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文学史观的建构——答《东方论坛》编者问 被引量:9
1
作者 朱德发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42-51,共10页
五四文学思想性质和领导思想的研究,早已抛开"政治框架"的阶级定性,而纳入了人学范畴或现代性范畴进行探索与思考不过,至今我对五四文学的思想性质与领导思想的研究尚有些困惑;在文学史观研究上,我最看重的是"人学"... 五四文学思想性质和领导思想的研究,早已抛开"政治框架"的阶级定性,而纳入了人学范畴或现代性范畴进行探索与思考不过,至今我对五四文学的思想性质与领导思想的研究尚有些困惑;在文学史观研究上,我最看重的是"人学"文学史观与现代国家文学史观;探讨文学史观的意义是为了更切实地拓展、提高、充实、丰富研究主体自身,也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教学内容更新,有利于学术研究创新。目前文学史观的探讨存在两大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建立一个大家认可的价值标准或评价体系。其二,重解重评文学史的文学运动形态、文学理论形态和文学创作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现代性范畴 “人学”文学史观 现代国家文学史观 价值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学进化论”与世界文学史观──评美国“重构派”莫莱蒂教授的学说 被引量:8
2
作者 吴雨平 方汉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34,共8页
作为美国"世界文学重构"的主体性理论观念之一,莫莱蒂的"新文学进化论"是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进化论在后工业化时代语境下的再现。达尔文进化论虽然曾经对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学理论有一定影响,但其认识论与研究方法... 作为美国"世界文学重构"的主体性理论观念之一,莫莱蒂的"新文学进化论"是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进化论在后工业化时代语境下的再现。达尔文进化论虽然曾经对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学理论有一定影响,但其认识论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早已暴露得相当明显。而莫莱蒂所提出的情节与风格的相互作用的论点,结合了形式主义与西方的世界体系学说所体现的历史观念,作为重构世界文学的创新性文学史观,突破了结构主义以来世界文学史共时史观及研究模式的束缚,对西方文学史观的理论更新仍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进化论 世界文学史重构 莫莱蒂 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刘勰的文学史观——以《文心雕龙·时序》篇为中心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敏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6-114,共9页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所表达的文学史观 ,可以称之为“时序论”。刘勰把社会政治结构如“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 ,纳入到文学崇替兴废的分析当中。是篇提出的理论表述“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中的“世情”和“时序”各自...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所表达的文学史观 ,可以称之为“时序论”。刘勰把社会政治结构如“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 ,纳入到文学崇替兴废的分析当中。是篇提出的理论表述“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中的“世情”和“时序”各自有着鲜明的针对性。抒情审美的文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社会政治因素的参与 ,它的兴废崇替离不开一个合理的政治秩序、协调的社会文化氛围 ,其中政治结构中的帝王对文学的积极参与、协调则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总体来看 ,刘勰《时序》篇的精神取向是积极而有为的 ,赞语中的“崇替在选”即希望当政者能“百揆时序” ,“选贤与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学史观 文心雕龙 《时序》 精神取向 理论表述 抒情 兴废 帝王 社会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文学史观的合法性及其限度——以程光炜《文化的转轨》为例看当代文学史写作的观念问题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复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关键词 文学史写作 文学史观 当代文学史研究 程光炜 合法性 “十七年” 文化 历史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适的“言文之辨”与文学史观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庆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6-154,共9页
叶适兼擅经史文章之学,他摒弃了经、史、文三者的人为分界,而注意到三者在语言层面具有根本的相通性,三者的分疏乃是"言"裂变的结果:"言"以三代语言文字为典范,具有政治实践性的品格;"文"则兴盛于汉以后... 叶适兼擅经史文章之学,他摒弃了经、史、文三者的人为分界,而注意到三者在语言层面具有根本的相通性,三者的分疏乃是"言"裂变的结果:"言"以三代语言文字为典范,具有政治实践性的品格;"文"则兴盛于汉以后,逐渐趋向于辞藻末节。总的看来,"文"的不断膨胀,与政治文化的衰落互为因果。因此叶适主张"循言以求道",即通过重新阐释五经之言来重建三代治道,认为"内心"与"外事"的高度和谐,性理、治道、文字的完美统一才是三代"道"的真意;而三代语言,乃是治道、性理、文字的完美融合,后世无以复加。叶适由此也形成了崇古的、文以代降的文学史观。但他对欧、苏文的赞赏,对唐诗的钦慕,则显示了儒学事功派立场与文学家立场之间的纠结和错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之辨 五经 三代 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与公安派的文学史观比较论 被引量:1
6
作者 周荷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9-54,共6页
关键词 胡适 公安派 文学史观 白话文学 时代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富仁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年第3期4-11,共8页
樊骏先生在世时,王富仁先生就给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布置了一个课题:研究樊骏先生的学术工作。学生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但王富仁先生还有一个更宏大的计划,即撰写专著《樊骏论》。樊骏先生去世后,王富仁先生相继发表了《樊骏的中国现代... 樊骏先生在世时,王富仁先生就给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布置了一个课题:研究樊骏先生的学术工作。学生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但王富仁先生还有一个更宏大的计划,即撰写专著《樊骏论》。樊骏先生去世后,王富仁先生相继发表了《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学科魂——〈樊骏论〉之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期)、《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樊骏论〉之一章》(《现代中文学刊》2012年第1期)等文章,这些文章即《樊骏论》的部分章节。王富仁先生去世后,家属在他生前使用的电脑里发现了《樊骏论》的未完稿,共计23万多字。为纪念王富仁先生,同时也为纪念对河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多有扶掖的樊骏先生,本刊特征得王富仁先生家属授权,发表《樊骏论》的未刊章节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历史事实 文学史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文学学科 王富仁 硕士研究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与文学史观论略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瑜 《保定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1-94,共4页
文学史的书写有较长的历史,但对之系统关注的时间却不长。文学史的书写离不开文学史观的指导,有意识地运用某种史观指导文学史编写是其发展成熟的表现。我国古代文学史观的特殊性导致了长期内文学史成为历史书写的附属品,其循环论的特... 文学史的书写有较长的历史,但对之系统关注的时间却不长。文学史的书写离不开文学史观的指导,有意识地运用某种史观指导文学史编写是其发展成熟的表现。我国古代文学史观的特殊性导致了长期内文学史成为历史书写的附属品,其循环论的特征也不利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变革与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文学史观 通变 《文心雕龙》 文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论的文学史观梳理与质疑 被引量:1
9
作者 梅向东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0-74,共5页
发展论是源自西方一般历史学的一个根本性文学史观念。建基于此,有两种文学史范式:历史主义的文学史和形式主义的文学史。前者将文学史叙写为一个由低级而高级、由简单而复杂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后者将文学史演绎为一个关于文学的艺术形... 发展论是源自西方一般历史学的一个根本性文学史观念。建基于此,有两种文学史范式:历史主义的文学史和形式主义的文学史。前者将文学史叙写为一个由低级而高级、由简单而复杂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后者将文学史演绎为一个关于文学的艺术形式不断创新的历史逻辑。两者皆放逐了文学的审美本体及其个性与丰富性,使文学史变成了一种苍白的文学知识谱系。要重写中国文学史,就必须首先走出发展论的文学史观,在回返中国历史文化原点中找到新的文学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文学史观 历史主义的文学史 形式主义的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发展论”的中国文学史观质疑 被引量:1
10
作者 梅向东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66-70,共5页
“人性发展论”的中国文学史观建基于十八至十九世纪西方发展论的史学观。它认为,在中国历史中,人性是发展的。中国文学是人性发展的反映;人性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中国文学亦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其逻辑结果必然是:中... “人性发展论”的中国文学史观建基于十八至十九世纪西方发展论的史学观。它认为,在中国历史中,人性是发展的。中国文学是人性发展的反映;人性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中国文学亦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其逻辑结果必然是:中国文学及其审美形态的历史过程如同人性的历史过程一样,是一个可以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其所存在的问题有二:将中国历史中的人性与西方历史哲学中的人性概念相等同,因而抽去了中国历史文化之独特个性和丰富性;将中国文学史视为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不仅忽视了文学史与一般社会发展之间的差异性,也忽视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个性和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观 人性发展论 质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信念与学术品格——刘中树文学史观的构成及其写作实践
11
作者 白杨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2-206,共5页
对于处在时代的暴风雨中的集安市刘氏家族来说,一九四六年“举家革命”的选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①此后,那个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的偏远小城——集安,在人们的回忆中,似乎更加多了些许神秘的色彩,而匆匆踏上革命征途的... 对于处在时代的暴风雨中的集安市刘氏家族来说,一九四六年“举家革命”的选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①此后,那个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的偏远小城——集安,在人们的回忆中,似乎更加多了些许神秘的色彩,而匆匆踏上革命征途的刘氏族人却无暇回忆,就连时年只有十一岁的刘中树也积极参与到革命文艺的宣传活动中去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实践 文学史观 学术品格 刘中 信念 精神 革命文艺 刘氏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价值维度的重构谈丁帆的百年文学史观
12
作者 黄轶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21,共7页
"文学史既是文艺科学,也是一门历史科学","讲重要文学现象的上下左右的联系,讲文学发展的规律"①。文学史建构中,纯文学观和文学"国情"、文学审美功能与历史功利性或历史效应之间的冲突从未间断,正是这些冲突的"消"与"长"成... "文学史既是文艺科学,也是一门历史科学","讲重要文学现象的上下左右的联系,讲文学发展的规律"①。文学史建构中,纯文学观和文学"国情"、文学审美功能与历史功利性或历史效应之间的冲突从未间断,正是这些冲突的"消"与"长"成就了文学史波澜壮阔的多元格局,也成就了文学史作为文化史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复杂深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观 价值维度 丁帆 重构 历史科学 文学现象 文学发展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瞭望与批判:从文学革命到文学史观的“整理”--瞿秋白眼中的鲁迅
13
作者 傅修海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7-75,共9页
众所周知,瞿秋白和鲁迅的私人交集主要在于上海“左联”时期。瞿秋白“左联”时期的活动,并非都是单纯的文艺活动或个人日常行为,文艺论战如此,他与鲁迅和茅盾的交谊活动也是这样。乃至于对泰戈尔和萧伯纳访华的相关反应,事实上也... 众所周知,瞿秋白和鲁迅的私人交集主要在于上海“左联”时期。瞿秋白“左联”时期的活动,并非都是单纯的文艺活动或个人日常行为,文艺论战如此,他与鲁迅和茅盾的交谊活动也是这样。乃至于对泰戈尔和萧伯纳访华的相关反应,事实上也只是瞿秋白“构筑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环节”。在上述一系列活动当中,毫无疑问,瞿秋白与鲁迅的文学交往活动不仅影响最大,而且意义也最为深远,有必要细致地加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观 瞿秋白 鲁迅 文学革命 整理 批判 无产阶级革命 “左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影响与郑振铎的文学史观
14
作者 杨玉珍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2,共4页
郑振铎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猛将之一,做出了大量的新文学实绩,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个性。作为成长于20世纪初的一代学者,外来影响作为“他者之镜”、“他山之石”在郑振铎文学史观的构成中起了很大作用,启蒙意识、民族意识、世界意识... 郑振铎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猛将之一,做出了大量的新文学实绩,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个性。作为成长于20世纪初的一代学者,外来影响作为“他者之镜”、“他山之石”在郑振铎文学史观的构成中起了很大作用,启蒙意识、民族意识、世界意识、文学本体意识、研究者主体意识成为其文学史观的主要特质,也使其文学史著作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影响 郑振铎 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转型与创新的现实状态及特点研究——评《当代文学的转型与新创: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史观察》
15
作者 李玲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I0007-I0007,共1页
《当代文学的转型与新创: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史观察》是一部关于当代文学转型与创新的研究著作,对于当代文学的现实状态及特点作了深入探讨。该书涉及新媒体语境与“文学史的终结”、流变与转型、文学的世纪之交与“80后”的诞生、关于新... 《当代文学的转型与新创: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史观察》是一部关于当代文学转型与创新的研究著作,对于当代文学的现实状态及特点作了深入探讨。该书涉及新媒体语境与“文学史的终结”、流变与转型、文学的世纪之交与“80后”的诞生、关于新中国文学70年的几个文学史问题等多个主题。第一章聚焦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学史观,探讨了文学史是否存在终结的可能性。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立场,挑战传统的文学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新中国文学 文学史观 文学批评 现实状态 互联网时代 转型与创新 新媒体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坏性重述”──胡适新的文学史观的构筑
16
作者 罗振亚 《北方论丛》 2000年第1期83-89,共7页
将中国文学按表现工具分成民间兴起的生动的活文学与正统的僵化的死文 学,这一文学史理论假设,是胡适文学史研究的主要贡献。胡适提出新文学的来源皆在民间, 打击了贵族文学与传统思想。胡适在文学史研究中的“破坏性重述”,思路新... 将中国文学按表现工具分成民间兴起的生动的活文学与正统的僵化的死文 学,这一文学史理论假设,是胡适文学史研究的主要贡献。胡适提出新文学的来源皆在民间, 打击了贵族文学与传统思想。胡适在文学史研究中的“破坏性重述”,思路新奇,见解独到,框 架体例别致;但也存在着许多空疏与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史观 文学 文学 民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生态文化学的文学史观——兼谈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
17
作者 朱德发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40-42,48,共4页
经过几十年的耙犁与深翻,主流意识形态圈定和筛选过的现代文学园地早已被掘地三尺,陷于难以为继的研究困境。如果没有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史识,那么不要说突破性的成果,就是想谈出点新意来也很难。李钧提出的“生态文化学”的文学史观念... 经过几十年的耙犁与深翻,主流意识形态圈定和筛选过的现代文学园地早已被掘地三尺,陷于难以为继的研究困境。如果没有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史识,那么不要说突破性的成果,就是想谈出点新意来也很难。李钧提出的“生态文化学”的文学史观念,强调中性态度、换位思考、往返质疑和主体间性思维,从而使人们能够在历史时空中把握现代文学,在现场或文化场中分析文学现象,知人论世地研究作家作品。这种新的文学史观有利于打破文学史研究中的意识形态禁忌。更难得的是,作者进行了成功的文学史写作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观 生态文化学 30年代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文学史观和研究方法的“重返八十年代”
18
作者 原帅 《保定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6-11,共6页
在程光炜所发起的"重返八十年代"学术活动中,"八十年代文学"既是一种文学史观,又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他针对当代文学学科"批评化"的弊端,提出了学科的"历史化"和研究主体的"历史化"。... 在程光炜所发起的"重返八十年代"学术活动中,"八十年代文学"既是一种文学史观,又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他针对当代文学学科"批评化"的弊端,提出了学科的"历史化"和研究主体的"历史化"。"八十年代文学"不是物理时间性的"断代"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文学时间性质的"整体性"概念。"个案研究"正是"历史化"和"整体性"理念的具体体现,并且为反思文学史叙事留下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返八十年代” 文学史观 历史化 整体性 个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文学史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非虚构性”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俊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41,共1页
施蛰存在1937年初检视新文化运动20年来的得失时,提到了“杂文学”的重要意义:“杂文学作品比纯文学作品更易于使大众读者领受到文学的趣味(Literary Taste)……我国新文学运动勃兴以来,至今虽然将有二十年的历史,但文学作品的成... 施蛰存在1937年初检视新文化运动20年来的得失时,提到了“杂文学”的重要意义:“杂文学作品比纯文学作品更易于使大众读者领受到文学的趣味(Literary Taste)……我国新文学运动勃兴以来,至今虽然将有二十年的历史,但文学作品的成绩却一向都偏于纯文学这方面。最近一二年来,杂文学这方面虽然有了兴发的现象,但范围却还是很狭的。我们虽然看见过几本好的传记、尺牍和日记,但大概仍是文学作家的自画像”,他从创作的角度提出期盼,“若是有一部分作家放弃了诗歌、小说、剧本这些狭窄的纯文学路上去钻研,而利用他们的文学表现之欲望,又可使读者获得文学趣味以外的享受,岂不是更有益的事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非虚构性 文学史观 文学作品 大众读者 文学作家 文学趣味 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理论》解读韦勒克的文学史观 被引量:1
20
作者 蔡晓飞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33-134,共2页
被人称之为"批评家的批评家"的韦勒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是其毕生的事业。他的理论探索涉及文学本体,文学史,文学批评等诸多领域。《文学理论》是韦勒克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它从总体上对文学的定义,本质,功用,结构以及文学研... 被人称之为"批评家的批评家"的韦勒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是其毕生的事业。他的理论探索涉及文学本体,文学史,文学批评等诸多领域。《文学理论》是韦勒克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它从总体上对文学的定义,本质,功用,结构以及文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他所阐释的文学史观主张将回归"文学性"作为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要义,这一主张以及相关理论不仅对英美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的文学理论的构建也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勒克 文学理论》 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