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对网络文学批评的介入及其限度
1
作者 张斯琦 郁越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1,共7页
中国网络文学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相关研究覆盖了网络文学的多个层面,批评界也适时介入网络文学发展之中。然而,网络文学批评的发展深度与其广泛的受众根基、庞大的作品总量相比,呈现出极不相称、极不平衡的状态。无论是对单个文本的剖... 中国网络文学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相关研究覆盖了网络文学的多个层面,批评界也适时介入网络文学发展之中。然而,网络文学批评的发展深度与其广泛的受众根基、庞大的作品总量相比,呈现出极不相称、极不平衡的状态。无论是对单个文本的剖析与阐释,还是对网络文学批评范式的建构性研究,都未在业界学界引起共鸣。2023年以来,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强力进发,介入文学、绘画、音乐等文艺创作的核心领域,动摇了人类作为创作者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文艺创作 人工智能技术 批评界 介入文学 文学批评范式 主体地位 核心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马克·麦卡锡的问题意识与文学介入
2
作者 刘曼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114,共7页
美国当代杰出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将所忧所思介入小说创作,思考并反思社会问题、战争问题和生态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的介入中,麦卡锡将家庭衰败与贫穷、酗酒、吸毒和犯罪等问题建立起因果联系,认为家庭衰败导致的... 美国当代杰出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将所忧所思介入小说创作,思考并反思社会问题、战争问题和生态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的介入中,麦卡锡将家庭衰败与贫穷、酗酒、吸毒和犯罪等问题建立起因果联系,认为家庭衰败导致的儿童社会化不足和精神问题让衰败家庭中成长的群体成为社会问题人群,饱受贫穷之苦,步上酗酒、吸毒和犯罪的道路。在对战争问题的介入中,麦卡锡通过回顾美国历史上发生的战争揭示战争带来的苦难并警示未来核战的危险,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的和平立场。在对生态问题的介入中,麦卡锡追溯农耕畜牧社会到工业社会日益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想象未来的生态灾难,勾勒出生态不断恶化的进展过程,传达作者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与焦虑。通过不断介入人类共同存在和可能面临的问题,麦卡锡积极引导读者认识、思考和反思这些问题,谨防灾难性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克·麦卡锡 问题意识 文学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歌与“介入文学”关系新论——萨特《什么是文学?》的文类学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军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4-139,共6页
萨特《什么是文学?》是存在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关于"介入文学"是否包括诗歌,迄今学界意见分歧不一。萨特在论说"介入文学"过程中透露出来的显著的文类界限意识,是我们揭开诗歌是否介入这一矛盾之谜的抓手。从文字... 萨特《什么是文学?》是存在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关于"介入文学"是否包括诗歌,迄今学界意见分歧不一。萨特在论说"介入文学"过程中透露出来的显著的文类界限意识,是我们揭开诗歌是否介入这一矛盾之谜的抓手。从文字表面感性层次看,全文无不显示出文学艺术皆可介入的倾向性;得出"要求诗人介入委实愚不可及"的结论是有前提条件的假说;一切自由文学艺术都是介入文学艺术等观点证明诗歌当是介入文学。鲜明的文类界限意识支持萨特首选散文来解答文学本质观,也让我们领悟并理解了"介入文学"的多样性、多元化,正是文类界限意识中的文类性质的纯粹性、理想性奠定了回击当代诗歌批评家对于"介入文学"讽刺与质疑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介入文学 文类 自由 萨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主义的萨特:介入式的文学批评及其反思
4
作者 郑海婷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0-215,共6页
萨特在文学批评中引进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哲学思考,把文学评论当成战场,力图使自己的声音盖过批评对象的声音,形成了"介入式的文学批评"。他的《辩证理性批判》试图引进外在的第三项来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布朗肖则更进一... 萨特在文学批评中引进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哲学思考,把文学评论当成战场,力图使自己的声音盖过批评对象的声音,形成了"介入式的文学批评"。他的《辩证理性批判》试图引进外在的第三项来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布朗肖则更进一步,主张通过越界的行动不断反观自身。他们都主张生成困难化和复杂化的机制,打破结构的静态循环,赋予其动态性:这在不同程度上呼应了解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批判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特 介入式的文学批评 第三项 越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的介入之用到文学的无用之用:试论巴塔耶的文学观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天舒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9-137,共9页
本文试图通过比对萨特的介入文学观念和巴塔耶与之相对立的文学愿景,探讨巴塔耶独特的文学观。介入文学的核心意义在于文学的介入之用,其三个重要原则分别是文学服务社会,文学承载意义,文学是社会历史的积极推动力。针对萨特的观点,巴... 本文试图通过比对萨特的介入文学观念和巴塔耶与之相对立的文学愿景,探讨巴塔耶独特的文学观。介入文学的核心意义在于文学的介入之用,其三个重要原则分别是文学服务社会,文学承载意义,文学是社会历史的积极推动力。针对萨特的观点,巴塔耶提出了文学无用的思想:文学是至尊的耗费行为,文学呈现世界的未知,文学的核心是无用的否定性。这种思考体现了巴塔耶对文学现代性传统的继承与反思:文学作为一种反抗社会与历史的否定性力量,呈现出一种无用的特征,但这种无用性并非否定一切,而是在更深的维度中思考人的存在,以求解放主体性,恢复人的主体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文学 至尊性 耗费 未知 无用的否定性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与介入——萨特文论一瞥 被引量:9
6
作者 余虹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1-97,共7页
批判性地考察了萨特区分诗与散文的语言学美学框架。从存在论、实践论和作品存在方式上分析了萨特文学介入论的意涵。考辨了萨特对具体历史境况中的文学与自由的关系的论述。
关键词 萨特地区 诗歌 散文 文学介入论 自由 语言学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文体与他人的显现--兼论梅洛-庞蒂对于文学介人论的深化
7
作者 贾玮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作为双方人道主义争论的延续,萨特的“文学介入论”以“为了他人的自由”与海德格尔“诗论”对于“自我学”的维护,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但是以绝对自由为支点的“文学介入论”,最终还是将他人进行了同一化,因此未能真正走出唯我论,进而... 作为双方人道主义争论的延续,萨特的“文学介入论”以“为了他人的自由”与海德格尔“诗论”对于“自我学”的维护,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但是以绝对自由为支点的“文学介入论”,最终还是将他人进行了同一化,因此未能真正走出唯我论,进而触及文学的处身于世性。梅洛-庞蒂将文体还原为“风格-制度”,不仅超越了萨特与海德格尔的文体之争,而且表明作为“身体-姿势”的延伸,“文学-文体”更为彻底地显现出自我言说的他人性,展示出“我在”的真实,即自我与他人的根本性联系,从而彻底突围我思对于自我的自足性假设。正是在此意义上,文学肩负起了对于他人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文学介入论 梅洛-庞蒂 他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社会梦想”的乌托邦文学——以美国乌托邦文学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曾桂娥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72,共11页
乌托邦文学的本质是"社会梦想",是政治与文学血亲关系的典型体现。美国乌托邦文学起步相对较晚,经历了19世纪末乌托邦文学的第一次繁荣和20世纪后半叶的再度勃发,其中女性主义乌托邦、生态乌托邦以及伊托邦等亚文类也应运而... 乌托邦文学的本质是"社会梦想",是政治与文学血亲关系的典型体现。美国乌托邦文学起步相对较晚,经历了19世纪末乌托邦文学的第一次繁荣和20世纪后半叶的再度勃发,其中女性主义乌托邦、生态乌托邦以及伊托邦等亚文类也应运而生。作为"社会梦想"的乌托邦文学积极"介入"社会政治生活,催生了许多乌托邦公社或组织。乌托邦文学兼具批判社会现实的解构精神和设想理想社会的建构力量,体现了文学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强大"介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梦想 美国乌托邦文学 介入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特和他的《什么是文学》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琼 《理论月刊》 2006年第8期124-126,共3页
让-保尔.萨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哲学家。《什么是文学》是萨特著名的文艺论著。在这部论著里,萨特以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前提,通过阐述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作以及艺术创作的为他性和艺术家的责任等问题,全面系统地表述了他对... 让-保尔.萨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哲学家。《什么是文学》是萨特著名的文艺论著。在这部论著里,萨特以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前提,通过阐述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作以及艺术创作的为他性和艺术家的责任等问题,全面系统地表述了他对文学本质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先于本质 介入文学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与否:罗兰·巴尔特与萨特的理论分歧 被引量:10
10
作者 金松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2-189,216,共9页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提出了介入论的文学观,主张作家应该通过写作积极介入社会生活,主动对各种社会或政治事件表态,从而保卫个体存在的自由。在《写作的零度》中,初登文坛的巴尔特对萨特的这一观点进行了严厉批判,他认为这种写作不...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提出了介入论的文学观,主张作家应该通过写作积极介入社会生活,主动对各种社会或政治事件表态,从而保卫个体存在的自由。在《写作的零度》中,初登文坛的巴尔特对萨特的这一观点进行了严厉批判,他认为这种写作不仅被专断的意识形态所污染,而且背负了道德伦理的重担。为了给文学松绑,他大力倡导"零度写作"或"中性写作",努力创建一种"白色的文学"。其实,巴尔特的这一观念在萨特发表《什么是文学?》之前就已经萌芽了,只是这场争论促使它快速成型。在《写作的零度》中,巴尔特不但批判了萨特,还进行了最初的结构主义实验,并且在实验中埋下了后结构主义的种子,由此呈现出巴尔特思想的复杂性,即他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并不是两个泾渭分明的阶段,而是相互混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尔特 萨特 文学介入 零度写作 混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特思想之美学关注——基于《什么是文学?》的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鹿一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7-32,共6页
在《什么是文学?》中,萨特系统阐释了他的"文学介入说",认为散文必须介入现实,而在诗歌能否介入的问题上,萨特的诗歌观念展现出了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方面,他认为诗歌中的词是物本身,而不是符号,只表现形象,供读者从外部以超然... 在《什么是文学?》中,萨特系统阐释了他的"文学介入说",认为散文必须介入现实,而在诗歌能否介入的问题上,萨特的诗歌观念展现出了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方面,他认为诗歌中的词是物本身,而不是符号,只表现形象,供读者从外部以超然的姿态进行观赏,而不参与意义的构建,因而不能介入;另一方面,他认为诗歌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形式之美,在诗人与读者通过诗歌互动的过程中,确认、吁请、保卫了双方甚至是全人类的终极自由,因而以另一种方式介入了。萨特对诗歌语言、诗歌感情、诗歌与绘画关系、诗歌与介入的关系等问题的看法,既渊源有自,又有自己的创见,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特 美学 文学介入 诗歌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斯威辛后的写作——论格拉斯的美学思想
12
作者 方维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0,共10页
德国作家格拉斯强调自己既是作家也是公民,他把参与和批判视为自己的社会使命。在他看来,作家作为"同时代人",应当抵抗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精神";这基于他对荒诞现实的认识。他不断努力拓宽的现实主义概念,试图把下... 德国作家格拉斯强调自己既是作家也是公民,他把参与和批判视为自己的社会使命。在他看来,作家作为"同时代人",应当抵抗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精神";这基于他对荒诞现实的认识。他不断努力拓宽的现实主义概念,试图把下意识、想象、梦幻、虚构这些常被看做空幻的东西引入认识视野。他认为神话和童话具有某种领悟真实的创造性维度,能在碎片中亦即被打碎的真实中重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与政治 荒诞主义与介入文学 童话与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素》中的新自由主义危机表征和欧洲的困境
13
作者 唐百林 杨令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8-172,共5页
作为自由主义的发源地,欧洲一直以经济繁荣、福利优渥、思想活跃、文化昌明而著称。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的《血清素》却展现了一幅百业衰败的欧洲经济现实,一个困顿窘迫的欧洲社会民生图景,一片冷漠幻灭的欧洲人文景... 作为自由主义的发源地,欧洲一直以经济繁荣、福利优渥、思想活跃、文化昌明而著称。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的《血清素》却展现了一幅百业衰败的欧洲经济现实,一个困顿窘迫的欧洲社会民生图景,一片冷漠幻灭的欧洲人文景象。维勒贝克的小说赓续了自萨特之后失落已久的法国文学介入传统,深刻剖析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现代性病症,展现了一个身陷困境而无法救赎的欧洲形象,预言了西方世界走向没落的命运。小说通过解构西方世界现代性病症及其后果,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警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歇尔·维勒贝克 《血清素》 新自由主义 欧洲困境 文学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的魅惑——评马兵《通向“异”的行旅》
14
作者 刘玄德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5期215-219,共5页
在文学对现实生活的烛照之下,作品中镜像与灯影的斑驳,常常使人产生感官的幻象。而在感性的品阅之外,知识的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准地抵达魅影背后的真实。文学批评话语作为批评家的第三只眼睛,能够洞穿文字表意的外壳,直抵叙述的本质... 在文学对现实生活的烛照之下,作品中镜像与灯影的斑驳,常常使人产生感官的幻象。而在感性的品阅之外,知识的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准地抵达魅影背后的真实。文学批评话语作为批评家的第三只眼睛,能够洞穿文字表意的外壳,直抵叙述的本质,呈现更多意指的可能。因此,在作家、作品、读者、世界的框架内,文学批评得以构成另一种元素,并以此介入文学创作与传播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文学 文学批评 现实生活 行旅 创作与传播 幻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