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错综通变 能伍因革——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心理学倾向
1
作者 姚文放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5期153-159,共7页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 ,深入探讨文学传统问题 ,大力推动文学的发展演进的 ,主要有东汉的王充 ,齐梁的刘勰 ,中唐的韩愈、柳宗元 ,明中叶的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 ,清初的叶燮等 ,他们有如五个关节点 ,支撑和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 ,深入探讨文学传统问题 ,大力推动文学的发展演进的 ,主要有东汉的王充 ,齐梁的刘勰 ,中唐的韩愈、柳宗元 ,明中叶的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 ,清初的叶燮等 ,他们有如五个关节点 ,支撑和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总体过程 ,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超越古今之辨、新旧之争 ,以人心为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文学传统论 心理倾向 文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革新的偏离与回归——五四时期文学传统论的功利性倾向
2
作者 姚文放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4-83,共10页
关键词 五四时期 文学传统论 功利性倾向 政治革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诗阐释的格局、方法与规律——兼论中国文学阐释传统的特质
3
作者 谢琰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198,共9页
杜诗是中国文学的核心经典,杜诗阐释具有充分的复杂性和典型性。杜诗阐释的格局稳定,形成了“年谱”“评点”“详注”三大体式,“诗史”“风雅比兴”“集大成”“忠君”“无一字无来处”“诗圣”六大主题。杜诗阐释方法多元,以训诂阐释... 杜诗是中国文学的核心经典,杜诗阐释具有充分的复杂性和典型性。杜诗阐释的格局稳定,形成了“年谱”“评点”“详注”三大体式,“诗史”“风雅比兴”“集大成”“忠君”“无一字无来处”“诗圣”六大主题。杜诗阐释方法多元,以训诂阐释为基石,以经学阐释为楷范,以史学阐释为参照,以文学本体阐释为主体,四种方法相互补充、彼此制约。杜诗阐释在探求作者原意、分析文本原义、强调读者所悟之义三个向度上展现了清晰的规律:还原导致强制、整体决定局部、当下介入历史。杜诗阐释体现了中国文学阐释传统的三大特质:阐释目标的确定性、阐释方法的整体性和阐释过程的体验性。在中国阐释学自主道路建设进程中,文学经典阐释提供的经验与教训应当源源不断地惠泽学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阐释 文学阐释传统 训诂阐释 经学阐释 史学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新文学“次底层”叙事传统与贾平凹小说的价值拓新
4
作者 朱寿桐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6-202,共7页
汉语传统文学一直非常注重底层叙事,而从鲁迅开辟的新文学传统中,“次底层叙事”焕发出时代的思想光泽和审美光芒。新时期莫言、路遥都从次底层叙事中获得了巨大成就,但始终坚持在“次底层叙事”中作小说艺术价值拓新的还是贾平凹。贾... 汉语传统文学一直非常注重底层叙事,而从鲁迅开辟的新文学传统中,“次底层叙事”焕发出时代的思想光泽和审美光芒。新时期莫言、路遥都从次底层叙事中获得了巨大成就,但始终坚持在“次底层叙事”中作小说艺术价值拓新的还是贾平凹。贾平凹的代表性作品如《秦腔》《高兴》《极花》等较多地体现着次底层叙事的非凡成就。次底层叙事无论在社会学意义上还是在审美意义上,都极大地拓宽了汉语新文学的表现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新文学 次底层叙事 文学传统 贾平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风书局“文学丛书”与左翼文学传统
5
作者 付建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湖风书局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出版阵地。在创办过程中,宣侠父是关键人物,阳翰笙是重要的联络人,鲁迅则在认真推荐书稿、精心编校书稿方面给予了具体支持和精神鼓励。面对国民党近似疯狂的书刊查禁制度,湖风书局会同左翼阵... 湖风书局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出版阵地。在创办过程中,宣侠父是关键人物,阳翰笙是重要的联络人,鲁迅则在认真推荐书稿、精心编校书稿方面给予了具体支持和精神鼓励。面对国民党近似疯狂的书刊查禁制度,湖风书局会同左翼阵营采用多种策略灵活应对,在资金、人才及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凝聚左翼革命力量,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出版了《文艺创作丛书》、《世界文学名著译丛》、《湖风创作集》和《青年自修文学丛书》等多套丛书。湖风书局出版的文学书籍,多数为“左联”成员的著译,通过出版这些文学书籍,推动了左翼文学的发展,促进了左翼文学传统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风书局 文学丛书” 左翼文学传统 鲁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互鉴视域下现代文学史建构的再思考
6
作者 刘勇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6,共13页
以现代经典作家作品为主要对象,结合现代文学三十年间的文学思潮、文学论争、审美变革与社会变动等重要方面呈现这一时段内文学发展主要面貌的述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现代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之间复杂的互动关... 以现代经典作家作品为主要对象,结合现代文学三十年间的文学思潮、文学论争、审美变革与社会变动等重要方面呈现这一时段内文学发展主要面貌的述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现代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还原现代文学本来的面貌和特点、改变这种述史模式成为当下现代文学史建构必须思考的重点问题。从文明互鉴视角重新建构现代文学史框架,要考虑在叙述体例上,保持以现代作家为主体,总体上增强对外国文学、传统文学的论述;在重点作家作品上,对于与外国文学、传统文学关系密切的作家,纳入世界文学经典与中国现代作家的关系、现代作家传统文学形式的写作等内容,不能单讲作家现代文学的贡献;在文学史观念上,顾及作家“全人全作”,以“人的文学”为述史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现代文学 外国文学 传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六国北魏初期的王言与中古北方文学传统的生成
7
作者 郭晨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8-198,共11页
王言作为一种文学文本,承载着中古北方文学特有的观念和精神。王言对国家、帝王权力的展现,成为北方政权争取正朔之利器,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北方社会地位最高、最具代表价值的文学样式。王言作为一种文学传统和制度... 王言作为一种文学文本,承载着中古北方文学特有的观念和精神。王言对国家、帝王权力的展现,成为北方政权争取正朔之利器,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北方社会地位最高、最具代表价值的文学样式。王言作为一种文学传统和制度化写作奠定于十六国和北魏初期,经由北朝历代一直延续至隋代,形成了悠久的文学传统,一是中古北方帝王亲撰王言;二是王言成为北方文人奠定文坛地位和突破仕途之捷径;三是北方王言形成了宏壮贞刚的文风,并对南方王言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其修辞技巧的提高,使得南方王言从原先行政工具的地位中逐渐摆脱出来,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言 十六国 北魏初期 文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江与小语种文学的新世界文学困境
8
作者 郝岚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创作实践,为审视小语种文学在“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独特困境与突围路径提供了典型案例。韩江所属的韩语文学在新世界文学框架中面临三重困境:如何命名、怎样流通以及本土文学传统遭受忽视。面对“小文学...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创作实践,为审视小语种文学在“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独特困境与突围路径提供了典型案例。韩江所属的韩语文学在新世界文学框架中面临三重困境:如何命名、怎样流通以及本土文学传统遭受忽视。面对“小文学”“弱势文学”等概念因文化语境差异难以适配的情况,提出以语言使用人数为核心的“小语种文学”概念,强调其区别于流散、移民写作的东亚本土性经验。小语种文学在西方中心霸权下遭遇的流通困境,包含跨文化翻译的错漏折射的语言政治不平等,以及国际影响力背后潜藏着小语种国家文化宣传政策与国际市场的妥协之间的现实张力。此外,对以韩江作品为代表的小语种本土文学传统的忽视,体现在国际文学奖的选择和对文本的批评解读,往往深陷西方经典理论阐释的惯性框架中,以西方文学传统模式界定其文学价值,忽略其本身与本土传统文化及文学脉络的深层关联。在警惕西方理论收编的危险的同时,重新强调本土文化对小语种作品阐释的意义。以韩江被新世界文学“祝圣”为镜,小语种文学的世界化进程既需突破西方霸权话语的围剿,亦需在技术变革与文化认同的多重张力中重构主体性,这为重新思考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边缘文学提供极具意义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江 新世界文学 小语种文学 流通 本土文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向文化传播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研究——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9
作者 张玉亭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I0005-I0005,共1页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使命。实现汉语言文学的文化传播,需要从语言基础、文学传统到表达方式全方位地发掘其传播潜能。2022年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一书,从汉字、语言、文...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使命。实现汉语言文学的文化传播,需要从语言基础、文学传统到表达方式全方位地发掘其传播潜能。2022年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一书,从汉字、语言、文学切入,将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性地探索了语言基础与文化输出的联系。全书涵盖汉字起源与演变、文学文体分类与解析、语言表达方式与实践等主题,并巧妙地结合古代山水诗词赏析和游记名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知识 表达方式 古代诗词 文学传统 文化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学修养课对大学语文的创新与改革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小舒 龙世立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7年第3期26-27,29,共3页
传统文学修养课程的定位是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熏陶。其教学目的不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虽然它也兼有这方面的内容,但仅属于辅助性的元素。传统文学修养也不是一般泛泛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而是从大学生人格成... 传统文学修养课程的定位是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熏陶。其教学目的不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虽然它也兼有这方面的内容,但仅属于辅助性的元素。传统文学修养也不是一般泛泛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而是从大学生人格成长这个具体、明确的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的人格教育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学修养 人格教育 古今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 被引量:9
11
作者 姚文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隐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 ,大量作品表达了对于破坏环境、暴殄天物的行为的忧心 ,形成了以戒杀和爱物为主旨的生态伦理原则 ,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 ,而其梦寐以求的乌托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态理想。文学传统中生态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隐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 ,大量作品表达了对于破坏环境、暴殄天物的行为的忧心 ,形成了以戒杀和爱物为主旨的生态伦理原则 ,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 ,而其梦寐以求的乌托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态理想。文学传统中生态意识的现代转换在方法论上必须重视发掘、阐释、比较、组接四大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传统 生态意识 民胞物与 乌托邦 现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世纪文学与新文学传统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继红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37,共5页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自然生发的新阶段,新世纪文学正经历着"历时性世纪跨越"与"共时性当下转型"的时代难题。以动态的文学传统观确证、辨析和诠释新文学传统,并以底层表述、城乡关系书写等话语方式和题材类型在新文学...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自然生发的新阶段,新世纪文学正经历着"历时性世纪跨越"与"共时性当下转型"的时代难题。以动态的文学传统观确证、辨析和诠释新文学传统,并以底层表述、城乡关系书写等话语方式和题材类型在新文学传统中的流变为例,评估新世纪文学书写形态和审美精神的常与变,确定文学史坐标中新世纪文学在跨越线性文学史时间、创造共时性审美空间的时代文学特征,为新世纪文学建立一种当下性诠释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文学传统 诠释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笑”的文学传统与轻叙事 被引量:6
13
作者 劳马 梁鸿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5-140,共6页
不是“幽默”,而是“笑”梁鸿:必须承认,读你的小说,无论是如《潜台词》这样的短小说,还是《哎嗨哟》这样的长篇小说,都是一个非常愉悦的过程。你的小说充满笑声。如一位论者所言,“率先被鲜明的幽默击中”,但在愉悦中常常带来... 不是“幽默”,而是“笑”梁鸿:必须承认,读你的小说,无论是如《潜台词》这样的短小说,还是《哎嗨哟》这样的长篇小说,都是一个非常愉悦的过程。你的小说充满笑声。如一位论者所言,“率先被鲜明的幽默击中”,但在愉悦中常常带来很深很远的思考。但你似乎总在强调另一个词或者说另一个美学修辞,“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传统 长篇小说 叙事 美学修辞 “笑” 潜台词 幽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茅盾传统”及其对中国新文学的范式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嘉良 《浙江学刊》 CSSCI 2001年第5期81-87,共7页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茅盾传统作了概括 :其一是积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 ;其二是气势阔大的创作“史诗”传统 ;其三是注重社会分析的“理性化”叙事传统。并对这种传统的孕育、确立。
关键词 茅盾传统 文学 范式意义 中国 现实主义 史诗 社会分析 理性化叙事 文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经典:鲁迅与“五四”文学传统 被引量:7
15
作者 姜振昌 徐硕 张平青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14,34,共12页
自1917年《新青年》迁至北京、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揭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至今走过了真正意义的百年。认真梳理总结作为百年经典的"鲁迅与五四文学传统",对于认识中国新文学的昨天、今天... 自1917年《新青年》迁至北京、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揭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至今走过了真正意义的百年。认真梳理总结作为百年经典的"鲁迅与五四文学传统",对于认识中国新文学的昨天、今天的经验甚至明天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传统 “五四” 鲁迅 《新青年》 中国新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 《狂人日记》 序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次“文代会”与新文学传统的规范化阐释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慧翼 温儒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106,共6页
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文代会"),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史观,确定了"两条路线斗争"的文学史叙事线索,派生出一种新的文学史系统。"文代会"对纷... 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文代会"),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史观,确定了"两条路线斗争"的文学史叙事线索,派生出一种新的文学史系统。"文代会"对纷纭复杂的文学史现象作了梳理,其中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结论对现代文学史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中国文艺生产与管理体制的形成,是以"文代会"为发端,并由此获得理论支持。"文代会"显示了一个特殊年代对于文学传统的理解力,同时也表现出难于超越的历史局限性。随着时代变迁,"文代会"的思想、观念和概念有些已被摒弃,有些则在文学史书写中延续下来,甚至存留在"集体意识"之中,至今还影响着人们对新文学历史的"想象"。本文试图从几个最有影响的概念作为切入点,考察这一带有界碑性质的史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次“文代会” 现代文学传统 文学史观 文艺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门文学的四种传统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剑桦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44-153,共10页
澳门文学在发展历程中有四种文学传统:中国古、近代文学传统,中国新文学(现代文学)传统,中国当代文学传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本文结合澳门文学发展状况和澳门作家创作倾向,探讨上述四种文学传统对澳门文学发展的浸润和影响。
关键词 澳门文学 文学传统 浸润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文学的伟大传统 被引量:17
18
作者 陈晓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0,165,共17页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历经现代社会剧变和文学变革,中国文学传统始终在赓续革新。从古典时代到现代,可以梳理出两个基本传统:其一是“抒情传统”;其二是“史传传统”。从古典时代的四大名著起,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进入现代,小说更是构...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历经现代社会剧变和文学变革,中国文学传统始终在赓续革新。从古典时代到现代,可以梳理出两个基本传统:其一是“抒情传统”;其二是“史传传统”。从古典时代的四大名著起,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进入现代,小说更是构成了文学的主导形式,“史传传统”也以现实主义之名占据美学规范地位。20世纪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变革始终为激进现代性所支配,直至1990年代,传统文化才获得正面肯定,而文学充当了先知先觉的角色。1990年代以后,乡土中国叙事以其内隐的“史传传统”为中国文学创建出一批重要作品,也有一批作家走向成熟,中国文学做出了非同凡响的伟业。在这一意义上来说,传统延续至今,富有活力的当代文学证明了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传统与当代以隐显的两种方式推动中国文学的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传统 抒情传统 史传传统 现代性 乡土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底层文学”与现代文学传统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超 李志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1-125,共5页
在新世纪文坛风生水起引发激烈反响和论争的同时也取得不俗成就的底层写作,近几年进入了一种静水深流的状态,这是令人欣喜的。那么,新世纪“底层文学”与新文学底层书写传统有什么关系呢?考察大量的作品可以发现,新世纪“底层文学”不... 在新世纪文坛风生水起引发激烈反响和论争的同时也取得不俗成就的底层写作,近几年进入了一种静水深流的状态,这是令人欣喜的。那么,新世纪“底层文学”与新文学底层书写传统有什么关系呢?考察大量的作品可以发现,新世纪“底层文学”不论是在文学主题、思想资源,还是在创作主体与立场以及艺术技巧方面,都与现代文学传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而呈现出既“对话”传统又“超越”传统,进而“创化”传统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底层文学 文学传统 对话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学:传统文学的泛化和异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献兰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3-96,共4页
网络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是文学的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给文学带来巨大影响。网络文学一方面和传统文学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它扩张了文学的话语权,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创新了文学的题材体裁,客观上扩大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共享空间,为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是文学的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给文学带来巨大影响。网络文学一方面和传统文学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它扩张了文学的话语权,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创新了文学的题材体裁,客观上扩大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共享空间,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其特立独行的"非主流"创作状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创作追求,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而集中出现的两大趋势,是网络文学在新的社会形态下对传统的有意识的逆反和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 泛化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