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文论的五个悖论——兼及“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1
作者 张进 徐滔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8,共13页
随着生态危机和人工智能挑战的不断加剧,当代文艺审美活动的悖论性处境日益凸显,将悖论美学、悖论诗学和悖论批评推到了前台,强化了文学理论在“述”与“行”、“硬”与“软”、“质”与“文”、“向心”与“离心”、“域化”与“化域... 随着生态危机和人工智能挑战的不断加剧,当代文艺审美活动的悖论性处境日益凸显,将悖论美学、悖论诗学和悖论批评推到了前台,强化了文学理论在“述”与“行”、“硬”与“软”、“质”与“文”、“向心”与“离心”、“域化”与“化域”之间的“悖论式振摆”。这种局面不仅显示了当代理论的“疑难与困境”,也使悖论本身的美学和诗学价值得到“解蔽”和释放,从而使悖论成为一种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型样态。“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是近年来有关文学问题的重要命题,其“含混”和“暧昧”不仅将当代文论的悖论性质全面体现出来,而且通过发挥悖论诗学的理论潜能和批判锋芒而对当下文艺文化现象做出了深入的反思和针砭。这是一种“可做的”理论而非一套“可用的”学说,其“洞见”和“盲视”当会在人们“做理论”的批评实践中得到彰显和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有文学文学理论” 悖论 述行性 离心解释 化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ohelicon创刊五十周年”暨“生态危机中的推测性文学与视觉叙事——异托邦、气候小说、科幻小说中的气候与社会”国际会议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珍玲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4-226,共3页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给人类文明与社会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近年来,文学和艺术开始认真、热情地探讨生态危机的起因和影响,也激发了各种体裁、各类媒介的“推测性叙事”,如科幻小说、气候小说...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给人类文明与社会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近年来,文学和艺术开始认真、热情地探讨生态危机的起因和影响,也激发了各种体裁、各类媒介的“推测性叙事”,如科幻小说、气候小说、电影、电视、动漫、电子游戏等。2023年11月18日至19日,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评论》(Neohelicon)、《文艺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ies of Literature and Art)、《CLCWeb:比较文学与文化》(CLCWeb: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联合主办,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办的“Neohelicon创刊五十周年”暨“生态危机中的推测性文学与视觉叙事——异托邦、气候小说、科幻小说中的气候与社会”国际会议在深圳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小说 文艺理论研究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异托邦 推测性 性叙事 视觉叙事 生态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边界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兆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6,共8页
从中国古代“文学”的语义内涵来看,先秦时代,“文学”指文化典籍;魏晋时期,“文学”指文章著述,既包含审美性和文学性作品,也包含应用性和非文学性作品。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文体指向来看,曹丕《典论·论文》、葛洪《抱朴子》、... 从中国古代“文学”的语义内涵来看,先秦时代,“文学”指文化典籍;魏晋时期,“文学”指文章著述,既包含审美性和文学性作品,也包含应用性和非文学性作品。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文体指向来看,曹丕《典论·论文》、葛洪《抱朴子》、颜之推《颜氏家训》,以及首创《文苑传》的刘宋范晔《后汉书》、继之为文学家立传的梁萧子显《南齐书》,也一直把应用性文学、非审美性文学视为文学。在他们的观念里,应用性文体也是注重美感的,只不过美的表现方式和美感来源不同而已。从文学总集和别集的编录实践来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萧统的《文选》和宋人的《文苑英华》、明清的各种文章总集以及唐宋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诸家别集,都是将文学性文体和应用性文体兼收并蓄,一视同仁。无论是文学观念层面还是文学实践层面,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都包含文学性文体和非文学性文体,其边界既具包容性,又具明确性。金惠敏教授提出的“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非常切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理论 文学 “没有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欧“印痕”和困境的联动——再读洪子诚《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4
作者 王璞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5,共6页
本文聚焦于洪子诚《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一书中的东欧文学、文化和理论的“印痕”,沿着洪子诚的思路,探讨社会主义世界文学的历史困境及其联动。而困境联动中的错位、错置、微妙差异乃至“荒谬”,并不应抹去;我们需要“捕捉到一些于... 本文聚焦于洪子诚《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一书中的东欧文学、文化和理论的“印痕”,沿着洪子诚的思路,探讨社会主义世界文学的历史困境及其联动。而困境联动中的错位、错置、微妙差异乃至“荒谬”,并不应抹去;我们需要“捕捉到一些于今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才能够“挣脱历史的虚无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子诚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东欧 社会主义世界文学 卢卡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赛克主义”:21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走向 被引量:13
5
作者 阎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6-68,共3页
关键词 马赛克主义 21世纪 西方文学 文学文学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作为一个苏格拉底式的学术自辩(Apologia)
6
作者 金惠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这一命题提出于21世纪初年,仅从字面要义看可能显得逻辑不通:“文学理论”若是没有“文学”还能称之为“文学理论”吗?但是倘若对“文学”“文学性”及“文学制度”在中西方20世纪的发生或形成过程有所了解的话,...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这一命题提出于21世纪初年,仅从字面要义看可能显得逻辑不通:“文学理论”若是没有“文学”还能称之为“文学理论”吗?但是倘若对“文学”“文学性”及“文学制度”在中西方20世纪的发生或形成过程有所了解的话,那么“文学理论”究竟应该包含怎样的“文学”并非不证自明。文学是一个现代性概念,一个被现代化了的概念,而现代性或现代化意味着对于对象世界的“科学”划分。在现代化浪潮中,审美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领域,一个绝缘于整个社会和所有科学的孤岛。但在此内聚型的审美化运动(唯美主义)之同时,实际上也发展着一个外扩型的审美化运动(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不能认为后者完全取代了前者,但可以说,审美的纯粹性在事实层面已不复存在。这种审美事实的新变化催逼我们重新界定“文学”和“文学性”,重新认识“文学理论”的中心对象,尤其是认识这一对象所具有的发明性质。“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应运而生,它重新界定和声张了文学理论的社会性质,调整了文学文本内部文学性与非文学性的结构性关系,为民族文学之进入世界文学开辟了新的理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学 文学文化学 解释学 “没有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他化论——关于文学的三悖论考察 被引量:13
7
作者 栾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3,共9页
文学他化,是文学非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文学是己非己的复杂原因。这样一个命题包含着文学非文学、文学反文学和文学化文学的悖论推理。这三个悖论揭示出一串危机重重的话题:文学蘖生,文学蜕变,文学消亡。当然,其中也孕育着一种全... 文学他化,是文学非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文学是己非己的复杂原因。这样一个命题包含着文学非文学、文学反文学和文学化文学的悖论推理。这三个悖论揭示出一串危机重重的话题:文学蘖生,文学蜕变,文学消亡。当然,其中也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文学观念,诸如文学潜移,文学辟合,文学默化。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处于三悖论征候群中的文学他化问题,它们是文学思想的悖论式推理,文学自身的悖论性生发,文学跨界的悖论化去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他化 文学文学 文学文学 文学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境的错位——米勒的“文学终结论”在中国 被引量:3
8
作者 周计武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95,共7页
当代文艺界针对米勒的"文学终结论",从文学的终结、图文之争、文学和文艺研究的边界等层面展开了颇有成效的理论争鸣。我们认为,在技术与资本的合谋之下,影像的泛滥和审美的泛化的确改变了现代文艺家族的内在结构和现代学科... 当代文艺界针对米勒的"文学终结论",从文学的终结、图文之争、文学和文艺研究的边界等层面展开了颇有成效的理论争鸣。我们认为,在技术与资本的合谋之下,影像的泛滥和审美的泛化的确改变了现代文艺家族的内在结构和现代学科体制。但是,文学终结论并不等于宣判文学的死刑。我们不仅要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而且要警惕"语言文字崇拜"和"图像拜物教"两种极端的文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美学 文学的终结 文学终结论 图文之争 文学文学研究的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倡导白话文学“惟一宗旨”观背景探察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德发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2-116,128,共5页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是胡适于1918年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正式提出的新文学革命论的"惟一宗旨"。这一倡导白话文学的宗旨观不仅有个形成的过程,而且它的生成也有着多维的特定背景。近百年来,学术界对此问题有...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是胡适于1918年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正式提出的新文学革命论的"惟一宗旨"。这一倡导白话文学的宗旨观不仅有个形成的过程,而且它的生成也有着多维的特定背景。近百年来,学术界对此问题有所忽略,某些说法多与史实不符。历史地看,胡适"惟一宗旨"观形成的背景至少有这样相互关联的几个维面:欧洲文艺复兴创造"国语文学"的经验启发;我国古代白话文学传统的发掘与承续;晚清以降国语运动的推动与白话文字的训练;中华民国成立所提供的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相互并进的政治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国语的文学 文学的国语” “惟一宗旨” 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华文文学”/“华语语系文学”视野下的“新华文学”——以《备忘录——新加坡华文小说读本》为中心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8,共7页
对于全球性的语种文学华文文学,海内外学界目前有两种主要的命名方式,一种以中国大陆学者为主,倾向于将这种文学命名为"世界华文文学",另一种以海外学者为主,热衷于把这种文学命名为"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 对于全球性的语种文学华文文学,海内外学界目前有两种主要的命名方式,一种以中国大陆学者为主,倾向于将这种文学命名为"世界华文文学",另一种以海外学者为主,热衷于把这种文学命名为"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ature)。本文通过对"世界华文文学"与"华语语系文学"两种命名的历史梳理和特征概括,对两者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通过对新加坡华文文学(新华文学)重要选本的解析,阐释了"新华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和"华语语系文学"两种不同文学谱系下的处境和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华语语系文学 新加坡华文文学(新华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华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76,共3页
"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8月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本文从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的基本阐释、文学批评与公共领域的建构、美学与公共领域的建构、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学公共性四个方面对此次会议的研讨进行了... "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8月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本文从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的基本阐释、文学批评与公共领域的建构、美学与公共领域的建构、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学公共性四个方面对此次会议的研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学研究的公共性 学术研讨会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学史纲要》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春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3-168,共6页
俄国著名汉学家瓦西里耶夫是世界上第一部中国文学通史的作者,比中国人自己写作的文学史早了24年。作为一名19世纪的汉学家,他对中国文学性质和特点的论述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欧洲人眼中“异己”的传统形象,对中国文学起源的考察和中外文... 俄国著名汉学家瓦西里耶夫是世界上第一部中国文学通史的作者,比中国人自己写作的文学史早了24年。作为一名19世纪的汉学家,他对中国文学性质和特点的论述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欧洲人眼中“异己”的传统形象,对中国文学起源的考察和中外文学关系的论述,在当时语境下具有开拓性价值。瓦西里耶夫的文学史观是在欧洲文学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文学理念相融合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纲要》文学 文学 文学史观 中外文学渊源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文学他化的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真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共3页
法国文学在他化,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如果说过去所有文学理论教给我们的观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文学是文学,那么今天我们从法国文学中领悟到的命题却是文学非文学。20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新地中海精神给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一种脱胎换... 法国文学在他化,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如果说过去所有文学理论教给我们的观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文学是文学,那么今天我们从法国文学中领悟到的命题却是文学非文学。20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新地中海精神给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他者心态,这一变化推进了文史哲真正的融会,促动了教科文实际的疏通,得益的是天地人本真的磨合。法国文学在变,文学体性在变,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也应该变。本组笔谈涉及到法国文学他化的渊源、特征、国外学者的研究动态以及推进这项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对"文学非文学"命题、辟文辟学辟思的"辟文学"方法以及"他者思想"、"新地中海精神"等新看点的讨论,不仅促进对法国文学演化的理解,同时加深对人类文学思想及其新原理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学 文学 他者思想 文学理论 新地中海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主义语境下对传统的理解和重铸——20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回顾 被引量:12
14
作者 曹山柯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55-60,共6页
简要梳理英国20世纪的重要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想的来龙去脉。21世纪的英国将会出现一个更加宽容、更加理性、更加充满生命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繁荣时代。
关键词 英国 20世纪 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知识场”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2
15
作者 初清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6-200,共5页
文学"知识场"是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场域"理论和知识谱系学二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理论前提是要确立文学"知识"观。文学"知识场"研究主要是研究场内不同谱系的文学知识话语变迁和差... 文学"知识场"是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场域"理论和知识谱系学二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理论前提是要确立文学"知识"观。文学"知识场"研究主要是研究场内不同谱系的文学知识话语变迁和差异形态,以及各种因素在其等级性特征形成过程中的影响等,可以凸显文学发展的动态过程,特别适合用来研究处于转型阶段的文学实践。新时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承上启下的一个过渡阶段,以往无论是以社会、作者、文本或是读者为中心的研究视角,大都囿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更多地关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断裂意义,而忽视不同文学格局间的内在联系。文学"知识场"的研究方法为突破二元思维,重塑新时期文学的整体面貌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知识场” 文学“知识”观 “政治一文学一人民”三元文学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建构——由《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6
16
作者 岳凯华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8-51,共4页
本文在《中国新文学大系》(1 91 7-1 92 7)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建构与知识分子主体的互动关系 ,认为知识分子编选作家全集、文集应该坚守人文精神阵地 ,保持理性批评眼光 ,才能建构和确立文学经典。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文学经典《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初期的文学报刊与文学生产
17
作者 孙晓忠 《中文自学指导》 2003年第5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建国初期 文学报纸 文学期刊 文学生产 文学 文学研究 中国 《建国初期的文学报刊与文学生产》 孙晓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文化语境中重新言说——《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读后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直心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1-83,74,共4页
关键词 政治文化语境 《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 读后感 书评 当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与政治的百年论争看如何建设“文艺政治学” 被引量:2
19
作者 祁志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9-155,共7页
文学作为观念的艺术,既是形式的,又是有内容的;既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既是独立自足的,又是有社会联系的。在处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应该既反对"文艺即政治"的偏见,也反对"文艺非政治"的纯文学观。伟大的文学应当... 文学作为观念的艺术,既是形式的,又是有内容的;既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既是独立自足的,又是有社会联系的。在处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应该既反对"文艺即政治"的偏见,也反对"文艺非政治"的纯文学观。伟大的文学应当承载崇高的政治主题,但文学不应表现"坏政治"乃至"小政治",而应与"好政治"结缘。文学应当拥有创作自由、守护自身的审美特性,否定文学审美特性的反本质主义文学观是似是而非的,断不可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政治 文艺政治学 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两张脸——对刘锋杰《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的一个补白 被引量:3
20
作者 夏中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8-142,共5页
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史上,人性论(人道主义)问题由于问题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其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使之在长时期内被设定为理论"禁区"而一度被搁置起来。实际上,一部文学政治学若想作为原理构建,则务必在理论上杜绝作品中的政... 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史上,人性论(人道主义)问题由于问题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其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使之在长时期内被设定为理论"禁区"而一度被搁置起来。实际上,一部文学政治学若想作为原理构建,则务必在理论上杜绝作品中的政治损害甚至"吃掉"文学,即不给文学臣服于政治提供美学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马克思主义 政治化叙事 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