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明清之际中州与吴地的文学互动——以归德府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梁尔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5,共7页
明末清初中州,特别是归德地区与吴地文人交游面广,文学互动频繁。这一时期两地文学互动可分三个阶段:启、祯之际,雪苑前六子与吴地文人在党社活动中声同起应、互相支持;顺治至康熙前期,吴地文人流寓归德,对豫东文学发展有激助作用;康熙... 明末清初中州,特别是归德地区与吴地文人交游面广,文学互动频繁。这一时期两地文学互动可分三个阶段:启、祯之际,雪苑前六子与吴地文人在党社活动中声同起应、互相支持;顺治至康熙前期,吴地文人流寓归德,对豫东文学发展有激助作用;康熙中后期,汤斌、宋荦开府江南,对吴地文学的复兴与发展有组织推导之功。深入考察两地文人交游与文学互动,对于立体化展示两地文化生态与文学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州 归德 吴地 文人交游 文学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与西夏文学互动关系探论
2
作者 郭艳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3-158,共6页
北宋文学自身有其历时性的发展,但同时也与西夏文学形成了共时性,两者构成了共生互融的动态关系,主要体现在:北宋文人的政治心态与创作取向深受宋夏关系的影响并辐射到具体创作中;西夏对儒家主流文化的接受影响其文学观念与创作方式。... 北宋文学自身有其历时性的发展,但同时也与西夏文学形成了共时性,两者构成了共生互融的动态关系,主要体现在:北宋文人的政治心态与创作取向深受宋夏关系的影响并辐射到具体创作中;西夏对儒家主流文化的接受影响其文学观念与创作方式。对儒家文化“和”的精神的共同持守,使得北宋与西夏在文化建构层面实现了互通互融,文人的文化人格得以拓展与提升,共同构成了北宋与西夏文学互动的重要基础和内在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西夏 文学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待与互动中的同构——巴金创作的共时接受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辜也平 《东南学术》 2002年第4期142-149,共8页
巴金文本的最初功能与价值就在于满足与超越了读者共时接受的阅读期待 ,从而获得了当时青年读者的青睐 ;但就共时接受而言 ,巴金及其创作文本并不永远属于青年 ,而是属于那些具有崇高人文情怀、感时忧国的读者 ;在文本的结构之前和结构... 巴金文本的最初功能与价值就在于满足与超越了读者共时接受的阅读期待 ,从而获得了当时青年读者的青睐 ;但就共时接受而言 ,巴金及其创作文本并不永远属于青年 ,而是属于那些具有崇高人文情怀、感时忧国的读者 ;在文本的结构之前和结构之后 ,巴金与读者通过文本外的文学互动 ,共同建构着巴金文本的共时意义。在20世纪中国 ,巴金的创作对读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广大的读者也成就了文学史上的巴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共时接受 期待视野 文学互动 意义同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散文中的“科学智慧”书写
4
作者 周哲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1,共7页
智慧的生成路径多样,但极少有人从科学角度予以萃取和凝练。新时期以来,现代科技的发展势头空前迅猛,其强劲的辐射力与渗透力给人类社会和生态世界带来巨大影响。时至今日,以“科技”命名“时代”已是无声共识,中国作家将科技与人文结... 智慧的生成路径多样,但极少有人从科学角度予以萃取和凝练。新时期以来,现代科技的发展势头空前迅猛,其强劲的辐射力与渗透力给人类社会和生态世界带来巨大影响。时至今日,以“科技”命名“时代”已是无声共识,中国作家将科技与人文结合思考的需求和倾向愈发强烈,科技与文学在中国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层互动,作为“轻骑兵”的散文也参与其中,成为书写和反映科技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有着突出话语特征和思辨特性的散文文体,便与作为“科技—人文”之核心要素的“科学智慧”发生强烈遇合。但目前来看,英国科学家斯诺所言之“两种文化”(1)的分化与对立之势远比他所处的时代更为严峻,作为“两种文化”交汇点的“科学智慧”难免居处边缘,备受冷落,甚是可惜。那么,“科学智慧”的内涵、形态及价值如何?与一般的“智慧”有何区别与联系?新时期以来,作家的热切关注与集中书写在散文革新与文化融合上起到什么作用,又为人类适应当下时代提供了哪些经验?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书写 散文 人类社会 科学智慧 文学互动 科技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这种恐共心理真是“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台湾高准、邱捷批评的回应
5
作者 古远清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8-102,286,共5页
高准、邱捷对拙文《军事对峙时期两岸文学的"互动"简史(1949-1979)》提出的批评,完全是意识形态挂帅,如高准不止一次把政治著作当作"文学互动"例证,还把提倡文学现代化的余光中比做"红卫兵";尤其是邱氏... 高准、邱捷对拙文《军事对峙时期两岸文学的"互动"简史(1949-1979)》提出的批评,完全是意识形态挂帅,如高准不止一次把政治著作当作"文学互动"例证,还把提倡文学现代化的余光中比做"红卫兵";尤其是邱氏用政治批判取代文学批评,把大陆来稿视为"统战特稿",共产主义"入侵"台湾,这种恐共心理真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互动 延座讲话 政治批判 恐共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禺1946年纽约市政厅讲演的背景与诠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海龙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8-85,共8页
曹禺1946年应邀访美并进行文化考察和讲演,向美国文化界介绍中国现代戏剧发生和发展史,产生了较大影响。基于种种原因,曹禺讲演内容未被介绍到国内,《曹禺全集》亦失收,这对中国现代戏剧和现代文学史研究是个缺憾。本文作者在美国发现... 曹禺1946年应邀访美并进行文化考察和讲演,向美国文化界介绍中国现代戏剧发生和发展史,产生了较大影响。基于种种原因,曹禺讲演内容未被介绍到国内,《曹禺全集》亦失收,这对中国现代戏剧和现代文学史研究是个缺憾。本文作者在美国发现并翻译了这篇文献,并分析诠释了曹禺赴美的时代背景、文化影响及文学因缘。此外,作者对曹禺讲演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讨论了这篇讲演的文学意义和文化史意义。作者也考索了西方戏剧对曹禺的影响,并结合曹禺讲演中所涉西方剧作家对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的影响谈及外国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互动,介绍了剧作家和讲演者曹禺的文化视阈及对中国话剧史研究的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访美 纽约讲演 话剧史 问题剧 文学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