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文学性的轨迹——从李浩看先锋派之后的文学新变
1
作者
梅兰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40,共8页
文学性,往往被看作是在中与西、文学与政治的框架内一个隶属于80年代启蒙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文学的概念(1),在文学性的反思中,当代文学史研究往往以纯文学和左翼文学作为此消彼长的文学现象;对于文学史研究来说,这无可厚非,但对于文学...
文学性,往往被看作是在中与西、文学与政治的框架内一个隶属于80年代启蒙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文学的概念(1),在文学性的反思中,当代文学史研究往往以纯文学和左翼文学作为此消彼长的文学现象;对于文学史研究来说,这无可厚非,但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有必要明确,文学性本身并不是一个封闭的隶属于自由主义的形式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作家
纯
文学
先锋派作家
叙述者
文学新变
先锋
文学
小说家
文学
性
左翼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古文学新变的触发机制
2
作者
徐宝余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5,共5页
中古文学新变现象受到了古今学者的普遍关注,甚至"新变"被今天的学者列为中古文学三派之一。然而,触发文学新变的因素和机制又是什么?本文从诗乐离合、文体流变、文化交融、史学思维和中道观念等方面对触发中古文学新变的诸...
中古文学新变现象受到了古今学者的普遍关注,甚至"新变"被今天的学者列为中古文学三派之一。然而,触发文学新变的因素和机制又是什么?本文从诗乐离合、文体流变、文化交融、史学思维和中道观念等方面对触发中古文学新变的诸种因素试加探讨,以揭示中古文学新变的内在理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新变
诗乐离合
文体流
变
文化交融
史学思维
中道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商贾精神和南宋陆游诗歌创作的新变
被引量:
2
3
作者
陈书录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7-131,共5页
深受南宋时代商贾精神影响的陆游的诗文创作,增添了一些新变的因素:由唐代李白、白居易等人的“悔作商人妇”,到陆游诗中的“宁嫁与商人”,张扬商人妇甘居市民(包括商贾)阶层、反叛封建权势的精神;从中唐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贾雄则...
深受南宋时代商贾精神影响的陆游的诗文创作,增添了一些新变的因素:由唐代李白、白居易等人的“悔作商人妇”,到陆游诗中的“宁嫁与商人”,张扬商人妇甘居市民(包括商贾)阶层、反叛封建权势的精神;从中唐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贾雄则农伤”,到陆游以羡慕之情看待商贾的逐利与享乐;从北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注重内政的弊端到陆游注重外敌的入侵,将重商忧商之意与抗金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诗风悲壮苍凉,骨气奇高,显示出新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与洪迈的《夷坚志》等小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贾精神
陆游
文学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心雕龙》诗乐互动下的文学通变观
4
作者
徐宝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101,共7页
文学理论能动地借助于音乐思想,或者是音乐思想以其厚重经学为依托对文学理论进行渗透,皆促成了文学思想的新变;与之相应,传统的音乐思想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对音乐新声的包容与酌取。《文心雕龙》"诗为乐心"、"酌...
文学理论能动地借助于音乐思想,或者是音乐思想以其厚重经学为依托对文学理论进行渗透,皆促成了文学思想的新变;与之相应,传统的音乐思想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对音乐新声的包容与酌取。《文心雕龙》"诗为乐心"、"酌于新声"、"刻镂声律"、"比章于乐"等观念的提出,既体现了刘勰对于音乐新声的诗学观照,也体现了他基于文学写作声病诉求上的乐理探索;同时,也可见出刘勰在齐梁文学的嬗变中所把持的经学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新
声
文学新变
通
变
刘勰
《文心雕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越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5
作者
王嘉良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7-104,共8页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固然不可缺少对世界文化新潮的有效汲取,但“传统内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越文化的新变精神,恰好与越地以鲁迅领衔的作家群体开创中国新文学的卓越建树形成同构对应关系,对此作出深入探究当能有效阐释文学转型...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固然不可缺少对世界文化新潮的有效汲取,但“传统内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越文化的新变精神,恰好与越地以鲁迅领衔的作家群体开创中国新文学的卓越建树形成同构对应关系,对此作出深入探究当能有效阐释文学转型话题。在新旧文学转型期间,越地新文学作家提供的理论话语与文学形态的现代性追求、文学新变在创新文本的全面覆盖、新文体变革传统的现代延续等,正好说明:越文化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新变
整体特色
创作文本
文风刷
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学性的轨迹——从李浩看先锋派之后的文学新变
1
作者
梅兰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出处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40,共8页
基金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专项基金(项目编号:5001400031)阶段性成果
文摘
文学性,往往被看作是在中与西、文学与政治的框架内一个隶属于80年代启蒙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文学的概念(1),在文学性的反思中,当代文学史研究往往以纯文学和左翼文学作为此消彼长的文学现象;对于文学史研究来说,这无可厚非,但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有必要明确,文学性本身并不是一个封闭的隶属于自由主义的形式概念.
关键词
当代作家
纯
文学
先锋派作家
叙述者
文学新变
先锋
文学
小说家
文学
性
左翼
文学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古文学新变的触发机制
2
作者
徐宝余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5,共5页
基金
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S30403
文摘
中古文学新变现象受到了古今学者的普遍关注,甚至"新变"被今天的学者列为中古文学三派之一。然而,触发文学新变的因素和机制又是什么?本文从诗乐离合、文体流变、文化交融、史学思维和中道观念等方面对触发中古文学新变的诸种因素试加探讨,以揭示中古文学新变的内在理路机制。
关键词
文学新变
诗乐离合
文体流
变
文化交融
史学思维
中道观念
Keywords
the new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ture
the new rhythm of music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the blend of culture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商贾精神和南宋陆游诗歌创作的新变
被引量:
2
3
作者
陈书录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7-131,共5页
文摘
深受南宋时代商贾精神影响的陆游的诗文创作,增添了一些新变的因素:由唐代李白、白居易等人的“悔作商人妇”,到陆游诗中的“宁嫁与商人”,张扬商人妇甘居市民(包括商贾)阶层、反叛封建权势的精神;从中唐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贾雄则农伤”,到陆游以羡慕之情看待商贾的逐利与享乐;从北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注重内政的弊端到陆游注重外敌的入侵,将重商忧商之意与抗金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诗风悲壮苍凉,骨气奇高,显示出新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与洪迈的《夷坚志》等小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关键词
商贾精神
陆游
文学新变
Keywords
formal merchants
LU You
new change of literature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心雕龙》诗乐互动下的文学通变观
4
作者
徐宝余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101,共7页
基金
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CW0624成果之一。
文摘
文学理论能动地借助于音乐思想,或者是音乐思想以其厚重经学为依托对文学理论进行渗透,皆促成了文学思想的新变;与之相应,传统的音乐思想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对音乐新声的包容与酌取。《文心雕龙》"诗为乐心"、"酌于新声"、"刻镂声律"、"比章于乐"等观念的提出,既体现了刘勰对于音乐新声的诗学观照,也体现了他基于文学写作声病诉求上的乐理探索;同时,也可见出刘勰在齐梁文学的嬗变中所把持的经学立场。
关键词
音乐
新
声
文学新变
通
变
刘勰
《文心雕龙》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I0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越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5
作者
王嘉良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7-104,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越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17AZW019)。
文摘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固然不可缺少对世界文化新潮的有效汲取,但“传统内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越文化的新变精神,恰好与越地以鲁迅领衔的作家群体开创中国新文学的卓越建树形成同构对应关系,对此作出深入探究当能有效阐释文学转型话题。在新旧文学转型期间,越地新文学作家提供的理论话语与文学形态的现代性追求、文学新变在创新文本的全面覆盖、新文体变革传统的现代延续等,正好说明:越文化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机制。
关键词
文学新变
整体特色
创作文本
文风刷
新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文学性的轨迹——从李浩看先锋派之后的文学新变
梅兰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古文学新变的触发机制
徐宝余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商贾精神和南宋陆游诗歌创作的新变
陈书录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文心雕龙》诗乐互动下的文学通变观
徐宝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越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王嘉良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