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期反思文学反映论的三种学理路径 被引量:3
1
作者 赖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6,共8页
新时期对文学反映论的反思,始终伴随对“唯认识论”思维的清理:以认识论统摄文学,容易掩抑文学应有的审美、价值和人性维度,使之沦为摹写现实的工具。20世纪80年代初,学界针对文学反映论及其背后的认识论问题,主要采用了三种反思方法,... 新时期对文学反映论的反思,始终伴随对“唯认识论”思维的清理:以认识论统摄文学,容易掩抑文学应有的审美、价值和人性维度,使之沦为摹写现实的工具。20世纪80年代初,学界针对文学反映论及其背后的认识论问题,主要采用了三种反思方法,取得了不同的理论效果:一是“原理廓清”,主要围绕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人的反映论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原理进行正本清源,促成机械反映论向能动反映论的平稳过渡;二是“嫁接修复”,力主在追求确定性的知识映现机制中,植入彰显主观性的审美维度,实现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本土话语的辩证创新;三是“颠倒挪移”,声张文学应与追求客观性、确定性的认识论彻底决裂,而完全倒向主体性、价值性一维,以完成客体性文论向主体性文论的激情跃进。整理反思文学反映论的诸种路径,有益于从文论知识生产的学理层次,对本土文论的创新机制提供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学理 文学反映论 审美反映论 文学主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诗选注》的“字里行间”——钱锺书与“文学反映论”的且受且辞
2
作者 刘锋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钱锺书在编选《宋诗选注》期间,接受文学反映论作为论述框架,从而改变了一些诗学看法,从反对"社会造因说"到肯定"社会造因说",从反对"可歌可泣"到肯定"可歌可泣",从反对使用"平民文学&qu... 钱锺书在编选《宋诗选注》期间,接受文学反映论作为论述框架,从而改变了一些诗学看法,从反对"社会造因说"到肯定"社会造因说",从反对"可歌可泣"到肯定"可歌可泣",从反对使用"平民文学"到肯定使用"人民性"概念等,但又与文学反映论保持了一定距离,通过诗与"文件"的区别、诗可以写推想与理想、诗与史不相同等限制文学反映论的适用范围。钱锺书与文学反映论的关系是"且受且辞",他用"字里行间"的方式解构了文学反映论的普适性,坚持着形式化的诗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宋诗选注》 文学反映论 形式化的诗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反映论到审美反映论的发展和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杜卫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5期56-61,共6页
文学反映论是我国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描述新时期文学理论界对传统文学反映论的质疑和审美反映论的提出,着重分析了审美反映论的理论意义及其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认为:把审美范畴引入文学反映论是对文学反... 文学反映论是我国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描述新时期文学理论界对传统文学反映论的质疑和审美反映论的提出,着重分析了审美反映论的理论意义及其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认为:把审美范畴引入文学反映论是对文学反映理论的重要发展,丰富了对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反映论 审美反映 情感反映 文学审美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文作家的“自我自由”与“自我限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孝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4-17,共4页
一 在近几年散文创作中,不少散文作家在复苏和激活“自我自由”而得到深深满足和喜悦的同时,面对疾风迅雨的社会变革而闭目塞听,置身于波诡云谲的社会现实而去谋求心理距离,以惊人超脱的平静遁入自我的“自由王国”,一味沉湎于“自我表... 一 在近几年散文创作中,不少散文作家在复苏和激活“自我自由”而得到深深满足和喜悦的同时,面对疾风迅雨的社会变革而闭目塞听,置身于波诡云谲的社会现实而去谋求心理距离,以惊人超脱的平静遁入自我的“自由王国”,一味沉湎于“自我表现”的“快活林”中,从而在新时期散文冲破拘束心灵、压抑个性的藩篱而提高了“人”的观念、价值和自由度之后,产生了矫枉过正的偏颇,转入“自由化”的自我轻吟浅唱之中,明显阻滞了已稍有生机的新时期散文继续健康发展的势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创作 作家 自我限制 个体情感 人类情感 新时期散文 “自我” 丰子恺 感受主体 文学反映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