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期待视野的融合中透视文学的效果史——接受美学文学史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温潘亚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2-126,共5页
接受美学文学史模式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读者为中心,在期待视野融合中朱透视文学的效果史。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类型,读者在文学史中地位的确定,文学史的历时与共时研究,效果史与接受史的结合,显示出建构一... 接受美学文学史模式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读者为中心,在期待视野融合中朱透视文学的效果史。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类型,读者在文学史中地位的确定,文学史的历时与共时研究,效果史与接受史的结合,显示出建构一种总体文学史的意向。它作为文学史研究的新范式,具有着同过去一切文学史理论不同的全新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对文学总体活动过程研究的新思路,实现了文学史研究方向的根本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文学史模式 期待视野 总体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闻一多的文学史模式 被引量:1
2
作者 林继中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7-34,共8页
关键词 闻一多 文学史模式 审美趣味 《中国文学史 文学史 时代精神 盛唐气象 文学环境 诗的语言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 被引量:53
3
作者 方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9-193,共5页
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文学的经典化必然会形成对原有文学史模式的颠覆,对新的现代文学史... 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文学的经典化必然会形成对原有文学史模式的颠覆,对新的现代文学史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文学经典化影响着现代文学史的格局,其次影响着现代文学史的深度,再次决定着现代文学史的影响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应该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由厚变薄,走向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重构 文学史模式 文学经典化 艺术价值 人生意蕴 美学精神 审美风尚 文学作品 删繁就简 原创性 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的自我认同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乾坤 王书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7-93,共7页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子平等人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及其引起的学术链,是相关学界一次自觉的自我认同思潮。吴炫以"文学性"为标识的本体论"穿越"是其中最有深度的环节,"个体性"是其立论基石...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子平等人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及其引起的学术链,是相关学界一次自觉的自我认同思潮。吴炫以"文学性"为标识的本体论"穿越"是其中最有深度的环节,"个体性"是其立论基石。谭桂林等人的质疑富有启示地指出了它可能引起的思维混乱和绝对化模式。本文在梳理这一思潮的同时,审理了其中的核心概念。本体论上的"独一"没错,但"独一"并非"独尊"。"文学性穿越"只能是一种文学的应然指向,而不可归于某一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自我认同 文学 个体性 文学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充满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
5
作者 胡希东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49-250,共2页
胡希东撰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意识形态悖论》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实际是对1980年代之前文学史模式政治意识形态的突破,有文学史回归文学自身的倾向,但这一文学史命题的时间性,亦照样建筑在意识形态上。由于二十世纪中国... 胡希东撰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意识形态悖论》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实际是对1980年代之前文学史模式政治意识形态的突破,有文学史回归文学自身的倾向,但这一文学史命题的时间性,亦照样建筑在意识形态上。由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本身与政治的纠缠,它很难以纯文学姿态呈现于文学史叙述中,因此,“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带来的文学史叙述并非真正回归了文学自身,而仅以时间维度而言,其本身即是一带悖论的意识形态文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二十世纪 文学观念 悖论 政治意识形态 文学史模式 文学史叙述 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