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8
1
作者 耿国华 高健 +7 位作者 汤汶 张敏 曾升 高宏娟 王小凤 许阳 张雨禾 周明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共22页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遗产的建模、保护与展示,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以及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在三代文物...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遗产的建模、保护与展示,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以及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在三代文物采集建模设备、智慧博物馆建设、陶瓷器文物虚拟复原、古代人物面貌复原以及秦腔的智能媒体融合全息展演5个方面展开研究。然而,由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不同,在建模方法、修复保护技术以及展示形式方面遇到诸多挑战:①现有文物数字化建模设备效率不高,且需要大量人工干预;②文物种类繁多、特征复杂、形态各异、语义丰富,需要开发适合中国文物的知识抽取和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以实现高效的文物组织与展示;③对破损文物碎片的形状表示、描述方法以及自动重组的研究;④古代人物面貌的虚拟复原及性别和种族的识别;⑤全息展演技术面临高计算性能需求、艺术与技术融合的精准度、硬件兼容性、实时性、沉浸感和互动性等挑战。针对这5个方面的需求和挑战,首先,对近些年的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然后,总结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系列成果;最后,对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数字化 智慧博物馆 文物虚拟复原 知识图谱 全息展演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文化认同建构 被引量:4
2
作者 马萍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2,共9页
文化认同建构是文化遗产蕴含的重要公共价值和社会功能,是超越文化遗产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根本所在,也是文化遗产数字化必须遵循的“价值理性”。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属性”和“价值理性”两大特质的有效匹配是文化遗产数字化成功与... 文化认同建构是文化遗产蕴含的重要公共价值和社会功能,是超越文化遗产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根本所在,也是文化遗产数字化必须遵循的“价值理性”。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属性”和“价值理性”两大特质的有效匹配是文化遗产数字化成功与否的关键。文化遗产虚拟空间建构文化认同过程中呈现的数字技术赋能和技术负能双重效应,体现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两大特质深度融合时存在的张力。需要超越“虚拟的美丽”,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价值”互构平衡分析框架。坚持以文化遗产“价值理性”为主,明晰数字技术“技术属性”边界,并找准二者之间的结合点,把握二者结合的程度、力度和效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数字技术与遗产价值的双向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数字化 文化认同 数字技术 技术赋能 技术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联数据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综述 被引量:16
3
作者 徐芳 金小璞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99,共10页
关联数据能以"数据"为单位揭示数字资源实体之间的关系,推进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研究,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系统地梳理国内外基于关联数据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可以为学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开展后续研究提供... 关联数据能以"数据"为单位揭示数字资源实体之间的关系,推进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研究,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系统地梳理国内外基于关联数据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可以为学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开展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在讨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关联数据概念的基础上,采用归纳和比较方法,从理论、技术、案例研究、开发利用等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已具备如下特点: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立足技术研究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研究,注重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实证研究,加强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及重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体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数字化 关联数据 元数据 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持特征检索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妍 贾克斌 刘鹏宇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6期325-327,共3页
在传统的基于关键字检索方法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基于颜色特征的图像特征提取和检索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文化遗产多媒体数据库及其基于内容的检索系统;重点讨论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该系统运行稳定,特征入库时间短,检索响应... 在传统的基于关键字检索方法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基于颜色特征的图像特征提取和检索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文化遗产多媒体数据库及其基于内容的检索系统;重点讨论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该系统运行稳定,特征入库时间短,检索响应快且结果较符合人类视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系统 图像检索 特征提取 颜色直方图 关键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演进路径与热点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赵智慧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40,共8页
以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有关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主题的552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 II可视化工具对所采集数据进行文献共引、关键词、名词短语、突发词等的分析与处理,揭示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演进路径、研究热点与前沿。
关键词 文化遗产数字化 可视化 演进路径 研究热点 研究前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产数字化及其产业价值分析——基于新媒介载体下出版模式的思考 被引量:6
6
作者 闵祥鹏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0-33,共4页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一方面符合了出版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其规模复制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实现产业化开发的经济价值。因此文化遗产与新媒介结合后,可实现在线增值服务与在线推介推广的双重功能,符合未来出版业从图书盈利向信息盈...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一方面符合了出版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其规模复制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实现产业化开发的经济价值。因此文化遗产与新媒介结合后,可实现在线增值服务与在线推介推广的双重功能,符合未来出版业从图书盈利向信息盈利转变的大趋势。同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消弭了文化遗产形式的多样性,完成了文本、图像、视频、音频、虚拟展示等数字化统一。这就实现数字化的文化遗产从网络媒介到平面媒介,电子媒介到纸质媒介之间的转换,多重媒介之间的转换也就创造出多重的盈利空间。由此可见,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仅有利于保护、传承与普及我国优秀文化资源,而且更便于同新媒介结合,实现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推广与推介,可以有力地服务于我国文化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数字化 产业价值 新媒介 出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大运河江苏段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芮潇 《现代园艺》 2022年第1期103-105,共3页
随着数字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成熟和VR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新媒体的影响力日渐扩大,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在历史文化相关的景观设计领域的运用将更加广泛,而大运河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和推广,正是中国大运河遗产利用与展示的重要实现手段之一,... 随着数字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成熟和VR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新媒体的影响力日渐扩大,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在历史文化相关的景观设计领域的运用将更加广泛,而大运河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和推广,正是中国大运河遗产利用与展示的重要实现手段之一,通过信息可视化技术,将进一步扩大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的影响力,延长遗址公园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考古遗址公园 文化遗产数字化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挑战与因应:著作权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适配路径 被引量:16
8
作者 覃榆翔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现阶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形成的非遗数字化成果有法律确权之必要。以促进文化繁荣为使命并以利益衡平作为基本理念的著作权法可以为非遗数字化成果提供分级分类保护的制度进路,将著作权和邻接权分别配置给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现阶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形成的非遗数字化成果有法律确权之必要。以促进文化繁荣为使命并以利益衡平作为基本理念的著作权法可以为非遗数字化成果提供分级分类保护的制度进路,将著作权和邻接权分别配置给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从而激励市场主体参与非遗的数字化。同时,著作权法应以非遗的传承传播为价值追求,在因应非遗和非遗数字化成果特殊性的基础上作出相应调整,以调和非遗传承传播的公益定位与非遗数字化成果私法确权之间的张力。一是创设“充分告知+实质同意”规则与惠益分享机制,妥当安排非遗权利人在非遗数字化成果创作和传播中的权义格局,保障非遗传承人等非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著作权法的权利限制制度,在确权保护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同时,弘扬非遗的文化价值,实现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 确权 著作权 邻接权 权利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建设初探——以西藏罗布林卡古建筑为例 被引量:21
9
作者 泽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5-122,共8页
随着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保护与复原开始在古建筑保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经费短缺,人员匮乏,制约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保... 随着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保护与复原开始在古建筑保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经费短缺,人员匮乏,制约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罗布林卡,应提高认识数字化保护建设,增强危机感。建立完整的罗布林卡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形成一套集建筑表征、内部结构、周围环境影响因素于一体的档案系统,利用数字平台打造综合性的罗布林卡文化遗产展示与推广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林卡 虚拟现实 文化遗产数字化 价值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财产权的建构 被引量:7
10
作者 费安玲 覃榆翔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107,172,173,共15页
非遗数字化成果关涉公共利益,其是否有必要采取私法保护的路径、是否能够作为财产权的客体,亟待澄清。为纾此困,通过“Encoding/Decoding”理论窥探非遗数字化成果受财产权保护的理据,从而明确非遗数字化成果作为财产权客体的法律地位... 非遗数字化成果关涉公共利益,其是否有必要采取私法保护的路径、是否能够作为财产权的客体,亟待澄清。为纾此困,通过“Encoding/Decoding”理论窥探非遗数字化成果受财产权保护的理据,从而明确非遗数字化成果作为财产权客体的法律地位。值此,既与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内在契合,又形成了对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效用。依据非遗数字化成果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所承载的不同私益品性,可将非遗数字化成果财产权界分为创作者的财产权与传播者的财产权,二者虽然在具体客体上有所差别,但权利内容均以控制权、利用权和处分权为核心。同时应当看到,拘囿于非遗的数字化系以非遗的保护传承为旨归,且其亦是对非遗利用方式的延展,非遗数字化成果财产权主体的权利须受到非遗权利人的制约,并应当以非遗的保护传承作为权利保护的边界,藉此消解非遗数字化成果的确权保护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表面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生产性保护 财产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 法律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巩义石窟寺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档保护传承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宋艺文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72,共2页
本文设计了数字化档案保护方案,用大数据管理模式对石窟寺文物进行数据采编、影像整合和三维图像扫描建档,用新的技术对石窟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为石窟寺建设数字化博物馆,运用数字化复原技术、影像互动装置,增强现实文物展示等新的展... 本文设计了数字化档案保护方案,用大数据管理模式对石窟寺文物进行数据采编、影像整合和三维图像扫描建档,用新的技术对石窟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为石窟寺建设数字化博物馆,运用数字化复原技术、影像互动装置,增强现实文物展示等新的展示手法,开展巩义石窟寺数字化档案的保护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义石窟寺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档案 数字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文化遗产与提升城市形象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曹福然 马雨墨 熊威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3-140,共8页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运动日趋深化,与城市形象、品牌紧密绑定的数字化文化遗产突破地域、国界和阶层的限制,在不同情境下均可发挥出良好的提升城市形象功能。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文创作为城市文化经营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我国发...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运动日趋深化,与城市形象、品牌紧密绑定的数字化文化遗产突破地域、国界和阶层的限制,在不同情境下均可发挥出良好的提升城市形象功能。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文创作为城市文化经营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迅猛,也成为创建城市品牌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着力点。数字化文化遗产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功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通过数字文创丰富城市形象的内容、通过文化唤醒促进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通过"数字接入"推动城市形象的重构和价值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文化遗产 数字文创 数字接入 城市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云和高清影像数据的文化遗产多分辨率三维重建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黎 胡涛 郑明辉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1-114,119,共5页
以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点云和高清影像数据的文化遗产多分辨率三维重建方法。该方法首先阐述了基于三维点云和高清影像数据的文化遗产三维重建的流程,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分辨率遗址文物模型融合与展... 以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点云和高清影像数据的文化遗产多分辨率三维重建方法。该方法首先阐述了基于三维点云和高清影像数据的文化遗产三维重建的流程,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分辨率遗址文物模型融合与展示方法。本文将该方法用于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遗址的虚拟展示,按照文物虚拟化方法精细重建了石人、石马、牌坊等文物模型,并且实现了文物模型和遗址模型的融合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 点云获取 模型重建 模型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宇宙在北京雕漆数字化的创新融合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申若希 吕林雪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83-288,共6页
目的探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雕漆的技艺与文化在元宇宙中传承与传播的应用路径,为元宇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通过结合北京雕漆当代发展现状的困境以及元宇宙的技术特征分析,以当前现有非遗数字化案例... 目的探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雕漆的技艺与文化在元宇宙中传承与传播的应用路径,为元宇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通过结合北京雕漆当代发展现状的困境以及元宇宙的技术特征分析,以当前现有非遗数字化案例、元宇宙相关理论为依托进行验证。结果得出可基于元宇宙的底层支撑技术,使北京雕漆在元宇宙中实现口手相依传承、跨越地域传播甚至产业化的应用场景,并且前瞻性提出元宇宙与北京雕漆融合后的潜在风险。结论元宇宙可在保留北京雕漆文化内核的情境下,为北京雕漆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提供新的契机,实现北京雕漆价值的延续、复兴,同时在媒介飞速更新迭代的当下,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北京雕漆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集网格简化算法在遗址场景中的应用
15
作者 张婧 耿国华 贺毅岳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2年第34期216-220,共5页
将水平集方法引入到三维模型网格简化中,构造符号距离函数,函数的零集定义为初始曲面;引入一个能量泛涵,通过对其极小化诱导出一个水平集形式的二阶几何偏微分方程,从而将网格简化过程转化为隐式模型的体素扩散过程。该方法目前已经用... 将水平集方法引入到三维模型网格简化中,构造符号距离函数,函数的零集定义为初始曲面;引入一个能量泛涵,通过对其极小化诱导出一个水平集形式的二阶几何偏微分方程,从而将网格简化过程转化为隐式模型的体素扩散过程。该方法目前已经用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大场景和文物的模型简化中。对水平集网格简化算法和现常用的基于点对收缩的网格简化算法在视觉质量和几何误差方面做了比较和分析,实验表明该方法适用于任意拓扑形状的网格模型,使得模型大规模简化后,在保持较低误差的同时,仍然能够保持相当多的重要几何特征和较好的整体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简化 水平集方法 体素扩散 文化遗产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定位提升效能--省级非遗专题微信公众号调查报告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红 李晓飞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6-229,共4页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国内省级非遗保护机构非遗专题公号进行数据收集和定量统计,勾勒其整体概况,分析其传播亮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非遗保护部门如何精准定位非遗专题公号、如何提高公号的传播效能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非遗保护 非遗专题公众号 非遗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IGC技术的文旅展厅空间设计优化策略
17
作者 郭敏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6期119-121,共3页
为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在文旅展厅空间设计中的创新应用,通过技术赋能解决传统展厅内容同质化、互动性不足及空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基于生成式AI技术与实时渲染引擎的协同架构,构建“内容-空间-交... 为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在文旅展厅空间设计中的创新应用,通过技术赋能解决传统展厅内容同质化、互动性不足及空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基于生成式AI技术与实时渲染引擎的协同架构,构建“内容-空间-交互”三位一体的创新框架,探讨如何通过空间叙事重构、动线设计进化、空间构成创新三重路径,实现技术与文化空间的深度耦合。结果表明,AIGC技术通过动态内容生成、多模态交互及空间叙事重构,能显著提升文旅展厅的文化传播效能与用户体验,可为智慧文旅提供技术支撑与设计范式转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文旅展厅 空间设计 文化遗产数字化 智能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