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及其效应 |
刘新锁
刘英利
|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
2012 |
1
|
|
2
|
台湾女性文学的现代性书写 |
阎纯德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3
|
以“现代性”为坐标,还鲁迅以历史真实——读评《启蒙与革命: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
陈辽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4
|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读《视觉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失聪》 |
毕芙蓉
|
《中文自学指导》
|
2009 |
0 |
|
5
|
文学现代性的时间形式与空间形式 |
周新民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9
|
|
6
|
我国现代文学中反现代性书写的价值与意义——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现代性研究》 |
潘丽莎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7
|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焦虑与选择 |
杨洪承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8
|
《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 |
杨念群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9
|
“中国新文学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 |
陈洁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0
|
守望乡土的文学意义——以火会亮《村庄的语言》为例 |
李生滨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7 |
0 |
|
11
|
“倘若”与“然而”——鲁迅话语世界的理想类型 |
张克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