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本决定论: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双向阐发”的反思 被引量:3
1
作者 邹建军 王金黄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7-124,共8页
建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现象是当代学术研究中的真实存在,然而作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前提与核心方法,阐发研究特别是"双向阐发"是缺乏逻辑性与可行性的。通过对前人学术理论的反思、论文数据的检索以及对具体案例的分析... 建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现象是当代学术研究中的真实存在,然而作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前提与核心方法,阐发研究特别是"双向阐发"是缺乏逻辑性与可行性的。通过对前人学术理论的反思、论文数据的检索以及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双向阐发"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项难于操作甚至无法操作的学术难题;其次,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应该是由多元发展的地方学术研究组合而成的汇合体;更为重要的是,文学文本才是采取何种理论批评方法的决定因素。只有重视和凸显中国文学在中外文学对话中的意义和价值,才可能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想活力,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术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阐发研究 双向阐发 文本决定论 中外文学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渊源 被引量:1
2
作者 曹顺庆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7-63,共7页
比较文学古已有之。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互补和融合,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渊源。南北文学的交流具有突出特点。南北文学比较,是一种普遍的和有意识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 南北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民族融合 文化交流 南方文学 元好问 民族冲突 民族文学 鲜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理依据——试论孙景尧比较文学学科方法论思想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平 程培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87,共9页
在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中国学者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设想。而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则是中国学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理依据。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孙景尧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建构起了既具有中国特... 在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中国学者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设想。而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则是中国学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理依据。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孙景尧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建构起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适意义的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总体比较研究法"(以"交叉综合研究"为核心,以"本末循环研究"为补充和完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可比性"要求(理论内涵与方法运用)。学界对孙景尧的论点多有引证,但是对其方法论系统思想尚关注不够,而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继西方模式以后的一条可行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景尧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方法论 总体比较研究法 可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变异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之路及其现实境遇
4
作者 刘婉竹 胡铁生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6-186,共11页
几代中国学人经过不懈努力,在对欧美的“西方中心论”进行反拨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并在“和而不同”的原则上创立了变异论比较文学理论,成功地将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 几代中国学人经过不懈努力,在对欧美的“西方中心论”进行反拨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并在“和而不同”的原则上创立了变异论比较文学理论,成功地将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中国。同为西方泊来品的新文科虽因有益于中国的大文科建设而为中国所接受,但其论域扩展、价值重塑、科际融合、研究范式创新却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形成了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局面。在这种新形势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唯有创造性地发展这一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秉持中国话语及话语主导权,才能为异质文化语境下各民族文学互鉴、互证和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开创一条新的发展途径,并再创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中心论 变异论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新文科 境遇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离合”:中国文学史的双重构造
5
作者 孔苏颜 颜桂堤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42,共6页
文学史无疑是文学研究领域一个炙手可热,但同时也是争议不断的核心概念。20世纪以降,文学史写作与研究一直占据着文学研究领域的前沿阵地。形式纷繁的文学史著作已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成为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研究 双重构造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症结与“新世纪文学”的走势
6
作者 李遇春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3,共8页
中国文学刚刚迈入21世纪的门槛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就已经开始探讨“新世纪文学”的概念与特质、格局与走势了①。转眼21世纪已过四分之一,曾经热闹非凡的“新世纪文学”这一概念正在被“新时代文学”“新大众文艺”等概念所遮蔽,但... 中国文学刚刚迈入21世纪的门槛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就已经开始探讨“新世纪文学”的概念与特质、格局与走势了①。转眼21世纪已过四分之一,曾经热闹非凡的“新世纪文学”这一概念正在被“新时代文学”“新大众文艺”等概念所遮蔽,但这个时候重提“新世纪文学”并非没有意义,而是提醒我们在探讨“新时代文学”和“新大众文艺”时,必须具备“新世纪文学”的历史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概念 特质 新世纪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及其世界文学价值
7
作者 刘洪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1,共11页
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迄今已近百年,进入21世纪以来,更呈现出多线交织、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徐志摩的剑桥史料考证与诗歌翻译都取得新进展,其文化身份与文学史地位得到进一步评价,其文学形象在海外传记、自传体小说中被多角... 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迄今已近百年,进入21世纪以来,更呈现出多线交织、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徐志摩的剑桥史料考证与诗歌翻译都取得新进展,其文化身份与文学史地位得到进一步评价,其文学形象在海外传记、自传体小说中被多角度再塑造,“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则成为跨文化遗产利用的典范。所有这些塑造出一个整体性的“徐志摩形象”,构建出一个活跃的世界文学网络。徐志摩形象所提供的世界文学价值是融入式的、亲和的、建设性的;其全球传播从东方出发,深入到西方文学的内部,打破了西方学界只有一个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体系的妄念,将世界文学引向多系统、多中心的格局,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世界文学 《再别康桥》 剑桥大学 中国文学全球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文学史撰写的问题和对策
8
作者 丁帆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62,共4页
今天我想谈的是,当前百年中国文学史撰写中的几个瓶颈问题及其对策。在这里我不谈文学史的书写形式,只从文学史书写的内容谈起。我从两个方面谈起:一是按文学史的时间顺序来谈,二是从区块领域来谈,论及一些大家普遍存在的疑惑。
关键词 百年中国文学 瓶颈问题 对策 文学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中国网文出海·东南亚论坛综述
9
作者 欧阳婷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26,共3页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中国网文出海·东南亚论坛”于2024年10月12日在云南曲靖隆重召开。论坛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曲靖师范学院主办,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中国网文出海·东南亚论坛”于2024年10月12日在云南曲靖隆重召开。论坛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曲靖师范学院主办,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云南省作家协会、曲靖市文学艺术届联合会、云南网络文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网文出海 跨文化传播 中国网络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学商量”与“新知培养”——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体会和建议
10
作者 郭鹏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8,共8页
从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角度,总结可供参考的经验并提出建议。“旧学商量”与“新知培养”是核心的培养理念。理念的落实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夯实基础,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引导,增强学术自觉;贵在自得,涵泳创新意识。这是一个由导... 从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角度,总结可供参考的经验并提出建议。“旧学商量”与“新知培养”是核心的培养理念。理念的落实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夯实基础,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引导,增强学术自觉;贵在自得,涵泳创新意识。这是一个由导师的“导”逐渐过渡到学生的“学”的“自觉”实践程序,借此程序,可完善创新导向的培养目标。在此过程中,导师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职责,需要极强的耐心,能够引导和陪伴学生的学术成长与自立。通过反思与深入考量,将体会建议表诸笔端,可为建构研究生学习成长中师生两方面的和谐导学关系提供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硕士研究生 导学关系 学术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中国基础
11
作者 李延江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1,共8页
中国新文学中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具有深厚的内在基础。无论是文学的技巧、方法还是其所揭示的生活现象、情感态度,都能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找到与之共鸣的丰厚基因。资源的有限性、局限性与人的权利欲望之间的天然矛盾所造成的中国社会... 中国新文学中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具有深厚的内在基础。无论是文学的技巧、方法还是其所揭示的生活现象、情感态度,都能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找到与之共鸣的丰厚基因。资源的有限性、局限性与人的权利欲望之间的天然矛盾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普遍异化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深厚土壤;沉沦时代里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求索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内在推动力;中国传统文学积淀的许多极具表现力的技巧、手法及其内在的艺术追求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 文学 知识分子 艺术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风化雨百年间——中国美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百年发展史论
12
作者 郭英剑 宋晓涵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8,206,共14页
自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文学逐步以译介之姿进入中国语境,通过专著、杂志专栏、研究文章等多种形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与人文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历百年风雨。中国美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20世... 自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文学逐步以译介之姿进入中国语境,通过专著、杂志专栏、研究文章等多种形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与人文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历百年风雨。中国美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初创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至2010年的繁荣期,以及2010年以来的创新期。回顾各阶段的历史背景、译介路径、研究重心与代表作家,分析不同时期的知识建构与文化关切,可揭示其整体嬗变轨迹。将改革开放以来美国文学研究的演进放入“建构中国特色美国文学知识体系”的时代图景中,探讨其转型逻辑与经验意义,可为当下与未来的跨文化文学研究提供借鉴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创期 发展期 繁荣期 创新期 中国特色美国文学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盘西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消解与融合
13
作者 栾梅健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之时,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以全然决绝的姿态抛弃中国传统文学,力倡“全盘西化”;不过,他们对传统文学的批判与排斥只是一场短暂的尝试和交锋。五四运动不久,绝大多数新文学工作者就务实地站到了中... 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之时,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以全然决绝的姿态抛弃中国传统文学,力倡“全盘西化”;不过,他们对传统文学的批判与排斥只是一场短暂的尝试和交锋。五四运动不久,绝大多数新文学工作者就务实地站到了中国这片独有的土壤上,重新思考起中国文学的出路与未来。到民间去,到大众中去,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是他们在曲折的道路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与实践总结。“全盘西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消解与融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幻想着以西方文学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作家数量极少,且以其悲剧性的历史教训宣告了“全盘西化”的彻底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全盘西化”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国情 消解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志清、夏济安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14
作者 黄杉 郑家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5,共12页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种复杂面向。兼备中西文学素养、身处中西学术的交错空间,夏氏兄弟以西方文学为镜,映照出中国文学内蕴的特质。他们的学术研究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汉学界建树了与过往文学研究迥然有别的新范式,启发了李欧梵、耿德华、金介甫等后继海外学者的作家作品研究,呈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面性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生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夏济安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左翼文学 道德批评 精神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自主知识体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炎秋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5,共7页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对于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拥有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才能真正地拥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立性,推动中国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建构特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1)立足中国现实,加强...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对于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拥有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才能真正地拥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立性,推动中国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建构特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1)立足中国现实,加强知识原创;(2)保持主体性,实现“第二个结合”;(3)创造新的知识,打造标识性知识;(4)加强系统建设,完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 自主知识体系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国文学史书写——以柳无忌《中国文学新论》为中心
16
作者 顾明佳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81,共15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域外立场、研究视角及编纂理念,其中以柳无忌的《中国文学新论》最负盛名,受到学界极为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国内相关史著的编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域外立场、研究视角及编纂理念,其中以柳无忌的《中国文学新论》最负盛名,受到学界极为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国内相关史著的编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资料采择上,聚焦经典源文献及其片段的摘录与译介,紧扣论述主题且分类精细,积极纳入作家史料中的逸闻轶事;在文学观上,秉持现代意义上的以诗歌、散文、小说及戏剧为主体的纯文学观,并认为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特征、道德教训色彩;在文学史观上,持守“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经典化文学史观,肯定中国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决定因素,并发掘其中的南北文学文化差异,进而对“文学文化史”研究展开进一步尝试;在编纂风格上,重点探讨文体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具备史著编纂的中西比较视野,善于总结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中国文学 柳无忌 中国文学新论》 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的赋体书写
17
作者 康金旭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对赋体文学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书写。这些书写或考镜源流,将赋体源头提前至西周时期;或接受新史学观念,推崇汉赋、阐发尚辞为中心的时代;或持纯文学立场,以“纯粹”“唯美”的骈文为正宗;或借镜西方美学理论,强调赋... 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对赋体文学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书写。这些书写或考镜源流,将赋体源头提前至西周时期;或接受新史学观念,推崇汉赋、阐发尚辞为中心的时代;或持纯文学立场,以“纯粹”“唯美”的骈文为正宗;或借镜西方美学理论,强调赋文体的纯文学性;或立足新旧文学论争实际,理性言说赋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些书写虽然视角多样,立场有别,但在估定其“一代文学”的价值上形成合力,尤其在赋体文学被新文学家质疑的时代潮流中起到了守护作用。民国时期文学史的赋体书写集中呈现出时代对文学史撰著的深刻影响,是赋学史上的关键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刘师培 中国中古文学史》 赋体 赋学史 胡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