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文精神及文学定位
1
作者 筱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24-26,共3页
二十世纪末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选择人文还是经济的两难命题.这是人类的双重需要.单纯强调某一方都不合适.人文精神以“反弹”的形式与科学精神形成张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其主要方式一是批判现实.一是美化过去.它的意义在于... 二十世纪末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选择人文还是经济的两难命题.这是人类的双重需要.单纯强调某一方都不合适.人文精神以“反弹”的形式与科学精神形成张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其主要方式一是批判现实.一是美化过去.它的意义在于以对社会邪恶的抗衡而成为当时的精神力量和后世的宝贵财富。由于宗教精神的匮乏.中国的文学引人向上向善向美.起到了取代宗教的作用,其地位较之其它学科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人文精神 文学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灵运浙东山水诗及其后世嗣响
2
作者 胡可先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2,239,共12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端时期,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贡献最大,成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创作于出守永嘉和退居始宁时期,集中产生于浙东区域。谢灵运的浙东山水诗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呈现突出的个性。首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端时期,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贡献最大,成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创作于出守永嘉和退居始宁时期,集中产生于浙东区域。谢灵运的浙东山水诗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呈现突出的个性。首先,这些诗模山范水,极貌写真,代表了唐前山水诗的最高成就;其次,出守的肆意游遨与退居的融入山水,表现出谢灵运追慕隐逸的情怀;再者,身世的融入与心灵的贯注,也增加了山水诗的政治内涵;最后,这些诗对于后世山水诗特别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诗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谢灵运的山水诗是浙东山水诗的渊源,浙东诗路也是唐前山水诗的发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浙东山水诗 文学定位 隐逸情怀 政治内涵 后世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络小说的架构模式与文学性问题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帅池 张福贵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90,共7页
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生、发展、定位与传承。中国网络小说发展至今,在“媒介化”定位,“多元产业链”构建和市场化运营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文学创作模式与整体的文本架构方式。网络小说的创作分类、写作模式与叙事体系,已经基本形... 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生、发展、定位与传承。中国网络小说发展至今,在“媒介化”定位,“多元产业链”构建和市场化运营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文学创作模式与整体的文本架构方式。网络小说的创作分类、写作模式与叙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在这个基础上,针对网络小说架构模式与文学性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是针对小说传承的文字标准与时代审美的解构趋势,找到当今网络小说的创作定位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也是最终看待网络小说未来的创作方向与文学经典化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化标准 文学定位 时代文学 小说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小说如何进入中国文学史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帅池 张福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3-139,共7页
针对网络小说如何进入中国文学史这一命题进行研究,是在网络小说20余年发展与"断代"时间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对网络小说自身价值定位、媒介定位与小说经典定位的整合,在中国小说的发展流脉与创作模式里,找到网络小说的时代节点... 针对网络小说如何进入中国文学史这一命题进行研究,是在网络小说20余年发展与"断代"时间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对网络小说自身价值定位、媒介定位与小说经典定位的整合,在中国小说的发展流脉与创作模式里,找到网络小说的时代节点与文学史价值。通过对网络小说"入史标准"的梳理和网络小说史学责任、文学责任与社会责任的阐释,最终探讨在大众审美与经典价值之间网络小说创作与当今文学价值体系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小说 文学属性 时代特质 小说媒介 文学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取旨达”到“文章不群”:论陶渊明文学史地位的升格 被引量:2
5
作者 钟书林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7-96,共10页
南北朝时期是陶渊明文学史地位的重要奠定时期。颜延之《陶征士诔》对陶渊明“学非称师”“文取旨达”的盖棺定论,体现了他对陶渊明的了解相当有限。钟嵘《诗品》将陶渊明列入“中品”,将其从不入流擢入中品,体现了钟嵘的慧眼和卓识。... 南北朝时期是陶渊明文学史地位的重要奠定时期。颜延之《陶征士诔》对陶渊明“学非称师”“文取旨达”的盖棺定论,体现了他对陶渊明的了解相当有限。钟嵘《诗品》将陶渊明列入“中品”,将其从不入流擢入中品,体现了钟嵘的慧眼和卓识。而萧统称誉陶渊明“博学”“善属文”,并称“其文章不群,词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更彻底改变了东晋以降陶渊明的文学定位。萧统从《陶渊明集》《陶渊明集序》及《陶渊明传》等将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其诗文以综合而立体的形态呈现给后世。综观《文选》所选诗人及作品,陶渊明藉《文选》脱颖而出,代表着东晋文学的最高成就。这一定位,是萧统在《文选》选录体系中有意识地奠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萧统 《文选》 文学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学术讨论会召开
6
作者 葛涛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现代文学 学术交流 文学定位 艺术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文学走出“世纪末”的思考
7
作者 胡惠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87-90,共4页
新时期文学的终结和一个以“世纪末情结”为特征的文学时期的开始,面对新旧体制的转型和市场经济提出的挑战,中国文学向何处去?在现代文化大系统中,文学定位在哪里?支柱、内涵是什么?如何创造?一句话: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定位 文化心态 哲学智慧 新时期文学 文艺政策 市场经济 社会变动 资本主义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安忆创作中的张爱玲资源
8
作者 程旸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0-165,共6页
显而易见,王安忆小说中的“地域视角”,与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莫名的联系。只有探讨分析了这种联系,才能够将其对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创作转型的推动性意义清楚地反映出来。也就是说,王安忆与寻根思潮和上海重新崛起是一种外部的联系,她... 显而易见,王安忆小说中的“地域视角”,与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莫名的联系。只有探讨分析了这种联系,才能够将其对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创作转型的推动性意义清楚地反映出来。也就是说,王安忆与寻根思潮和上海重新崛起是一种外部的联系,她与张爱玲小说的“资源”则是一种内部联系。唯有弄清这种内部联系,我们才有可能从作家创作的层面,来解释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创作转型所产生的某种影响。而本文对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小说所做的文学史定位工作,也才能展开和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创作转型 张爱玲 文学定位 寻根思潮 地域视角 内部联系 重新崛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诗话批评中的韩愈之论
9
作者 胡建次 涂亮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5期144-151,共8页
日本诗话批评中的韩愈之论主要体现在对其文学史地位的论评、诗文艺术风格的探讨以及创作之法的阐释等方面。日本诗话批评中韩愈之论的形成源于韩愈对日本文士的重要影响,而中国诗话的传播、日本文士的推崇、唐宋诗之争的影响及明代复... 日本诗话批评中的韩愈之论主要体现在对其文学史地位的论评、诗文艺术风格的探讨以及创作之法的阐释等方面。日本诗话批评中韩愈之论的形成源于韩愈对日本文士的重要影响,而中国诗话的传播、日本文士的推崇、唐宋诗之争的影响及明代复古之论的辐射等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也从一个场域反映出韩愈在东亚汉文化圈所具有的独特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诗话 韩愈之论 文学定位 艺术探讨 缘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