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转型中的文学与文学大众化
1
作者 王玉玊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5,共10页
一、文学大众化:不可能中的可能在高清屏幕与立体声装置如此普及、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参与文艺创造、特效技术大发展、短视频无孔不入、电子游戏互动艺术广受关注的今天,谈论文学的大众化似乎显得颇为不合时宜。进而言之,从今日视听时... 一、文学大众化:不可能中的可能在高清屏幕与立体声装置如此普及、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参与文艺创造、特效技术大发展、短视频无孔不入、电子游戏互动艺术广受关注的今天,谈论文学的大众化似乎显得颇为不合时宜。进而言之,从今日视听时代的文学现状反观现代中国的文学生态则会发现,在文艺大众化的方针之下,恐怕真正“大众化”的从来都是“艺”而非“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声装置 媒介转型 文学大众化 高清屏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分众化时代建构共同体——论新媒介与文学大众化
2
作者 李强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5,共8页
当代文学在新媒介语境下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革,这是学界热烈讨论的问题。但这些讨论往往变成了“媒介决定论”“文学存亡论”等宏大议题,且探讨这些问题的方式以否定性论断为主。有学者已经指出,否定性论断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人类中心... 当代文学在新媒介语境下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革,这是学界热烈讨论的问题。但这些讨论往往变成了“媒介决定论”“文学存亡论”等宏大议题,且探讨这些问题的方式以否定性论断为主。有学者已经指出,否定性论断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道德伦理问题①。从宏大视野出发去认识文学之变是必要的,但宏论所预设的理论可能性应该结合现实中的机制来思考,宏论若脱离现实语境,则会变成过度阐释。媒介变革之于文学的后果,可以通过生产机制及其塑造的文学格局来认识。对于研究者来说,描述新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大众化现象并非难事,关键在于走出理论预设,深入现场把握当前文学变革的内在动力和特质,进而去引导、创造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大众文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众化时代 文学大众化 新媒介 共同体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总体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郭国昌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1-45,共5页
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文学大众化思潮具有不同的特点。从文学的雅俗流变的角度来看,文学大众化思潮既表现了文学的严肃性,又显示了文学的通俗性,它是一种超越雅俗的文学整合过程;从文学的接受者和创造者的关系角度来看,普通大众既要走向新... 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文学大众化思潮具有不同的特点。从文学的雅俗流变的角度来看,文学大众化思潮既表现了文学的严肃性,又显示了文学的通俗性,它是一种超越雅俗的文学整合过程;从文学的接受者和创造者的关系角度来看,普通大众既要走向新文学,而新文学作家也应当走向普通大众,它是文学的接受者与创造者之间的双向转化过程。只有在文学的雅俗整合以及接受者与创造者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新文学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大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大众化思潮 特征 文学整合 现代文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阶级秩序: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的内在动机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宝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40,共11页
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众化是一场论争主题与内在动机完全失衡、阶级改造冲动远胜过语言理论建设、思想史意义与文学史意义并存的语言运动,其内在动机在于打造新的革命主体,重建与新的革命形势相适应的阶级秩序。这一阶级秩序重建工作有两... 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众化是一场论争主题与内在动机完全失衡、阶级改造冲动远胜过语言理论建设、思想史意义与文学史意义并存的语言运动,其内在动机在于打造新的革命主体,重建与新的革命形势相适应的阶级秩序。这一阶级秩序重建工作有两个聚焦点:一是突出无产阶级在大众化运动中的领导地位,解决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问题;二是在大众化运动中改造小资产阶级,解决新的革命形势下文化领域的统一战线问题。从阶级秩序重建这一问题切入,可以解读出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革命史、思想史、中共党史的多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大众化运动 无产阶级领导权 文化领域统一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型与指向:新文学大众化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景雷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44-147,共4页
大众作为一种激进的力量在近代以来得到重视。他们是激进革命的主要参加者 ,因此就出现了一种大众化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激进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了这种情况 ,于是也掀起了文学大众化运动 ,以期为社会革命服务。在中国先后出现了... 大众作为一种激进的力量在近代以来得到重视。他们是激进革命的主要参加者 ,因此就出现了一种大众化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激进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了这种情况 ,于是也掀起了文学大众化运动 ,以期为社会革命服务。在中国先后出现了三种文学大众化 ,即情感大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大众化 类型 情感大众化 文化大众化 思想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的语言建构和文体建构 被引量:1
6
作者 肖翠云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3-200,共8页
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围绕大众化文学的语言问题和文体问题展开了激烈而充分的论辩:在语言建构中交织着普通话、方言土语、五四白话、汉字拼音化等多种声音的对话与论争;在文体建构中上演着旧形式、新形式、五四新文... 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围绕大众化文学的语言问题和文体问题展开了激烈而充分的论辩:在语言建构中交织着普通话、方言土语、五四白话、汉字拼音化等多种声音的对话与论争;在文体建构中上演着旧形式、新形式、五四新文学形式之间的争夺。虽未能达成共识,但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和大致的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和发展留下了丰厚的资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大众化 大众 旧形式 新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大众化与个体写作
7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23-123,共1页
赵歌东在《山东文学》1998年第六期上撰文指出,就文学本身的历史教训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较之西方现代文学发展所显示出来的滞后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文学写作带有集体化特征的生产创作机制与世界文学现代化个体写作的自由... 赵歌东在《山东文学》1998年第六期上撰文指出,就文学本身的历史教训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较之西方现代文学发展所显示出来的滞后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文学写作带有集体化特征的生产创作机制与世界文学现代化个体写作的自由境界之间的冲突与失调。可以明显地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大众化 个体写作 创作机制 集体化 创作心态 文学创作 群体化 中国现代文学 个性意识 创作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年代”文学大众化语言建构和文体建构的思路
8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42-242,共1页
肖翠云撰文《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的语言建构和文体建构》指出,30年代的“文学大众化”运动在语言问题和文体问题上展开了针锋相对、丰富持久的论战,尽管未能达成共识,但在大众化文学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和什么样的表现方式上... 肖翠云撰文《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的语言建构和文体建构》指出,30年代的“文学大众化”运动在语言问题和文体问题上展开了针锋相对、丰富持久的论战,尽管未能达成共识,但在大众化文学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和什么样的表现方式上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和大致的方向:在语言上,先采用方言土语创作区域性的大众文学,然后再逐步过渡到以统一普通话为基础的国家的大众文学,在由方言土语向统一性普通话过渡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各地方言,使其渐趋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评 书介绍 肖翠云 《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的语言建构和文体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形式焦虑与想象——大众化视阈中的“民族形式”论争问题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罗立桂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48-153,共6页
由于民族存亡和战争的现实需要,抗战时期民族主义成为文化上的主要诉求。文学"大众化"一直以来就存在的形式焦虑,在抗战的复杂境遇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民族形式"论争就是这种焦虑的集中表达。论争寄托了知识分子对&... 由于民族存亡和战争的现实需要,抗战时期民族主义成为文化上的主要诉求。文学"大众化"一直以来就存在的形式焦虑,在抗战的复杂境遇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民族形式"论争就是这种焦虑的集中表达。论争寄托了知识分子对"民族形式"的不同想象,解放区的"大众化"运动中,"民族形式"被创造出来,赋予了具体的形态。尽管这些形态,不可能实现"民族形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所有意义,但是却在社会政治动员中真正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文学大众化 文学形式 焦虑 想象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当下文学的大众化与商业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素娟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6期58-61,共4页
历史上的历次文学大众化运动,都没有给于受众足够的重视和培养。当前文学发展中由于商业、网络和影视的介入,受众首次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受众在接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上存在的众多缺陷,这种看似繁荣的"大众化"现象,就隐藏了对... 历史上的历次文学大众化运动,都没有给于受众足够的重视和培养。当前文学发展中由于商业、网络和影视的介入,受众首次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受众在接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上存在的众多缺陷,这种看似繁荣的"大众化"现象,就隐藏了对文学发展带来致命伤害的重重危机。因此,如何处理文学与媒体的关系、如何培养成熟的受众群体,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大众化 商业化 受众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与深入:论茅盾晚年文学思想——以《我走过的道路》为中心
11
作者 贺仲明 张佳珑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4,共8页
《我走过的道路》体现了茅盾晚年在文学思想上的新发展。茅盾早年以五四新文学发展为中心,否定和批判传统文学的积弊,晚年则转向辩证审视,更倾向于认同优秀的传统文学;茅盾曾积极倡导文学大众化,立足点是服务现实的“实用”理念,晚年则... 《我走过的道路》体现了茅盾晚年在文学思想上的新发展。茅盾早年以五四新文学发展为中心,否定和批判传统文学的积弊,晚年则转向辩证审视,更倾向于认同优秀的传统文学;茅盾曾积极倡导文学大众化,立足点是服务现实的“实用”理念,晚年则更全面地看待这一问题,蕴含着茅盾对文学精英品质的坚持;茅盾对中西文学融合一直持开放态度,只是早年葆有“世界文学”的理想,晚年则更强调文学的民族主体性,主张以本土现实为根基,辩证吸收西方文学精髓,强调在全球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学的独特价值。茅盾晚年文学思想既与其之前思想有密切关联,又包含着深刻的反思和深入,折射出漫长文学生涯和复杂政治时代的深刻影响。茅盾晚年的文学思想对当代文学理论建构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年茅盾 文学大众化 中西文学 《我走过的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看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众化转向
12
作者 泓峻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8-114,共7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现代形态的文学语言是以文字为中心的书面语言、文人语言,它与五四文学的启蒙立场与个性独立追求是浑然一体的。现代文学史上文学大众化提倡者没有认识到新文学没有走绝对的言文合一路线的合理性,他们试图清除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现代形态的文学语言是以文字为中心的书面语言、文人语言,它与五四文学的启蒙立场与个性独立追求是浑然一体的。现代文学史上文学大众化提倡者没有认识到新文学没有走绝对的言文合一路线的合理性,他们试图清除的现代文学语言的欧化、书面化倾向都是新文学语言的内在属性。在大众化转向中对民族形式的强调对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建构意义,但由于民族化仅仅是大众化、通俗化的一种手段,倡导民族化时只强调对民间形式的利用,排除了对中国古典诗文传统的继承,因而并没有取得应用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现代文学 形成与发展 转向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学大众化 书面语言 现代形态 个性独立 五四文学 言文合一 建构意义 民族形式 古典诗文 民族化 合理性 文学 提倡者 书面化 通俗化 强调 文人 启蒙 欧化 民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周文与文艺大众化问题
13
作者 黄乔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4年第8期43-48,共6页
鲁迅、周文与文艺大众化问题黄乔生一1936年,上海,鲁迅先生安葬仪式上,几位青年作家抬着这位先驱者的灵枢,上万人组成了送葬的队伍,场面至为壮烈。青年作家周文就在这队伍之中。鲁迅是他思想上和文艺创作上的导师。这个场面使... 鲁迅、周文与文艺大众化问题黄乔生一1936年,上海,鲁迅先生安葬仪式上,几位青年作家抬着这位先驱者的灵枢,上万人组成了送葬的队伍,场面至为壮烈。青年作家周文就在这队伍之中。鲁迅是他思想上和文艺创作上的导师。这个场面使他终生难忘。他的《鲁迅先生是没有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鲁迅 “左联” 文学大众化 大众文艺 周文 作家 文艺理论 大众读物社 白话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翼文学创作中的马雅可夫斯基“情结”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经建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3-131,共9页
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的外源性成因是前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准确地说,左翼文学在历史文化意识、艺术创作理念、主题话语诉求和审美精神气质上更多地受益于马雅可夫斯基及其创作。在作家的创作价值立场或身份认同、角色认定上,左翼作家... 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的外源性成因是前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准确地说,左翼文学在历史文化意识、艺术创作理念、主题话语诉求和审美精神气质上更多地受益于马雅可夫斯基及其创作。在作家的创作价值立场或身份认同、角色认定上,左翼作家群体与马雅可夫斯基具有明显的精神契合性;马雅可夫斯基诗作的主题话语是"革命",左翼文学所倡导的"革命文学"亦可视为马雅可夫斯基式"革命"文学的创造性重构;马雅可夫斯基作品的大众化取向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现代性信念"的审美转述,从文学大众化中寻求"现代性"精神也是左翼文学的基本创作诉求;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除了雄壮豪迈的主旋律之外,还存在着柔弱感伤的音调",左翼文学在为暴风骤雨的时代倾情歌唱的同时,也留下了知识分子自我"柔弱感伤的音调"的心灵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雅可夫斯基 左翼文学 创作价值立场 “革命”主题话语 文学大众化 感伤化格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开生面的一部文学史专著——读《中国市民文学史》
15
作者 汤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3-144,共2页
别开生面的一部文学史专著——读《中国市民文学史》汤君《文学遗产》编辑部曾预见到90年代将产生一个文学史写作高潮,的确如此。近年来,各种分体的、断代的、专题的、类型的文学史专著不断涌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 别开生面的一部文学史专著——读《中国市民文学史》汤君《文学遗产》编辑部曾预见到90年代将产生一个文学史写作高潮,的确如此。近年来,各种分体的、断代的、专题的、类型的文学史专著不断涌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谢桃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市民文学 市民阶层 民族精神 新兴市民 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精神 市民社会 大团圆结局 文学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学前期语言建设论
16
作者 吴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46-49,共4页
在左翼作家的“革命文学”理论中,文学大众化问题的提出,首先显然是出于现实的政治功利需要,其次才是一个文学形式的表现问题,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现在撇开其中的政治成分,而主要探讨其涉及到的语言即文学形式问题,那么,即使是左... 在左翼作家的“革命文学”理论中,文学大众化问题的提出,首先显然是出于现实的政治功利需要,其次才是一个文学形式的表现问题,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现在撇开其中的政治成分,而主要探讨其涉及到的语言即文学形式问题,那么,即使是左翼的理论家们也已经注意到了这其实是一个“用什么话写”或者说“大众语文”(书面语)的建设问题。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对于新型的文学语言(书面语)的鼓吹和建设,可以追溯到“文学革命”时代的现代白话文运动;而他们共同的一个核心观点即在强调“言文合一”,也就是“口语”和“语文”的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革命 革命文学 文学大众化 文学语言 中国新文学 书面语 语言发展 欧化 文学形式 现代白话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伯奇戏剧批评论纲
17
作者 刘竺岩 徐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4-149,共6页
戏剧批评是郑伯奇文艺批评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人们对其关注的却不多。郑伯奇对左翼戏剧实务的贡献非常卓著,但是他长期专注于文学批评与电影批评,其戏剧批评成熟得相对较晚。郑伯奇的戏剧批评集中于对文学大众化的设想之中,在革新旧剧与... 戏剧批评是郑伯奇文艺批评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人们对其关注的却不多。郑伯奇对左翼戏剧实务的贡献非常卓著,但是他长期专注于文学批评与电影批评,其戏剧批评成熟得相对较晚。郑伯奇的戏剧批评集中于对文学大众化的设想之中,在革新旧剧与校正国防戏剧理论方面尤为突出。郑伯奇的戏剧批评是其文艺批评体系的最后拼图,也是其文艺批评体系趋于成熟的一种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伯奇 戏剧批评 文学大众化 批评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憎恨学派”或“后左翼”的新生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晓明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1期4-8,共5页
关键词 译林出版社 左翼学派 文学观念 意识形态 文学大众化 “纯文学 “憎恨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疾风知劲草 冰雪谙笑梅──论抗战初期茅盾的文艺思想及其发展特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尔纲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81-88,共5页
抗战初期茅盾的政治观、美学观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这从他对抗战形势、进程与前景的思考,对文艺取向的指引,对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倾向,文学的普及与提高,文学的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五四”以来到抗战... 抗战初期茅盾的政治观、美学观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这从他对抗战形势、进程与前景的思考,对文艺取向的指引,对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倾向,文学的普及与提高,文学的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五四”以来到抗战初中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规律、经验教训的总结等重大问题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本文对此作了概括与论述;并阐明了其历史的现实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文艺思想 抗战初期 浪漫主义 写实主义 文学大众化 创作方法 文艺大众化 市民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