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人的“风水”观念与汉赋的文学表现 被引量:2
1
作者 姚圣良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0-176,共7页
两汉时期尚未出现"风水"之名,"堪舆"亦非用以指代风水,但实际上宫宅与墓地风水信仰皆已开始盛行于世。汉赋的宫宅风水描写,主要体现在以京都、宫苑为题材的作品中。张衡的《冢赋》,则集中反映了汉人的墓地风水观念... 两汉时期尚未出现"风水"之名,"堪舆"亦非用以指代风水,但实际上宫宅与墓地风水信仰皆已开始盛行于世。汉赋的宫宅风水描写,主要体现在以京都、宫苑为题材的作品中。张衡的《冢赋》,则集中反映了汉人的墓地风水观念。汉代的风水信仰,是形成汉赋题材内容及意蕴表现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考察汉人风水观念对汉赋创作的影响,会让我们对汉赋的认知变得更为全面,也更加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风水 汉赋 文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的宗高性及其文学表现方式
2
作者 李炳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73-77,共5页
关键词 具体事物 文学表现 崇高性 象征 苏过 表现方式 飓风 否定性 庄子 创作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人的法律意识及其文学表现
3
作者 范正群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2-255,共4页
中国传统法律由于渗入了太多非法律的东西,导致其先天不足,一直无法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奉公守法在大多数时候成为一句空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礼法一体——个体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刑政相参——道德对法律的... 中国传统法律由于渗入了太多非法律的东西,导致其先天不足,一直无法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奉公守法在大多数时候成为一句空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礼法一体——个体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刑政相参——道德对法律的干涉;理、情、礼、法——古代法官判案的多重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意识 礼法一体 刑政相参 多重标准 文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体时尚:文学表现的异度空间
4
作者 斯炎伟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6期140-142,共3页
关键词 文学表现 媒体 时尚 “美女作家” 文学创作 《手机》 文化英雄 历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道两家对相人术的超越及其文学表现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凤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5-107,共3页
相人术作为一种预测方术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留下许多记载。通过对人的外貌神情、举止言谈的观察 ,从而推断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儒道两家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所表现。儒家遵照其“有诸内则发诸外”的原则 ,认为人物的美与善具有内在的联系 ,二... 相人术作为一种预测方术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留下许多记载。通过对人的外貌神情、举止言谈的观察 ,从而推断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儒道两家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所表现。儒家遵照其“有诸内则发诸外”的原则 ,认为人物的美与善具有内在的联系 ,二者经历了由分离到重合的演变过程。道家则以美与善的巨大反差诠释了其独特的生命意识。虽然儒道都对人的外貌很关注 ,但儒家在伦理道德的层面品评人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 相人术 生命意识 文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现代派文学表现手法概观 被引量:1
6
作者 林亚光 《外国语文》 1985年第Z1期145-159,共15页
一九二八年,鲁迅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文艺界上可怕的现象,是在尽先输入名词,而并不介绍这名词的函义。于是各各以意为之。……还要由此生出议论来。这个主义好,那个主义坏……等等。”鲁迅具体指的就是对待西方现代派问题。
关键词 西方现代派 文学表现手法 中国文艺 鲁迅 名词 现实主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 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手法 象征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中心理念的早期文学表现
7
作者 史常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6-154,共9页
空间是构成事件意义的核心要素,地域中心因为在普遍意识中天然地与政治统治的核心相关联,所以在空间概念中受到的重视程度最高。如何确立中心、如何使用具体的话语建构方式使得本民族拥有处于中心的资格,成为一个焦点问题。不仅商、周... 空间是构成事件意义的核心要素,地域中心因为在普遍意识中天然地与政治统治的核心相关联,所以在空间概念中受到的重视程度最高。如何确立中心、如何使用具体的话语建构方式使得本民族拥有处于中心的资格,成为一个焦点问题。不仅商、周部族进行这种建构,齐国和更加偏远的楚国也完成了同样的工作。地域中心理念在早期文学作品中有较为清楚的表现。中心理念如此重要,以至于统治者以非正常方式离开中心就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遮掩即特殊方式的表达。《春秋》及相关史书的记载出现明显断裂,表明以地域中心理念为代表的空间概念已经成为政治话语表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叙事 地域中心 疏离中心 政治话语 文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表现“生命意识”问题
8
作者 丁永淮 《理论月刊》 CSSCI 1992年第7期27-30,共4页
人只有凭借现实、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马克思近些年的文学创作中,有相当多的作者热烈地呼唤着一种叫做“生命体验”的东西,奉行着“体验生命”这“一种新的创作论观点”,追求着、甚至可以说是狂热地追求着表现人的“生... 人只有凭借现实、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马克思近些年的文学创作中,有相当多的作者热烈地呼唤着一种叫做“生命体验”的东西,奉行着“体验生命”这“一种新的创作论观点”,追求着、甚至可以说是狂热地追求着表现人的“生命意识”。他们相信,文学作品“仅仅是不可重复的个体生命的”“那些无法直接感受到的内在生命的一切骚动”的“转化”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识 生命体验 文学表现 生命本能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生命活动 生命价值 个体生命 生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文学表现人性问题
9
作者 王承典 《人文杂志》 1985年第4期117-119,61,共4页
文学表现人性问题,历来争论颇多。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下,“文学是人学”被否认了;阶级性被当成人性的全部内容和唯一表现。于是,文学作品只能反映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只能做一时一地的政治宣传和政策图解;而不能表现活生生的... 文学表现人性问题,历来争论颇多。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下,“文学是人学”被否认了;阶级性被当成人性的全部内容和唯一表现。于是,文学作品只能反映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只能做一时一地的政治宣传和政策图解;而不能表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和各种各样的人物,不能描写各种人物固有的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表现 非阶级性 共同人性 人性问题 成人性 阶级社会 人性论 文学作品 同阶 阶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寓言性叙事到寓言性解读——汉语文学阐释路径形成的哲学基础与表现形态
10
作者 泓峻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89,239,共8页
在汉语文学中既存在“以事明理”的寓言性叙事传统,也存在“因事求理”的寓言性解读传统,这两种传统既相互区别也相互促进,集中体现着古代中国人“理在事中”的哲学观念。白话小说夹叙夹议的文体样式激发了读者在阅读中进行寓言性解读... 在汉语文学中既存在“以事明理”的寓言性叙事传统,也存在“因事求理”的寓言性解读传统,这两种传统既相互区别也相互促进,集中体现着古代中国人“理在事中”的哲学观念。白话小说夹叙夹议的文体样式激发了读者在阅读中进行寓言性解读的热情,读者与叙事者不同的解读也为文本意义的开放提供了可能;而以唐代传奇小说为代表的纯叙事文本为寓言性解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即使面对诗与辞赋中的叙事成分,寓言性解读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寓言性解读是汉语文学阐释的一条重要路径,应当引起当代中国文学阐释学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阐释学 寓言性解读 哲学基础 文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化在唐诗宋词文学中的表现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平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9-330,共2页
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底蕴,翻开历史长卷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以茶为题材的唐诗宋词数不胜数。茶道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的唐诗宋词当中也体现着我国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茶并不是单纯的一种普通饮品,更是我国悠... 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底蕴,翻开历史长卷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以茶为题材的唐诗宋词数不胜数。茶道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的唐诗宋词当中也体现着我国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茶并不是单纯的一种普通饮品,更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神载体。本文从唐诗宋词的角度来探讨茶文化在我国唐诗宋词当中的表现,并结合实际的文人墨客的作品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宋词 茶文化 文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语表现主义文学中国形象的权力关系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小琪 张慧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34,共8页
德语表现主义文学是一支关注中国,并欲从中汲取文化精髓以重建西方文化的文学力量。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建构的中国形象涉及身体、知识、空间等方面,它们均与权力息息相关,并统一于中国权力场域之中。中国知识是权力实践的工具,中国空间是... 德语表现主义文学是一支关注中国,并欲从中汲取文化精髓以重建西方文化的文学力量。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建构的中国形象涉及身体、知识、空间等方面,它们均与权力息息相关,并统一于中国权力场域之中。中国知识是权力实践的工具,中国空间是权力运作的容器,中国身体是权力规训的对象,均为权力意志的实践和权力机制的稳定而服务。同时,中国身体、知识、空间也是一种动态、主动的能量,它们可以作用于权力机制,对既有机制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革新,并整合出一个新的、利于社会文明进程的权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语表现主义文学 中国形象 权力 身体 知识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主义文学与张艺谋的“红色系列” 被引量:3
13
作者 峻冰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2-13,共2页
由于电影是二十世纪的产物, 且是一门融戏剧、摄影、音乐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电影艺术具有很大比重的文化因素。或者说,它深受文学的影响。张艺谋的“红色系列”:《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亦摆脱不了文化或文学因素、... 由于电影是二十世纪的产物, 且是一门融戏剧、摄影、音乐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电影艺术具有很大比重的文化因素。或者说,它深受文学的影响。张艺谋的“红色系列”:《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亦摆脱不了文化或文学因素、精神在主题内涵、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影响、渗透。当然,这既有无法抗拒的自发和必然,又有编导等创作主体人为理性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红高粱》 表现主义文学 菊豆 有无法 主题内涵 主体人 大红灯笼 文学因素 人物性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的人性表现问题——学习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札记
14
作者 毅明 岸波 宏图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98-112,共15页
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发表,一扫几年来我国理论界的混乱。论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某些理论工作者宣传人道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现实背景、所产生的恶果以及关于这场论争的实质。论文清楚地回答了作为世... 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发表,一扫几年来我国理论界的混乱。论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某些理论工作者宣传人道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现实背景、所产生的恶果以及关于这场论争的实质。论文清楚地回答了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本不能互相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表现 资产阶级 爱情 人与人 异化 列夫·托尔斯泰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 文学表现 十八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主义与中国“五四”新文学
15
作者 漆志恒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70-75,97,共7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中国文化上的封闭状态,古老的文明第一次真正面临了世界的挑战。刚刚冲出封建旧文学藩篱的中国新文学作家,面对西方斑斓纷繁的文学世界,大有饥不择食,恨不能一口全部吞下之势。一时间,西方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间... “五四”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中国文化上的封闭状态,古老的文明第一次真正面临了世界的挑战。刚刚冲出封建旧文学藩篱的中国新文学作家,面对西方斑斓纷繁的文学世界,大有饥不择食,恨不能一口全部吞下之势。一时间,西方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间的各种文学体裁、流泥思潮被纷纷介绍到中国来,它们在中国文坛上被挑选、吸收或抛弃,以各自不同的风格和意义对中国文学发生着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主义文学 郭沫若 郁达夫 作家 “五四”新文学 创造社 浪漫主义 中国新文学 文艺思想 德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汶川地震诗歌”谈文学的社会救赎和审美限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润霞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91-195,共5页
关键词 文学表现 诗歌写作 社会现实 地震 审美 救赎 政治情结 社会功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成为一种文学叙写方法——以明清集序为研究范围 被引量:14
17
作者 徐雁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9,共9页
文学的叙写方法,时时从丰富的文化创造实践中汲取营养。儒家经典的笺注,《汉书·艺文志》的分类与溯源,佛经的翻译,《四库全书总目》所代表的提要等等,皆对文章的表现手法以及与之相关的文章风格造成影响。受起源甚早的古代文学地... 文学的叙写方法,时时从丰富的文化创造实践中汲取营养。儒家经典的笺注,《汉书·艺文志》的分类与溯源,佛经的翻译,《四库全书总目》所代表的提要等等,皆对文章的表现手法以及与之相关的文章风格造成影响。受起源甚早的古代文学地域风格论影响的"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在明清的集序撰写过程中演变成为一种文学叙写方法。集序中地域文学传统构件的生成与运用,是南宋以来兴起的地方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创造性转化。地域文学传统构件可视为一种再造的语境,它出现在集序的前、中、后位置,产生不同的功用;对于集序的整体结构而言,它又有成型的功用。地域文学传统构件赋予集序一种历史深度和"地方色彩",明清集部文献数量的迅速增长,意味集序的撰写进入规模化生产时期。地域文学传统构件较为普遍地应用,为撰序者在具有应酬性质的集序写作中提供一种程式化的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序 地域意识 地域文学传统构件 明清文体学 文学表现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自传性文学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被引量:2
18
作者 姚峥嵘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2-185,共4页
自传性文学作品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这种作品有别于其他传记性作品的特点在于 ,传主的个人经历作为作品的主线 ,体现他的生活经历。这种作品一般来讲由被传记者自己来完成 ,但由于涉及文字表达的缘故 ,一些被传记者并不具有这种... 自传性文学作品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这种作品有别于其他传记性作品的特点在于 ,传主的个人经历作为作品的主线 ,体现他的生活经历。这种作品一般来讲由被传记者自己来完成 ,但由于涉及文字表达的缘故 ,一些被传记者并不具有这种能力 ,于是就出现了执笔人。这就产生了自传性文学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本文拟对这类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进行一番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性 文学 作品 传记 传主 文学表现 主线 著作权归属 试析 一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评介
19
作者 于雪棠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08-109,共2页
《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评介于雪棠从民族融合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是本世纪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煌煌巨制与杂篇散论如同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众说纷纭中,李炳海教授的《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 《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评介于雪棠从民族融合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是本世纪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煌煌巨制与杂篇散论如同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众说纷纭中,李炳海教授的《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一书独辟蹊径、卓然特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文学 部族文化 少数民族 先秦文学 文学现象 文学样式 主体民族 文学表现 文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时代文学人文性变异
20
作者 曹万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8-41,共4页
 文学体现的人文性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具有遗传与变异的两重性,人文性的发展是在时间维度上对空间纬度的不断开放融合而成。文学人文性在近代社会产生了消费性融入的变异。文学人文性由田原性与消费性的对立统一构成。消费性一维勾...  文学体现的人文性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具有遗传与变异的两重性,人文性的发展是在时间维度上对空间纬度的不断开放融合而成。文学人文性在近代社会产生了消费性融入的变异。文学人文性由田原性与消费性的对立统一构成。消费性一维勾勒:近代才子小说与鲁迅开端,茅盾、张爱玲、钱钟书的发展,1949至1980年代之停滞,1990年代的偏激。几个问题的探讨:性与身体写作的意义、辩证消费主义反对犬儒主义、文化传媒与通俗的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时代 当代文学 人文性 田原性 消费性 变异 遗传 身体写作 文学表现 文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