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雨60年:从文学抗日到抗日文学 被引量:4
1
作者 房福贤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8-112,共5页
从文学的意义上讲,战后的抗日文学才是真正的抗日文学。前30年的抗日文学虽涌现出一批较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整体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新时期的抗日文学不仅完成了从“文学抗日”到“抗日文学”的历史性转变,也开创了中国抗日文学的新时代... 从文学的意义上讲,战后的抗日文学才是真正的抗日文学。前30年的抗日文学虽涌现出一批较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整体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新时期的抗日文学不仅完成了从“文学抗日”到“抗日文学”的历史性转变,也开创了中国抗日文学的新时代。变化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学走出了以民族的最高利益为单一立场的国家化叙事模式,也走出了战后30年以意识形态为主要立场的集体言说方式,开始了立足于民间视野和个人话语基础之上的抗日历史的文学重构与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抗日 抗日文学 战后30年 新时期 民间立场 个人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九一八”题材看中国抗日文学的悲壮基调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中良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53,共6页
"九一八事变"震惊天下,东北三省首当其冲。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的写作者集合在抗日的旗帜下,书写"九一八事变"带来的创伤性记忆与激起的武装反抗。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牺牲惨烈,厥功至伟,可歌可泣,感天动地。"九一... "九一八事变"震惊天下,东北三省首当其冲。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的写作者集合在抗日的旗帜下,书写"九一八事变"带来的创伤性记忆与激起的武装反抗。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牺牲惨烈,厥功至伟,可歌可泣,感天动地。"九一八"题材为中国抗日文学奠定了悲壮的基调,应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题材 中国抗日文学 悲壮基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晋察冀诗群看抗日文学风貌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中良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84,共8页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诗歌史上,晋察冀诗群可以说是最有资格以地域命名的诗派。晋察冀诗群所处环境与具体任务同其他地区多有差异,诗人的生存状态、诗歌的生成机制、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传播方式及接受效应,都带上了鲜明的晋察冀色彩。...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诗歌史上,晋察冀诗群可以说是最有资格以地域命名的诗派。晋察冀诗群所处环境与具体任务同其他地区多有差异,诗人的生存状态、诗歌的生成机制、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传播方式及接受效应,都带上了鲜明的晋察冀色彩。晋察冀诗群的创作条件异常艰难,付出的牺牲巨大,红色诗篇是战士的鲜血染成;晋察冀诗歌硝烟味浓郁,表现出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历程;质朴而雄浑的审美折射出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日烽火,呈现出马兰草似的文体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文学 晋察冀诗群 敌后战场视野 “马兰草”文体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向远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8-45,共8页
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王向远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中日两国文坛平行对峙的文学现象,是中日两国在政治、军事上剧烈冲突斗争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在日本,... 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王向远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中日两国文坛平行对峙的文学现象,是中日两国在政治、军事上剧烈冲突斗争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在日本,人们一直把包括侵华文学在内的为对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的侵华文学 日本士兵 抗日文学 石川达三 报告文学 中国文坛 日本作家 抗战文艺 日本文坛 日本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学视野中的山东抗日文学
5
作者 房福贤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7-110,共4页
抗日文学写作是山东文学的一种传统。在抗战期间,山东就涌现出了一批抗日文学作品。战后的山东抗日文学受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创作成果虽不够丰富多彩,但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新时期山东抗日文学主要的成就,体现在莫言、苗长水和尤凤... 抗日文学写作是山东文学的一种传统。在抗战期间,山东就涌现出了一批抗日文学作品。战后的山东抗日文学受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创作成果虽不够丰富多彩,但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新时期山东抗日文学主要的成就,体现在莫言、苗长水和尤凤伟的创作中,他们引领了时代风骚。山东抗日文学的缺失在于尚未创作出抗日大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抗日文学 山东抗日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海峡两岸抗日文学的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新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2期100-105,共6页
本文阐明了中国抗战时期抗日文学的两个子系统──大陆抗日文学和台湾抗日文学的发展态势和各自的特点。作者在此文及其“姊妹篇”《论中国抗日文学之两翼的发展态势》(载《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以丰富翔实的资料,论述... 本文阐明了中国抗战时期抗日文学的两个子系统──大陆抗日文学和台湾抗日文学的发展态势和各自的特点。作者在此文及其“姊妹篇”《论中国抗日文学之两翼的发展态势》(载《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以丰富翔实的资料,论述了海峡两岸炎黄子孙以文学为武器,共同抵抗日寇侵略的辉煌过去,对于今后两岸文学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文学 抗战时期 海峡两岸 台湾文学 发展态势 台湾人民 台湾作家 政治背景 抗日战争 中国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迂迴曲折的潜流与汹涌澎湃的洪涛──论中国抗日文学之两翼的发展态势
7
作者 王新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2期64-67,共4页
迂曲折的潜流与汹涌澎湃的洪涛──论中国抗日文学之两翼的发展态势王新兰自一八九五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台湾省,到一九四五年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整整五十年,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强盗的艰苦卓绝的一段... 迂曲折的潜流与汹涌澎湃的洪涛──论中国抗日文学之两翼的发展态势王新兰自一八九五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台湾省,到一九四五年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整整五十年,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强盗的艰苦卓绝的一段峥嵘岁月。它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 抗日文学 日本侵略者 洪涛 潜流 抗日战争胜利 甲午战争 民族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与延安:抗战时期的文学民族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谦芬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9-66,共8页
抗战时期的文学民族化一般被认为是民族危亡中的功利应激反应,但战争环境下文学走入市井、走向农村,真正实现了新文学久未完成的大众化。对上海沦陷区和延安根据地战时文学空间的内部考察,可以分析两地文学空间中作家构成、创作态度、... 抗战时期的文学民族化一般被认为是民族危亡中的功利应激反应,但战争环境下文学走入市井、走向农村,真正实现了新文学久未完成的大众化。对上海沦陷区和延安根据地战时文学空间的内部考察,可以分析两地文学空间中作家构成、创作态度、文学消费的具体形态,阐述两地文学对民间生存状态、地域特色、文学传统的表达,也可揭示两地文学民族化回归之中的后退、现代性沉潜之中的流失。借此深入思考民族化思潮对文学嬗变的内在影响,重新审视战时民族文学建构的经验和历史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民族化 上海沦陷区文学 抗日根据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死场》:生命荒原的赤裸展现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智慧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103-104,共2页
萧红的杰作《生死场》,历来被称为抗日文学的典范,其抗日主题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笔者则认为,抗日决不是《生死场》的唯一主题,它表现的是关于生命、生存等具有终极意义的问题。萧红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人类一定时期的生命原态。
关键词 《生死场》 萧红 生命意识 生存状态 生与死 抗日文学 女性命运 “九·一八”事变前 生命价值 女性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