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 被引量:1
1
作者 何浩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3期31-34,共4页
关键词 文学自主性 文化研究 孤独者 书写 形象 公民 道德 90年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自主”与“文学本位”:厄尔·迈纳跨文化比较诗学方法论刍议 被引量:2
2
作者 纪建勋 张建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38,共10页
作为跨文化比较诗学奠基人的厄尔·迈纳对国际比较文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在学界已有定论。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研究以对"文学自主性"的深刻体察为前提假定,并始终持守着鲜明的"文学本位"的基本立场。以此... 作为跨文化比较诗学奠基人的厄尔·迈纳对国际比较文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在学界已有定论。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研究以对"文学自主性"的深刻体察为前提假定,并始终持守着鲜明的"文学本位"的基本立场。以此为根基,厄尔·迈纳细致地清理了东西方的"文学"与"诗学"传统,重新规定了比较视域下"文学"及"文类"的本质,并透辟地阐明了东西诗学差异性背后深刻的文化与历史成因。可以说,对"文学自主性"前提假定的深刻体察以及对"文学本位"基本立场的始终持守,成为解读厄尔·迈纳比较诗学体系的锁钥。但此进路长期以来未收到学界足够的重视,鉴于其在厄尔·迈纳比较诗学体系中的通贯性地位及其对当下比较诗学研究乃至跨文化研究的启迪意义,本文尝试结合厄尔·迈纳的早期论著对其跨文化比较诗学方法论予以进一步发掘与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迈纳 文学自主性 文学本位 跨文化比较诗学 比较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命题及其理论蕴涵读解 被引量:8
3
作者 詹艾斌 朱倩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64-68,共5页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术思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文学主体性命题的根本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同时,它也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论 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 理论蕴涵 个体主体性 文学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革美学与后古典主义 被引量:6
4
作者 邹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6,共6页
中国文学理论长期徘徊在文学的自主性和政治性之间,这种困境直接导源于"文革美学"。"文革美学"的实质是古典主义,它包含三种相互关联的基本倾向,其中主观意志暗转为认知理性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倾向以突出抽象本质的... 中国文学理论长期徘徊在文学的自主性和政治性之间,这种困境直接导源于"文革美学"。"文革美学"的实质是古典主义,它包含三种相互关联的基本倾向,其中主观意志暗转为认知理性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倾向以突出抽象本质的方式实现特定的功利目的;"文革美学"还包含着惟美形式追求和反转内心空灵的两种辅助倾向。在当时的条件下,前一种倾向得到部分显示,而后一种倾向则一直处在潜伏状态。"后古典主义"是"文革"后支配中国文学理论的美学原则,它承接了"文革美学"的基本倾向,并以新的形态和方式表现出来。为了走出"后古典主义",为了实现自主性与政治性的真正结合,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以原生现象展现出来的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美学 后古典主义 文学自主性 公共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浪漫反讽的现代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继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2-204,共3页
浪漫反讽是在古希腊的雄辩术和苏格拉底的本质反讽的基础上建立的哲学概念,是一种超验的哲学思想。18世纪末由施雷格尔提出,但已包含着现代因素。诗的创作主体意识的绝对自由以及对作品的解构处理,体现了浪漫反讽的现代性。
关键词 浪漫反讽 超验 文学自主性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特的农民文化历史观——论刘震云的“新历史小说” 被引量:9
6
作者 贺仲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7,共5页
中国文学进入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进一步增强,政治的——尤其是“文革”的阴影不再是作家们头上萦绕不去的精神阴霾。作家们的思想和心灵的自由、解放,使文学开始有可能自主地、完整地对历史、对人类命运等终极性... 中国文学进入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进一步增强,政治的——尤其是“文革”的阴影不再是作家们头上萦绕不去的精神阴霾。作家们的思想和心灵的自由、解放,使文学开始有可能自主地、完整地对历史、对人类命运等终极性问题进行探寻。适逢此时,标示“个人性”和“现代性”的西方新史学和文学上的“新历史主义”进入中国,这无异于给中国作家们加上了一服及时的补药,大大激发了他们对于历史的兴趣和对于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新历史小说 文化历史观 农民文化 中国农民 《故乡天下黄花》 “历史” 作品 历史的批判 文学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