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的桐城派书写及学术反思
1
作者 邓心强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3-111,共9页
桐城派在新文化运动的猛烈冲击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迅疾进入民国各类文学理论批评史书写中,为民国学者高度关注和研究,这是桐城派作为古文流派再次走向经典的重要途径之一。民国主要文论家聚焦桐城派,在书写内容、书写角度、书写方法等... 桐城派在新文化运动的猛烈冲击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迅疾进入民国各类文学理论批评史书写中,为民国学者高度关注和研究,这是桐城派作为古文流派再次走向经典的重要途径之一。民国主要文论家聚焦桐城派,在书写内容、书写角度、书写方法等方面皆有创获,并染上了浓厚的时代印记。他们重视清代学术思潮、文学作品和桐城派批评之间的关联,初步奠定了桐城派书写的内容与框架。在学科开创之初,民国学者格外注重对桐城派材料的搜集与整理,能娴熟运用比较法、文本细读法展开论析,具有鲜明的书写特点和治学特色。在个性追求、语体使用、延续传统、重视整体感悟、不断修订从而打造精品等方面,独具风貌、自成特色,值得今人重新审视并弘扬。当下对其进行学术反思有助于深入把握桐城派发展和演进的范式脉络,管窥众多名家书写桐城派的学理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桐城派 文学理论批评史 书写特色 当代启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批评史编写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2
作者 姚鹤鸣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25-128,共4页
在编写文学理论批评史之前,必须要有一定的史论思想准备,其中有几个关系问题必然会涉及到,本文对此浅论如下。首先是"史"和"论"的关系。环绕着史著构架的基本规律,我们一直听到两种意见的争论,即"论从史出&qu... 在编写文学理论批评史之前,必须要有一定的史论思想准备,其中有几个关系问题必然会涉及到,本文对此浅论如下。首先是"史"和"论"的关系。环绕着史著构架的基本规律,我们一直听到两种意见的争论,即"论从史出"和"史从论出"。前者强调史实的客观制约作用,认为有"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批评史 文学 论从 社会政治 关系问题 客观性 过程 创作实践 现象 制约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批评世纪风貌的准确勾勒与系统阐发——评《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
3
作者 张德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3-144,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民族化漫议
4
作者 周伟民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29-34,共6页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学习马克思主义时有一个著名的论断:“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六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充分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学习马克思主义时有一个著名的论断:“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六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充分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武器。在政治上,对于各国革命来说,无疑是应该与各国的实际、各国的民族特点相结合;在文化上也必然要同各国的民族文化及其遗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各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共产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优秀精神财富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批评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 民族化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相结合 文学思想 民族形式 毛泽东同志 学习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诗举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讲
5
作者 程千帆 《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第3期135-140,114,共7页
我们研究文学批评史的目的,是总结前人对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找出规律,以期有益于今天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总结前人的研究,又不外两个方面,一是某些理论原则,例如“形神兼备”;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批评史 理解作品 江西派 以形传神 社会生活 黄庭坚 思想感情 陈师道 刘禹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则其久 通则不乏——刘勰论文学的继承和创新 被引量:2
6
作者 穆克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68-75,共8页
各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在前代文学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需要,继续发展变化的。因此,继承和创新是文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刘勰对这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文心雕龙·通变》篇是论述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的专篇论文。“通变”一词,出自《周易&... 各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在前代文学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需要,继续发展变化的。因此,继承和创新是文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刘勰对这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文心雕龙·通变》篇是论述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的专篇论文。“通变”一词,出自《周易·系辞》。《系辞》多次用这个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变 文心雕龙 文学理论批评史 论述文 楚辞 文学创作 儒家思想 诗经 作品 司马相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释义批评的“比兴”说
7
作者 萧华荣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5期66-71,共6页
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既然创作与批评是有某些逆向同构性,那么通常视为创作手法的比兴说一转而为批评的着眼点,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其实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比兴说作为批评方法,原就是早于它之作为... 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既然创作与批评是有某些逆向同构性,那么通常视为创作手法的比兴说一转而为批评的着眼点,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其实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比兴说作为批评方法,原就是早于它之作为表现方法的,因为早期的说《诗》家、释《诗》家所提出、运用并深远影响于后世的比兴说,从原则上讲只是对“诗三百”的牵附甚至歪曲理解与解释;也就是说,“诗三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说 诗三百 创作手法 深远影响 文学理论批评史 表现方法 同构性 作品 诗经 毛诗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德潜“温柔敦厚”说辩 被引量:2
8
作者 许总 《文史哲》 1985年第1期78-84,共7页
沈德潜的诗论,虽有“格调”、“性情”、“论法”诸端,然究其根本,则无不归于“温柔敦厚”。其《国朝诗别裁集》凡例云: 诗之为教,不外孔子教小子教伯鱼数言,而其立言一归于温柔敦厚,无古今一也。在《说诗啐语》中更认为: 温柔敦厚,斯... 沈德潜的诗论,虽有“格调”、“性情”、“论法”诸端,然究其根本,则无不归于“温柔敦厚”。其《国朝诗别裁集》凡例云: 诗之为教,不外孔子教小子教伯鱼数言,而其立言一归于温柔敦厚,无古今一也。在《说诗啐语》中更认为: 温柔敦厚,斯为极则。对于沈氏极力强调的这一“诗教之本原”,历来非议者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氏 沈德潜 诗论 说诗 儒家诗教 中国文学 前后七子 美学思想 文学理论批评史 社会功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右相瞰适度为美——从皎然《诗式》“气高而不怒”说起 被引量:2
9
作者 董丁诚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44-48,共5页
关于皎然《诗式》,敏泽同志在他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里指出:“是一部总结、概括了前人的艺术经验(主要是以抒情写景见长的王、孟诗派的艺术经验)、并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诗歌理论专著,它的某些论述艺术规律、特点的见解,完全是可以为... 关于皎然《诗式》,敏泽同志在他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里指出:“是一部总结、概括了前人的艺术经验(主要是以抒情写景见长的王、孟诗派的艺术经验)、并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诗歌理论专著,它的某些论述艺术规律、特点的见解,完全是可以为我们批判继承的。”这种评价基本上是确当的。但是,他在具体论到皎然的佛家出世思想时,却找出《诗式》“气高而不怒”一语作为佐证,并分析说:(皎然)认为文学作品“气高”而不应失于“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皎然 诗式 艺术经验 批判继承 诗歌 文学作品 适度 文学理论批评史 艺术规律 艺术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燮《原诗》新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绍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47-53,共7页
清代初期的叶燮(1627——1730)是一位值得高度重视的文学家兼文学理论家。他的诗文创作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但也仍有闪光的东西在;他的文学理论(主要是诗论)是一笔富有民主性精华的遗产,其中有很多精辟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 清代初期的叶燮(1627——1730)是一位值得高度重视的文学家兼文学理论家。他的诗文创作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但也仍有闪光的东西在;他的文学理论(主要是诗论)是一笔富有民主性精华的遗产,其中有很多精辟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仍有借鉴意义。叶燮及其著作,历来不受重视,这和叶燮的社会地位低微,其理论不与时合有直接关系。解放以来,郭绍虞、霍松林、敏则、蒋凡诸先生相继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此项研究打开了局面。特别是敏则在其《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对叶燮及其《原诗》作了相当高的评价,指出叶燮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文学创作 文学理论批评史 诗文创作 高度重视 进化论 民主性精华 文学评论 作家论 社会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士祯“神韵说”新探
11
作者 徐振贵 《齐鲁学刊》 CSSCI 1993年第2期41-46,共6页
长期以来,在否定清前期诗人王士祯的“神韵说”诗论的诸说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是认为“神韵说”“回避和脱离现实生活,以艺术风格上的所谓‘含蓄’,‘冲和’、‘淡远’,反对诗歌反映较强的现实内容,其目的是为清王朝的统治粉饰太平,... 长期以来,在否定清前期诗人王士祯的“神韵说”诗论的诸说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是认为“神韵说”“回避和脱离现实生活,以艺术风格上的所谓‘含蓄’,‘冲和’、‘淡远’,反对诗歌反映较强的现实内容,其目的是为清王朝的统治粉饰太平,点缀升平,实际上是一种帮闲文学”(郭绍虞《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倘若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韵说 王士祯 艺术风格 文学理论批评史 诗论 妙悟 现实生活 清王朝 郭绍虞 司空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杂学旁搜”到“观于远近”
12
作者 吴调公 《文史哲》 1985年第3期55-58,共4页
想起《红楼梦》里说过贾宝玉是“杂学旁搜”,我不由联想起我青少年时代,也很有点这种味道。“杂学”而又是“旁搜”,不免有一点读书零乱或者是缺少有目的地汲取和剔除知识的意味;然而从一个初初治学的人说来,不懂得治学方法,光从兴趣出... 想起《红楼梦》里说过贾宝玉是“杂学旁搜”,我不由联想起我青少年时代,也很有点这种味道。“杂学”而又是“旁搜”,不免有一点读书零乱或者是缺少有目的地汲取和剔除知识的意味;然而从一个初初治学的人说来,不懂得治学方法,光从兴趣出发,乱翻乱看,齐头并进,主次不分,缓急不辨,这种情况也是常有的。从“乱”到“不乱”,从无计划到有计划,有个千山万水的过程。回头一看时,对走过的弯路,就有清醒的认识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还比不走弯路或不大走弯路的人,更能从教训中获得教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学 治学方法 李商隐 贾宝玉 红楼梦 文学 时代折光 文学理论批评史 思想 晚唐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理解“建安风骨”
13
作者 张可礼 《文史哲》 1986年第3期24-27,23,共5页
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不少文人,特别是钟嵘、陈子昂、李白和严羽等,在评论建安诗歌时,都曾使用过“建安风骨”,或近似于“建安风骨”这样的概念,而且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这一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不少文人,特别是钟嵘、陈子昂、李白和严羽等,在评论建安诗歌时,都曾使用过“建安风骨”,或近似于“建安风骨”这样的概念,而且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这一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今天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它?诸如此类的问题。现在仍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 陈子昂 我国古代 文学理论批评史 汉魏风骨 建安文学 诗品 李白 左思风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论研究的崛兴——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而作
14
作者 董丁诚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11-17,共7页
有文学便有文论。文论与文学的发生、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和一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犹如火车之双轨,自先秦而下,横贯今古,已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而把中国古代文论当作一门独立的文艺学科来研究,起步却是很晚的,如果以192... 有文学便有文论。文论与文学的发生、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和一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犹如火车之双轨,自先秦而下,横贯今古,已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而把中国古代文论当作一门独立的文艺学科来研究,起步却是很晚的,如果以1927年陈中凡先生写的第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标志,不过半个多世纪罢了。继陈著之后,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陆续出现了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方孝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文学批评 文心雕龙 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 三十年代 四十年代 郭绍虞 朱东润 六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加强古代文论研究的现实感
15
作者 周伟民 《江汉论坛》 1988年第7期51-54,共4页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从文化史的意义出发固然重要;但是,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具有现实感和当代性,是古代文论研究领域中更为迫切的课题.在追溯、考察和研究古代文论时,应当提倡研究者怀有一个当代的目的:促进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和文学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从文化史的意义出发固然重要;但是,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具有现实感和当代性,是古代文论研究领域中更为迫切的课题.在追溯、考察和研究古代文论时,应当提倡研究者怀有一个当代的目的:促进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和文学艺术创作,从而使这种研究活动充满现实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而存在的,它有着独特的体系;这个体系,与中国古代的文学家的思维模式、创作过程以及文学鉴赏相互适应、相得益彰.作为一个封闭性的自我循环的体系,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获得生机,一定要有扬弃和否定.马克思认为,扬弃是人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现实感 当代性 时代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文学观念 现实主义 文学理论批评史 思维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刘勰的文质观 被引量:2
16
作者 蔡守湘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79年第2期36-42,共7页
产生在南北朝南齐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学理论批评中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深入地探讨了文学理论批评中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它“割情析采,笼圈条贯”,系统地提出了文质关系的理论,在我国和世界的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都... 产生在南北朝南齐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学理论批评中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深入地探讨了文学理论批评中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它“割情析采,笼圈条贯”,系统地提出了文质关系的理论,在我国和世界的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质观 文学理论批评史 内容与形式 文学创作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文心雕龙 封建社会 作家作品 南北朝 情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