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异化还是归化——试论《文字生涯》的翻译风格
1
作者
胡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27-30,共4页
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风格,传统的翻译理论对风格的描述多用印象性的术语,但是印象性的术语过于模糊、难以准确界定译文的风格,我们可以使用风格标记理论来分析译文的翻译风格。经过对《文字生涯》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译者在...
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风格,传统的翻译理论对风格的描述多用印象性的术语,但是印象性的术语过于模糊、难以准确界定译文的风格,我们可以使用风格标记理论来分析译文的翻译风格。经过对《文字生涯》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译者在词法和句法上分别采取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根据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这个基本原则,在翻译中应该尽量采取异化译法,即译出原文的异国风味,但是如果译文过于“欧化”,背离了汉语的语言规范,则宜改用归化译法。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文字生涯
》
翻译风格
翻译策略
词法
句法
归化
异化
萨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是聪明,聪明,第三个聪明”——试论鲁迅的翻译语言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松睿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42,共9页
一、引言在鲁迅的生命历程中,文学翻译无疑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从1903年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斯巴达之魂》算起,到生命最后时刻仍在翻译的《死魂灵》,可以说翻译活动贯穿了鲁迅的整个文字生涯。而他留下的那三百余万字的翻译作品,更是...
一、引言在鲁迅的生命历程中,文学翻译无疑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从1903年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斯巴达之魂》算起,到生命最后时刻仍在翻译的《死魂灵》,可以说翻译活动贯穿了鲁迅的整个文字生涯。而他留下的那三百余万字的翻译作品,更是在数量上超过了其原创著作,这就使得我们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低估翻译之于鲁迅的意义。有鉴于此,无论是鲁迅研究界还是翻译研究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作品
翻译语言
文字生涯
果戈理
论鲁迅
翻译作品
文学世界
斯巴达
五四新文学
最后时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在回忆中发现——论孙犁近年散文
3
作者
郭志刚
《当代作家评论》
1985年第3期94-99,共6页
人们有过有口不能开、有歌不能唱的时代,这个时候,历史上会出现由它自身造成的某些“空白”,但即令如此,它也会沿着自身发展的规律,重新以不同的方式,把那些“空白”填补起来。十年内乱时期,作家们的笔耕停止了,文学的园地荒芜了,那真...
人们有过有口不能开、有歌不能唱的时代,这个时候,历史上会出现由它自身造成的某些“空白”,但即令如此,它也会沿着自身发展的规律,重新以不同的方式,把那些“空白”填补起来。十年内乱时期,作家们的笔耕停止了,文学的园地荒芜了,那真象“风沙摧毁了花树,粪便污染了河流,鹰枭吞噬了飞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生涯
生活中
林彪
孙犁
散文
自身发展
四人帮
文学
作家
内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通俗文坛上一颗早殒的星——毕倚虹评传
被引量:
5
4
作者
范伯群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89-96,共8页
(一) 毕倚虹(1892—1926)象一颗闪亮的彗星,拖着悲剧的尾巴,过早地在文坛的苍穹中熄灭了。人们早已忘却了他。但在包天笑的《钏影楼回忆录续篇》中,有过回忆毕倚虹三章。大家读来也觉陌生,“不知何许人也”了。但是随着民国通俗小说被...
(一) 毕倚虹(1892—1926)象一颗闪亮的彗星,拖着悲剧的尾巴,过早地在文坛的苍穹中熄灭了。人们早已忘却了他。但在包天笑的《钏影楼回忆录续篇》中,有过回忆毕倚虹三章。大家读来也觉陌生,“不知何许人也”了。但是随着民国通俗小说被纳入现代文学史扫瞄的视野,史家们总会再为这位“陌生人”大书一笔,会承认他是一、二十年代通俗文学领域中的优秀作家。包天笑在追忆故友时,不仅满蕴深情,且道出他与这位文友之间的笔墨因缘。包天笑写道:几十年来,心中还一直“横梗着一个念头,如果不遇着我,或者他的环境不同,另走了一个康庄大道,也不至于如此身世凄凉。我对于他很觉一直抱歉似的……”原来包天笑就是使毕倚虹度一世文字生涯的引荐人,所以在《人间地狱》的序言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生涯
张学良
小先生
生活中
南京路
眼泪
通俗文学
中国小说史略
圣约翰大学
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弢先生纪念
被引量:
1
5
作者
林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2年第5期7-8,共2页
唐弢先生是著名的杂文作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字生涯开始于杂文的写作,从1933年6月在《申报·自由谈》发表第一篇文章起,陆续写下了大量杂文,先后结集为《推背集》(1936)、《海天集》(1936)、((投影集》(1940)、《劳...
唐弢先生是著名的杂文作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字生涯开始于杂文的写作,从1933年6月在《申报·自由谈》发表第一篇文章起,陆续写下了大量杂文,先后结集为《推背集》(1936)、《海天集》(1936)、((投影集》(1940)、《劳薪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文字生涯
杂文作家
评论家
影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集
鲁迅博物馆
文学评论
鲁迅著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郭沫若的语言风格
被引量:
1
6
作者
刘元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82-86,共5页
郭沫若同志一生和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著述等身,翻译如林,加以应酬文字,数目约在一千五百万字以上。六、七十年的文字生涯,使他在用词、造句、布局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郭沫若同志用词汇编织起来的语言艺术,在气象万千的图景...
郭沫若同志一生和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著述等身,翻译如林,加以应酬文字,数目约在一千五百万字以上。六、七十年的文字生涯,使他在用词、造句、布局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郭沫若同志用词汇编织起来的语言艺术,在气象万千的图景中,表达出丰富复杂的情意,具有特殊诱人的艺术魅力。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我们研究沫若同志的语言风格,当然不能离开其思想内容。郭沫若语言风格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郭沫若语言风格的第一个显著特征便是纯真。这自然是由他襟怀坦白,肝胆照人,光明磊落,直率真诚的性格所决定的。巴金同志说。“我同郭老接触多年,印象最深的是他非常真诚,他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我想说他有一颗赤子之心。”(见久文艺报》1978年第一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风格
郭沫若
语言
文字
艺术魅力
显著特征
主要表现
语言艺术
文字生涯
七十年
思想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读孙犁建国后创作的散文
7
作者
卢启元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39-43,共5页
孙犁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成绩卓著的散文家,出版的散文集有十余种。他的散文如同他的小说,象泥土一样朴素厚实,象荷花一样自然清新。质胜、真情、自然,努力发掘、追求、表现生活巾的真善美,构成了孙犁散文创作的基本倾向和...
孙犁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成绩卓著的散文家,出版的散文集有十余种。他的散文如同他的小说,象泥土一样朴素厚实,象荷花一样自然清新。质胜、真情、自然,努力发掘、追求、表现生活巾的真善美,构成了孙犁散文创作的基本倾向和基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后
中国当代
散文集
四人帮
解放战争
解放初期
战士
孙犁散文
文字生涯
真善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异化还是归化——试论《文字生涯》的翻译风格
1
作者
胡迅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欧商学院
出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27-30,共4页
文摘
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风格,传统的翻译理论对风格的描述多用印象性的术语,但是印象性的术语过于模糊、难以准确界定译文的风格,我们可以使用风格标记理论来分析译文的翻译风格。经过对《文字生涯》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译者在词法和句法上分别采取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根据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这个基本原则,在翻译中应该尽量采取异化译法,即译出原文的异国风味,但是如果译文过于“欧化”,背离了汉语的语言规范,则宜改用归化译法。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
《
文字生涯
》
翻译风格
翻译策略
词法
句法
归化
异化
萨特
Keywords
translation style style mark translation tactic domesticating method foreignizing method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是聪明,聪明,第三个聪明”——试论鲁迅的翻译语言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松睿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42,共9页
文摘
一、引言在鲁迅的生命历程中,文学翻译无疑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从1903年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斯巴达之魂》算起,到生命最后时刻仍在翻译的《死魂灵》,可以说翻译活动贯穿了鲁迅的整个文字生涯。而他留下的那三百余万字的翻译作品,更是在数量上超过了其原创著作,这就使得我们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低估翻译之于鲁迅的意义。有鉴于此,无论是鲁迅研究界还是翻译研究界.
关键词
鲁迅作品
翻译语言
文字生涯
果戈理
论鲁迅
翻译作品
文学世界
斯巴达
五四新文学
最后时刻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在回忆中发现——论孙犁近年散文
3
作者
郭志刚
机构
北京师大中文系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1985年第3期94-99,共6页
文摘
人们有过有口不能开、有歌不能唱的时代,这个时候,历史上会出现由它自身造成的某些“空白”,但即令如此,它也会沿着自身发展的规律,重新以不同的方式,把那些“空白”填补起来。十年内乱时期,作家们的笔耕停止了,文学的园地荒芜了,那真象“风沙摧毁了花树,粪便污染了河流,鹰枭吞噬了飞鸟”。
关键词
文字生涯
生活中
林彪
孙犁
散文
自身发展
四人帮
文学
作家
内乱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通俗文坛上一颗早殒的星——毕倚虹评传
被引量:
5
4
作者
范伯群
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89-96,共8页
文摘
(一) 毕倚虹(1892—1926)象一颗闪亮的彗星,拖着悲剧的尾巴,过早地在文坛的苍穹中熄灭了。人们早已忘却了他。但在包天笑的《钏影楼回忆录续篇》中,有过回忆毕倚虹三章。大家读来也觉陌生,“不知何许人也”了。但是随着民国通俗小说被纳入现代文学史扫瞄的视野,史家们总会再为这位“陌生人”大书一笔,会承认他是一、二十年代通俗文学领域中的优秀作家。包天笑在追忆故友时,不仅满蕴深情,且道出他与这位文友之间的笔墨因缘。包天笑写道:几十年来,心中还一直“横梗着一个念头,如果不遇着我,或者他的环境不同,另走了一个康庄大道,也不至于如此身世凄凉。我对于他很觉一直抱歉似的……”原来包天笑就是使毕倚虹度一世文字生涯的引荐人,所以在《人间地狱》的序言中。
关键词
文字生涯
张学良
小先生
生活中
南京路
眼泪
通俗文学
中国小说史略
圣约翰大学
少年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弢先生纪念
被引量:
1
5
作者
林辰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2年第5期7-8,共2页
文摘
唐弢先生是著名的杂文作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字生涯开始于杂文的写作,从1933年6月在《申报·自由谈》发表第一篇文章起,陆续写下了大量杂文,先后结集为《推背集》(1936)、《海天集》(1936)、((投影集》(1940)、《劳薪辑》
关键词
鲁迅研究
文字生涯
杂文作家
评论家
影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集
鲁迅博物馆
文学评论
鲁迅著作
分类号
I210.9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郭沫若的语言风格
被引量:
1
6
作者
刘元树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82-86,共5页
文摘
郭沫若同志一生和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著述等身,翻译如林,加以应酬文字,数目约在一千五百万字以上。六、七十年的文字生涯,使他在用词、造句、布局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郭沫若同志用词汇编织起来的语言艺术,在气象万千的图景中,表达出丰富复杂的情意,具有特殊诱人的艺术魅力。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我们研究沫若同志的语言风格,当然不能离开其思想内容。郭沫若语言风格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郭沫若语言风格的第一个显著特征便是纯真。这自然是由他襟怀坦白,肝胆照人,光明磊落,直率真诚的性格所决定的。巴金同志说。“我同郭老接触多年,印象最深的是他非常真诚,他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我想说他有一颗赤子之心。”(见久文艺报》1978年第一期)
关键词
语言风格
郭沫若
语言
文字
艺术魅力
显著特征
主要表现
语言艺术
文字生涯
七十年
思想内容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读孙犁建国后创作的散文
7
作者
卢启元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39-43,共5页
文摘
孙犁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成绩卓著的散文家,出版的散文集有十余种。他的散文如同他的小说,象泥土一样朴素厚实,象荷花一样自然清新。质胜、真情、自然,努力发掘、追求、表现生活巾的真善美,构成了孙犁散文创作的基本倾向和基木特征。
关键词
建国后
中国当代
散文集
四人帮
解放战争
解放初期
战士
孙犁散文
文字生涯
真善美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异化还是归化——试论《文字生涯》的翻译风格
胡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是聪明,聪明,第三个聪明”——试论鲁迅的翻译语言
李松睿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在回忆中发现——论孙犁近年散文
郭志刚
《当代作家评论》
198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通俗文坛上一颗早殒的星——毕倚虹评传
范伯群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唐弢先生纪念
林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郭沫若的语言风格
刘元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读孙犁建国后创作的散文
卢启元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