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人的存在的现代主义文学实质--一种非文学方式的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姜永刚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3-138,共6页
现代主义文学作为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支脉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盛行于西方的文学形态。其创作方法和思潮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存在主义、先锋主义、荒诞派、意识流、黑色幽默等。
关键词 现代主义文学 文学方式 人的存在 解读 现代主义艺术 二十世纪初 十九世纪末 超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文学生产方式的内涵及现代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雪军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7年第6期189-192,共4页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生产方式理论,对于我们全面、深刻、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科学地认识和解决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有关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从文学的物质生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两个方面来把...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生产方式理论,对于我们全面、深刻、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科学地认识和解决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有关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从文学的物质生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两个方面来把握文学生产方式的内涵,并对文学生产方式的现代意义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产方式 意识形态生产 物质生产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存在到“文学性”存在——文学存在方式的嬗变探究
3
作者 蒋继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12,共4页
"文学存在方式"主要是追问"文学怎样存在"的问题,比抽象地索解"文学是什么"要好得多。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语言学转向和文化研究的兴起,文学从执拗于自身的纯粹语言、结构、形式领地到弥漫于一切非文... "文学存在方式"主要是追问"文学怎样存在"的问题,比抽象地索解"文学是什么"要好得多。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语言学转向和文化研究的兴起,文学从执拗于自身的纯粹语言、结构、形式领地到弥漫于一切非文学话语和文化文本之中,其研究的对象不再是纯文学文本,而是关涉人文社科诸多领域的社会文化文本,即文学性文本。伴随文学性的蔓延,一切的历史叙事、哲学观念、神学故事都打上文学的语言情结,文学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存在方式。后理论视域中的文学存在应在规避传统现象/本质的二元思维模式基础上,着眼于实体性、整体性、关系性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学存在方式 形式主义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教育 文学存在的一种方式
4
作者 徐一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7-49,共3页
在以往的文学理论研究中,我们比较习惯首先解决文学的本质问题,而事实上,文学以什么方式存在是一个更加普遍而重要的问题。本文认为,文学是一种以教育的方式存在的社会现象,因为文学与教育一样具有文化性、功利性和公共性。提倡文学是... 在以往的文学理论研究中,我们比较习惯首先解决文学的本质问题,而事实上,文学以什么方式存在是一个更加普遍而重要的问题。本文认为,文学是一种以教育的方式存在的社会现象,因为文学与教育一样具有文化性、功利性和公共性。提倡文学是一种教育存在不仅对理解文学教育有意义,而且对文学的发展也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质 文学教育 文学存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的必要性
5
作者 贺晓武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36,共4页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文艺实践,重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有其必要性。因为这个提法既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也坚持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又掌握了审美意象的多重叠合的复杂现象,更在文学机制上深入把握文学生产...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文艺实践,重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有其必要性。因为这个提法既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也坚持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又掌握了审美意象的多重叠合的复杂现象,更在文学机制上深入把握文学生产的自律和他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产方式 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象的多重叠合 文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文人对新旧传播方式的态度与选择——兼与当代数字化出版浪潮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静 王兆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9-203,共5页
宋初百年,雕版印本开始蔚然成风。宋初文人在文集序跋中常常会特意点明选择雕版印刷作为传播方式,并对这一技术充满欣喜与赞叹。朝廷对此更是大力扶持和推行,设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和营运。但还有不少人坚持传统的刻石传播,这其中深含着著... 宋初百年,雕版印本开始蔚然成风。宋初文人在文集序跋中常常会特意点明选择雕版印刷作为传播方式,并对这一技术充满欣喜与赞叹。朝廷对此更是大力扶持和推行,设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和营运。但还有不少人坚持传统的刻石传播,这其中深含着著述能够长久流传的期待。同时,写本也并存不废。雕版印刷作为一种新媒介,促成了有宋一代的文化昌盛。另外,宋代书籍的大规模产生,使一些人从精读走向泛读。但雕版繁荣所带来的阅读效果,还是功大于过。如今,数字化出版在传统的纸媒体面前显示出巨大的优势,这和一千年前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有一定的可类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文学 文学传播方式 雕版印刷 数字化出版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文学作品文本分析的性质、地位、路径和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刘俐俐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16,共8页
论文提出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旨在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探寻文学作品艺术价值形成的原因和机制。这一性质决定了文本分析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活动和方式,区别于一般的文学欣赏,区别于文学史研究、文学思潮史研究、以作品为核心的作... 论文提出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旨在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探寻文学作品艺术价值形成的原因和机制。这一性质决定了文本分析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活动和方式,区别于一般的文学欣赏,区别于文学史研究、文学思潮史研究、以作品为核心的作家论、与时代同步的文学评论等其他文学研究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文本分析主要以优秀文学作品即文学经典为分析的对象。文学文本多层次立体结构性地存在,是文本分析的可能空间。文本分析的路径为由果溯因的诗歌学模式即语言学模式。文本分析需要采用方法,方法在文本分析中的功用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具个性的艺术特征;运用方法进入文本分析,能够产生比较机制。方法论一般原理是文本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方法具体操作为走综合的路子,即各种方法对应于文本不同的层面,并且进入文本后互相结合和转换。文本分析的意义在于:深化对于叙事性文体诸如小说的见解;是文学史科学化的基础性工作;担当文化传承和文学理论传承的作用;是文学理论概括和提升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文学创作具有借鉴意义;对于读者文学阅读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艺术价值 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 文本分析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意识形态与作为大众文化的文学——纪念林焕平先生逝世两周年而作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6-63,共8页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大众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社会主义文学 文学生产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历史研究与语言形式研究融合的可能性——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汪正龙教授访谈
9
作者 汪正龙 王文博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161,共7页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追求文学永恒不变本质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了,研究文学存在方式要有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与研究方式。从大的方面看,文学涵盖了形式的社会意义与历史的形式构型两个方面,把社会历史研究与语言形式研究相结合十分必要。但是...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追求文学永恒不变本质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了,研究文学存在方式要有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与研究方式。从大的方面看,文学涵盖了形式的社会意义与历史的形式构型两个方面,把社会历史研究与语言形式研究相结合十分必要。但是这个“历史”是双重的,不仅针对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也适用于我们对知识生产本身的历史有效性、有限性的认知与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社会历史 语言形式 文学存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始于1990年代的文学变局——再从《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说起
10
作者 吴俊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54,共7页
鉴于世纪之交以来的文学现状,特别是新媒介写作形成的问题,探讨媒介之变对于文学的形态和生态、文学史流变的影响。以案例分析为路径,再度回溯1990年代《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出的“80后”文学、网络写作的早期现象,阐述媒介技术、... 鉴于世纪之交以来的文学现状,特别是新媒介写作形成的问题,探讨媒介之变对于文学的形态和生态、文学史流变的影响。以案例分析为路径,再度回溯1990年代《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出的“80后”文学、网络写作的早期现象,阐述媒介技术、文学生产机制与文学制度的合流所形成的文学新生态。新文体和新文类成为媒介之变的主要后果,如何处置新媒介生产的文本包括在什么限度中赋予其文学身份、并如何进入文学史等,成为文学研究的理论挑战。提出有必要严格区分网络写作的文本属性,严格界定网络文本的概念等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芽》 新概念作文大赛 网络新媒介文学(写作) 文学生产机制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石刻对文学传播的贡献
11
作者 杜海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67,共7页
在历史上流行过的诸种载体如甲骨、竹简、木牍、丝帛、皮革、纸张、金属与山石中,石刻以其独特的优势,以持久、及时、开放的传播方式,为文学发展提供了甚大的帮助:一是提供方便的学习平台,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二是彰显文学的魅力,延... 在历史上流行过的诸种载体如甲骨、竹简、木牍、丝帛、皮革、纸张、金属与山石中,石刻以其独特的优势,以持久、及时、开放的传播方式,为文学发展提供了甚大的帮助:一是提供方便的学习平台,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二是彰显文学的魅力,延续文学作品的生命,从而繁荣了文学创作;三是保存了大量的作家与作品。石刻对文学的传播具有其他传播形式不具备的功能,在历史上为文学繁荣做出的贡献应该得到重视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文学 文学传播 文学传播方式 文学传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诞
12
作者 陈开晟 《东南学术》 2003年第2期128-129,共2页
关键词 “荒诞” 文学表现方式 文学批评 术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于哲学的文之思
13
作者 张新颖 郑宇蒙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0-70,共1页
作为20世纪分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事件”成为当今西方哲学理论景观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生长点。21世纪以来,回归文学性的研究日益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在此背景下,作为“事件”的文学凸显出来。随着“事件”成为理解文学存在方式的... 作为20世纪分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事件”成为当今西方哲学理论景观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生长点。21世纪以来,回归文学性的研究日益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在此背景下,作为“事件”的文学凸显出来。随着“事件”成为理解文学存在方式的核心概念,国内外文学评论家借助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与跨学科的理论资源,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探讨文学事件的概念,成果斐然。南京大学何成洲、但汉松主编的《文学的事件》(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首次将文学作为事件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讨,以哲学源头之光“映照文艺批评进程,启迪推陈出新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者 文学存在方式 文学事件 文学评论家 文艺批评 文学作品 南京大学 文本细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傅玄的文体观与乐府诗创作
14
作者 朱家亮 吴玉兰 《求是学刊》 CSSCI 1999年第6期100-102,共3页
关键词 乐府诗 文体观 傅玄 文体风格 风格特点 文学批评方式 诗歌创作 文体研究 作家作品 《文心雕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