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清末民国社、刊共生型旧体文学团体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雨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188,共7页
清末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报刊与社团呈共生状态的旧体文学团体,它们是近现代社会大变革的“新陈代谢”中反映旧体文学艰难生存状况的一个截面,也是这一历史阶段特有的文化现象。辛亥革命之前至五四运动之后,身份庞杂的转型期知识群体始... 清末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报刊与社团呈共生状态的旧体文学团体,它们是近现代社会大变革的“新陈代谢”中反映旧体文学艰难生存状况的一个截面,也是这一历史阶段特有的文化现象。辛亥革命之前至五四运动之后,身份庞杂的转型期知识群体始终在寻觅着适宜旧体文学生存、传播的新土壤,试图将传统诗词社移植、嫁接至报刊这种新兴媒介中。社、刊之间的结合共生使得文艺报刊相继成了文人墨客怡情遣兴、释恨排忧的“游戏场”,新兴中小知识分子振兴国学、维持风雅的“宣传阵地”,以及令传统文人旧经验、旧志趣得以栖身且青年旧学爱好者兴趣得以发展的精神世界“后花园”,反映出旧体文学内部的自我变革与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刊共生 旧体文学 文学团体 转型期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料视域中的香港澳门当代文学70年
2
作者 黄万华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64,共16页
一、三位一体的文学史料视野(格局)2016年,香港地区出版了陈国球总主编,陈智德、樊善标、危令敦、谢晓虹、黄念欣、卢伟力、林曼叔、程中山、黄仲鸣、霍玉英等担任分卷主编的12卷本《香港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以下简称《香港文... 一、三位一体的文学史料视野(格局)2016年,香港地区出版了陈国球总主编,陈智德、樊善标、危令敦、谢晓虹、黄念欣、卢伟力、林曼叔、程中山、黄仲鸣、霍玉英等担任分卷主编的12卷本《香港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以下简称《香港文学大系》),这一香港地区本地学者通力合作的成果,丰富呈现了香港地区“现代文学”的历史图景。其中的《文学史料卷》(陈智德主编)分五辑,收录173篇文献:“‘刊物史料’、‘题记与序跋’二辑涉及书刊载体之历史、精神理念,以及作品单行本之出版源起,以见当时文化空间之本质,以书刊(包括报刊和作品单行本)为主体;‘书信与日记’、‘作家史料’二辑涉及作家之生活记载、感受观察和相关记录,以人物为主体;‘记录与报道’涉及文学团体、文学活动之记载,以事件为主体。以上由书刊、人物、事件三大项构成《文学史料卷》所形塑的历史图像。”《香港文学大系》另设有两卷《评论卷》,收录了涉及文学史料的文学论争、文学评论文章。这种分别以“书刊、人物、事件”为“主体”的史料视野(格局),提供了一个开阔、开放的文学历史阐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料 香港文学 文学评论 文学论争 文学团体 精神理念 现代文学 历史图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夏目漱石文学中文译本稽考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宁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7-239,共3页
关键词 夏目漱石 文学团体 中文译本 民国时期 日本人 朝日新闻社 文学爱好者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体制与民国中西诗学交流
4
作者 龚敏律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80,共4页
学界在研究民国时期的中西诗学交流问题时。大多会进行个案研究,也就是选择民国时期在中西诗学交流史上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团体、中外学者和作家、诗人的文学活动来进行爬梳和探讨。这也势必形成一种片面的印象.即民国时期的中西诗学交... 学界在研究民国时期的中西诗学交流问题时。大多会进行个案研究,也就是选择民国时期在中西诗学交流史上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团体、中外学者和作家、诗人的文学活动来进行爬梳和探讨。这也势必形成一种片面的印象.即民国时期的中西诗学交流似乎大多数都是属于民间行为,是由民间的各种文学团体、文学协会或文学个体自发自觉地组织进行的活动.从而使研究者在考察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中西诗学 交流史 文学团体 体制 中国现代文学 民间行为 文学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太清与秋红吟社重要成员的友谊
5
作者 葛鹏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52,共3页
1839年秋天,秋红吟社在北京正式成立。秋红吟社是一个文学团体,其成员清一色女子,重要成员有顾太清、沈善宝、项屏山、许云姜、许云林等人。秋红吟社的成员以清朝宗室夫人和在京汉族官员妻室为主,成员之间既无血缘关系,也无地缘关系,对... 1839年秋天,秋红吟社在北京正式成立。秋红吟社是一个文学团体,其成员清一色女子,重要成员有顾太清、沈善宝、项屏山、许云姜、许云林等人。秋红吟社的成员以清朝宗室夫人和在京汉族官员妻室为主,成员之间既无血缘关系,也无地缘关系,对文学的共同爱好是她们结成社团的主要原因。她们走出闺阁,走向社会,拥抱美好的大自然,在诗词酬唱和创作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作为秋红吟社的中心人物,有着“清代第一女词人”美誉的顾太清,与其他重要成员之间的友谊尤其令人难以忘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太清 成员 友谊 文学团体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创作过程 中心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陵的后半生 被引量:4
6
作者 古远清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7-93,共7页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有一个“东北作家群”。这个流亡文学团体的成员有萧军、萧红、李辉英、舒群、罗烽、端木蕻良、骆宾基、孙陵、白朗等。在这群作家中,孙陵是最后离开东北的作家之一,也是唯一到台湾定居的文人,故他在这群...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有一个“东北作家群”。这个流亡文学团体的成员有萧军、萧红、李辉英、舒群、罗烽、端木蕻良、骆宾基、孙陵、白朗等。在这群作家中,孙陵是最后离开东北的作家之一,也是唯一到台湾定居的文人,故他在这群作家中往往成了最易于被忘却的一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作家群 中国文坛 30年代 文学团体 端木蕻良 骆宾基 流亡 萧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得意的谢拉皮翁两兄弟 被引量:3
7
作者 蓝英年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1-79,共9页
关键词 《倒霉的谢拉皮翁兄弟》 左琴科 文学团体 俄国文学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虞社》琐谈 被引量:2
8
作者 许正意 钱永贤 《江海学刊》 1984年第3期87-89,共3页
二十年代初,几位青年于阳澄湖畔、虞山之麓创办了一个文学团体。他们借虞山之名而称《虞社》。它与当时武进的《台岭社》、无锡的《墨缘吟社》并称江南三社。
关键词 二十年代 文学团体 阳澄湖 创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土中开出的未名之花——未名社及其文化贡献
9
作者 喻敏 《出版科学》 2007年第1期86-88,55,共4页
未名社,是由鲁迅带领六名怀揣理想主义的文学青年创立的一块自由追逐文学的园地。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一片波澜和动荡中,未名社在流变中依然坚持成立之时的初衷,当历史渐渐尘封时,我们依然不能忘怀未名人和未名刊物的文化贡献。
关键词 未名社 文学团体 鲁迅 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