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构想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勇 李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77,共7页
文学编年史著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价值的文学编年史都不是原始材料的无限罗列,而是包含了著者诸多深刻的学术思想与良苦的学术用心。"变中有常"的中国谱系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成... 文学编年史著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价值的文学编年史都不是原始材料的无限罗列,而是包含了著者诸多深刻的学术思想与良苦的学术用心。"变中有常"的中国谱系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成为文学编年史构建的基础理论。我们理想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应该从中国文学发生历史性新变的晚清时代开始,一直编写到"现代"结束、"当代"开始的时刻。它将自觉致力于发现被以往诸多文学史忽略的文学细节,并纠正以往文学史中存在的一些讹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编年史 中国谱系学 历史细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文学编年史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顾玲玲 李军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8-153,共6页
新世纪以来,实证性的文学史论著取代了阐释性的文学史论著,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撰写注入了新的活力。确切地说,这种实证性的文学史论著主要指编年史的著史方式。一般来说,文学编年史无意参与到“遮蔽”与“反遮蔽”的逻辑争论中,它们... 新世纪以来,实证性的文学史论著取代了阐释性的文学史论著,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撰写注入了新的活力。确切地说,这种实证性的文学史论著主要指编年史的著史方式。一般来说,文学编年史无意参与到“遮蔽”与“反遮蔽”的逻辑争论中,它们以一种工具性的自我定位,试图对整个文学史或特定视野下的文学史做出相对全面的勾勒。这种勾勒并非毫无意义的资料拼贴,而是让文学史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维度呈现其本来面貌,进而通过这种方式隐匿地传达出编者的文学史观念。文学编年史的著史方式追求一种客观精神和求实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文学史研究从“以论代史”到“以史代论”的思想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编年史 实证主义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编年史》抽样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鲁小俊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4-199,共6页
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国文学编年著作。该书的总体特点可以由随机抽取的两个时间点——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和嘉庆元年丙辰(1796)——窥知一二。
关键词 《中国文学编年史 文学 抽样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是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的显著特点 被引量:1
4
作者 余来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0-205,共6页
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涵盖古今的文学编年史著作。在编写过程中,一方面遵循工具书准确、可靠的特点,保证编年的内容有据可查;另一方面,将编年史视作文学史研究的一种视角和方法,发挥其在文学研究方面的优势... 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涵盖古今的文学编年史著作。在编写过程中,一方面遵循工具书准确、可靠的特点,保证编年的内容有据可查;另一方面,将编年史视作文学史研究的一种视角和方法,发挥其在文学研究方面的优势,重建对于文学史的认识。学术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是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的显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编年史 工具书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与文学编年史 被引量:1
5
作者 肖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92,共6页
追本溯源,编年史的写作可追溯至《春秋》。从《春秋》的编排体例与用笔入手,通过对文学编年史的特点及发展的探究,可见《春秋》对文学编年史的借鉴价值主要体现在写作体例、写作手法及用笔等方面。
关键词 《春秋》 文学编年史 编年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编年史”的著述体例及其史学功能——兼论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
6
作者 郭英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6,2,共8页
文学编年史是一种专题编年体史书,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陈大康教授的新著《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展示出编纂者的一双慧眼、一片深思和一番诚意,为我们提供了堪称典范的文学编年史著述体例,不仅体现出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提供了极大的... 文学编年史是一种专题编年体史书,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陈大康教授的新著《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展示出编纂者的一双慧眼、一片深思和一番诚意,为我们提供了堪称典范的文学编年史著述体例,不仅体现出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提供了极大的史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编年史 著述体例 陈大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失误例证
7
作者 熊清元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0-107,共8页
《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失误严重,本文分四类举例加以辨正:引据失当例;一人之事迹,系年错乱颠倒例;未明作品内容,误为系年例;不考史实,误系作品作年例。
关键词 《南北朝文学编年史 失误 例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献学角度看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
8
作者 余来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4,共5页
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以文献整理演绎中国文学历史流程,是重要的文献整理成果,该书将海量资料统汇排比,依时间顺序万象纷呈,再现文学原生环境,为拓展文学史研究视阈提供了新空间。
关键词 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 重要的文献整理成果 新的学术增长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叙述的线、面、场、体与价值旨归——从《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1的问世谈文学史写作问题
9
作者 李林荣 《现代中文学刊》 2013年第6期29-32,共4页
当前的文学史叙事,存在着两种思维定势:文学史动态过程的线性发展观与文学史静态格局的平面组合观。《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则化"线"为"场",化"面"为"体",显示了学术史上... 当前的文学史叙事,存在着两种思维定势:文学史动态过程的线性发展观与文学史静态格局的平面组合观。《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则化"线"为"场",化"面"为"体",显示了学术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和文学史观上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学编年史 文学广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年体”网络文学史研究的意义与维度 被引量:2
10
作者 罗先海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编年体"文学史编撰与研究近些年来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文学编年史"逐渐成为一种介入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学编年史"方法介入网络文学史可以复活其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亦可为网... "编年体"文学史编撰与研究近些年来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文学编年史"逐渐成为一种介入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学编年史"方法介入网络文学史可以复活其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亦可为网络文学及其批评"入史"提供史观和史实的方法论意识。作为文学活动之一种,"编年体"网络文学史编撰与研究应该包含网络文学发生学史料、创作生态史料、理论与批评史料及接受史料四个维度。"四维体态论"虽不能涵盖网络文学编年史的全部内容,但却是还原与呈现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貌不可或缺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文学编年史 意义 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编写研究”笔谈——史识、体例与趣味:文学史编写断想 被引量:22
11
作者 陈平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4-118,共5页
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就其范式而言,大致有三种类型。早期由林传甲、黄摩西、谢无量等所撰写的中国文学史,相互之间虽然差异甚多,但相同点是明显的,都将学术史视为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20年代以降,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就其范式而言,大致有三种类型。早期由林传甲、黄摩西、谢无量等所撰写的中国文学史,相互之间虽然差异甚多,但相同点是明显的,都将学术史视为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20年代以降,中国文学研究加快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其显著特点是,以诗、文、小说、戏曲作为文学所特有的样式,文学史不仅以这四种文体作为主要叙述对象,而且在叙述中贯彻了“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思路,即格外突出《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进入90年代后,第三种范型开始出现,一批学者不约而同地追求中西会通的境界,即一方面合理地引入某些西方概念,以激活中国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又充分注意中国文学中某些特殊的现象、范畴,力求给予同情之了解。文学编年史就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兴盛起来的。陈平原、陈文新、刘勇强、赵伯陶等学者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在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方面积累了若干心得。这组笔谈表达了他们对部分问题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史编写 文学编年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学史话语体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文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31,共10页
以西方纯文学观念为标准而建立的中国文学史,致使大量为古人欣赏的佳作被摒除在中国文学研究视野之外。受纯文学理论的干预,中国文学的真面目被掩盖,失去了本有的丰富性。为了构建符合实际的中国文学史,学者们至少在三个方面作了尝试。... 以西方纯文学观念为标准而建立的中国文学史,致使大量为古人欣赏的佳作被摒除在中国文学研究视野之外。受纯文学理论的干预,中国文学的真面目被掩盖,失去了本有的丰富性。为了构建符合实际的中国文学史,学者们至少在三个方面作了尝试。一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编年体文学史,旨在客观地记录文学活动,阻止西方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事实的简单阉割。二是学者们对古代小说的辨体研究,试图恢复中国古代各种文体的基本观念,厘定不同文体的边界,在中国传统知识语境下给作家作品一个准确的定位,以清除胡适小说史以西律中的偏激影响。三是注意到科举文体是近千年来影响至广的文体,在唐至清的国家管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担起了文化传承的重任。从大文学视角审视科举文体,有助于拓展古代散文研究,以期完整地把握古代文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编年史 小说辨体 科举文体 文学史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文学史“重写”的若干思考——以晚唐五代为中心
13
作者 霍有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5-188,共4页
中国文学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百年之久。20世纪80年代来,学术界要求“重写文学史”的呼声日高,期望新的突破。作为一种尝试,以编年体的形式来重新撰写中国文学史,或可弥补当今通行纪传体文学史之不足。
关键词 文学编年史 文学史重写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