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构想 |
刘勇
李怡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
2
|
新世纪文学编年史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
顾玲玲
李军辉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
3
|
《中国文学编年史》抽样分析 |
鲁小俊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
4
|
学术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是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的显著特点 |
余来明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
5
|
《春秋》与文学编年史 |
肖锋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
6
|
论“文学编年史”的著述体例及其史学功能——兼论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 |
郭英德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
7
|
《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失误例证 |
熊清元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
8
|
从文献学角度看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 |
余来明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
9
|
文学史叙述的线、面、场、体与价值旨归——从《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1的问世谈文学史写作问题 |
李林荣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3 |
0 |
|
|
10
|
“编年体”网络文学史研究的意义与维度 |
罗先海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
11
|
“中国文学史编写研究”笔谈——史识、体例与趣味:文学史编写断想 |
陈平原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2
|
|
|
12
|
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学史话语体系 |
陈文新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
13
|
关于中国文学史“重写”的若干思考——以晚唐五代为中心 |
霍有明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