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研究--评《现当代文学评论》
1
作者 周芳书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I0005-I0005,共1页
法国社会学家波纳德在《作家的独立性以及戏剧对风尚和趣味的影响》一文中提出“文学是社会表现”的观点,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社会学的视角。后来,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左拉的《实验小说论》,丹纳的《艺术哲学》等,... 法国社会学家波纳德在《作家的独立性以及戏剧对风尚和趣味的影响》一文中提出“文学是社会表现”的观点,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社会学的视角。后来,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左拉的《实验小说论》,丹纳的《艺术哲学》等,丰富了文学与社会互动的研究成果,“文学社会学”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尽管长期以来“文学社会学”的地位略微尴尬,但它无疑为文学理论研究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研究 《艺术哲学》 文学理论》 文学社会 文学与社会 实验小说 韦勒克 左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功能的语言论阐释 被引量:1
2
作者 戴阿宝 《求是学刊》 CSSCI 1999年第3期69-74,共6页
本文从泛语言论的维度思考文学功能问题。指出,传统的文学功能观注重文学作品与外界(社会)的联系,强调其指向性、意动性及预期性等,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泛语言论文学功能观则将着眼点落在以本文语言特征为轴心的向心式阐释上。其以... 本文从泛语言论的维度思考文学功能问题。指出,传统的文学功能观注重文学作品与外界(社会)的联系,强调其指向性、意动性及预期性等,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泛语言论文学功能观则将着眼点落在以本文语言特征为轴心的向心式阐释上。其以语言为中心,以本文存在的语境为经,以本文与读者的联系为纬,重点考察本文自我的语言模式的影响以及作者、读者与本文的契合程度,而将作者———本文———读者———现实这一链条上的“现实”作为一种背景或语境内化到语言之中。这样,泛语言论文学功能观就在传统文学功能观之外设定了如下两大功能:风格功能和阐释功能。二者互为表里、相互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功能观 语言的意义 语言模式 语言论 本文语境 语言结构 文学与社会 索绪尔 自我话语 文学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评论的多维视野——代编后记
3
作者 半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5-65,共1页
举目1993年的文学出版界,可以看到一个很显著的现象,那就是各种文学刊物都在进行调整。经济改革的浪潮以不容回避之势冲击着整个社会,也冲击着文学。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开放,使一向显得高雅的文学不再是文明的宠儿,生活在当代社会多元... 举目1993年的文学出版界,可以看到一个很显著的现象,那就是各种文学刊物都在进行调整。经济改革的浪潮以不容回避之势冲击着整个社会,也冲击着文学。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开放,使一向显得高雅的文学不再是文明的宠儿,生活在当代社会多元价值结构中的人们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对文学情有独钟,处于新形势下的文学界,不得不以各种方式来适应变化了的生存环境。就创作队伍而言,有人“下海”经商去了,退出了文学界;有人改写通俗、纪实文学,将写作与经济作了更直接的挂钩;还剩下一部分人继续留在纯文学领域进行着痴心不改的求索。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勾挂三方来闯荡”,各种生存方式都在操练。创作队伍的分化必然导致出版界作出相应的调整,许多严肃的文学刊物意识到不能再以纯文学定于一尊,便纷纷转变态度,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开始与通俗、纪实文学亲近。就连一些老牌的纯文学期刊,也适当地辟出了部分纪实性版面。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它使文学与社会的接触面更广阔,反应也更为快速而直接。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公众的关注焦点在日益纷纭的现实生活中发生了变化,文学读者的人数锐减,几乎所有的文学刊物都感觉到越办越难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多维视野 编后记 文学刊物 文学与社会 创作队伍 纪实文学 文学期刊 文学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检讨文学价值观
4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4-124,共1页
重新检讨文学价值观在《上海文学》1995年第卫期的“批评家俱乐部”专栏,李洁非提出了以下观点:自去年开始,一些人士通过他们的文章重新看待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格、良知对于文学的意义等问题。经过10余年的探索,文学在艺... 重新检讨文学价值观在《上海文学》1995年第卫期的“批评家俱乐部”专栏,李洁非提出了以下观点:自去年开始,一些人士通过他们的文章重新看待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格、良知对于文学的意义等问题。经过10余年的探索,文学在艺术表现能力和方式上取得某些进步的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价值观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功能 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意义 上海文学 表现能力 社会现实 批评家 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方文学形式主义运动取向分析
5
作者 辛晓征 郭银星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127-131,共5页
自20世纪以来,脱离社会和放弃社会职能,已经发展为西方文学实践的思想准则。特别是50年代以后,冷战局面的形成以及在世界范围内阶级对抗态势的解除,使作家减轻了政治与道德的压力,可以公开宣布从社会岗位返回到经验个体,不再执行政治立... 自20世纪以来,脱离社会和放弃社会职能,已经发展为西方文学实践的思想准则。特别是50年代以后,冷战局面的形成以及在世界范围内阶级对抗态势的解除,使作家减轻了政治与道德的压力,可以公开宣布从社会岗位返回到经验个体,不再执行政治立场,也不再履行社会义务。这使文学从内容走向形式,成为以形式为中心、以自身为对象的认知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西方文学 形式主义 取向分析 西方知识分子 文学知识分子 政治策略 浪漫主义运动 脱离社会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朴素的真理——文学创作源泉谭
6
作者 龙长吟 《中国文学研究》 1993年第1期85-87,96,共4页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和同此派生出来的作家要深入生活的主张,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它道中了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是一条朴素的真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文学作品都源于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和同此派生出来的作家要深入生活的主张,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它道中了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是一条朴素的真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文学作品都源于社会生活。在原始社会,表现为协调劳动动作的“杭育杭育“(前文学),表现为法术信仰的仪式,表现为对工具和武器的赞美;在古希腊时期表现为对英雄和人休美的推崇;在中世纪表现为对天国之外普通人世俗生活的描绘和肯定,在十八十九世纪表现为对民族生活,现实矛盾、人物命运的刻划;廿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文学与现实 真理 现代派文学 反映现实 社会生活 文学与社会 脱离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晚清著名闽籍女作家薛绍徽 被引量:5
7
作者 林怡 《东南学术》 2004年第S1期282-285,共4页
薛绍徽,中国近代第一个女翻译家,晚清驰名国内文坛的闽籍女作家,著有《黛韵楼遗集》。薛氏是在旧道德与新知识之间踯躅的中国近代士人的典型代表,对其人其文的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认识,更有助于透视中国社会... 薛绍徽,中国近代第一个女翻译家,晚清驰名国内文坛的闽籍女作家,著有《黛韵楼遗集》。薛氏是在旧道德与新知识之间踯躅的中国近代士人的典型代表,对其人其文的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认识,更有助于透视中国社会在近代急剧变异中的历史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绍徽 近代 文学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灵的“互文”--评东西长篇小说《回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彭雨晴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1-105,共5页
1966年,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论文《词语、对话和小说》中,第一次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互文性理论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基础,借鉴和吸纳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狂欢理论”,强调并突出文本之... 1966年,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论文《词语、对话和小说》中,第一次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互文性理论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基础,借鉴和吸纳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狂欢理论”,强调并突出文本之间的互涉关系和逻辑生成,使文本从自我封闭的状态转向开放的意指实践。“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作品,所有的作品、所有的文本、所有的表意成果其实都是互文性的编织,从而加深了我们对对话主义、对历史传承性和文学与社会的横向关联性以及人类文明和文化未来前景的认识。”互文性理论不仅是一种文本理论,一个研究文学作品的视角,还是我们看待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一种精神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与社会 文学批评家 对话主义 结构主义符号学 狂欢理论 互文性理论 精神分析学家 对话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
9
作者 吴怀东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共1页
[主持人语]一百年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拉开新文化运动的帷幕。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们针对的问题、倡导的观念、提出的规划,却始终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今天的社会生活,也影响... [主持人语]一百年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拉开新文化运动的帷幕。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们针对的问题、倡导的观念、提出的规划,却始终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今天的社会生活,也影响着今天每个中国人的言与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史 安徽大学 社会生活 哲学系 文学与社会 台湾大学 思想交锋 传播史 五场 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语境与叙事学视野--关于中国诗性小说批评的方法问题
10
作者 席建彬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7,共7页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诗性小说的释读往往纠缠了过重的感性色彩,美感之中透出空灵兴味的寻索旨趣,一度流行的情境、意象、氛围等范畴包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凸显出印象批评的主观、抽象色彩。印象批评是一种偏重感悟描述的批评方法,...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诗性小说的释读往往纠缠了过重的感性色彩,美感之中透出空灵兴味的寻索旨趣,一度流行的情境、意象、氛围等范畴包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凸显出印象批评的主观、抽象色彩。印象批评是一种偏重感悟描述的批评方法,相对于客观冷静的实证分析,很难进入小说的功能结构、生成语境,以及内在关系,并不利于阐明诗性叙事的精神肌理、历史建构等。有鉴于此,结构性的叙事理路、交互性的语境分析有助于规避虚蹈缥缈的一面,深入诗性小说的话语生产机制,在内部结构的破裂与重组、文学与社会文化的“交相混合”中,辨识厘清诗性话语的生成与流变,完善提升批评的研究品格和价值。作为一种抒情文学,诗性小说也在“讲故事”,只不过“故事”已经改变,表明叙事规范的现代转型,以至一种意蕴结构诗学的形成。同时,与历史语境之间的审美互动,是话语活动的产物与结果,反映出文学生产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在此意义上,在叙事学等理论思路中考察20世纪中国诗性小说的审美生成与流变,互文性、过程性的诗学观照突出了从宏观到微观、从虚泛到具体的内在方法转变。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印象批评、传统抒情理论,以及经典效应等方面的束缚,为研究在结构张力、历史观察上的突破,充分揭示审美话语的诗性规范及其历史变异,提供了一条综合、兼容的方法论路径,标识出诗性小说批评“诠释的界限”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小说 文学与社会 印象批评 诗性话语 抒情文学 诗学观 话语生产 历史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準诗观管窥
11
作者 邹建军 《高校教育管理》 1993年第1期85-90,共6页
台湾著名诗人高準(1938— ),字正之,祖籍江苏金山。现任诗潮诗社社长,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他在1961、1971年先后获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及中国新诗学会诗奖。1972—1973年发表对台湾现代主义诗的长篇批判,提出“新八不主义”,为新诗大论... 台湾著名诗人高準(1938— ),字正之,祖籍江苏金山。现任诗潮诗社社长,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他在1961、1971年先后获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及中国新诗学会诗奖。1972—1973年发表对台湾现代主义诗的长篇批判,提出“新八不主义”,为新诗大论战中的主要旗手。1977年又创办《诗潮》诗刊,揭橥“发扬民族精神”、“把握抒情本质”、“建立民主心态”、“关心社会民生”、“注重表达技巧”等旨趣。1981年受中国作家协会邀请,先后游历长城、泰山、三峡等名胜。高準著有诗集《高準诗集》,《葵心集》,散文集《山河纪行》,诗论集《中国大陆新诗评析(1916—1979)》,《详注中国古今名诗三百首》和《文学与社会》等。高準的诗及诗论,以其人格情操的峻洁,立论的高远和技巧的精湛,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诗歌美学思想体现在哪里,他有哪些重要的诗学主张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派 诗潮 乡土文学 新诗 台湾 诗歌美学 诗论 中国大陆 陈映真 文学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