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近年文学寻根之风——汪曾祺与当代欧美小说结构观相颉颃 被引量:7
1
作者 张诵圣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66-67,共2页
汪曾祺师承名家沈从文,作品中多化外之民和乡土风物,情淳意朴,开近年“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是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人物。序中言自不喜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为文无法,隐然与当代流行之欧美现代小说结构观相颉颃之意。汪作风格堪称温柔敦厚... 汪曾祺师承名家沈从文,作品中多化外之民和乡土风物,情淳意朴,开近年“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是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人物。序中言自不喜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为文无法,隐然与当代流行之欧美现代小说结构观相颉颃之意。汪作风格堪称温柔敦厚而无愧。尽管不刻意为政治激流造象,中国近半世纪翻天覆地的时代变革,在本书汪氏三个写作阶段(抗战、文革前夕、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期)里荧然有脉络可寻。四十年代写抗战前后的作品呈现的是“有我的境界。表面上是人物素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十年代 四十年代 汪曾祺 文革 小说结构 文学寻根 时代变革 寻根文学 沈从文 写作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寻根综论 被引量:4
2
作者 谭解之 《中国文学研究》 1988年第1期96-101,30,共7页
近些年来,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场令人瞩目的文学寻根运动。对于它,文艺界颇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论。肯定者称之为是对当代文学的一次全面超越,否定者则斥之为是新时期文学的一股逆流。然而无论是肯定者还是否定者,似乎都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 近些年来,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场令人瞩目的文学寻根运动。对于它,文艺界颇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论。肯定者称之为是对当代文学的一次全面超越,否定者则斥之为是新时期文学的一股逆流。然而无论是肯定者还是否定者,似乎都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所谓文学寻根,并非是几位青年作家心血来潮掀起的一个惊世骇俗之举,而是新时期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因素。这里,需要首先明确的是,什么是文学的根?从艺术审美的范畴去加以考虑,我赞同寻根论者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寻根 新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 艺术审美 中国文坛 文艺界 作家 民族传统文化 寻根文学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寻根的双向运动
3
《文艺理论研究》 1986年第1期75-75,共1页
钱念孙在《文学之“根”的多向伸展和寻“根”眼光的扩大》(《文艺报》85年11月9日)一文中说:我们的文学之“根”并不是植于一处凝固不动的僵化物,而是多向拓进广阔伸展的生命体。它的拓进和伸展一面继承着传统,一面又顺着横向和纵向两... 钱念孙在《文学之“根”的多向伸展和寻“根”眼光的扩大》(《文艺报》85年11月9日)一文中说:我们的文学之“根”并不是植于一处凝固不动的僵化物,而是多向拓进广阔伸展的生命体。它的拓进和伸展一面继承着传统,一面又顺着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衍生:在横向上,随着人们活动疆域的扩展不断向异域、异民族文化借取以充实自己;在纵向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疆域 双向运动 文学寻根 伸展 生命体 多向 横向 传统文化 纵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中国”想象:1980年代考古新声、南方书写、乡土经验与文学“寻根”
4
作者 黄英豪 魏巍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9,共8页
以往学界在探讨19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的成因与特质时,往往聚焦于其对外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呼应,或是强调“寻根文学”在民族文化主体性焦虑下对本土传统的回望与征用。这种研究的局限在于:缺乏对具体互动机制的深入探讨,未能充分阐释... 以往学界在探讨19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的成因与特质时,往往聚焦于其对外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呼应,或是强调“寻根文学”在民族文化主体性焦虑下对本土传统的回望与征用。这种研究的局限在于:缺乏对具体互动机制的深入探讨,未能充分阐释“寻根文学”与时代文化政治的内在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寻根文学”生成期的复杂性。而彼时考古学界的新声、作为一种文化立场与批判姿态的南方书写、知青一代的乡土经验,这三重关键维度的介入与交织,使得问题突显,即“寻根文学”究竟是如何具体地参与并重塑了1980年代的“中国”想象?“寻根文学”在多股思潮交汇中所生发的独特艺术实践,又怎样回应并塑造了时代的文化政治诉求?这种对具体路径与内在逻辑的分析追问,不仅关乎对“寻根文学”复杂性的再认识,更触及我们如何理解一个时代文化思潮与社会变革之间深层互构关系的根本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新声 1980年代 寻根文学 中国想象 南方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地方”为方法的“现代派”变体——寻根文学的理念与实践
5
作者 韩欣桐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2,共7页
诞生于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深受“现代派”影响。1980年代初,“风筝通信”关于“现代派”的热议为文学界提供了以“真实”为依托的新评价标准,为寻根文学登上文坛清扫了部分障碍;在寻根浪潮生成过程中,中国学习西方理念并保持主体性自我... 诞生于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深受“现代派”影响。1980年代初,“风筝通信”关于“现代派”的热议为文学界提供了以“真实”为依托的新评价标准,为寻根文学登上文坛清扫了部分障碍;在寻根浪潮生成过程中,中国学习西方理念并保持主体性自我的惯有心理,使作家、评论家共同酝酿生成了将地方书写与现代文学观念相结合的文学发展规划。在新的“真实”理念和以“地方”为方法的影响下,寻根文学通过原始、落后的地方书写表达着对文学现代化的热望,也以停滞、循环的时间想象和对神话元素的征用反映审美现代性对文学样态的型塑。寻根文学的评价理念和创作实践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该文学潮流是以“地方”为方法的“现代派”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地方 现代派 审美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风俗保群”到“文化寻根”——重审“寻根文学”中的文化再造问题
6
作者 钟媛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7,共8页
引言。1914年8月10日,李大钊在《甲寅》杂志的第一卷第三号上发表《风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从“风俗之力”论及“亡群”与“保群”的关系。他提出“夫群之存亡,非人体之聚散也……群之分子,既先天后天受此力之范制,因以成共是... 引言。1914年8月10日,李大钊在《甲寅》杂志的第一卷第三号上发表《风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从“风俗之力”论及“亡群”与“保群”的关系。他提出“夫群之存亡,非人体之聚散也……群之分子,既先天后天受此力之范制,因以成共是之意志,郁之而为风俗,章之而为制度,相维相系以建其群之基。群,其形也;风俗,其神也。群,其质也;风俗,其力也”,并进一步主张,以“群枢”(也即知识分子精英)达到这一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保群 寻根文学 李大钊 文化再造 文化寻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让史料完整地说话?——“寻根文学”史料研究的几个辩证关系
7
作者 谢尚发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9,共7页
“寻根文学”作为1980年代的文学,乃至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最重要的文学思潮,“很快就不再存在,但是它的能量却持久发散。对于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的文学写作表现领域的转移、审美空间的拓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①。“寻根”甚至作... “寻根文学”作为1980年代的文学,乃至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最重要的文学思潮,“很快就不再存在,但是它的能量却持久发散。对于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的文学写作表现领域的转移、审美空间的拓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①。“寻根”甚至作为一种观念“在当代文学中生根立足,成为文学的常态,并时有佳作问世”②。它以各种面相出现在当代文坛,既成为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资源,亦是学术研究常说常新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研究 文学思潮 1980年代 寻根文学 辩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文学”的考古学渊源——再探新时期文学的思想史读法
8
作者 王逸凡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1,共9页
40年弹指一挥,作为一桩被赋予诸多传说的文学往事,19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虽已成历史,但其向今日投射的影子却在不断拉长,对当下的文学写作产生着持久的影响。虽不能确定如今是否已经到了能够客观、平静地分析这一文学往事的时刻,... 40年弹指一挥,作为一桩被赋予诸多传说的文学往事,19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虽已成历史,但其向今日投射的影子却在不断拉长,对当下的文学写作产生着持久的影响。虽不能确定如今是否已经到了能够客观、平静地分析这一文学往事的时刻,至少“寻根文学”的轮廓已大致清晰。所谓水落而石出,石头的出现在绝大多数状况下有赖于时间的流逝或潮水的退却,不过思想观念的调整和锚定,也即识别石头的眼光的生成,亦很重要。在笔者看来,若想对“寻根文学”研究有所推进,必不可少的工作便是认真、细致地分梳关于“寻根”的话语层次,在每一层次展开具体、详尽的讨论,避免大而化之的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思想史读法 寻根文学 考古学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思潮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学术工作坊笔谈
9
作者 黄子平 李庆西 +9 位作者 韩少功 陈思和 许子东 李杭育 陈晓明 王尧 宗仁发 张清华 洪治纲 来颖燕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2,共18页
四十年后话“寻根”我与子东在去珠海的路上,听说有这个会,“寻根文学四十年”,子东问要不要去?我说去啊,去了不必讲理论(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类),四十年了嘛,“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就讲故事好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另外一个以地名... 四十年后话“寻根”我与子东在去珠海的路上,听说有这个会,“寻根文学四十年”,子东问要不要去?我说去啊,去了不必讲理论(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类),四十年了嘛,“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就讲故事好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另外一个以地名命名的会议是“大连会议”(1962),“杭州会议”(1984)成为第二个,别的有没有,我还没有想到。结果来了以后,我讲的故事全部被庆西否定了,所有的地点、时间都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会议 寻根文学 文化主体性 珠海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批评的文学性深化——以“寻根文学批评”为例
10
作者 王晴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3,共7页
1980年代中期,社会科学领域面临着思想方法的变革,文学批评由社会学、阶级论、道德论主导向多元化、多维度的批评范式转化,当代文学批评自觉走向了复杂与深刻。“寻根文学批评”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批评的文学性深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 1980年代中期,社会科学领域面临着思想方法的变革,文学批评由社会学、阶级论、道德论主导向多元化、多维度的批评范式转化,当代文学批评自觉走向了复杂与深刻。“寻根文学批评”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批评的文学性深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性诉求日益稀薄,文学批评的焦虑也可以理解文学性研究缺席的焦虑。基于此,当下的文学研究不仅要指出文本本身的复杂性,更要彰显出文学研究本身的复杂性,这也是在距离“杭州会议”发生四十年后的今天,重审“寻根文学”“寻根意识”以及“寻根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批评 文学 寻根文学 寻根意识 寻根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视域遮蔽下的视角位移——重估“杭州会议”的作用及意义
11
作者 聂麟枭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82,共8页
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昌盛的年代。似乎每个青年都是文学青年。像《人民文学》《十月》《当代》《北京文学》《上海文学》这样的文学期刊家喻户晓。编辑、作家、评论家东奔西走,忙于参加各种文学会议,“杭州会议”便是其中之一。如今看来... 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昌盛的年代。似乎每个青年都是文学青年。像《人民文学》《十月》《当代》《北京文学》《上海文学》这样的文学期刊家喻户晓。编辑、作家、评论家东奔西走,忙于参加各种文学会议,“杭州会议”便是其中之一。如今看来,无论是会议的规模还是级别,“杭州会议”都极其普通。然而,这样一个普通的讨论会后来竟被看作当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会议,恐怕与“寻根文学”的兴起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青年 杭州会议 寻根文学 视角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青作家的精神突围与自我拯救——文学“寻根”运动的心理动因阐释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润兰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1期69-71,共3页
关键词 文学寻根 知青作家 阐释空间 心理动因 自我拯救 运动 突围 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文化的规约下窒息——反观寻根文学潮流的困境
13
作者 张莉 《学术界》 2003年第6期226-230,共5页
文学寻根与文化寻根本应是两种并行不悖的思潮 ,2 0世纪 80年代的“寻根文学”却将自己与文化紧紧缠绕交织 ,成为文化的传声筒 ,并在创作上表现出对传统性和现代性的难以驾驭 ,最终以不堪文化之重负的姿态颓然坍塌 ,窒息在文化的规约下。
关键词 寻根文学 文化寻根 为文 文学寻根 学潮 现代性 思潮 困境 姿态 传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认同及其危机——对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思潮的现代性反思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灵强 夏海微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4-189,共6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速。文化全球化的语境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创作手法,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冲撞。在这样的背景下,身份认同的问题呼之欲出.“寻根文学”正是以文学的形式,参与了全球化语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速。文化全球化的语境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创作手法,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冲撞。在这样的背景下,身份认同的问题呼之欲出.“寻根文学”正是以文学的形式,参与了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文化的价值抉择,以语言同归和文本世界中原始神话天地的建构,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尝试。但是,“寻根文学”无法与“他者”建立确证的身份认同关系,从而陷入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身份认同 寻根文学 语言 神话 他者 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文学的寻根之失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矛 陈国恩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0-113,共4页
"寻根"即对民族历史、文化、生命原初生殖力的寻找。"寻根"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跨流派的重要文学现象。"寻根"作家们的"寻根"主要围绕大地的寻找、历史的寻找、心灵的寻找三个方面展开。然而,&q... "寻根"即对民族历史、文化、生命原初生殖力的寻找。"寻根"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跨流派的重要文学现象。"寻根"作家们的"寻根"主要围绕大地的寻找、历史的寻找、心灵的寻找三个方面展开。然而,"寻根"作家们的寻找并未真正触及到大地、历史和心灵,因此这种"寻根"之旅,也就成了一场无根之旅。分析文学"寻根"之失,对我们认清那一时期的作家的文化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大地 历史 心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文学”的精神谱系与现代视野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忠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1-136,共6页
寻根文学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既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自然延伸,也是文学现代性生成的阶段体现;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也是启蒙话语的重新续接。虽然它的文化内涵和审关属性与其寻根宗旨存在偏离,但置于现代性... 寻根文学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既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自然延伸,也是文学现代性生成的阶段体现;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也是启蒙话语的重新续接。虽然它的文化内涵和审关属性与其寻根宗旨存在偏离,但置于现代性视野中看,它是有着自身特殊的精神谱系和文学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精神谱系 现代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寻根文学中文学性批判之不足的反思——以《爸爸爸》、《小鲍庄》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淮南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32,共5页
作为文学批判的文本,韩少功的《爸爸爸》和王安忆的《小鲍庄》在取得其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各自在文学性方面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在于作者还没有形成自己对于"寻根"的理解,没有突破别人在"寻根"上和批判上所取得的... 作为文学批判的文本,韩少功的《爸爸爸》和王安忆的《小鲍庄》在取得其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各自在文学性方面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在于作者还没有形成自己对于"寻根"的理解,没有突破别人在"寻根"上和批判上所取得的经验,所以也表露了它们文学性批判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文学批判 文学性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而不同: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寻根”现象与审美取向 被引量:1
18
作者 田文兵 赵学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0-94,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现象,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1930年代的"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现象,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1930年代的"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世纪"寻根"思潮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大重要的文学流派,二者在乡土体验和文化重构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然而又因创作主体的文化心态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京派文学 寻根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寻根文学的衰落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太兵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2-156,共5页
寻根文学的兴起与衰落是198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综合来看,寻根文学的衰落原因有三:一、寻根作家对传统文化既赞美又批判的矛盾态度;二、寻根文学自身的理论局限;三、寻根文学的理论主张和文本创作的错位。在理论上看,寻根文... 寻根文学的兴起与衰落是198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综合来看,寻根文学的衰落原因有三:一、寻根作家对传统文化既赞美又批判的矛盾态度;二、寻根文学自身的理论局限;三、寻根文学的理论主张和文本创作的错位。在理论上看,寻根文学在传统与现代、愚昧与启蒙、守旧与创新等矛盾的价值判断中很难做出抉择,这些判断相互纠缠和转换,使得寻根文学最终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心态迷茫 理论局限 衰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文学:文革思维的超越与残留——《棋王》《爸爸爸》的叙事学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可可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4-106,共3页
寻报文学并没有完成其所希望的为民族文化寻根的历史使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寻根的作家们在思维方武和叙事范式上还局限于文革时期的话语霸权和思维惯性。参照叙事学理论对寻根文学话语霸权进行阐释有助于对新时期文学中的文革思维... 寻报文学并没有完成其所希望的为民族文化寻根的历史使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寻根的作家们在思维方武和叙事范式上还局限于文革时期的话语霸权和思维惯性。参照叙事学理论对寻根文学话语霸权进行阐释有助于对新时期文学中的文革思维的反思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文革思维 叙事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