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图像论”视野下的中国“诗画关系”学术史重估 被引量:7
1
作者 赵敬鹏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3-108,共6页
"文学图像论"当属新世纪的"新学问",就这项回应图像时代的课题而言,百年来的中国"诗画关系"研究,脉络清晰并且极具启发性。现代意义上的"诗画关系"问题域在20世纪20年代便初具规模,较之古代学... "文学图像论"当属新世纪的"新学问",就这项回应图像时代的课题而言,百年来的中国"诗画关系"研究,脉络清晰并且极具启发性。现代意义上的"诗画关系"问题域在20世纪20年代便初具规模,较之古代学术的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文人雅趣。但是,由于脱离了文学现实,"诗画关系"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悄然演变为纯粹的文献考证与叠加。进一步研究表明,现代学人在与西学的对话中开创了"语-图"符号比较方法,由此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这一方法既能够切中当前"文学危机"之肯綮,同时又是"文学图像论"自身的学理逻辑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图像论 “诗画关系” 文学危机 “语-图”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图像“以图证史”的可能及限度
2
作者 赵敬鹏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42,共7页
西方艺术史中的“以图证史”经赫伊津哈等文化史学家的倡导而发扬光大,这一学术范式在西学东渐之后,对艺术、历史与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启发了形象史学等新兴学术话题。就文学图像这一类型而言,它以图像材料拓宽“以诗证... 西方艺术史中的“以图证史”经赫伊津哈等文化史学家的倡导而发扬光大,这一学术范式在西学东渐之后,对艺术、历史与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启发了形象史学等新兴学术话题。就文学图像这一类型而言,它以图像材料拓宽“以诗证史”的研究范畴,不同程度地再现了历史原型,从而使“以图证史”成为可能。然而,包括文学图像在内的“以图证史”存在的假象化以及表意的模糊性、多义性等局限,从根本上归因于图像符号的虚指本质,因为图像符号遵循的造型原则是相似性而不是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这就意味着使用文学图像“以图证史”时,在“图像志分析”环节明确该步骤对文学与历史的双重聚焦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方法的具体化和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图像 以图证史 语言 实指 虚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文学图像化”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巍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9-122,共4页
"文学图像化"在此指文学语言的图像化,即作者在写作时沉浸在图像之中,运用可观可感的手法来叙写作品,是一种独特的写作和表意实践。对此,国内外的理论家分别从社会、时代、政治、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但更多地持有"折衷... "文学图像化"在此指文学语言的图像化,即作者在写作时沉浸在图像之中,运用可观可感的手法来叙写作品,是一种独特的写作和表意实践。对此,国内外的理论家分别从社会、时代、政治、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但更多地持有"折衷论"或"二元论"的立场及批判态度,而忽略了对"图像化"本身问题如美感、审美关系以及本体的探讨。笔者从"文学图像化"的定位、内核等方面切入,阐发了另外一种研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图像 定位 内核 思想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图像学溯源及其中国语境 被引量:3
4
作者 段德宁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3-149,共7页
图像学本是立足于西方视觉艺术研究所形成的方法,无论是处理一般图像的图像学还是局限于宗教语境的圣像学,都强调了形象本身所具有的理智要素。从俄罗斯文艺思想中的圣像学维度到新批评的语象概念,再到具体的文学图像学研究,图像学为文... 图像学本是立足于西方视觉艺术研究所形成的方法,无论是处理一般图像的图像学还是局限于宗教语境的圣像学,都强调了形象本身所具有的理智要素。从俄罗斯文艺思想中的圣像学维度到新批评的语象概念,再到具体的文学图像学研究,图像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视角。在中国语境引入文学图像学研究,既有益于补正传统文论的某些概念,推动文学和图像的综合研究,又为探讨中国语境的"语图漩涡"谱系,建构一种属于本土的形象文化史提供了方法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图像 圣像 语象 “语图漩涡” 形象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自觉与魏晋南北朝图—文会通的嬗变——兼论文学图像化审美转向的发生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怀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5-150,共6页
魏晋之后,随着文人的审美自觉,文学图像化主要体现为文学作品图像化,文学作品图像化成为文人实现审美诉求的重要方式。文人的审美创造使得先秦两汉图—文会通传统在这个时代,于创作主体、创作方式以及创作意图等方面呈现出历史性嬗变,... 魏晋之后,随着文人的审美自觉,文学图像化主要体现为文学作品图像化,文学作品图像化成为文人实现审美诉求的重要方式。文人的审美创造使得先秦两汉图—文会通传统在这个时代,于创作主体、创作方式以及创作意图等方面呈现出历史性嬗变,文学图像化创作在这些嬗变中发生了从注重再现、重写到注重表现、创造的审美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自觉 图—文会通 嬗变 文学图像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化文学流行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彭玲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3-149,158,共7页
图像化文学的流行并不意味着图像艺术取代语言艺术,也不会颠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性质,而是意味着文学突破了语言的垄断地位,以多元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与其说图像使文学边缘化,不如说文学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借助图像丰... 图像化文学的流行并不意味着图像艺术取代语言艺术,也不会颠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性质,而是意味着文学突破了语言的垄断地位,以多元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与其说图像使文学边缘化,不如说文学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借助图像丰富、再生,乃至无穷。图像化文学是市场经济、读者需求、文化环境等因素催生的产物。市场经济为图像化文学的流行奠定了物质基础,读者"读图"的偏好为图像化文学的流行提供了必要条件,宽容的文化环境为图像化文学的流行提供了现实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文学 流行 市场经济 读者需求 文化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公神碑歌》考论——兼论汉代图像文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44,共9页
《张公神碑歌》在四言韵文之后再附以"歌"或"诗"以作结,是汉碑"常体"中的"变体"。其写作与"张公"墓地祠堂画像存在联系,部分章节内容是对祠堂画像相关画面的文学性描述,某些"... 《张公神碑歌》在四言韵文之后再附以"歌"或"诗"以作结,是汉碑"常体"中的"变体"。其写作与"张公"墓地祠堂画像存在联系,部分章节内容是对祠堂画像相关画面的文学性描述,某些"文本形象"具有"图像艺术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其文学意义上的情境单元,能够转化为一种图像意义上的画面构成;在语言运用上注意到了表现画面构图与画面形象、画面色彩与光泽、画面动态与静态形象的特征等问题。《张公神碑歌》以骚体为主体、七言与骚体相组合的创作形式,是汉代杂言体诗歌创作体式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为我们对汉代"碑歌"与"汉代图像文学"的认识与研究提供了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公神碑歌》 祠堂画像 图像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美学的两张面孔——论“翻身”叙事中文学与图像的互文性
8
作者 李跃力 任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4-90,共7页
文学与图像对"翻身"的反复叙述,在现代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也是文学史与美术史中独具特色和颇具影响的部分。文学与图像在"翻身"叙事上有颇多相互转化、相互阐释之处,呈现出明显而特殊的互文性。"翻身&q... 文学与图像对"翻身"的反复叙述,在现代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也是文学史与美术史中独具特色和颇具影响的部分。文学与图像在"翻身"叙事上有颇多相互转化、相互阐释之处,呈现出明显而特殊的互文性。"翻身"叙事的文学和图像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特征,在文学和图像营造的"包围式结构"中,地主都是一个中心化的存在。文学与图像都着力构筑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都因其中潜藏的宣泄-抑制-疏导机制而呈现出别样的艺术张力。"翻身"叙事的文学和图像,都被一种强大的政治美学法则所统摄,这使得文学与图像均成为这一政治美学的形象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身”叙事 政治美学 文学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图像”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新书发布会会议综述
9
作者 王文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7-218,共2页
2020年12月26—27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南京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学与图像"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新书发布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3... 2020年12月26—27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南京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学与图像"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新书发布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出版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着赵宪章任总主编的《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丛书,就"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进行了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图关系 个案研究 新书发布会 学术研讨会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关系史 会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图像化语境下中华戏曲典籍对外出版与传播——以昆曲典籍《牡丹亭》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姜智慧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67,共5页
文学的图像转向是视觉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文学图像化相伴而生的是受众审美期待与审美经验的改变,以及碎片化多元出版时代的来临。文学的图像化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华戏曲典籍的对外出版与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基于《牡丹亭... 文学的图像转向是视觉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文学图像化相伴而生的是受众审美期待与审美经验的改变,以及碎片化多元出版时代的来临。文学的图像化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华戏曲典籍的对外出版与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基于《牡丹亭》出版与传播,提出文学图像化语境下戏曲典籍对外出版传播的策略,加强多元化出版中图像与语言文字的完美融合与互补,以及文本传播和舞台传播的有机结合,从而使戏曲典籍从精英学术圈走向大众群体,实现更广泛与深入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文学 多元化出版 对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图像关系的理论建构及其符号学方法——评《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敬鹏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7-220,共4页
作为新世纪的新学问,"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在过去二十余年间取得了长足进展。如果说赵宪章教授总主编、许结教授与沈卫威教授副总主编的八卷本《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堪称这一领域的恢宏史论,那... 作为新世纪的新学问,"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在过去二十余年间取得了长足进展。如果说赵宪章教授总主编、许结教授与沈卫威教授副总主编的八卷本《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堪称这一领域的恢宏史论,那么,赵炎秋教授的新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以下简称《研究》)则为学界呈现出极具原创性与本土化的基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视野 沈卫威 赵炎秋 赵宪章 符号学方法 文学图像 文字与图像 文学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描述、文学本位与符号学方法——评《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敬鹏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117-121,共5页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是“文学与图像关系”问题域的首部史论著作。它站在“文学本位”的学术立场,重点爬梳中国古代文学图像的历史脉络与形态演进,为学界研究此类选题,拟或编撰相关丛书等,积累了先行经验。全书直面“图像时代”的文...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是“文学与图像关系”问题域的首部史论著作。它站在“文学本位”的学术立场,重点爬梳中国古代文学图像的历史脉络与形态演进,为学界研究此类选题,拟或编撰相关丛书等,积累了先行经验。全书直面“图像时代”的文学现实,试图通过历史研究回应文学危机及其背后的符号危机,由此凝练出“语-图”比较符号学方法,可谓西方图像学的中国化。然而,丛书也留下一些遗憾,特别是“古代”与“现代”、“描述”与“概括”、“历史”与“理论”的三重脱节,导致未能完整呈现中国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古今之变,“语-图”关系的反思性概括与原创性理论亦较为薄弱。这给学界从事后续研究提供了延展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史论 文学本位 比较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图关系的文学史意义——以台港和海外华文文学作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万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18,共8页
百年台湾、香港和海外华文文学中的语图关系渐渐进入了文学自身的流变中,反映出写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文学、流行通俗文学,甚至女性文学、乡土文学等文学形态的不同变化,也往往比中国内地文学更早地提出、实践文学史的一... 百年台湾、香港和海外华文文学中的语图关系渐渐进入了文学自身的流变中,反映出写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文学、流行通俗文学,甚至女性文学、乡土文学等文学形态的不同变化,也往往比中国内地文学更早地提出、实践文学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其意义和价值启发我们重视语图关系对于文学史叙述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图像 台港和海外华文文学 文学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代之际作家的时代归属与断代文学史书写——以“明初”诗人为中心
14
作者 余来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99-106,共8页
在断代文学史书写中,易代之际作家的时代归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以往的划分往往是以各人的政治选择作为依据,由此造成对某些文学现象的理解与文学历史实际之间出现偏差。考察元末明初诗人的类型,可以看出,历代文苑传、诗文评、诗选... 在断代文学史书写中,易代之际作家的时代归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以往的划分往往是以各人的政治选择作为依据,由此造成对某些文学现象的理解与文学历史实际之间出现偏差。考察元末明初诗人的类型,可以看出,历代文苑传、诗文评、诗选在所列"明初"诗人时,多以其政治归属作为基本准则,而往往忽略其作为易代之际诗人的特殊性,由此在文学史认识上出现误识。文章通过对明初诗分五派等看法予以辨析,试图为理解文学历史的演进和重写中国文学史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明初 易代作家 文学 文学历史的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转化中的文学形象流变--以《红旗谱》中的春兰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染澄 凌晨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132,共8页
文学形象以语象形态寄寓在以文字符号为媒介的文学作品中,但一经完成便可以独立的“生命”形式进入人的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实现多向度的传播,其中包括向图像媒介转化的可能性。在此种转化过程中,视觉性因素的凸显使得形象的构造方式、... 文学形象以语象形态寄寓在以文字符号为媒介的文学作品中,但一经完成便可以独立的“生命”形式进入人的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实现多向度的传播,其中包括向图像媒介转化的可能性。在此种转化过程中,视觉性因素的凸显使得形象的构造方式、寓意方式、表现方式等都会发生变化,其中的媒介转换意义值得探讨。图像媒介会依照自身的媒介特质、审美逻辑以及时代文化要求将文学形象构建为新的形象。如《红旗谱》中的春兰这一文学形象,在媒介转化中呈现出不同形式的形象建构结果。可以说,图像媒介对文学形象的再塑造,并非对文学原作的淹没,而是文学形象多向度的延伸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转化 文学图像 梁斌 《红旗谱》 春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体新变的内部机制和时代精神——从“散文小说化”谈起 被引量:4
16
作者 袁晓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5-123,共9页
文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带来了文体的新变。文体互动基于文体本身发展的需要和文体自身发展成熟所具备的能力。文体新变一方面来自于形式上的相互借鉴,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艺术趣味和文化精神的影响。"散文小说化"并非仅仅是散文... 文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带来了文体的新变。文体互动基于文体本身发展的需要和文体自身发展成熟所具备的能力。文体新变一方面来自于形式上的相互借鉴,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艺术趣味和文化精神的影响。"散文小说化"并非仅仅是散文创作中吸收借鉴了小说的一些手法,而是整个创作精神更加倾向于叙事性、描述性、传奇性等,体现出文学消费的娱乐化特点,是"文学图像化"在散文创作中的一种反映。此外,网络时代的"全民化"也是当代文学创作文体跨界现象大量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小说化 文体互动 文体观念 时代精神 文学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初稿版的发现与版本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红扬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121,共9页
以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初稿版的发现为契机,开展其版本之比较研究。该文凡六版,五易其稿。自初稿至终稿,时间上跨越了半个世纪,写作和修订可分三个时期。早期形成的初稿以英文写作,与其他近现代学人一起,开启诗画关系研究新阶段;... 以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初稿版的发现为契机,开展其版本之比较研究。该文凡六版,五易其稿。自初稿至终稿,时间上跨越了半个世纪,写作和修订可分三个时期。早期形成的初稿以英文写作,与其他近现代学人一起,开启诗画关系研究新阶段;中期中文版问世,受滕固激发并与其呼应,亦与《谈艺录》相互参见;后期中文版修订与《管锥编》写作并行,二者美学与哲学思想亦互通。自初稿至终稿,打通新旧中西的初衷一以贯之,融汇学科门类的意识递次增进,议论分析愈见注重事物相反相成之关系。版本的递次修改,彰显个人学术之精进,也受时代风气和思想潮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佚文 中国诗与中国画 文学图像 诗画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诗学视野中的叶维廉文图关系理论研究
18
作者 黄一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61,共8页
叶维廉文图关系理论是其比较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始建构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台湾的"诗画互文"潮流中,具有中西、古今、诗画媒介互参的比较视野和深入到符号表意机制内部探讨诗画关系的自觉意识。叶维廉一方面充分... 叶维廉文图关系理论是其比较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始建构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台湾的"诗画互文"潮流中,具有中西、古今、诗画媒介互参的比较视野和深入到符号表意机制内部探讨诗画关系的自觉意识。叶维廉一方面充分关注中国古典诗歌、绘画等传统艺术资源和当代艺术现实,另一方面将文图关系的讨论统一于"纯粹经验"的美学理想,以文图媒介的互相参照、批评方法的互为呼应为主要内容,为中国现代文图关系理论提供了丰富内容,书写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与图像关系史的重要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文学图像理论 比较诗学 诗画互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艺术史研究视域下的“语—图”关系辨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健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4-131,共8页
"语—图"关系作为当前学界的一个热点议题,是新艺术史发展进程中受到重点关注的基础性问题之一。通过考察迈克尔·巴克森德尔、诺曼·布列逊和W. J. T.米歇尔的相关论述可以见出,新艺术史及其后的视觉研究始终致力于... "语—图"关系作为当前学界的一个热点议题,是新艺术史发展进程中受到重点关注的基础性问题之一。通过考察迈克尔·巴克森德尔、诺曼·布列逊和W. J. T.米歇尔的相关论述可以见出,新艺术史及其后的视觉研究始终致力于弥合语词与图像之间的缝隙和裂痕,并通过卓有成效的学术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理论设想。对"语—图"二元对立结构模式的摒弃、对"视觉性"和"语境化"的强调,为当代艺术史和视觉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可能性,对于当前的文学图像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词 图像 新艺术史 视觉性 文学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