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化还是归化——试论《文字生涯》的翻译风格
1
作者 胡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27-30,共4页
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风格,传统的翻译理论对风格的描述多用印象性的术语,但是印象性的术语过于模糊、难以准确界定译文的风格,我们可以使用风格标记理论来分析译文的翻译风格。经过对《文字生涯》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译者在... 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风格,传统的翻译理论对风格的描述多用印象性的术语,但是印象性的术语过于模糊、难以准确界定译文的风格,我们可以使用风格标记理论来分析译文的翻译风格。经过对《文字生涯》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译者在词法和句法上分别采取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根据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这个基本原则,在翻译中应该尽量采取异化译法,即译出原文的异国风味,但是如果译文过于“欧化”,背离了汉语的语言规范,则宜改用归化译法。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生涯 翻译风格 翻译策略 词法 句法 归化 异化 萨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聪明,聪明,第三个聪明”——试论鲁迅的翻译语言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松睿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42,共9页
一、引言在鲁迅的生命历程中,文学翻译无疑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从1903年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斯巴达之魂》算起,到生命最后时刻仍在翻译的《死魂灵》,可以说翻译活动贯穿了鲁迅的整个文字生涯。而他留下的那三百余万字的翻译作品,更是... 一、引言在鲁迅的生命历程中,文学翻译无疑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从1903年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斯巴达之魂》算起,到生命最后时刻仍在翻译的《死魂灵》,可以说翻译活动贯穿了鲁迅的整个文字生涯。而他留下的那三百余万字的翻译作品,更是在数量上超过了其原创著作,这就使得我们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低估翻译之于鲁迅的意义。有鉴于此,无论是鲁迅研究界还是翻译研究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作品 翻译语言 文字生涯 果戈理 论鲁迅 翻译作品 文学世界 斯巴达 五四新文学 最后时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回忆中发现——论孙犁近年散文
3
作者 郭志刚 《当代作家评论》 1985年第3期94-99,共6页
人们有过有口不能开、有歌不能唱的时代,这个时候,历史上会出现由它自身造成的某些“空白”,但即令如此,它也会沿着自身发展的规律,重新以不同的方式,把那些“空白”填补起来。十年内乱时期,作家们的笔耕停止了,文学的园地荒芜了,那真... 人们有过有口不能开、有歌不能唱的时代,这个时候,历史上会出现由它自身造成的某些“空白”,但即令如此,它也会沿着自身发展的规律,重新以不同的方式,把那些“空白”填补起来。十年内乱时期,作家们的笔耕停止了,文学的园地荒芜了,那真象“风沙摧毁了花树,粪便污染了河流,鹰枭吞噬了飞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生涯 生活中 林彪 孙犁 散文 自身发展 四人帮 文学 作家 内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俗文坛上一颗早殒的星——毕倚虹评传 被引量:5
4
作者 范伯群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89-96,共8页
(一) 毕倚虹(1892—1926)象一颗闪亮的彗星,拖着悲剧的尾巴,过早地在文坛的苍穹中熄灭了。人们早已忘却了他。但在包天笑的《钏影楼回忆录续篇》中,有过回忆毕倚虹三章。大家读来也觉陌生,“不知何许人也”了。但是随着民国通俗小说被... (一) 毕倚虹(1892—1926)象一颗闪亮的彗星,拖着悲剧的尾巴,过早地在文坛的苍穹中熄灭了。人们早已忘却了他。但在包天笑的《钏影楼回忆录续篇》中,有过回忆毕倚虹三章。大家读来也觉陌生,“不知何许人也”了。但是随着民国通俗小说被纳入现代文学史扫瞄的视野,史家们总会再为这位“陌生人”大书一笔,会承认他是一、二十年代通俗文学领域中的优秀作家。包天笑在追忆故友时,不仅满蕴深情,且道出他与这位文友之间的笔墨因缘。包天笑写道:几十年来,心中还一直“横梗着一个念头,如果不遇着我,或者他的环境不同,另走了一个康庄大道,也不至于如此身世凄凉。我对于他很觉一直抱歉似的……”原来包天笑就是使毕倚虹度一世文字生涯的引荐人,所以在《人间地狱》的序言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生涯 张学良 小先生 生活中 南京路 眼泪 通俗文学 中国小说史略 圣约翰大学 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弢先生纪念 被引量:1
5
作者 林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2年第5期7-8,共2页
唐弢先生是著名的杂文作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字生涯开始于杂文的写作,从1933年6月在《申报·自由谈》发表第一篇文章起,陆续写下了大量杂文,先后结集为《推背集》(1936)、《海天集》(1936)、((投影集》(1940)、《劳... 唐弢先生是著名的杂文作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字生涯开始于杂文的写作,从1933年6月在《申报·自由谈》发表第一篇文章起,陆续写下了大量杂文,先后结集为《推背集》(1936)、《海天集》(1936)、((投影集》(1940)、《劳薪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文字生涯 杂文作家 评论家 影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集 鲁迅博物馆 文学评论 鲁迅著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的语言风格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元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82-86,共5页
郭沫若同志一生和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著述等身,翻译如林,加以应酬文字,数目约在一千五百万字以上。六、七十年的文字生涯,使他在用词、造句、布局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郭沫若同志用词汇编织起来的语言艺术,在气象万千的图景... 郭沫若同志一生和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著述等身,翻译如林,加以应酬文字,数目约在一千五百万字以上。六、七十年的文字生涯,使他在用词、造句、布局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郭沫若同志用词汇编织起来的语言艺术,在气象万千的图景中,表达出丰富复杂的情意,具有特殊诱人的艺术魅力。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我们研究沫若同志的语言风格,当然不能离开其思想内容。郭沫若语言风格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郭沫若语言风格的第一个显著特征便是纯真。这自然是由他襟怀坦白,肝胆照人,光明磊落,直率真诚的性格所决定的。巴金同志说。“我同郭老接触多年,印象最深的是他非常真诚,他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我想说他有一颗赤子之心。”(见久文艺报》1978年第一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风格 郭沫若 语言文字 艺术魅力 显著特征 主要表现 语言艺术 文字生涯 七十年 思想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孙犁建国后创作的散文
7
作者 卢启元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39-43,共5页
孙犁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成绩卓著的散文家,出版的散文集有十余种。他的散文如同他的小说,象泥土一样朴素厚实,象荷花一样自然清新。质胜、真情、自然,努力发掘、追求、表现生活巾的真善美,构成了孙犁散文创作的基本倾向和... 孙犁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成绩卓著的散文家,出版的散文集有十余种。他的散文如同他的小说,象泥土一样朴素厚实,象荷花一样自然清新。质胜、真情、自然,努力发掘、追求、表现生活巾的真善美,构成了孙犁散文创作的基本倾向和基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后 中国当代 散文集 四人帮 解放战争 解放初期 战士 孙犁散文 文字生涯 真善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