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希利斯·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本义考辨 被引量:9
1
作者 肖锦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20,共6页
希利斯·米勒提出了"文学的终结在即"的著名论题。它在美国本土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却在中国引起了人们激烈的反对。为什么?文章指出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文学"不是指一种学科门类或一种不以人的主观... 希利斯·米勒提出了"文学的终结在即"的著名论题。它在美国本土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却在中国引起了人们激烈的反对。为什么?文章指出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文学"不是指一种学科门类或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体,而是指一种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的文化话语。国内的理论家和学者们不是在后一种意义上理解米勒的文学的,而是在前一种意义上理论米勒的文学的,因而对该命题产生了普遍的误解。国内的理论家和学者们对米勒"文学终结论"的反诘和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无的放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终结论 后结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境的错位——米勒的“文学终结论”在中国 被引量:3
2
作者 周计武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95,共7页
当代文艺界针对米勒的"文学终结论",从文学的终结、图文之争、文学和文艺研究的边界等层面展开了颇有成效的理论争鸣。我们认为,在技术与资本的合谋之下,影像的泛滥和审美的泛化的确改变了现代文艺家族的内在结构和现代学科... 当代文艺界针对米勒的"文学终结论",从文学的终结、图文之争、文学和文艺研究的边界等层面展开了颇有成效的理论争鸣。我们认为,在技术与资本的合谋之下,影像的泛滥和审美的泛化的确改变了现代文艺家族的内在结构和现代学科体制。但是,文学终结论并不等于宣判文学的死刑。我们不仅要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而且要警惕"语言文字崇拜"和"图像拜物教"两种极端的文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美学 文学终结 文学终结论 图文之争 文学文学研究的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米勒的“文学终结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周计武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44,共7页
希利斯.米勒是在现代西方的文化体制中反思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命运内在于现代性"终结"与"永恒"的辩证逻辑之中。在实然层面,现代西方文学观念在全球化电信时代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知经验的... 希利斯.米勒是在现代西方的文化体制中反思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命运内在于现代性"终结"与"永恒"的辩证逻辑之中。在实然层面,现代西方文学观念在全球化电信时代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知经验的变异、神圣边界的消失、文学魔法的失灵和文学权力的边缘化,都或多或少地暗示了文学存在的命运。在应然层面,文学和文学研究依然具有永恒的魅力和存在的价值。它依然是理解修辞、比喻和讲故事艺术的必要手段,依然是文化自我建构、理解他性的必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终结论 现代性 距离 文学的权威 文学的祛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终结论”析文学困境之原因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琳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96-99,共4页
在现代媒体深深介入文学领域并困绕既往的文学习惯,造成文学困境的时候,希利斯.米勒提起的“文学终结”论无疑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波动,并让人深省造成文学困境的原因。事实上,造成困境是多种力量合力的产物,而不能仅仅归源于现代媒体,文... 在现代媒体深深介入文学领域并困绕既往的文学习惯,造成文学困境的时候,希利斯.米勒提起的“文学终结”论无疑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波动,并让人深省造成文学困境的原因。事实上,造成困境是多种力量合力的产物,而不能仅仅归源于现代媒体,文学创作者与文学研究者对大众群体文学接受视野某种程度上的漠视,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终结论 文学困境 现代媒体 文学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终结论”疑析——兼论经典的文学写作价值的永恒性 被引量:9
5
作者 盖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2-60,共9页
虽然“文学终结论”在学界已不再是少数人话语,但从人的本体性需求、文学的本体规定及文学的非线性进步性等方面考察,所谓图象将替代纸媒的文学,网络写作将取代经典的文学创作,消费社会将把文学消解变异为仅供休闲娱乐的商品,还缺乏学... 虽然“文学终结论”在学界已不再是少数人话语,但从人的本体性需求、文学的本体规定及文学的非线性进步性等方面考察,所谓图象将替代纸媒的文学,网络写作将取代经典的文学创作,消费社会将把文学消解变异为仅供休闲娱乐的商品,还缺乏学理及现实的依据:文学丰富的精神内存及广阔的自由想象空间使图象永远不可替代;网络写作的匿名性、虚拟性、宣泄性由于其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也将永远是某些网虫的自我游戏;消费社会与文学的休闲化、商品化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随着物质享乐的相对餍足意义焦虑也将会出现,在文学的多元化时代,指涉当下、提升现实承担社会的经典化文学仍将是价值整合元和意义生产地。文学不仅不会终结,还将在新形势下具有重建经典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终结 图象 网络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介下的文学处境——米勒“文学终结论”再探
6
作者 丁国旗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借助新的电信时代的特点,米勒提出了"文学终结"思想,这一结论只是理论上的一种想象,因为民族文学永远无法解构的事实颠覆着这一结论。米勒的思考存在着逻辑悖论,米勒"终结"的只是某一阶段的文学,而不是完整意义上... 借助新的电信时代的特点,米勒提出了"文学终结"思想,这一结论只是理论上的一种想象,因为民族文学永远无法解构的事实颠覆着这一结论。米勒的思考存在着逻辑悖论,米勒"终结"的只是某一阶段的文学,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文学。网络的存在不是终结了文学,而是发展了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米勒 文学终结 想象 文艺理论 艺术创作 终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终结论的文化溯源与理论重思
7
作者 李艳丰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5-149,共5页
随着现代性的失范以及消费主义时代的莅临,文学艺术从表征领域的中心滑向了边缘;文学艺术的自律性在消费主义媚俗文化,特别是电子媒介制造的影像符号中遭遇解构。文学艺术必将继续存在,但其引领人类文化精神价值的历史使命却已完成,这... 随着现代性的失范以及消费主义时代的莅临,文学艺术从表征领域的中心滑向了边缘;文学艺术的自律性在消费主义媚俗文化,特别是电子媒介制造的影像符号中遭遇解构。文学艺术必将继续存在,但其引领人类文化精神价值的历史使命却已完成,这是文学终结论所试图表达的本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文学终结 自律性 消费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终结”论的中国解读 被引量:7
8
作者 罗宏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20-123,共4页
“文学终结”论在中国的形成 ,其蕴涵存在着价值论的迷失。电讯时代与文学终结论有着复杂关系。“文学终结”论实际上提供了一种“症候式阅读”的理想文本 ,细细解读 ,将有助于我们对当代中国文学生态进行更具深度的思想体察。
关键词 文学终结”论 价值霸权 电讯时代 图像与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驳“文学经典的终结”——与吴兴明教授商榷 被引量:11
9
作者 郑惠生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就影响文学经典的各种因素而言,虽然今日之"经济力量"不容忽视,但要说它已断送或能断送"文学经典"的生命,则明显是太过于夸张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吴兴明教授在分析"文学经典的商业扩张"时明显表现出一... 就影响文学经典的各种因素而言,虽然今日之"经济力量"不容忽视,但要说它已断送或能断送"文学经典"的生命,则明显是太过于夸张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吴兴明教授在分析"文学经典的商业扩张"时明显表现出一种贬斥文学经典"精英取向"的态度。假使真的出现了文学经典全都消失的这一天,那么,这一天既是文学最为悲哀的一天,又是人类极其不幸的一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离学理 逻辑 文学经典的终结 消费社会 精英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终结”与“人的文学”
10
作者 孔建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25-231,共7页
当前对"文学终结"的反驳主要强调了文学作为写作—阅读活动的特殊审美价值,未曾提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基于"人的文学"的立场为文学的未来作出的有力辩护。"人的文学"从个人化角度出发来确定文学的自... 当前对"文学终结"的反驳主要强调了文学作为写作—阅读活动的特殊审美价值,未曾提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基于"人的文学"的立场为文学的未来作出的有力辩护。"人的文学"从个人化角度出发来确定文学的自律及其独立审美价值,强调文学与其他公众性文化形式的区分,符合文学的历史常态,还与康德之后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发展以及作家们的创作信念相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终结 个人化 “人的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载体、文本形态与文学观念的嬗变 被引量:3
11
作者 董希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0-234,共5页
新的媒介载体的出现会导致文学文本形态的变化,而文本形态的演变又必然带来文学观念的转变,引发有关文学本质的争论。文学发展史上,文学文本由口语文本——文字文本——多媒体文本——可视文本的转变很好地验证了上述观点。文学演变的... 新的媒介载体的出现会导致文学文本形态的变化,而文本形态的演变又必然带来文学观念的转变,引发有关文学本质的争论。文学发展史上,文学文本由口语文本——文字文本——多媒体文本——可视文本的转变很好地验证了上述观点。文学演变的这一规律对于研究当前文艺热点问题很有启发价值,目前电子新媒介技术导致文本形态多样发展,由此引发的"文学泛化"、"文学终结"等问题值得重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媒介 文学文本 文学观念 文学终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亡”迷雾、现代性危机与批判精神——读吴子林编著《艺术终结论》
12
作者 江飞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3-125,共3页
置身于全球文化工业的情境中,艺术如何担当起将沉沦的个体从物化的文化氛围中解放出来的重任,这是我们以及这个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正如尼采所言,"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1〕当我们通过吴子... 置身于全球文化工业的情境中,艺术如何担当起将沉沦的个体从物化的文化氛围中解放出来的重任,这是我们以及这个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正如尼采所言,"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1〕当我们通过吴子林选编的这本《艺术终结论》,再次集中审视黑格尔、阿瑟.C.丹托等人的"艺术终结论"或是J.希利斯.米勒的"文学终结论"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终结论 现代性危机 “死亡” 批判精神 编著 希利斯.米勒 文学终结论 文化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传媒艺术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晶 于隽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对文学与传媒艺术的关系提出全面的、建构性的观点:不同意德里达和米勒等人的"文学终结论",也不主张恪守文学的原有疆界。德里达和米勒"文学终结论"的依据是印刷时代让位于电信时代,本文认为印刷文化只是文学... 本文对文学与传媒艺术的关系提出全面的、建构性的观点:不同意德里达和米勒等人的"文学终结论",也不主张恪守文学的原有疆界。德里达和米勒"文学终结论"的依据是印刷时代让位于电信时代,本文认为印刷文化只是文学的媒体之一种,文学并不会因为印刷文化退居其次而消亡。文学可以推溯到文字产生之前的口头谣谚,也可以延展到后印刷文化的任何时代。文学是无法终结的。电子传媒可以产生更多的文学样式,可以改变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也可以使文学得到更为直观的表演。传媒时代自有传媒时代的文学形态。文学的属性在于语言美感和内在视像,同时,以文学运思为其连结纽带。传媒艺术不仅是图像呈现,而且要有内在意蕴,无论是叙事性的讲述,还是抒情性的画面,都需要用文学性的运思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文学和传媒艺术的深度融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时代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传媒艺术 文学终结 语言美感 文学运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本体问题的理论反思——以钱中文先生《文学理论:求索与反思》为个案 被引量:2
14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84,共7页
本文以《文学理论:求索与反思》一书为个案,系统梳理、评述了钱中文先生新世纪以来关于文学本体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反思与论辩。这些问题包括:文学有没有自己的"本质"?文学的"本质"问题是不是可以探讨?"反本质主... 本文以《文学理论:求索与反思》一书为个案,系统梳理、评述了钱中文先生新世纪以来关于文学本体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反思与论辩。这些问题包括:文学有没有自己的"本质"?文学的"本质"问题是不是可以探讨?"反本质主义"是否意味着取消"本质"研究?如果文学的"本质"研究不可取消,那么文学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评价本质解构之后文学的边界和文学理论的扩容?如何从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地位看待"文学终结"、"文学理论死了"之类的耸听危言?作为中国文论界的领军人物,钱中文先生晚年调动一生的学术积累回应了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质 审美意识 新理性精神 文学边界 理论扩容 文学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托艺术终结论及其在中国的接受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9-176,共8页
新世纪以来,美国分析美学家丹托的艺术终结论迅速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这种关注从理论旅行的观点来看,是由于本土实际需要。20世纪90年代后,文学及其理论出现边缘化危机,这是艺术终结思想进入中国的现实土壤。然而,丹托艺术终结论聚焦... 新世纪以来,美国分析美学家丹托的艺术终结论迅速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这种关注从理论旅行的观点来看,是由于本土实际需要。20世纪90年代后,文学及其理论出现边缘化危机,这是艺术终结思想进入中国的现实土壤。然而,丹托艺术终结论聚焦在当代西方艺术,与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之间存在很大距离,因而其思想虽倍受关注,却并没有像其他学者如韦尔施、费瑟斯通等人那样,与中国文化现实之间形成有效结合。尽管如此,从其思想的内在哲学理路以及丹托本人对中国艺术的关切来看,其艺术终结论对中国当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仍然有着十分现实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托 艺术的终结 文学终结 理论旅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与中国人文学术的国际化
16
作者 王宁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5,共11页
希利斯·米勒作为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在中国也有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批评者,他的著述经常被人们引用和批评性地讨论,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理论思考和建构也不无启迪。他生前先后20多次到中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在中... 希利斯·米勒作为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在中国也有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批评者,他的著述经常被人们引用和批评性地讨论,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理论思考和建构也不无启迪。他生前先后20多次到中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在中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并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美国和中国出版了他的中国演讲集。米勒之于中国的意义特别体现于下列两个事件:其一是中国学界对他关于“文学终结”的观点及其所引发的争论产生的误解,其二是他与中国学者张江就“强制阐释”问题进行的通信交流和讨论,尤其是后者同时在中国和西方语境中引发了较大的批评性讨论。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要走向世界,正需要像米勒这样的西方主流理论家的支持和推进。因此就这一点而言,米勒为中国人文学术国际化作出的贡献尤其应该受到赞赏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中国人文学 文学终结论 强制阐释 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地姿态、问题意识及整体性重塑——东西小说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先锋文学
17
作者 曾攀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74,共7页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先锋文学的整体性演进逐渐隐匿,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发展与潜流式的余续。而且,经典化的过程也令"先锋"不断固化而形成种种规定性,尤其在"先锋文学的终结"等声音的冲击下,~((1))先锋写作开始停...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先锋文学的整体性演进逐渐隐匿,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发展与潜流式的余续。而且,经典化的过程也令"先锋"不断固化而形成种种规定性,尤其在"先锋文学的终结"等声音的冲击下,~((1))先锋写作开始停滞不前,从显学逐渐弱化。因此,当下重提先锋文学,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激活,如何延续,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先锋"续航"如何重新确认并表达自身,~((2))以新的历史感与问题意识,寻觅现实落脚点以及形式话语的支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文学 文学终结 先锋写作 历史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典化 支撑点 碎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地位不再?何种地位?谁之地位?
18
作者 埃伦娜·卡瓦良·布埃斯库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88,共8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常说,且往往夸大其词地说,人文科学——尤其是文学——已失去了象征性地位。这一悲观的立场认为,我们将无路可退——仿佛我们位处著名的"历史的终结"时刻,一如福山在柏林墙倒塌后所预见的那样。我建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常说,且往往夸大其词地说,人文科学——尤其是文学——已失去了象征性地位。这一悲观的立场认为,我们将无路可退——仿佛我们位处著名的"历史的终结"时刻,一如福山在柏林墙倒塌后所预见的那样。我建议以更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来看待这个问题,并考虑到对地位(无论是获得还是失去)的讨论往往出于一个视角、一种立场,其性质也关乎我们作为观察者和读者在文化上处理的文学百科全书。因此,我讨论了所谓"地位不再"的性质,以强调它根植于将文学作为首要的民族的表达这一理解。然而,如果我们采取其他立场,这一讨论的问题性质就会发生有趣的变化。然后,通过强调损失往往意味着转化,我继续讨论"归属形式"对于理解文学和人文学科的象征性质的关键作用。我们应该考虑到知识和文化资本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有助于我们理解周围的诸多实践领域。总之,我们应该将所有困扰我们领域的"终结"和"死亡"予以相对化的处理,因为它们认为文学注定会成为一种文化和象征意义上的损失,或标志着注定消失的过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象征价值 文学与民族 文学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年后小说会成“祭拜品”吗
19
作者 陈晓岑 《电影评介》 2010年第4期103-104,共2页
消费社会的到来,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以传统印刷术为基础的纸质文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有人甚至预言25年后小说会终结。在文学界,一场有关文学命运的大讨论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文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学,只要有人的存在,只要人的读... 消费社会的到来,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以传统印刷术为基础的纸质文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有人甚至预言25年后小说会终结。在文学界,一场有关文学命运的大讨论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文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学,只要有人的存在,只要人的读写能力没有丧失,表达人类情感的文学就会继续生存下去。虽然新的小说形态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它们为小说更好地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文学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如何救赎自己——格非近年小说论
20
作者 徐兆正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9-176,共8页
一、精英阶层群像(一)在《1999:小说叙事掠影》一文,格非如此表达了他对文学退出社会这一问题的看法:"这种繁荣主要指向文学在公众生活中的地位,文学对于大众的影响力。这种辉煌曾经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它所留下的阴影就会浓重到怎... 一、精英阶层群像(一)在《1999:小说叙事掠影》一文,格非如此表达了他对文学退出社会这一问题的看法:"这种繁荣主要指向文学在公众生活中的地位,文学对于大众的影响力。这种辉煌曾经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它所留下的阴影就会浓重到怎样的程度。两者都被夸大了。";这篇文章收录于《博尔赫斯的面孔》,此文之后,格非就写下了《现代文学的终结》,算是对上文的进一步引申。有趣的是,他显然也对"现代文学的开始"抱有一种清明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尔赫斯 格非 小说论 小说叙事 文学终结 精英阶层 现代文学 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