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新解 被引量:2
1
作者 吕家乡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90-93,共4页
1959年和1960年,郭沫若接连发表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那正是大搞阶级斗争(反右派)和路线斗争(批判彭德怀反党集团),并以此为纲推进狂热的“大跃进”的年代。文坛上泛起了为错误路线呐喊助阵的“假大空”风气。这两部历... 1959年和1960年,郭沫若接连发表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那正是大搞阶级斗争(反右派)和路线斗争(批判彭德怀反党集团),并以此为纲推进狂热的“大跃进”的年代。文坛上泛起了为错误路线呐喊助阵的“假大空”风气。这两部历史剧却发出了另一种热切的声音:珍惜人才,抓紧文化建设!“以道德化天下”,让人民“安居乐业”!这是非同一般的。由于各种原因,郭沫若本人和研究者对这两部历史剧的意旨都没有如实地阐发。现在有必要做一番揣摩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则天 曹操 文姬 政治家 历史剧 郭沫若 裴炎 意旨 匈奴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文姬》主题思想浅议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士聪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80-83,共4页
近年来,在内蒙、北京等地,对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以下简称《蔡》剧)的主题思想,展开了一番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对《蔡》剧的主题思想,有如下四种看法:一、不少同志认为,“全剧思想倾向就是民族团结”①,“强调祖国统一,维护民族... 近年来,在内蒙、北京等地,对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以下简称《蔡》剧)的主题思想,展开了一番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对《蔡》剧的主题思想,有如下四种看法:一、不少同志认为,“全剧思想倾向就是民族团结”①,“强调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剧的主题②;二、一些同志认为,“主题是‘重睹芳华’”③.全剧是写“蔡文姬悲欢离合的遭遇”,“归汉修《续汉书》只是托词”,“‘重睹芳华’是实意”,“是戏的主题”④;三、有的同志认为,“文姬归汉”不是“普通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她要承担起归汉后“对汉朝的文化做出贡献”的这个责任,“就要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这里所描写的是感情与责任的巨大冲突,这就是历史剧《蔡文姬》的主题”⑤;四、好些同志认为,“《蔡文姬》主要是为曹操翻案而作的,所以作者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着力于刻划曹操的英雄形象,用以推倒历史的歪曲,还曹操本来的面目”⑥,“这个戏的主题是‘替曹操翻案’”.⑦对于同一个作品的基本主题的看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同意见?这首先是与作品本身有关.因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是与多个方面相联系的,作家在创作时,对生活的具体而深刻的感受也必然不是单一的,其中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因此,在一些长篇作品中,往往就不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姬 曹操 主题思想 基本主题 丞相 匈奴 副主题 作品 历史剧 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文姬没于胡中论略
3
作者 郑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60-70,共11页
关于蔡文姬没于胡中这一问题,在一九五九年,曾经进行过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笔者当时因故未能参加,后来阅读了一些有关讨论的文章,引起了自己的看法,因而写出这篇《蔡文姬没于胡中论略》的短文,而且先从她的出生时间谈起。有人依据《后汉... 关于蔡文姬没于胡中这一问题,在一九五九年,曾经进行过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笔者当时因故未能参加,后来阅读了一些有关讨论的文章,引起了自己的看法,因而写出这篇《蔡文姬没于胡中论略》的短文,而且先从她的出生时间谈起。有人依据《后汉书·蔡邕传》所载邕上书曾说:“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托名忠臣,死有余荣”,推论蔡邕那时还没有孩子,文姬大概就生在他上书之后,于是得出她应生于汉灵帝光和元年(一七八年)的结论。(中华书局《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以后所引所驳各说均同——王达津《蔡文姬生年的一点小考证》、下同)又据丁(厂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人 文姬 单于 后汉书 胡茄十八拍 曹操 悲愤诗 建安 河东 论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郭沫若《蔡文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4
作者 陈力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6期35-43,共9页
近年来,对于郭沫若史剧《蔡文姬》的评论较多。其中许多剖析,有肯綮之论,精辟之见,读来颇受教盆。但是也有不少不恰当的意见,这些意见集中在剧本的主题、民族关系的描写和人物阶级分析等问题上。其争论的实质,归结到一点,就是与史剧要... 近年来,对于郭沫若史剧《蔡文姬》的评论较多。其中许多剖析,有肯綮之论,精辟之见,读来颇受教盆。但是也有不少不恰当的意见,这些意见集中在剧本的主题、民族关系的描写和人物阶级分析等问题上。其争论的实质,归结到一点,就是与史剧要不要为现实服务和如何服务有密切关系。在对《蔡文姬》的研究中,有人认为它不只是一个主题,因此不同意一个剧本只有一个主题的说法;有的认为可以允许有两个主题,甚至可以有多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文姬 曹操 民族关系 大汉族主义 阶级分析 多主题 文学作品 民族团结 祖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蔡文姬》的版本变迁
5
作者 王阳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5-43,共9页
1959年2月3日至2月9日,郭沫若用七天的时间完成了五幕历史喜剧《蔡文姬》初稿,此后该剧有过多次修改①.学界所公认的、最早公开发行的版本是连载于1959年4月8日至4月20日《羊城晚报》“花地”副刊上的《蔡文姬》,即《蔡文姬》初刊本②,... 1959年2月3日至2月9日,郭沫若用七天的时间完成了五幕历史喜剧《蔡文姬》初稿,此后该剧有过多次修改①.学界所公认的、最早公开发行的版本是连载于1959年4月8日至4月20日《羊城晚报》“花地”副刊上的《蔡文姬》,即《蔡文姬》初刊本②,但对初刊本以前的剧本却不甚明了.而笔者在上海图书馆新发现的《蔡文姬》铅印本③,正填补了这一空缺④.相比铅印本,初刊本的正文本作了大量修改.此后,收获社与文物出版社分别于5月刊载、出版《蔡文姬》.郭沫若在1959年5月2日给阳翰笙等人的信中写道“我已把改本交收获社和文物出版社”,由此可知,收获本与文物本出于同一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文姬 郭沫若 版本 文物出版社 1959年 变迁 《羊城晚报》 上海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叙事维度下的类型融合:《哦,文姬》的喜剧性表现形式
6
作者 谢琦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65-68,共4页
电影《哦,文姬》(郑世教,2021)聚焦时下热门话题——阿尔兹海默症,讲述了身患此症的母亲吴文姬与儿子黄斗元(六峰)历经艰难险阻,寻找撞上孙女宝美后逃逸的凶手的故事。无独有偶,早于该片上映的英国影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同样将阿尔... 电影《哦,文姬》(郑世教,2021)聚焦时下热门话题——阿尔兹海默症,讲述了身患此症的母亲吴文姬与儿子黄斗元(六峰)历经艰难险阻,寻找撞上孙女宝美后逃逸的凶手的故事。无独有偶,早于该片上映的英国影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同样将阿尔兹海默症作为叙事着眼点,但不同的是,《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佛罗莱恩·泽勒,2021)通过时空反转和谜题般的叙事手法表现了阿尔兹海默症病人头脑中错乱而混沌的精神世界;《哦,文姬》则遵循了韩式喜剧一贯的欢笑与泪水齐飞、温情更甚悲情的创作方式,展现了吴文姬因此症而引发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又感慨万千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兹海默症 文姬 喜剧性 热门话题 类型融合 表现形式 叙事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古典文学看历史上的夷夏之辨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2
7
作者 蒋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31,157,共13页
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观念,夷夏之辨不仅反映于上古典籍,而且到中古时期就借助于苏武、王昭君、蔡文姬的故事得到文学化的表达,并以典故或素材的形式参与后代文学文本的构成,以意象化的方式强化了其文化内涵及认同。同时,夷夏之辨中文化... 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观念,夷夏之辨不仅反映于上古典籍,而且到中古时期就借助于苏武、王昭君、蔡文姬的故事得到文学化的表达,并以典故或素材的形式参与后代文学文本的构成,以意象化的方式强化了其文化内涵及认同。同时,夷夏之辨中文化品味的不确定性,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也通过个人体验显示出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古典文学与夷夏之辨及文化认同的复杂关系,可通过若干历史人物和诗歌作品的具体分析而得到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辨 苏武 王昭君蔡文姬 庾信 郝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诗三种创作主题与西域器乐文化关系的流变考释 被引量:2
8
作者 海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77,共9页
唐诗中有三类创作主题与西域乐器有密切关系:昭君出塞与琵琶、文姬归汉与胡笳、公无渡河与箜篌。这种关系在被不断误读的过程中丰富、深化和变异。
关键词 昭君出塞 文姬归汉 公无渡河 琵琶 胡笳 箜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相结合——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 被引量:3
9
作者 顾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65-73,共9页
作为中国第一流话剧院、世界上最优秀的话剧院之一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它40年的历程中,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具有着自己的艺术传统,以它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积累,创建了话剧的中国学派,这已被戏剧界广泛承认了。其间“现... 作为中国第一流话剧院、世界上最优秀的话剧院之一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它40年的历程中,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具有着自己的艺术传统,以它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积累,创建了话剧的中国学派,这已被戏剧界广泛承认了。其间“现实主义”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说起“人艺风格”,人们往往首推现实主义,说它是构成“人艺风格”的主要因素;对北京人艺的话剧中国学派的特征,最简要的概括就是“现实主义与民族化相结合”。50年代初,焦菊隐、欧阳山尊、夏淳三位导演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北京人艺 话剧艺术 焦菊隐 再现与表现 艺术风格 话剧院 中国话剧 艺术传统 文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长文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7年第4期35-36,40,共3页
朱长文(公元1038—1098年)字伯原,北宋时期苏州吴县人,十九岁中进士后,因骑马跌伤了脚,从此不肯出仕,留在苏州老家读书弹琴。家有藏书二万卷,又有父亲留给他的园林。父亲公绰,官至史禄卿,在风凰乡集祥里修建了古朴典雅的园亭。朱长文命... 朱长文(公元1038—1098年)字伯原,北宋时期苏州吴县人,十九岁中进士后,因骑马跌伤了脚,从此不肯出仕,留在苏州老家读书弹琴。家有藏书二万卷,又有父亲留给他的园林。父亲公绰,官至史禄卿,在风凰乡集祥里修建了古朴典雅的园亭。朱长文命名为“乐圃”,又筑“乐圃坊”,自号“乐圃先生”。一些名流显贵,凡是到苏州来,都要去乐圃拜访长文,并引以为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长文 文姬 尹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笔下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丙昆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103-106,共4页
读郭老浩瀚的文艺作品,宛如漫步百花园中.说它是百花园,不仅指文艺之花,还因为郭老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我国习惯上是把女子比作花的,《镜花缘》是集大成者—这是我们读郭老作品时不能不注意到的一个特点.正如《女神之再生》... 读郭老浩瀚的文艺作品,宛如漫步百花园中.说它是百花园,不仅指文艺之花,还因为郭老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我国习惯上是把女子比作花的,《镜花缘》是集大成者—这是我们读郭老作品时不能不注意到的一个特点.正如《女神之再生》序诗中引哥德的话:“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 郭沫若 武则天 文姬 王昭君 美学思想 戏剧作品 再生 屈原精神 五四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剧难题(下)——从郭沫若历史剧谈起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璞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110,共18页
本文以“上篇”为基础,深入到郭沫若重庆时期的四大战国悲剧的构造内部,直面“时代精神”的戏剧“翻译”之中“必要的时代错误”。一方面把这些历史剧置于悲剧理论的问题谱系之中,另一方面又重视它们在中国战时思想文化论争中的特殊占位... 本文以“上篇”为基础,深入到郭沫若重庆时期的四大战国悲剧的构造内部,直面“时代精神”的戏剧“翻译”之中“必要的时代错误”。一方面把这些历史剧置于悲剧理论的问题谱系之中,另一方面又重视它们在中国战时思想文化论争中的特殊占位,认为郭沫若的戏剧“同化”和政治“疏泄”形成了一种历史体验和认知的模式。而戏剧的“历史真实性”问题,在重庆左翼的史学和戏剧的交织中,指向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悲剧性”的一种革命认知,尤其表现在郭沫若和侯外庐的同志间争论上,更贯穿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强调郭沫若的戏剧结构透露出一种“人民”的历史想象及其政治矛盾。历史认知脱离不了悲剧视野,而悲剧性体验又隐含于中国革命进程本身的历史感之中。于是,本文转向布莱希特《伽利略传》这样一部作为“悲剧的否弃”的史诗剧,寻找国际左翼文化中的另一个历史剧难题的参照。最终也涉及郭沫若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在诗学和史学模式上的种种翻转、变化。从马克思到卢卡奇,从郭沫若到布莱希特,历史剧的问题关乎革命和革命危机的历史境遇,导向“现在”的历史化。历史剧代表了革命“现在”中的历史再现、想象和认识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本身也是这场危机的一部分,这一点,集中、剧烈而持续地体现在中国左翼文化的演进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侯外庐 卢卡奇 历史剧 悲剧 布莱希特 《屈原》 《蔡文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象征 入情入境——品读《宋代叙事画研究》
13
作者 李仁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1-71,共1页
宋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个高峰。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指出,"华夏民族之艺术,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叙事画的题材包罗万象,世俗化生活气息明显,道德伦理教化功能突出,同时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地域特征。可以说... 宋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个高峰。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指出,"华夏民族之艺术,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叙事画的题材包罗万象,世俗化生活气息明显,道德伦理教化功能突出,同时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地域特征。可以说是宋画研究的另一个"富矿"。近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徐习文的《宋代叙事画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一书,从中国叙事画的宏观大背景出发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情入境 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叙事 陈寅恪 赵宋 采薇图 伦理教化 文姬归汉 汴河 画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文学的民族性和历史剧的民族化问题——郭沫若史剧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傅正乾 《人文杂志》 1985年第3期102-108,共7页
郭沫若关于文学的民族性的见解,体现在他的史剧理论上,就是对于历史剧的民族化的论述;而他对于历史剧的民族化的论述,又丰富了他的关于文学的民族性的见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这里,我们不打算涉及这些理论见解... 郭沫若关于文学的民族性的见解,体现在他的史剧理论上,就是对于历史剧的民族化的论述;而他对于历史剧的民族化的论述,又丰富了他的关于文学的民族性的见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这里,我们不打算涉及这些理论见解的形成过程,只着重就它的主要观点及其内在含义,结合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实践作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历史剧 文学的民族性 民族形式 民族化问题 剧作家 民间形式 欣赏习惯 文姬 信陵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讨论蔡琰生平及其作品的真伪 被引量:1
15
作者 顾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72-79,共8页
重新讨论蔡琰生平及其作品的真伪顾农中国古代的女性作家,几乎都是些才华磺溢遭遇不幸的人,蔡琰(文姬)在这两个方面都尤为突出。据《隋书·经籍志》,萧梁时尚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后来亡佚了;她传世的作品现在只能看到三篇... 重新讨论蔡琰生平及其作品的真伪顾农中国古代的女性作家,几乎都是些才华磺溢遭遇不幸的人,蔡琰(文姬)在这两个方面都尤为突出。据《隋书·经籍志》,萧梁时尚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后来亡佚了;她传世的作品现在只能看到三篇,却每一篇都有其他之争:关于《胡笳十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茄十八拍》 《悲愤诗》 蔡琰 匈奴 《后汉书》 《胡笳十八拍》 三国志 《通鉴》 作品 文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的“古事剧”——为纪念郭沫若诞辰一百周年而作
16
作者 王尔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8,共6页
在郭沫若戏剧文学道路上,《三个叛逆的女性》以“虚拟的古事剧”,上承旧绪,下启新端,在从诗到剧的体式转换中,在诗情融入剧艺的过程中。有着值得重视却未受到充分注意的中间链作用。
关键词 历史剧 中国现代戏剧 虚拟 剧诗 郭沫若 舞台性 文姬 梅特林克 二十世纪 新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酌奇而不失其真 翫华而不坠其实——郭沫若史剧理论探胜
17
作者 徐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6期71-77,共7页
一 我国当代史剧大师郭沫若先生,以杰出的创作成就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史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都驰誉当代剧坛。他的史剧创作实践以及他的有关论述,为我国当代史剧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与整理。 郭沫... 一 我国当代史剧大师郭沫若先生,以杰出的创作成就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史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都驰誉当代剧坛。他的史剧创作实践以及他的有关论述,为我国当代史剧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与整理。 郭沫若的史剧不属应命之作,但却总是应运而生,他严于取材,巧于运构,用历史的精灵唱出现代人的心声。他敢怒敢骂,歌哭由我,始终把作品锋芒指向封建专制主义与恶势力。他的史剧总是以澎湃的诗情、磅礴的气势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维护国家尊严,主张民族团结,创导民主正义,追求光明进步等方面,为我国现代史剧创作树立了一面现实主义的旗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剧创作 郭沫若 论探 文姬 武则天 史料 历史真实 《屈原》 夏完淳 历史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琰被掳年代考辨
18
作者 周芝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151-152,共2页
蔡琰(文姬)被掳年代,不少研究者认为是初平三年。其根据有二: 一是《悲愤诗》有句云:“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因卓众杀掠乃初平年间事,此为“初平说”之本。二是《后汉书·董卓传》载:“卓以牛辅子婿,素... 蔡琰(文姬)被掳年代,不少研究者认为是初平三年。其根据有二: 一是《悲愤诗》有句云:“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因卓众杀掠乃初平年间事,此为“初平说”之本。二是《后汉书·董卓传》载:“卓以牛辅子婿,素所亲信,使兵屯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愤诗 文姬 后汉书 考辨 兴平 真伪问题 蔡琰 研究者 作品 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郭沫若的翻案剧
19
作者 张田 《宁夏社会科学》 1988年第5期96-102,共7页
四十年代,郭沫若曾以写历史悲剧闻名于世。解放后,郭沫若先后写过两部史剧,即《蔡文姬》和《武则天》。两部史剧都是翻案剧。前者替曹操翻案,后者替女性人物翻案。郭沫若为什由写历史悲剧转而写翻案剧呢?他是怎样写历史翻案剧的?写翻案... 四十年代,郭沫若曾以写历史悲剧闻名于世。解放后,郭沫若先后写过两部史剧,即《蔡文姬》和《武则天》。两部史剧都是翻案剧。前者替曹操翻案,后者替女性人物翻案。郭沫若为什由写历史悲剧转而写翻案剧呢?他是怎样写历史翻案剧的?写翻案剧的时代意义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一、为什么要写翻案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则天 曹操 郭沫若 历史人物 历史真实 史料 翻案 封建社会 文姬 封建王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村彬先生导演意境的创造
20
作者 于成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2期76-81,共6页
杨村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戏剧作家、导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他一生导演了百部戏,诸如《清宫外史》、《枯木逢春》、《蔡文姬》、《上海战歌》、《兄弟》、《红岩》等,都曾轰动过剧坛,使人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不少戏剧场面深深刻进了人... 杨村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戏剧作家、导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他一生导演了百部戏,诸如《清宫外史》、《枯木逢春》、《蔡文姬》、《上海战歌》、《兄弟》、《红岩》等,都曾轰动过剧坛,使人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不少戏剧场面深深刻进了人们的心里,以致几十年之后人们仍旧记得那些感动过自己的细节和场面。这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是和杨村彬先生善于运用中国传统的意境处理方法处理戏剧场面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姬 导演艺术 戏剧场面 艺术境界 剧作家 戏剧教育 中国传统 艺术处理 艺术部门 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