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的桐城派书写及学术反思 |
邓心强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2
|
文学理论批评史编写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
姚鹤鸣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3
|
文学理论批评世纪风貌的准确勾勒与系统阐发——评《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 |
张德明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4
|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民族化漫议 |
周伟民
|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
0 |
|
5
|
读诗举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讲 |
程千帆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0 |
0 |
|
6
|
变则其久 通则不乏——刘勰论文学的继承和创新 |
穆克宏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2
|
|
7
|
作为释义批评的“比兴”说 |
萧华荣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8 |
0 |
|
8
|
沈德潜“温柔敦厚”说辩 |
许总
|
《文史哲》
|
1985 |
2
|
|
9
|
左右相瞰适度为美——从皎然《诗式》“气高而不怒”说起 |
董丁诚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2
|
|
10
|
叶燮《原诗》新论 |
王绍龄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1 |
1
|
|
11
|
王士祯“神韵说”新探 |
徐振贵
|
《齐鲁学刊》
CSSCI
|
1993 |
0 |
|
12
|
从“杂学旁搜”到“观于远近” |
吴调公
|
《文史哲》
|
1985 |
0 |
|
13
|
如何理解“建安风骨” |
张可礼
|
《文史哲》
|
1986 |
0 |
|
14
|
古代文论研究的崛兴——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而作 |
董丁诚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4 |
0 |
|
15
|
论加强古代文论研究的现实感 |
周伟民
|
《江汉论坛》
|
1988 |
0 |
|
16
|
评刘勰的文质观 |
蔡守湘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79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