命化 灵魂 孤独 散文作家 抒情散文 文学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阅读的自由和必然——试论接受理论的基本问题
9
作者 姚基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Z1期107-112,共6页
本文把联邦德国的“接受美学”、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和法国的后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归入为“接受理论”,并对这个理论范畴内的保守派、温和派和激进派的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进行了论述和评估。各派学者侧重于在文本、读者以及两者关... 本文把联邦德国的“接受美学”、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和法国的后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归入为“接受理论”,并对这个理论范畴内的保守派、温和派和激进派的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进行了论述和评估。各派学者侧重于在文本、读者以及两者关系等范围内寻找文学解释的必然性,但忽略了来自作者意图、创作时代方面的规定性,是“接受理论”的一个重要缺陷。作者认为,文学解释作为一个过程,大致分为语言译解、审美体验、审美分析和综合、审美评价四个阶段。作家、文本、读者这三者及其关系,以及由作家和读者为媒介引入的社会知识和文化精神,从各个方面规定着自由的文学解释,为阅读指出了一条必然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解释 接受理论 规定性 文本 读者反应批评 必然性 创作时代 文学阅读 文化精神 基本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